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節
然而不過半年,州吁也身首異處。 這又是為什么? 主要因為他自己作孽。 州吁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鄭國。這并不奇怪。第一,衛和鄭,是世仇。伐鄭,可以標榜自己繼承先君遺志,政治正確。第二,可以幫他哥們叔段出口氣,運氣好的話沒準還能翻盤。第三,可以討好某些諸侯。由于當時鄭國發展迅速,羨慕嫉妒恨的很是不少。更重要的,是州吁得位不正,人心不服。對外發動戰爭,可以轉移視線,緩和國內矛盾。這也是歷代統治者的慣用伎倆。所以《左傳》說州吁此舉,是“修先君之怨于鄭,而求寵于諸侯,以和其民”。 湊巧的是,這時宋國正好有一個君位的爭奪者在鄭國避難。于是州吁便聯合宋國,再加上陳國和蔡國,組成聯軍伐鄭,把鄭都圍了五天。這是魯隱公四年春天的事。秋天,這幫人又去了一趟,搶光了鄭國田野里的莊稼。 這下子,州吁坐穩屁股了嗎? 沒有。 州吁雖然發動了兩次戰爭,還小有收獲,衛國卻依然人心浮動。對此,他自己不安,他的一個死黨也著急。這個死黨叫石厚,是石碏(讀如卻)的兒子。石碏是前朝元老,此刻告老還鄉,賦閑在家,退休已經十六年。 石厚就去見他爹,問州吁怎樣才能穩住君位。 石碏說,朝見天子即可。 這是有道理的。這時的周天子,雖然已經過氣,卻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如果接見了州吁,其他諸侯就得認賬,州吁的君位也就穩當了。 于是石厚又問:怎樣才能見到天子? 石碏說,通過陳國。陳君是天子的寵臣,又是我國的盟友。請陳國出面,天子一定賞臉。 州吁和石厚都以為然,決定照辦。 俗話說,天作孽,猶可說;自作孽,不可活。州吁和石厚都忘記了,石碏原本十分厭惡州吁。莊公在世時,他就曾力勸君上對州吁嚴加管教。石厚跟州吁鬼混,他也強烈反對,只不過屢禁不止。州吁和石厚找他拿主意,豈非有??? 當然,誰都沒有想到,石碏為了國家,竟會大義滅親。事實上,就在州吁和石厚興沖沖奔赴陳國時,石碏的密函已先期到達。石碏的信上說,衛國弱小,而老夫朽矣,無能為力。這兩個人,是大逆不道的弒君者。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請貴國匡扶正義,將其拿下! 結果,州吁和石厚在陳國境內被就地正法。 當然,人是陳國抓的,卻是衛國殺的。按照當時的國際法,對這樣的罪犯,衛國不必引渡回國,但要派員行刑。為此,衛方派出了兩位監斬官。監斬州吁的是衛國的右宰,監斬石厚的是石碏的管家。 此后,衛人另立公子晉為君,是為衛宣公。 持續半年的衛國內亂,到此結束。 又殺了兩個 衛國內亂后不久,又有兩位國君死于非命。6 第一個是魯隱公。 魯,也是周代最早的封國之一,姬姓,始封之君是周公的長子伯禽,國都曲阜。從伯禽到隱公,共十三君。春秋,就是從隱公元年開始的。 隱公是惠公的兒子。據《左傳》,惠公至少有兩個兒子,兩位夫人。這兩位夫人,都是宋國的公主,一位叫孟子,一位叫仲子。子,是她們娘家的姓;孟和仲,是排行。孟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孟子是沒有兒子的。她去世后,惠公又娶了仲子。仲子的兒子,就是后來的魯桓公?;莨硗膺€有一個女人,叫聲子。聲子的兒子,就是隱公。隱公的年紀比桓公大很多,卻不被看作嫡長子。由此推論,聲子應該是陪嫁,而且是孟子的陪嫁。7 陪嫁女的地位,當然很低。隱公自己,也很謙卑?;莨ナ篮?,由于桓公年紀太小,就由隱公攝政。隱公自己,也清楚只是代理國君。這跟叔段或州吁,是相反的??磥眙攪吘故侵芄?,禮教的作用不小。 然而恰恰是這種謙恭有禮的態度,讓隱公招致殺身之禍,這又是為什么? 原因在魯國大夫羽父。 羽父是一個野心家,也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家伙。公元前719年,州吁聯合宋國、陳國、蔡國伐鄭。宋國因為跟魯國有婚姻關系,便拉魯國加盟。魯隱公不想去蹚這渾水,婉言謝絕,羽父居然硬是帶了隊伍去湊熱鬧。后來,羽父的權勢越來越大,很干了些舉足輕重的事,野心也就膨脹起來。 于是羽父提出,他可以去暗殺隱公的弟弟,交換條件是讓他成為卿相。 羽父有這想法,并不奇怪。野心家總是會以為別人跟他一樣有野心的。事實上,按照宗法制度,擔任魯國國君的,原本確實應該是隱公的弟弟,因為他是嫡子。嫡子年幼,庶兄攝政,是可以的,但嫡子成年后要把政權還給他,除非他已不在人世。因此,如果隱公貪戀君位,他就會同意羽父的陰謀,或者暗許。 可惜隱公并無此意。 魯隱公說,我代理君位,只因為弟弟年幼?,F在他長大了,我正要還政于他。我連養老的地方都安排好了。 這當然讓羽父大出意料,也膽戰心驚。他一方面在隱公的弟弟、后來的桓公那里倒打一耙,誣陷隱公,另一方面則找機會下手,要置隱公于死地。碰巧,隱公是個迷信巫術的人。他為了祭祀巫神,進行齋戒,住在一位大夫家里。于是,羽父便趁機派刺客謀殺了隱公,然后栽贓于這位大夫,殺了他們家幾個人了事。 魯隱公和這位大夫的家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腹踔翛]有按照國君的規格,為隱公舉行葬禮。 所謂“善有善報”,現在看來也未必。 魯隱公被弒,是在衛桓公被殺后七年,即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十一月。一年多后,宋國國君也被謀殺了。 宋,同樣是周代最早的封國,子姓,始封之君是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國都商丘。從微子到武公,共十二君。武公的女兒是仲子,即魯桓公的母親。武公的兒子,載入史冊的有兩個,一個叫力,一個叫和。武公去世,力繼位,這就是宋宣公。宣公去世,卻不傳位給太子與夷,要傳給弟弟和。宣公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是天下的通義。于是,和三讓而繼位,是為宋穆公。 其實,周的規矩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則是商的。所以,宣公只是在繼承殷商的傳統。但同時,穆公也欠了哥哥一個人情。因此宋穆公臨終前,便不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馮,要將君位還給哥哥宣公的兒子與夷。 宋穆公請孔父嘉做顧命大臣,也就是新君的輔佐,自己政治遺囑的執行人。 孔父嘉,是孔子的先祖。 宋穆公說,先君舍棄了與夷,讓位于寡人,寡人一天也不敢忘記。如果托大夫之福,寡人能壽終正寢,在天上見到先君,那時,先君問起與夷來,寡人該怎么回答?因此懇請先生擁立與夷為君,寡人雖死無憾,永垂不朽。 孔父嘉說,群臣都主張立馮。 宋穆公說,不可以呀不可以!先君讓國于寡人,是認為寡人賢惠。如果不能讓國,那就辜負了先君的厚望,怎么能說是賢?我尊敬而親愛的先生,請務必發揚光大先君的美德! 孔父嘉只好讓公子馮出國,住到鄭,然后擁立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