第142節
不奇怪。 事實上,正因為社會劇變,天下大亂,道德淪喪,共識闕如,中國向何處去才成了問題。同樣,正因為一個跨國界、超宗族的精英階層勃然興起,又沒有一統天下的強權能夠鉗制輿論,問題的回答才有了可能。 于是,儒家代表著文士,墨家代表著武士,道家代表著隱士,法家代表著謀士,紛紛亮出自己的主張,力圖影響歷史的進程。這是當時最自由也最活躍的力量。因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為活躍,所以要爭鳴。 世紀大辯論開始了。 那就看他們如何亮劍! 后記 這格子不好走 本中華史第一卷《祖先》和第二卷《國家》在北京首發時,我跟媒體有一次對話。記者問:你用一己之力,在五到八年的時間內撰寫三十六卷本中華史,不難嗎?我答:難,當然難。記者又問:不累嗎?我答:累,當然累。記者再問:有辦法嗎?我答:有,當然有。 我的辦法,是臨睡前讀偵探小說。 新星出版社的謝剛和褚盟聽說,便把他們的“午夜文庫”陸續寄來,結果讓我在無意中又學了一招。 這一招是迪弗的,叫“走格子”。 走格子是一種刑偵手段。具體方法,是在頭腦中將犯罪現場畫上若干格子,然后一格一格地收集證據。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漏掉任何線索,而且效率很高。這種高效率的手段完全可以用于寫作?!蹲嫦取肪褪沁@樣寫出來的。夏娃、女媧、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六格?!肚啻褐尽芬彩沁@樣寫出來的。刺客、情人、戰士、人臣、使節、鬼神,也是六格。 只不過,迪弗是“走格子”,我是“填格子”。 但到第五卷,難了。 最大的困難,是這段歷史時間長,頭緒多,人物關系復雜。從公元前722年春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戰國結束,整整五百年。平均下來,一萬多字之內就得說清百年。這當然并非做不到。但如果既要講清楚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又要有血有rou有聲有色,那就太難了。 然而必須做到。 在我看來,一部好的史書,史觀是不能沒有的,那是靈魂;史識是不能沒有的,那是骨骼;史料是不能沒有的,那是血rou;史感也是不能沒有的,那是神采。沒有神采就沒有魅力,歷史也就仍然是手術臺上的木乃伊。 那不是我要的東西。 史感的獲得當然要靠同理心,但同時還需要一項技術支持,這就是還原現場。還原現場才能身臨其境,身臨其境才能感同身受。這就決定了本書不能是劇情梗概,而應該聲情并茂,栩栩如生。 也就是說,只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問題是如何取舍。 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比如齊桓稱霸和商鞅變法,分別是春秋和戰國的兩件大事;田陳代齊和三家滅知,則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至于開春秋之篇的鄭莊公,終戰國之世的呂不韋,也不便缺席。由此及彼,宋襄、晉文、秦穆、楚莊、闔閭、夫差、勾踐、子產、三桓、蘇秦、張儀等等,都非說不可。再加上其他相關人物和事件,已是滿滿當當,濟濟一堂。 剩下的,只好割愛。 割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嬴政,還可以留待將來;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趙、藺相如會澠池等等,讀者多有耳聞,不妨舍去。至于同為食客,為什么選馮而非毛遂,則因為馮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點。因此,盡管后者為我們貢獻了“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兩個成語,我仍然選擇馮。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這是第二條原則。 第三是可讀,尤其是要為讀者排除閱讀障礙。先秦畢竟古遠,讓讀者記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辦法之一,是盡可能讓同一人物反復出現。實際上,只要文章做足,是可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 效果如何,請君檢驗。 注 釋 總注 本卷所據史實及部分觀點,請參看《左傳》、《國語》、《史記》、范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先秦史》、童書業《春秋史》。 第一章 1.本節與下節事見《左傳·隱公元年》。 2.語見《左傳·隱公十一年》。 3.鄭立國,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莊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去世,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莊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 5.本節事見《左傳·隱公四年》、《史記·衛世家》。 6.本節事見《左傳》之隱公元年至桓公二年,《史記》之《魯世家》、《宋世家》。 7.以上復雜關系,系根據《左傳》及楊伯峻的注所推定。 8.本節事見《左傳》之隱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9.魯隱公九年,鄭莊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隱公元年,鄭莊公伐衛,便動用了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