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周斐琦最近的風格總體概況就是兩個字‘高效’,但真正了解皇帝的人其實是可以看出,不知何因皇帝的內心莫名地帶著股躁勁兒,就好似憋著股兒勁兒想一次性解決了大周所有的問題似得。 或許,真是因為焦躁,他叫來這三人,便開門見山問:“三位愛卿對改制可有高見?” 到了這里劉、李兩位尚書自然不會再沉默不語,該說得不該說得他們可以全都講出來了,因為他們都清楚,皇帝單獨叫他們來,就是想聽實話。 劉尚書脾氣略急躁,見皇帝問,便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如今局勢宜穩不宜變。渭水之堤尚未修好,鎮南軍分兵參與此事,必然導致南境兵力薄弱,若是此時大舉推行新政,恐南境外的蠻子心懷不軌,趁虛而入啊,此為其一。這其二,京屬多地蠱惑尚未除盡,這蠱惑吃人更甚蝗蟲吃糧,微臣以為此時因盡快除蠱穩定民心為主,民心不穩,江山不定,此時絕非行新政的良機?!?/br> 李尚書接過話頭,道:“這其三便是今年秋闈剛鬧出的亂子,這事如今已至數萬寒門學子議論紛紛,朝廷聲譽受損甚重。近日老臣與劉尚書商議,應及時想個計策以安撫正統學子之心,打消他們對選拔公平的質疑為首要之務。若是不扶正再生變,孔天下仕子寒心,大周人才日漸凋零??!” 李景等兩位元老都說完,才開口,道:“陛下,臣以為新法并非不可行,改制也并非不可改?!?/br> “哦?” 御書房里的三人全都看向他,等著他的下文。 李景道:“臣以為陛下可先行一隅再行全國?!?/br> 周斐琦點了點頭,他本來也有這個打算,沒想到李景這次竟然跟他想到了一塊去。他又看向那兩個老頭兒,就見那兩位似在沉思,便又問李景道:“李愛卿可是想到了合適的區縣?” 李景抬起頭,直視著周斐琦,也不知想到了什么,唇角微微一勾,說了兩個字:“薊城?!?/br> “嗯?!被实勖鏌o表情地回應了一聲,立刻明白了李景的用意——薊城,新任太守乃是高悅的表叔,新官上任三把火,正是適合除舊更新的時機。 再一點,他是皇帝欽點,代表的是高家,而高家所有人都默認了這是皇帝的嫡系,畢竟周斐琦的生身之父便出自這個家族。 只不過,周斐琦登基之后,這些年并未一味重用,而是扶持李家依仗李家,因此世人都道嘉懿帝純孝智仁,太后福澤恩重。 可李景今日卻提議周斐琦以薊城為新法的試驗點,其用意最起碼旁邊那兩位老人精是覺得李景有意試探,或者說帝王對李家早已暗中心生不滿? 但是,周斐琦卻更清楚,李景會這么提議,只是在提醒他,后宮前朝自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既然寵愛了他,就要為他的將來打算了。試問,一個沒有娘家靠山的妃子,只靠帝王寵幸又能走得了多遠呢? 李景還真是用心良苦! 周斐琦心中冷笑。 隨即,他又想起此刻應還在他的床上呼呼睡得香甜的高悅,心尖立刻流淌出一股濃稠的甜蜜,也頃刻便沖淡了胸口所有的冷意,令他一顆心重新溫暖起來。 算了,只要是對高悅有利的提議,朕又何必去計較是誰提出來的呢?因為,周斐琦太清楚,高悅的心除了自己,再也不可能盛得下別人。 思及此,周斐琦道:“薊城可行?!?/br> 他采納了李景的提議,御書房里另外三人之間氛圍立刻就變了。老位老人精幾乎立馬琢磨起這周、李之間可能存在著什么矛盾來,而李景則是垂下了眸子,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這一幕,落在兩位老人精眼里,更成了李將軍黯然神傷心灰意冷,幾乎坐實了他們對李家即將錯失圣心的猜測! 要知道,嘉懿帝登基后能坐穩帝位絕對離不開太后和李家的支持,如今若李家失寵,莫非皇帝手里已經有了足夠的純嫡系力量可以取代李氏了? 這一刻,兩位老尚書望著御案之后年輕的帝王,第一次發自內心地產生了畏懼。 改制推新的大方向好定,具體的推行和細則制定可沒那么簡單,這里面可容不得一丁點差池,需得詳細制定反復推敲,這是一項大工程,絕非一日之功。 這樣的一件大事,也絕非一人可以完成,周斐琦便打算擇日召集六部尚書并三大學士、四大將軍共同商議。其余人都好說,就是四大將軍平日都在逡巡邊關,眼下最近一次他們回京也要等到中秋,好在中秋將至,并不需要等太長時間。 中秋各番國也都會進京納貢,那自是一派盛景。說起來高悅應是還沒見過呢,他那么愛熱鬧的人,定然會歡喜。 中秋的時候高悅歡不歡喜不知道,反正最近這兩天他是不怎么歡喜。主要是身體負荷比較大,周斐琦瘋起來不是人,折騰起人來恨不得連骨頭帶皮吞食入腹,餓狼一樣,一般人是真的吃不消。 高悅自從那天被逼著這也叫了,那也喊了,哄得周斐琦瘋魔狂喜后,也換來了幾日清靜。這兩日,在子弦道長和赫連野的精心調養下,氣色終于回暖,就是身上還是沒什么力氣,且有些嗜睡。 這不,今日周斐琦下朝又從御書房回來,他才剛剛從床上爬起來洗漱。為了方便照顧高悅,幸、福兩個小太監輪流來極陽殿伺候,今日是小福子值班,小幸子cao持景陽宮的日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