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女配拒絕戀愛腦后成了團寵、[歷史]快穿之皇后命格、我的乘客是睡神、我原來是個神經病、反派在線翻車[快穿]、神獸太美師父不敢看、烏夜啼(網絡版)、盛寵豪門之嬌妻養成、溺寵一品棄后、南方有喬木
他們這些關寧軍自詡為天下第一雄兵,但是也只是針對大明其它那些地方官軍來說的,這么多年來,他們關寧軍和建奴交手,從來都是敗多勝少,吃虧多的可以說是老鼻子了,可是于家軍卻能以少勝多,將十萬建奴大軍給幾乎滅掉,這就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接著于孝天宣稱要入京清君側,朝廷驚慌失措之下,派人給祖大壽傳旨,讓祖大壽立即領關寧軍再次入關勤王。 但是這一次祖大壽堅決不干了,開什么玩笑,這于家軍是人可以干翻的嗎?建奴都不是他們的對手,讓關寧軍都入關,去了也是白給,估計這次入關就回不來了,關寧軍一旦要是完蛋的話,他們這些軍將也就失去了所有所持,那么接下來就成了魚rou,可以任人宰割了。 這次朝廷如此對待于家軍,本身就是朝廷不對,現在把人家惹毛了,要入京清君側,那是你么自己的事情,反正祖大壽是說什么都不肯率軍入關勤王。 人家于孝天說的明白,這次入京是要清君側,又不是要謀朝篡位,這些朝中的大佬,也該為他們自己的作為付出點代價了。 這些文官們整天一個個都拽的跟二五八萬一般,看著他們這些武將們橫挑鼻子豎挑眼,一個個怎么都看不慣,要不是他們手中有兵,估摸著早就被朝廷給拉出去剁了。 所以讓于孝天去宰幾個朝中的大官,也不見得是壞事,總而言之,祖大壽是堅辭不授,以建奴還在對關內虎視眈眈,他無法脫身入關為由,不肯率兵入關。 而吳三桂得知消息,多次派人去找祖大壽哭求,讓祖大壽率兵入關,為他父親吳襄報仇,但是也被祖大壽給斷然拒絕了,吳襄的下場就是他們的例子,這于家軍最好還是別去招惹得好。 不管以后朝中是誰說了算,總是也離不開他們這些人,他們只要坐觀風向,以后誰當權,有奶便是娘,總不能少了他們的糧餉吧。 所以祖大壽說什么都不肯率兵入關勤王,而是領兵繼續留鎮錦州一帶,一直在關注著京師的動向。 當祖大壽得知于家軍攻克京師,并且占領了京城之后,更是心中大驚,京師的防御能力他是十分清楚的,崇禎初年建奴第一次入關的時候,他隨袁崇煥回師入衛,在京城朝陽門外駐防,并且和建奴軍交過手。 所以祖大壽對京城防御設施的情況十分了解,這么一座堅城想要從外部攻克,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京城之中,還有大幾萬官軍駐守,可是于家軍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攻入了城中。 事后雖然有消息說是宣府參將高明虎做了于家軍的內應,開了東直門引于家軍入城,導致了京城失守,但是同時也有消息說,即便是沒有高明虎獻降,于家軍也不會耽擱多長時間,便可以攻克朝陽門。 這就更說明了于家軍的可怕,祖大壽更不愿意這個時候率兵入關,去和于家軍過招了,他找來了當初隨吳襄在天津衛和于家軍交戰的兵將,詳細的詢問了于家軍的戰力情況以及他們的戰術。 另外他還想辦法抓了一批試圖逃出關外的建奴潰兵,打聽有關當事建奴軍和于家軍決戰的事情,從這些兵將口中,他詳細的了解到了于家軍的厲害,于家軍超強的火力輸出能力,使得他聽罷之后,心中大為震撼。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祖大壽僅從這些兵將和建奴潰兵口中了解的東西,便可以判定于家軍的可怕程度,于家軍是一支裝備及其精良,擁有非常厲害的鳥銃和大量可以野戰的大炮的軍隊,同時他們使用的戰術也是以前他所不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于家軍兵將各個悍不畏死,對于軍紀極為重視,戰場上敢于拼命,無鳴金之聲,絕不會擅自后退,真正可怕的就是他們這種鐵律,一支軍隊擁有如此好的軍紀,就算是給他們用木棒,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更不要說是給他們武裝到牙齒了。 祖大壽雖然自詡麾下的關寧軍是一支強軍,但是也要看跟誰比了,跟建奴比,他還有膽和建奴交手一二,但是當了解了于家軍的厲害之后,他已經徹底失去了和于家軍正面抗衡的勇氣了。 但是祖大壽也感到很為難,因為他們關寧軍孤懸于關外,這時候關外氣候極為惡劣,雖然他們也令軍戶屯田,但是這些年來,所產的糧食根本不夠他們吃的,關寧軍立足于關外,全靠關內朝廷為他們調撥糧餉度日。 現在朝廷很顯然已經被于孝天控制了,于孝天翻手之間,就可以拍死當今圣上,那么關寧軍以后失去了朝廷的支援,根本無法在關外支持多長時間,他們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給兵將發餉,就成了一個非?,F實的問題。 第九十二章 交權 就在祖大壽為了這件事頭疼不已的時候,一個于孝天派出的使者卻在山海關被守軍抓住,這個于家軍的使者是一個年輕人,化妝成了一個行腳商人,當被抓住之后,他公開身份,說奉于孝天之命,特來見祖大壽。 山海關守將不敢殺他,但是這時候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卻聽聞消息,非要將這個于孝天的使者殺掉祭奠他的父親吳襄。 最終在眾人的勸解之下,吳三桂只得放棄了殺掉他的想法,山海關守軍趕緊派人把這個使者送到了錦州去見祖大壽。 使者到了錦州之后,和祖大壽密談了一段時間,最終和祖大壽等關寧軍的軍將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不管關內局勢如何變化,就算是以后于孝天當權,但是也會繼續保障關寧軍給養的供應,以前的一切供應,今后都不會變,有了于孝天這個保證之后,祖大壽等關外的軍將們,這才放心了下來。 既然于孝天保證了以后不斷絕他們的糧餉供應,那么他們為何還要和于孝天作對?打是打不過于家軍的,那么以后便只能聽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對他們太過刻薄,讓他們日子能過下去,那么朝廷誰來當權,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壽讓使者回去告訴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誠意的話,就先給他撥二十萬兩餉銀,只要他收到餉銀,那么他就保證不會率軍入關。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壽提出的這個條件之后,二話不說,便下令調撥二十萬兩銀子,立即將其運往山海關,交給祖大壽使用。 祖大壽看到于孝天這么爽快,于是也沒什么好猶豫的了,當即表態,只要于孝天以后不虧待他們關寧軍,那么關寧軍絕不會派一兵一卒再入關去找于孝天的麻煩。 這個協議的達成,給于孝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緩沖時間,接下來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對關寧軍的忌憚,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勢。 崇禎在聽于孝天說罷了和關寧軍眾將達成的這個協議之后,頹然跌坐在龍椅之上,面如死灰,半晌都沒有言語。 他知道他已經被很多人給徹底拋棄了,這一次于孝天入京清君側,讓他看到了天下非常多的官員以及讀書人的無恥程度。 這些人表面上一個個道貌岸然,像是謙謙君子一般,但是實際上各個都是一肚子的男盜女娼,什么狗屁氣節,根本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他們最關心的還是他們的官位能不能保住,他們以后還能不能繼續撈錢,并且高高在上做人上人,至于平時他們嘴里面說的最多的為國盡忠,不過只是他們用來裝點門面的幌子罷了。 當有一天有人要篡權的時候,這些人立即便露出了他們丑陋的嘴臉,一個個立即將以前的偽裝撕去,跑去找新的大腿抱。 反倒是祖大壽這幫丘八們,顯得還要比這些人可愛一些,他們不要臉,是不要到了明處,誰給他們提供糧餉,他們就為誰干活,現在朝廷被于孝天控制了,那么他們就聽于孝天的,因為他們可以說,他們是當兵的,他們的職責是鎮守關寧,至于誰來當政,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 隨著于孝天把一件件事情都告訴了崇禎之后,許多地方的重臣紛紛在于曉天的游說之下,表明了他們愿意聽從于曉天的吩咐之后,崇禎整個心理防線開始出現了裂紋,以前的執著和堅持,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變得脆弱不堪了起來。 崇禎坐在龍椅上捫心自問,他這么多年來,難道真的錯了嗎?這么多年來,他為了整個大明,做了這么多,付出了這么多,可是卻得到了一個什么結果呢? 眾叛親離,對!就是眾叛親離,沒有什么詞匯,能比這四個字更貼切了,他想要做一個明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卻讓他做不成明君,他想要中興大明,他為此努力了,可是大明非但沒有出現任何中興的曙光,反倒是整個天下局勢卻在每況愈下。 他登基之后,立志要光復遼東,滅掉建奴,可是十多年下來,建奴非但沒有滅,而且越來越強,控制了更多遼東的土地,東江鎮也丟掉了。 他想要做到國富民強,可是大明百姓卻民不聊生,他想要一個清明的官場,可是當官的卻絕大多數人貪鄙成風,厚顏無恥到了極點,當官的日日想的是黨爭,爭權奪利,根本沒有多少人真正在為他的大明著想。 這些年來,他也殺了不少大臣,可是卻還是沒有能改變任何東西,大明的局勢依舊在繼續糜爛下去,讓他看不到任何希望。 現在于孝天此獠悍然入京奪權,可是朝中的官員,真正站出來和他抗爭的卻寥寥無幾,幾乎絕大部分官員,都立即選擇倒向了于孝天,開始為于孝天搖旗吶喊,為于孝天出謀劃策,為于孝天做事。 現在連他最為器重,將其依做長城的洪承疇,也選擇了背叛于他,而這么多年來,他想盡辦法投入成百上千萬兩銀子,打造出的大明最強的兵馬關寧軍,卻也作壁上觀,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所以崇禎最終徹底崩潰了,又一次跳起來要和于孝天拼命,于孝天也沒有和他動手,只是稍稍后退了一步,自有那些太監忙不迭的上去勸解崇禎,又一次把崇禎給安撫了下來。 當崇禎又一次平復下來之后,他整個人仿佛又瞬間老了許多歲一般,整個人的精神都變得更加萎靡不振了起來。 “可笑!真是可笑呀!想我朱由檢登基之后,為了大明天下,殫精竭慮,做了這么多事情,可是到頭來卻落得了一個如此不堪的下場! 于孝天,你這一下滿意了吧!想必你現在一定很得意吧!”崇禎緩緩抬起頭,用無比怨毒的眼神看著于孝天,但是卻用一種嘲諷的口吻,對于孝天問道。 于孝天搖搖頭道:“圣上!微臣并沒有感到一絲得意!而是感到悲哀!這就是大明官員的現狀,他們食君俸祿,但是卻不思報國!這不但是圣上的悲哀,同時也是天下人的悲哀! 現在圣上應該明白,于某為何說要把這個官場徹底砸爛了吧!圣上難道認為,大明如此這樣的官場,還有必要繼續保留下去嗎? 大明如果繼續如此下去,恐怕亡于這些人之手,絕不是危言聳聽,所以想要重復我大漢民族之威,靠著這些人是絕對不成的。 大明的官風已經是積重難返,必須要下猛藥方能扭轉,像圣上以前那樣,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很顯然已經無法奏效,那么微臣愿意當這個惡人,來把這些陳規陋俗徹底砸爛,來一個重新開始! 微臣并不看重什么皇位,這對于微臣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微臣還真就沒看上這大明的江山,微臣要的要比眼下大明的疆土多得多的東西,微臣要的是在未來數十年間,親眼看著我們漢人,楊帆遠海,去以前從未踏足過的地方,為我們漢人開拓更廣闊的疆土! 錯過了這個時候,那么我們中國人,便將永遠失去這個最好的時機,所以微臣斗膽,懇請圣上,還是授權給微臣,讓微臣一展拳腳!這么做不但對圣上有利,而且對天下百姓有利,對我們大漢民族更是有利! 如果圣上還繼續堅持的話,那么也罷!于某大不了就當一次屠夫,殺出一條血路,來重振我華夏國威!只不過是多死一些人罷了!” 崇禎聽罷之后,突然間放聲狂笑了起來,笑的是前仰后合,捶胸頓足,幾乎笑的喘不上氣,把大殿里面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幾乎認為崇禎受不了這種打擊,當場徹底瘋掉了。 王承恩趕緊上前,為崇禎撫胸捶背,崇禎狂笑了好一陣子之后,眼淚都笑的流了出來,這才漸漸的收住了狂笑的聲音。 崇禎指著于孝天又一次用嘲諷的口吻說道:“好!于孝天!既然你這么想要這一副爛攤子,那么朕又有何舍不得?你要什么拿去便是!朕就按照你所說的,看看你十年之內,能做到什么地步! 你記住了,十年!你說過的十年,十年之內,你還大明一個天下太平,國富民強!十年,十年之內你剿滅東虜韃子!朕就坐在這里,看著你干,振搗時要看看,你到底能否能做到! 王承恩,去吧玉璽拿來!給他便是!” 王承恩放聲大哭了起來,跪在地上哭求道:“不能呀圣上!這玉璽不能交呀!” 崇禎瞪著眼怒道:“休要羅嗦,你只管去取來便是,朕即便是留著又有何用?這些人眼中可還有我這個圣上嗎?” 崇禎十二年五月初八,混亂了已經整整數月的京師傳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當今圣上崇禎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側之舉,這也正式等于當今大明圣上,對于曉天的篡權做出了最后的妥協。 第九十三章 太保監國 崇禎十二年五月初八,京師傳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當今圣上崇禎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側之舉。 五月初九在大理寺以及刑部、都察院三堂會審之后,判定楊嗣昌、高起潛、劉宇亮、薛國觀、張其平等一共二十六人犯有貪鄙等罪名,并且身為朝廷重臣,不能為國分憂,還暗中構陷盧象升,導致盧象升之死。 每個人都羅列出了一大串的罪名,搜集了大量的他們在位的時候的罪狀,在五月初九當日,將他們的罪行以公告的形式張貼出去,昭告天下,并且崇禎在當日同時下旨,將這二十六人棄市。 棄市當然就是問斬了,這二十六人當天被宣旨判罪之后,便立即被拖上了囚車,拉往了宣武門之外,正午時分斬首示眾。 楊嗣昌等人各個披頭散發,被綁在囚車之中,一路緩緩從刑部大牢被拉了出來,沿途相當多的大明百姓都聞訊跑到街上,為他們夾道相送,亂七八糟的尸塊土坷垃還有爛菜下雨一般的朝著他們丟去。 楊嗣昌滿頭滿臉都是污穢之物,被老百姓的投石打的是頭破血流,但是他還是強自裝出鎮定的樣子,大聲疾呼說他冤枉,并且破口大罵于孝天乃是逆臣賊子。 但是現在他們這幫人早已經被于孝天搞臭了,而且是被搞得臭不可聞,僅僅是通過盧象升這一件事,老百姓就恨死了這些家伙,哪兒還會有人覺得他們冤枉,都認為他們死一萬遍也不夠。 高起潛這個時候,早已被嚇得成了一堆爛泥一般,吊在囚車之中,哭的是一塌糊涂,而那個張其平,更是臉色蒼白,兩眼呆滯,一路走還一路喃喃的說:“不是說過不殺我嗎?不是說過不殺我嗎?為何還要殺我?為何要殺我,我已經降了,我已經降了……” 這二十多個人的表現各自不同,但是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不甘心,也不愿意死,認為他們很冤枉。 于孝天沒有親自出面去觀斬,對于這種事情,他沒有一點興趣,雖然這場斗爭以他的勝利告終,這些人不過是一些犧牲品罷了,要是這時候他還興沖沖跑去觀斬的話,就有點太有點低他的身份了,這些人都是失敗者,在失敗者面前抖威風,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五月初十,崇禎接著下旨,以于孝天孤師奮戰力克建奴入關大軍,獲得空前的靜海大捷,當場斬殺建奴奴酋多爾袞,此功不可沒,故此下旨擢升其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之職,以中軍都督府為首同時兼領其余四個都督府,總領天下兵馬。 同時加封于孝天為上柱國大將軍的勛銜,使之一躍成為大明目前武將序列之中的最高級別,正兒八經的正一品武官。 而且于孝天還被擢升為太保之職,有監國職責,可于內閣大學士共監國事。 另外京師也傳出消息,說當今圣上因為常年勞頓,積勞成疾,身體不佳,暫時不能視事,今后一段時間,不再上朝聽政,一切國事由太保于孝天和內閣大學士自行決斷,如遇不能決斷之事,可上奏圣上定奪。 這就等于公開承認了于孝天對于朝政的控制權,一切大小事務,今后基本上都要于孝天說了算,而原來的內閣,則成了實際的辦事機構,雖然有決策權,但是卻必須要得到于孝天這個監國的首肯才行。 朝廷這一連串的動作,很快開始傳開,各地官民聞之消息,都頓時為之大震,有很多官員立即就大罵于孝天是個篡權的逆臣賊子,他一個武夫憑什么可以當上監國之職?要是讓這么一個武夫監國,那么要他們這些文官作甚? 再說了,大明從來沒有設立過什么監國之職,而且于孝天只是一個武將,跟皇帝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憑什么讓他監國? 于是各地官員立即呼呼啦啦的開始上表,力陳此舉不妥,并且稱于孝天乃是亂臣賊子,必須要將其誅除才行。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官員,從中嗅出了一絲機會,認為這時候正是他們投效于孝天的最佳時機,于孝天此次入京清君側,并且成功攻入京師,把京城控制起來,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 于孝天要是僅僅只殺掉一些大臣,那么對他來說,并沒有什么好處,換誰這時候都肯定要奪權的,很顯然于孝天這一次奪權成功,將當今圣上架空了起來,成了大明實質上的統治者。 對于這件事,就看眼下各地官員怎么看待了,當然他們可以不承認目前于孝天的實際控制權,但是卻面臨著一個問題,于孝天現在已經公開代表了大明朝廷,不聽他的,便等于是不再接受朝廷的管制,就等于不再承認朝廷對他們的領導權。 這么一來,以后他們為誰當官,為誰做事,就失去了法理上的依據,他們總不能說眼下的朝廷不合法,他們不再聽朝廷的圣旨,各自自立為王吧! 所以有些當官的便從中看出,現在不管他們樂意不樂意,于孝天實際把控朝局都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聽也罷,不聽也罷,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了。 除非現在他們之中有人能站出來,糾集一支兵馬北上,將于孝天逐出京師,否則的話任誰都沒法再改變這個事實了。 可是于家軍力克建奴十萬大軍的消息,這個時候早已傳遍了大明各地,建奴自野豬皮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到現在已經數十年光景,大明卻從未有人獲得過如此戰績,可見的于家軍的兇猛程度。 更可怕的是他們在擊敗了建奴大軍之后,尚有余力再克數路官軍,并且一路長驅直入攻入京師,這就更加可怕了。 天下那些官員武將們,捫心自問一下,就算是給他們幾萬兵力,他們能做到這一地步嗎?所以就算是給他們個膽子,他們也不敢這個時候起兵悍然北上再來一次清君側,去以武力手段將于孝天驅逐出京師和朝廷。 所以這些圣旨一下,雖然大明朝野頓時對于孝天是罵聲一片,但是卻還真就沒有幾個人,敢跳出來召集天下兵馬北上,再來一次清君側,只是口頭上罵聲一片罷了,但是卻并無多少地方做出實質上的反應。 而于孝天在領了監國之職以后,立即便開始對大明朝廷的官員做出了密集的調整,整個朝廷官場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許多人被罷免,趕出了朝廷,另外于孝天又提拔了大批官員,充實到了朝廷之中,領各部之事。 這些被拔擢起來的官員,自然是擺明了車馬,以后要聽于孝天的使喚,為于孝天效力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以前在官場上都是名不見經傳之人,抑或是年紀較輕,但是這一次都被于孝天拔擢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來。 于孝天這么大幅度的動朝廷的官場,無疑是在朝廷之中扶植他自己的勢力,這種事他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擺在了桌面上做,雖然引起了許多舊官的不滿,但是現在于孝天要權有權,要兵有兵,天底下他的拳頭最大,不服也不行。 僅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整個京師之中的各大衙門的人員基本上都被于孝天調整了個遍,有些官員被趕走,有些官員被吸納了進來,同時于孝天將自己這么多年來,在福建一帶培養出來的一些文吏也都填入到了這些各大衙門官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