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知府和何主簿及左縣丞都在,一個個引頸肅目正等著小魚姑娘。 “原來是她!”三人對望了一眼,突然心頭都涌起一股興奮之情。 那陽明村的里長說得天花亂墜,說是村子里一個傻丫頭得了神仙賜的寶貝之后變得聰明伶俐,他們覺得這老頭兒牛皮吹過了,借著神仙賜寶的名頭獻東西自然好聽些,但一個村野丫頭遇仙得靈能靈成什么樣子? 昨天語笑嫣然的唐小魚便在此時出現在了他們面前。 那個齊整干凈,進退有度,應答有理的丫頭,從里到外都沒有三兩土渣子。 “她以前真的是個傻子?” “真的是,您派人去陽明村打聽打聽便知,她在村子里頭做了五年的傻丫頭,不哭不笑,連聲娘都不會叫的?!睏钊隣斂隙ǖ鼗卮?。 小魚笑了笑,勉強站直了,給三個官老爺行禮:“小魚見過幾位大人,這么巧,又見面了?!?/br> 巧什么啊,何主簿暗笑了一聲,他是看出來了,從頭到尾,都是這小丫頭在cao持著,若這里長所言不需,說不定,還真是遇見了神仙! 幾人進了屋,當著小魚的面將商議的結果說了出來。 楊三爺到底膽子小些,不敢說這土豆畝產能有二十石,略減了減,只說能產十五六石,這已經讓知縣大人差點發了瘋。不過這東西沒有種出來,沒人有膽子敢這樣報上去。若沒有那么高產量,到時候丟人丟份落個戲弄上官之名,指不定烏紗帽都不能保。此事必要眼見為實,知縣打算派幾個妥當人去村子里盯著,到了收成的時候親自量算產量。 小魚插了嘴說:“這事是上天的祥瑞,落在咱們縣里。只是成與不成現在大家都沒底,何必再派人去守著,消息傳開了總歸不好。再穩妥的人也不如只三位大人知道的穩妥。三爺爺帶了種來,不如就借主簿大人家一小塊地方試種,我每日過來照看一二,過了三個月成熟時,大人們親眼看著收獲,計量產量,不是更安心妥當?” 黃知縣點頭,大手一揮道:“就這么辦吧!” 何主簿看了她一眼說:“小魚姑娘還要開早點鋪子,總不能讓她白白來我府上種地,正大街上,我名下正有一處閑置的鋪面,便借與你娘開店用,你便安心在我府上住下。不過話說在前頭,若這東西能成,那鋪面送與你都行。若是不能成,我可要收回來還要管你要租錢的!” 小魚眉開眼笑,何主簿果然大方,沒見兔子都肯撒鷹,她這是要平白得間鋪子了! 小魚立刻跳起來,給何主簿行了個禮:“小魚謝謝主簿大人的賞?!?/br> “可不是白賞你的!”何主簿笑著瞥了她一眼。 “大人一定會滿意的?!碧菩◆~對他眨了眨眼睛。 接下來的日子,對唐娘子而言簡直如夢里一般。女兒去了趟主簿家里,居然弄來了一間大鋪面。里頭足能放下二十張桌,后頭又有大廚房,現成的三個大灶臺子。她們再也不用起早摸黑推著板車風吹日曬著賣吃食了。只是唐娘子還沒被幸福砸暈呢,又聽說女兒要去主簿家里住三個月,她又被慌亂砸暈了。 小魚再三跟她保證,不是主簿大人要買她當婢女,而是到他府上當三個月廚娘。唐娘子當時便說,你一個孩子家,怎么能上人家當廚娘去?要去還是我去! 小魚忙攔了她,好說歹說,讓她在鋪子里當家,并保證每三天回家住一個晚上,唐娘子這才心神不寧戰戰兢兢地應了。 何主簿既然作了人情送了鋪面,索性大方下去,著人將那鋪面好好收拾了一番,又幫著找了個賬房先生幫著收銀作賬,挑了吉日幫著唐娘子開了張。 知縣大人雖然沒花銀子,但想著那事若成,真是天降的大好事,指不定自己可以靠著它連升三級,便大筆一揮,親自給唐家的鋪子題了匾,上首兩個大字——“唐家”,底下一行略小點的字——“江陵第一味”。 唐家的小吃攤子進了大鋪面,又有知縣大人的親筆題詞,開張那天,幾乎是人山人海,全擠來湊熱鬧了。 好在唐小魚那些點心粥餅的做法唐娘子都知道,而且好些還是娘兒兩個一道改進的,所以小魚就算不在,唐娘子在灶上也應付得來。不過一些關鍵的步驟和配料,唐小魚再三叮囑唐娘子不好叫人知道,便是再熟的人,再近的人也不能說出去。這可是她們安身立命賺銀子的命門。 不過店鋪大了,只做些點心粥飯到底有些不合適,唐娘子便又請了兩個掌勺的大師傅,也學那些酒樓茶肆弄些正式的飯食,只是到底不如自家做的早點來得名聲響亮。 原來請的四個媳婦閨女肯定不夠了,唐娘子一來感恩,二來也不愿費精神在外頭招不知根底的人來店里,便在大宅院里問了問,有空閑的媳婦婆子并十三歲以上的閨女的,愿意來店里做工的便來,一天照舊是給十五文工錢,每月月底照著收益好壞再發不定的賞錢。 大宅院子里頭喜氣洋洋的,上哪兒找這么好的東家去? 只是這一方成了雇主,一方成了雇員,到底不如先前那會,見了面說話時也多有了些顧忌。 唐娘子卻也不在意,手頭有錢了,依舊不搬出大雜院子里,每日收了店,在店里盤好賬,落了門鎖,便自回大雜院子里,安安靜靜地坐在家里做繡活。還時不時帶著點心散給院子里的孩子們吃。 唐小魚一直覺得她娘雖然看著弱得很,但出身一定不簡單。這年頭除了大戶人家,誰還能供家里的女子念書呢?你看著唐娘子遇著點響動便會害怕吧,可真到緊要關頭,她又決絕堅強得不像樣。 就像那時被楊高成逼著時,不惜拿命出來拼。 又像失了丈夫,帶著癡傻的女兒,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時,她也能咬著牙拖著小魚這么大的累贅跋山涉水跑到陽明村找到安身之地。 明明是沒做過農活粗活的小姐手,卻也磨了厚厚的繭子,邁著小腳去田里除蟲拔草,只為了母女的一餐活命湯飯。 ☆、第18章意外收成 唐小魚對這個娘是相當尊敬的,雖然論起來唐娘子年紀也不大,可她那雙眼睛里沉沉安寂,仿佛歷盡了人世滄桑。 小魚對唐娘子的過去很感興趣,她覺得她娘身上一定有很多故事,說不定是個世家小姐,怎么著就墻頭馬上,暮春時節的一低頭,與跨馬而過的少年郎一見鐘情了。又如何沖破藩籬,為了愛情不惜拋去富貴安逸,甘心情愿與愛人一同遠赴巴郡回歸鄉村。 當然,這只是小魚沒事時候的yy罷了,如果唐娘子真的是與唐明誠私奔的,那她也不會堅持有什么三媒六證。事實的真相,也可能只是唐娘子家雖然以前富貴,但到她長大些便敗落了,所以才會便宜了她那個出身鄉間,沒錢沒勢的老爹。 何主簿家里足夠大,但是再大也沒在院子里存個菜園子。何主簿倒是干脆,將最里面一塊上好的花圃清了出來,讓人將上頭種了多年的名花貴種全都拔了,又使人挑了河泥來,在平整過的花圃上厚厚堆了一層。 小魚看著直咂嘴,主簿大人這可真是下血本了,那些花木,放出去也值不少銀子呢,居然就這么拔了,砍了?真是浪費! 何主簿半點不在意,對小魚說:“這那不過是供人玩賞的東西,悅目養眼卻不能填飽肚皮。你若真能種出畝產十五六石的糧食來,便不知可以救多少條人命,別說是這一個小小花圃,便是讓我把這宅子都送你又有什么打緊?” 這話令唐小魚對他刮目相看了。 這些當官的大多只想著官聲,官運,想著要怎么討好上峰,迎合上意,能快點青云直上,有個更好的前程。何主簿并不是一縣之長,便是將來論功,大頭也沾不到他身上,一縣主簿,官路也就是那樣了,且他又是富養子弟,有這樣的心胸也實在難得。 何主簿將靠近花圃一處的小院撥給小魚和他挑出來的四個仆婦住。這四人都是他從自己莊子里挑出來做過農活的佃戶媳婦,只用手腳粗壯,人品憨厚的婦人,又與人家訂了契約,買了她們四個月的時間,只鎖在何府后院聽小魚吩咐去伺候那塊價值千金的泥地,并不做別的事,這四個月里也不許再見外頭人。 三塊種薯能得多少苗?別說四個,以前只有一個小魚便能輕松看顧了。 那四個農婦只知道主人家買她們來是伺候地的,見那一小塊地方足配了她們四個,凡事要聽一個半大小丫頭調配,便想著不知這地里種的是啥金貴事物,一個個如覆薄冰般加小心伺候,生怕一個不在意弄掉片葉子,便是賣了她們身上這百十斤rou也賠不起。 土豆也不是什么難種的東西,小魚指點過她們一些要點,平日踩著日頭去轉轉,隔三岔五便要請府里管事套個車送她回陽明村一趟。 幾位大人知道小魚在陽明村里種了兩畝地的土豆,自然也是加了無數小心??h丞特地囑咐了衙役班頭,挑了兩個嘴緊人又機靈的衙役,扮作農人守在田邊,以防有人刨了這地里的寶貝。 楊三爺自然更是盡心,讓人幫這兩個縣里來的差人蓋了棚子不說,自己也搬著鋪蓋住進了楊進寶家里。 唐小魚每回來,都是直接到楊進寶家里去的,全村的人都知道這村子里每過三兩天便有縣里的馬車進來,但沒人能見著車里頭坐著啥人。一來二去,村人看著楊進寶一家的眼神都變了。 也不知道他家是攤上了事,還是得到了勢。 不理旁人眼光,楊進寶照舊每日埋頭種他家的地,他跟媳婦兩人輪著班,又抽空照看那兩畝地。因為心里存著事,精神壓力太大,短短兩三個月,夫妻倆都是瘦了一圈下來。 不過原先以為今年要大旱的,就在小魚搬進何府的第二天,老天爺開眼,稀稀瀝瀝下了七八天的透雨,這剛冒了頭的災情便雷聲大雨點小地過去了。 不止江陵縣一家,整個巴郡和江州府都大松了一口氣。 時候雖晚了,但總算口糧不會再有問題。 綠葉蔥蔥,原來爭艷斗色的花田里只有油綠的顏色,何主簿每日都會過來看看,見田里長勢良好,心里越發地期待起來。 三個月的時間說過就過,唐小魚那日與何主簿說,時機也差不多了,要起一株苗看成果,得了信的黃知縣一夜無眠,天剛蒙蒙亮便帶了同樣無眠的左縣丞到了何主簿家里。 三人如臨大敵一般看著那一垅綠油油看不到花果的植物,唐小魚穿著一衣麻布的褲褂,褲口、袖口都拿布帶子綁上了以防泥土鉆到衣裳里頭,手掌也拿布條細細纏了起來,頭上包了塊布帕,一臉興奮地叉腰站在地里,昂首挺胸杵在葉子堆里,如同那等著檢閱的大將軍。等了三個多月,終于等到要將成果現于人前的時候了。 黃知縣咽了口唾沫,神情極為凝重,對等著他下令的小魚一揮手:“開始吧?!?/br> 小魚點點頭,甩了甩手臂,一把揪住一桿綠莖左右搖了搖,嘿喲一聲直接拔起來。 守在地頭邊的那四個婦人驚叫了一聲。這些日子她們可是把這些不高的秧子當祖宗一樣伺候著,每天澆水捉蟲不知道有多小心,這熊孩子倆手一使勁就連根拔了,可不跟拔了她們心肝一樣。 綠苗苗的根很長,上頭掛著幾個黑乎乎的蛋蛋,大的如拳頭,小的如雞子,密密的,也看不清有多少。小魚渾不在意地在地磕了磕,把那些泥蛋蛋一個個揪下來放在手邊的竹籃子里頭。何主簿一步跨過去,拎起竹籃子來。 里頭都是楊三爺帶來給他們看過的那種東西,有大有小,足足五六顆,掂一掂,差不多有四斤多重。他是聽小魚說過的,一顆種子要切開來種,一個芽是一個苗,三顆種子種了這么一片,一根苗就能結出四斤多的果實……何主簿只覺得熱血沖頭,一時間眼前都有些發花。 唐小魚卻是蹲下身子,拿著小鋤頭繼續刨,刨著刨著又從泥里翻出一個斷在泥里的土豆,一會功夫,就撿出大小不一的四顆來。 “差不多了,一顆苗可以結這么些?!?/br> 唐小魚將土豆都扔在籃子里,拎著送到黃知縣面前:“大人,何大人的地是精作的,肥水都足,所以這產量要比正常的多一些?!?/br> 看著滿滿近一籃子土豆,黃知縣手都抖了,他顫著聲兒問小魚:“這這這,每棵都能有這些?” 唐小魚抿嘴一笑,轉身隨機挑了一棵,繼續拔,拔了甩,甩了摘,摘完又拿小鋤頭刨,這回居然給她刨出一顆足有三斤重,大如小兒頭的土豆來。 知縣大人嗷一嗓子,也不顧身上簇新的官袍和官靴,踩著泥就進去了。拿著雙手跟小魚一起刨。 “還有一個,還有一個!” 在知縣的帶領下,主簿大人,縣丞大人都沖進地里,學著小魚的樣子拔一棵,刨一棵。三人弄得一頭一身的泥,心里的震驚化為暢快,一畝地里,可以種這樣的苗一千三到一千五百棵,這樣算下來,一畝地何止是楊三爺當初說的十五六石,四五十石都擺在這兒呢。 唐小魚說這是精作出來的,產量較一般的高,就算打個對折,一畝地有二三十石的產量也是驚世駭俗的成績了。 這足以稱得上是驚天動地的結果可以說是喜從天降,也不知道是不是祖墳上冒了青煙,這么大的喜訊就哐當一下子砸在了黃知縣的頭上,砸得他先是暈頭轉向,再是欣喜若狂,后又細思恐極。一天一地,一冰一火,將他煎熬得顯些失了神智。 一時之間,不知自己是不是還在作夢,又患得患失起來,狠狠往自己臉上扇了個嘴巴?;鹄崩钡靥?,卻讓他轉驚為喜,縱聲大笑起來。 好啊,知道疼,這便不是在作夢。 是真的有這天賜的神物,種一畝可抵六七畝地,更難得的可以種上三季! 這么多糧食,再也不會有人餓死了,也不會再有人因為挨餓而生民亂。民安則國安??!他忽又放聲痛哭。 黃知縣抱著裹著泥的土豆,又是哭又是笑。何主簿和左縣丞比他冷靜得多,卻也是笑得合不攏嘴。 “天佑大齊,天佑大齊!什么是祥瑞?花鳥魚蟲都算個屁!這才是真正的祥瑞!有此神物,天下人肚皮可飽,哈哈哈哈!” 黃知縣手舞足蹈,幾欲忘形。 “去,去去,我們再去陽明村,看看那邊一般的產量去!”一向溫文的知縣老爺大吼一聲,也不換臟了的衣袍了,帶著人,拉著小魚,把所有衙役官差文書等,不拘官職全都帶著,浩浩蕩蕩殺向陽明村。 開道的鑼鼓在在山路上敲得震天的響,驚得林間的鴉雀張著翅膀沒頭地亂飛。人還沒到,村子里已經雞飛狗跳了! 全村老少都涌到路邊看進村的隊伍。 那可是縣大老爺??!還有縣里的主簿大人,縣丞大人,還有那么些官差大人,哎喲我的娘喂,老漢活了一輩子都沒機會見過知縣老爺??!沒想到縣太爺今兒個親自還村子上了! 這是出了什么大事喂! ☆、第19章 神跡啊神跡 楊三爺親自迎了黃知縣的大駕。三個多月前,知縣老爺不過是心存疑慮地對他點頭笑個兩聲,到今兒,知縣大人卻是緊走了幾步,一把攙住楊三爺的胳膊,不讓他行大禮,言辭親近,比對自家長輩還要尊敬熱情。 楊三爺受寵若驚,直到看見站在隊伍里的小魚正笑嘻嘻地沖他揮手致意,這心里才落了定。 地一直是楊進寶家的在看顧,黃知縣自然是慰問兩句,只可惜楊進寶是個鋸了嘴的葫蘆,原本就是個不愛說話的,當著一縣之主的幾位老爺面前,連聲兒都吭不出了。 黃知縣心急如焚,也不想多費時間在跟鄉民拉聒家常上,拉著楊進寶一個勁兒說走走,一分一秒也不肯耽擱,要去看這大面積種的地產量跟何主簿家小花圃種出來的有什么不同。 起第一棵土豆這么光榮又艱巨的任務,黃知縣當仁不讓,袖子一卷便下了地。 遠遠圍著的村民們這時才發現,這清心觀后頭,不知何時被人種上了——這是莊稼?還是菜?綠油油的,神馬玩意兒??? ”這不是唐小魚家的地嗎?怎么給楊進寶種上了?“ ”小魚都搬出村子了,還種什么地?那地都開出來了還能再荒著?人家楊進寶一定是給觀里租錢了,不然那幾位仙姑能讓他種著?“ ”什么搬出去了,你們沒瞧見嗎?那幾位老爺身后站著的閨女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