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章== 好處就是師門長輩特別多, 反正以薛庭儴腦子, 他也是勉勉強強才記全了。 之前魯桓卿外出一趟, 昨日才歸, 這不林邈就帶著學生來見老師了。毛八斗等人之前就見過, 薛庭儴還是頭一次, 自然要把這禮數給走完。 魯桓卿是個看起來很普通的老人, 從樣貌上看,沒有任何令人驚奇之處。穿一身寬袖儒衫,身材較為干瘦, 面色帶著笑容。但薛庭儴卻不敢有絲毫輕忽,需知在那夢里,他走到首輔之位, 魯桓卿在士林中的地位, 依舊是不可動搖,而他也未曾有幸與人見面。 如今又成了他的師祖。 他恭恭敬敬行了禮后, 便回到下方站定。 接下來就沒他什么的事了, 這一趟魯桓卿出門的時間有些久, 知曉山長回來了, 各處的人都來了。薛庭儴就感覺這些人似乎是一下子冒出來的, 也是之前清幽太過,猛地一下看見這么多人不習慣。 魯桓卿是仁字派領頭人, 同時也是五脈之首及北麓書院的山長。 他少年成名,二十四進士及第, 得頭甲第一名。后在翰林院任修撰, 又至侍讀學士,給太祖講過經,給當今做過老師。 在其四十六那年,因心有所感,辭官歸家。之后便游歷各地,給各大書院的學子們講經,所到之處,說是萬人空巷也不為過。又有詩賦及制藝文章廣泛流傳各地,堪稱一代大文豪。 而其他分支的領頭人,俱都是他的師侄輩兒,于是薛庭儴多了許多師伯。而師伯又收了不少學生,于是又多了許多師兄。 更不用說他的老師本來還有六位師兄,雖如今有幾位在外做官,但四師伯和六師伯在書院中,這兩位師伯也有許多學生。 按著輩分和年紀算下來,他算是排到最末了。之后一通禮見下來,薛庭儴的臉都笑僵了。 這些人秉性各異,暫時不一一表述,之后薛庭儴和毛八斗、陳堅、李大田,從魯桓卿的所居的院子中出來,幾人一陣面面相覷,薛庭儴有些感嘆:“這么多人,你們都能一一記住嗎?” 陳堅比較老實,苦笑著搖搖頭。李大田也是如此,毛八斗嘿嘿一笑:“現在記不住,以后多見幾次就能記住了?!?/br> 當然,有這么多師伯師兄們,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能被北麓收進書院,必定不是一般人,而北麓一系在朝為官的人不少,而那幾個師伯什么的,大多都是舉人的身份,甚至還有進士的。卻是閑云野鶴慣了,不愿入朝為官,寧愿待在北麓教書育人,采菊東籬下。 這一份資源可不是常人可以擁有的,而北麓一系因為這種怪異的模式,師門中人之間感情特別好。當然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這里且不提。 薛庭儴終于明白清遠學館的氛圍,為何和一般學館族學不一樣了,都是受北麓書院的影響啊。 其實說了這么多,他只有一個認知,他也算是有后臺的人了,而這些都是他現在以及未來的資源。 * 之后的日子,薛庭儴等人便沉浸在用功之中。 鄉試不同院、府、縣試,院試之前只重八股,可從鄉試開始,就不光只看八股文了。 鄉試與會試一樣,都是考三場,首場是八股文,試《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各一道;第三場則是試經史時務策五道。 而五經中,因為大昌秉承前朝舊俗,士子研讀五經只用治一經,其他四經略微只是學一學即可,是時應試隨意選自己擅長的應答即可。在那夢里,薛庭儴治經治的是《尚書》,之前擇五經治一經時,薛庭儴考慮再三,選了《春秋》。 這也算是對自己一項挑戰,雖有那個夢可以參考,可學過一遍尚書后,薛庭儴并不想重復一次。 當初林邈對此是極其不贊同的,所謂術有專攻,漢朝時設五經博士,一經設一博士,以家法教授弟子。當時許多學者多是治一經,兼顧兩經極少。到了近代,研習經學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大儒都是身兼多經,可教起學生來,卻是讓其先擇一經。 林邈修的是《詩經》,若是薛庭儴也治詩經,當是事半功倍。畢竟林邈已經研習了多年,像李大田便是治的《詩經》,若是治其他經,林邈就有些愛莫能助了。 可薛庭儴依舊堅持如此,不光是他,陳堅擇了《尚書》,甚至毛八斗也不太喜歡詩經,而是選了《周易》為本經。 薛庭儴且不提,陳堅和毛八斗擇其他經為本經,是因為圣人的一段話所影響。 孔子論六經時,曾說過:“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br> 其實這段話大義就是在說,不同的經典培養出來的人是不同的行為性格。 詩經教人溫和柔順、樸實忠厚,尚書教人通達事故人情、眼光遠大,通曉遠古之事,樂經教人心胸廣闊坦蕩,易經讓人清潔沉靜、洞察細微,禮記教人懂得恭敬莊重,而春秋則教人如果是善于辭令和鋪敘。 而薛庭儴堅持改治本經,不過是犯了執拗。雖然那個夢讓他感覺那是自己的前世,可就是因為前世,他才想有所改變。究其本心,他不過是恐懼,不想那一世的一切重演,才會下意識在細枝末節上也選擇不同的方向。 改修《春秋》對他來說,雖是走了彎路,卻不是難事。因為在那夢里,他雖本經是尚書,但對春秋也是頗為了解的。 就是需要一個媒介,可以讓他借此將對春秋認知展現出來。而北麓書院里,因為人多,治經治的也是五花八門,剛好他六師伯吳明吉便治的春秋,他也可以討教討教。 不光是薛庭儴,毛八斗和陳堅也找到了治經師傅,俱都是師伯,也算是皆大歡喜了。 回到之前,鄉試和會試同樣都考三場,首場考的便是八股文,也就是俗稱的時文、制藝文章。院試之前重首場重八股,可從鄉試開始,第二場第三場同樣重要。 如果說第一場考的是士子對四書五經的理解,那么第二場和第三場考的主要是士子有沒有做官的能力。 例如第二場的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各一道,主要考的是士子對《大誥》、《律例》等認知,及辨別是非、公文撰寫及日常行政能力。 而第三場的策論題,考的是對時務、國計、民生等問題的見解,亦是經邦治國的能力。 這后面兩場光靠死記硬背,研讀死經書可沒用了,需得有實踐。 什么是實踐? 如果做不到行萬里的路,那就只有多聽多了解。多了解民生,多聽多關注關于朝堂的一些國之大事。 北麓書院舉人進士不少,都是可以吸取經驗的,同時北麓書院還有一樣別的書院沒有的,那就是擁有各種邸報和抄報。 所謂邸報就是朝廷發行,只供官員內部流通的報紙,其上會將圣上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刊登,這樣有助于不是京官的一些官員,了解朝廷的時局和各項變動政策。 至于抄報,則是更隱秘一些,只在官員之中流通。正確的是說只在極少數的官員中流通,既不是官方,也不是民間,更是極為罕見。 像北麓書院的抄報,則是北麓一系較為關心的一些詳細的事務,非嫡系不可傳閱。 什么才是嫡系?反正以林邈如今的身份,還算不得是嫡系,更不用說薛庭儴等人了。 日子就這么一天天的過去,轉眼間就到了北麓書院收學生的日子。 到底也算是三年一次,北麓書院也較為重視,提前就命人開始準備了。 他們所謂的準備,就是幾個分脈你推我搡,拱著其他分脈出頭。這還是薛庭儴等人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頗為目瞪口呆。 一個個平時看起來或是仙風道骨,或是優雅從容,或是翩翩君子的師伯們,唇槍舌戰、爭得面紅耳赤,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在爭搶什么,殊不知都是在往外推。 連番幾次都沒論出來個究竟,師伯們甩袖而去,丟給下面學生們。而這些師兄也是各種推脫,不同于師伯們,還要注重些為人師表的儀禮,師兄們可就不講究了,反正是平輩兒,只要不大打出手,怎么來都可以。 后來這些師兄們也不知是怎么論的,事情倒是被攤在薛庭儴幾人的頭上,讓他們出面收生。 根據他們的說法是,反正你們都是生員,其中一個還是案首,這些來求學的人最多就是個生員,足夠有資格了。 薛庭儴幾人入門最晚,輩分最小,連推都沒處推,一番無奈之下,只能應承下來。 這一應承可不就光他們四人的事了,還把林邈給牽扯進了,畢竟林邈是他們的老師。收學生這種大事,哪能是幾個小學生能出面的,自然還得個長輩。 師生幾人一番面面相覷后,林邈撫了撫胡子道:“此番正是考驗你們處理俗物的能力,以小見大,一葉知秋,你們最近不是發愁民生、時務上的一些事情,正好多做多觀察?!?/br> 李大田向來擅長老實人說老實話,道:“老師,這替書院收學生,跟民生、時務有什么關系?!?/br> “當然有關,難道以后考中了做官不用打理時務?小到一家一戶,大到一鄉一縣,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要知道這書院也算是一室的?!?/br> 說完,林邈就施施然離開了,留下薛庭儴四人面面相覷。 說了這么多大道理,還是推唄。 四人無奈,只能擱下書本,暫時出來打理這些俗物。 幸好這些師伯師兄們也不算是太無情,北麓書院還有一些專門負責打理雜務的齋夫,都可以從中引導,倒也不會讓他們如無頭蒼蠅一般。 * 由于每年前來北麓書院求學的人太多,讓書院中的人煩不勝擾,便制定了三年一收生的規定。 一年變成了三年,到了這一日人數可想而知。而要想入北麓書院,需得經過入門試,北麓書院安居一偶,地處偏僻,說白了就是建在鳥不拉屎的地方。這些學生遠道而來,一日自是不夠用的。 早先有學生前來求學,天亮之時上山,日上三竿考試,考完已是下午,等結果需得一日到兩日的時間。許多學生無處可居,只能露宿野外,吃喝拉撒自然也只能自己解決。 解決方式可想而知,實在有辱斯文,北麓書院就特意建了一處待客之地。 而這次薛庭儴等人主要的任務,除了安排待客不要出紕漏,展現大書院的風范以外,就是主持入門試等等事宜。 到了這一日,天還沒亮,平時緊閉的書院大門就敞開了。 門前和沿道俱是灑掃得一塵不染,數十名衣衫整潔的齋夫立于門前,恭候前來求學的學子們。 隨著東方漸漸泛白,一個個身穿學子衫的學子紛紛而至,其中大部分都是穿著生員衫,也不乏衣衫華麗者,一看俱知出身不凡。北麓書院雖說是非生員不收,但若是天資出眾者,能過入門試,也可收入門下。 這些人讀書人平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養尊處優慣了,從山腳下爬到半山腰,早已是強弩之末。而為了表示尊重,都是步行上山,有許多人都是由小廝書童或者隨從攙上來的,簡直是狼狽不堪。 不過到了地方,一番整理,又是衣著光鮮,翩翩有禮。 到了大門處,這些書童小廝們就不能跟上了,北麓書院有規矩,閑雜人等一概不能入內。也是為了鍛煉這些學子,山中求學本就刻苦,若是事事都需要人服侍,那么不來也罷。 毛八斗、李大田兩人穿一身深青色的寬袖儒衫,人模人樣地立于門前,一看就知是書院里主持事務的人。 這些前來求學的學子們,雖有些驚詫兩人的年輕,可人在屋檐下,也知道要想入這門不懂禮可不行,紛紛對兩人施禮。還有些處事八面玲瓏者,免不得和兩人套近乎的。 這可是從未有過的風光和體面,李大田且不提,毛八斗可是干勁十足。本來薛庭儴和陳堅還想與兩人換換的,最后在毛八斗強烈要求下,把這項光榮偉大的任務都交給了他。 這入門試一共是五日,第一日用來安頓,若是到了這日太陽下山還未到者,就等三年以后再來了。 第二日是正場,剩下三日就是等結果了。 成則入門,不成者還是歸家。 別看北麓書院收生如此嚴苛,可每次前來求學人還是如過江之鯽。無外乎是看中了北麓書院在朝中的地位,其中不乏醉翁之意不在酒者比比皆是。所以這安頓的第一日主要就是摸底,摸清楚誰是誰,也好方便下面cao作。 例如若其中有名學子是某一派系下面的子弟,自然是不能收的。北麓書院地位超然物外,就是因為打得是保持中立的旗號,不黨爭不派系,攙和一人進來,后患無窮。 薛庭儴等人也是經歷了這一次,才知曉藏在北麓書院下面的一些事務。 這也是薛庭儴沒有猶豫,便拜在北麓書院門下的主要原因所在。在那夢里,他深陷黨爭,遭形勢所迫,做了許多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哪怕是之后居于首輔之位,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 這一次,自然不能重蹈覆轍。 到了晚上,薛庭儴、陳堅、李大田本是勞累了一天,正打算歇下。毛八斗手持一張紙匆匆而來,還沒進門就嚷道:“好你個不知道馬王爺有兩只眼的,終于落在了老子手里?!?/br> 三人一問之下才知,毛八斗所說之人竟是和林嫣然定親卻又毀親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