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是這樣嗎? 可能是。 的確,馬其頓人是沒有信仰的。然而所有的穆斯林都相信,安拉是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此外,還信天使,信經典,信后世,信前定。正是這些堅定不移的信仰,把他們凝聚起來,共同創造和維系著自己的文明。 ◎《古蘭經》開篇(伊朗,公元17世紀)?!肮盘m”意為“宣讀”,共有114章,與舊約《圣經》的內容很相似,但《古蘭經》卻被稱為天書。穆罕默德認為,僅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沒有訛誤地記錄下真主的話,這也是《古蘭經》不能譯成其他語言而只能加以注釋或解經的緣故。 ◎運用在建筑上的《古蘭經》(西班牙建筑)。雄偉的阿爾罕布拉宮是西班牙格拉納達的摩爾王朝所建造的宮殿。這扇阿爾罕布拉宮的窗戶四周是阿拉伯書法藝術的典范,尤以將《古蘭經》的經文作為裝飾最為特別,浮雕、鏤雕和彩繪瓷磚將建筑烘托得金碧輝煌。 但這樣說,有問題。羅馬人也有信仰,怎么沒能保住羅馬文明?猶太人有最早的一神教,印度更是宗教大國,猶太和印度文明為什么沒有世界性? 不妨一一看來。 印度的問題最容易回答:他們從來就沒有過統一而持久的宗教和信仰??兹竿醭欧?,笈多王朝信婆羅門,突厥人的德里蘇丹王朝,蒙古人的莫臥兒王朝,則都信伊斯蘭教?,F代印度,更是婆羅門、伊斯蘭、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多元并存,就像一杯雞尾酒。如此多元多變多種族,保住自己已屬不易,哪里還能走向世界?于是就連是否存在統一而連續的印度文明,都至今沒有定論。 羅馬的問題也不難回答:文明誕生于宗教之前。當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時,羅馬人已經有了八百年的國家史和文明史,離西羅馬帝國滅亡則只有一百多年,二者豈能共存亡?相反,伊斯蘭卻是先立教,后建國,有宗教才有文明。所以羅馬文明終于隕落,伊斯蘭文明卻長盛不衰。 更重要的是,與文明一起誕生的伊斯蘭,既是關于天園的、來世的、末日的宗教,也是關于人間的、現世的、當下的倫理。這正是他們的獨到和過人之處。是的,猶太先知獲得了神的啟示,釋迦牟尼悟到了正等正覺,柏拉圖知道了絕對理念,基督耶穌救贖了人類原罪,孔夫子則安排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這些偉大的智者,要么在此岸,要么在彼岸。自由往返于天上人間的,唯有穆罕默德。 事實上,穆罕默德創造、穆斯林們共同建立的,不僅是宗教意識和信仰體系,更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歷史傳統,甚至時代特性?!豆盘m經》和圣訓,不但昭示著過去和未來,而且直接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生活方式。這樣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才做到了的。但儒學不是宗教,也不跟華夏文明同時產生。 文明與宗教同格起源,同步誕生,同位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精神、終極關懷與世俗社會融為一體,這是世界上的唯一。 但,猶太文明,不也與此相似嗎? 沒錯,猶太教的建立,雖非建國之初,卻在復國之時,即“巴比倫之囚”以后。因此,猶太人的文明,也可以說跟宗教相同步。他們的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也融為一體??上Иq太教有一個問題,就是講特選。所謂“特選”,即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特別挑選出來的“優等生”。這個觀念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不能不講。而且,正因為講特選,失去祖國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才能維系自己的文化,凝聚成同一個民族。但這樣一來,猶太文明要想具有世界性,就十分困難了,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伊斯蘭則不同,既講特慈,也講普慈。所謂“特慈”,就是安拉對穆斯林特別慈愛;所謂“普慈”,則是安拉對所有人都很慈愛。這就既有親疏遠近,又能一視同仁,結果便走向了世界。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精神。 其實伊斯蘭文明的世界性品格,正在“伊斯蘭精神”。這種精神的核心,就是真主固有的“至仁至慈”,阿拉伯語叫“拉赫曼”和“拉希姆”。所以,個人信真主,內心就安寧;人類信真主,世界就和平。順從真主,安放心靈,謀求和平,這就是“伊斯蘭”的本義。順從真主且實施善行者,就叫“穆斯林”。 是的,本義。 因此真正的穆斯林,必須熱愛和平,尊重生命,關心他人。比方說,反對自殺,因為生命是安拉賦予的。必須封齋,因為還有其他人在挨餓??梢哉敺佬l,不能虐待敵人,窮追猛打,因為真主不喜愛過分者,也不喜歡殺戮。事實上所謂“吉哈德”(阿拉伯語jihad),是不能翻譯為“圣戰”的。它的原意是奮斗,全意是“為主道而奮斗”,并不特指戰爭。為抵抗侵略而戰,只是“小吉哈德”。奉主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安拉喜悅的人,才是“大吉哈德”。 同樣,至仁至慈,就公平公正,也自由平等,大度寬容。比如到清真寺做禮拜,誰去得早,誰就在前面。因為在真主面前,只有先來后到,沒有貴賤尊卑。又比如,有條件婚娶的必須結婚,但必須雙方自愿,即便是奴隸也不能強迫。至于以寬容務實的態度對待其他文明成果,不惜重金翻譯推介,更不足為奇。 顯然,伊斯蘭精神來源于信仰,又超越了信仰。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伊斯蘭文明潤物細無聲般地從阿拉伯半島彌散到世界各地,就連征服了阿拉伯帝國的蒙古人也被伊斯蘭化。事實上,伊斯蘭文明雖然在早期,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地區靠武力傳播;但在后期,在東南亞和中國內地(不包括新疆)就主要靠商貿。比如阿拉伯人從未征服過印度尼西亞,印尼卻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家。 伊斯蘭成為世界性文明,不是沒有原因的。 于是,當希臘羅馬先后退場,中華帝國收縮內斂,印度佛教遠走他鄉,歐洲大陸不見天日時,是穆斯林在整個中世紀高舉文明的火炬,承擔起聯接東西方的責任,為今天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 之后,便輪到西方人登場了。 四、西方 西方是在阿拉伯人搭建的平臺上起跳的,然而輕輕一跳就直上重霄九。聯省共和,君主立憲,聯邦憲法,人權宣言,一系列的歷史事件看得人眼花繚亂;蒸汽機、發電機、照相機、計算機,一系列的創造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你還能想象沒有西方科技發明和文明成果的生活嗎?幾乎人人都在穿牛仔褲,看好萊塢,吃快餐,用電腦,打手機。 西方現代文明,毋庸置疑地最具世界性,問題只在為什么。 比方說,也是因為信仰嗎? 否。 毫無疑問,西方文明也有宗教的底色和背景,而且也是一神教。但西方文明卻不能叫“基督教文明”,正如拉美不能叫“天主教文明”,斯拉夫不能叫“東正教文明”。因為在西方世界,宗教和信仰都不是最重要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便明文規定,聯邦議會不得立法確立國教,哪怕是信眾最多的基督教也不行。 那么,西方人更在乎什么? 自由。 ◎《美國獨立宣言》,為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并宣明此舉正當性的文告。宣言的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國國家檔案館,是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 事實上,西方國家的政府也好,民眾也好,媒體也好,最為著力保護的并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信仰自由。這個自由,包括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更包括不要信仰,什么都不信,什么教都不入的自由。 也就是說,自由比信仰更重要。若為自由故,信仰亦可拋。 為什么呢? 因為自由是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才是西方文明的關鍵所在。 的確,如果說穆斯林弘揚的是“伊斯蘭精神”,那么西方人看重的就是“普世價值”。具體地說,就是獨立、自由、平等。此外的人權、法治、民主、共和、憲政,則不是。人權和法治是觀念,共和與憲政是制度,民主則既是觀念也是制度。它們都不是價值,而是價值的體現,以及實現這些價值之最不壞和最可行的途徑。這事過去一直是糊涂賬,現在不能不算清楚。 獨立、自由、平等這三大核心價值,是文藝復興以后被重新發現的。盡管它們在古希臘文明中已初見端倪,但真正成為西方國家的全民共識和朝野共識,仍然費了不小的工夫。然而一旦確立,西方現代文明便騰空躍起。 是這樣嗎?是。 一般都認為,西方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是因為制度先進、優越、完善。比方說,著作權法和新聞出版法保護了知識產權和言論自由,科技當然進步;合同法和反壟斷法保證了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經濟當然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