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女配拒絕戀愛腦后成了團寵、[歷史]快穿之皇后命格、我的乘客是睡神、我原來是個神經病、反派在線翻車[快穿]、神獸太美師父不敢看、烏夜啼(網絡版)、盛寵豪門之嬌妻養成、溺寵一品棄后、南方有喬木
馬峰聽罷了方安的這番話之后,只得翻了翻白眼,點頭答應了下來,拋開了這個話題,接著和王宏、方安喝起了酒。 (昨晚不錯,好歹沒有再發燒,今天保持更新!另外感謝江上釣叟朋友的打賞?。?/br> 第五十四章 玻璃 一座工棚在年后沒幾天工夫,就又在島上的工坊區豎立了起來,工匠們來來往往的搬運著材料,飛快的將工棚搭建起來。 而且于孝天也拋開其他事情,鉆到已經建好的工棚里面,指手畫腳的指揮著一些工匠,在工棚里面建起了一座長形的爐子,工棚外面則是一些擺放整齊的坩堝,這些坩堝是剛剛從陸上訂購來的,尺寸式樣也都是于孝天親自要求的。 另外還有成堆的石英石、硅砂和生石灰,沒人知道于孝天這又是要干什么,但是也沒人來管他,反正于孝天會的多,肯定不會吃飽了瞎折騰,倒是有人很期待看到于孝天又鼓搗出什么新鮮玩意兒,讓他們開開眼。 于孝天雖然年前大婚之后,忙于過節的事情,但是卻也沒有把他想要造玻璃鏡的事情給放下,想做玻璃鏡,就要先有玻璃才行,回來之后他就著手開始準備了起來,讓人準備材料,在新劃定出來的工坊區之中給他建起一棟大工棚,并且畫了一個爐子的草圖。 同時他還讓茂盛源通過關系,找到陸上的工匠定做了一批今后用來燒制玻璃的坩堝,這種坩堝和熔鐵水的坩堝不同,是封口的,放置爐中的灰落入坩堝之中,影響到玻璃的成色。 以前于孝天被大學開除之后,曾經為了生計,干過不少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在一家小玻璃廠給人打工。 那個小玻璃廠生產工藝比較簡單,于孝天一看就明白了玻璃是怎么燒制出來的,原料方面也不是什么問題。 燒制玻璃其實原料很簡單,不過就是一些石英砂、生石灰、純堿,先對原料充分碾碎再分別煅燒之后,放入坩堝之中蓋上蓋子開始入窯混合煅燒,然后生成玻璃液,再對其進行脫色處理,就可以得到玻璃液,用玻璃液就可以制成各種玻璃制品。 當初他打工的那家小玻璃廠,工藝技術都比較落后,生產的玻璃器皿也不是很好,但是這也正好比較適合在這個時代使用,讓于孝天意外的學到了一門手藝。 所以他也不耽誤時間,抽出空便開始著手干了起來,工棚和玻璃爐一起開建,這么一來工程進度就快了很多,加上提前進料和定制坩堝,等工棚到位之后,就可以開始干了。 燒制玻璃的玻璃窯,于孝天比葫蘆畫瓢,根據后世學到的一些東西,再結合目前的技術條件,進行了修改,然后土法上馬,倒是沒有費太多的事,就建起了一座土造的燒制玻璃液的玻璃窯。 而原料方面就很容易解決了,南日島本身就有石灰石,讓人采下來之后煅燒成生石灰,然后用水將其熟化,晾干碾碎過篩待用。 石英石陸上很多地方就有,不值錢,稍微花點錢就可以買來,石英石讓人破碎之后,拈碎成沙,就成了石英砂,過篩之后,選出精細的石英砂,用清水洗一下曬干就可以使用,甚至連南日島上這段時間也發現了石英石,以后連去陸上買的錢和事件都可以省了,直接就可以就地取材。 其它的都好說,但是眼下他最缺的就只剩下了純堿的問題,以于孝天的水平和現在的技術,生產出純堿是不可能的事情,于孝天于是便根據所知,決定采用草木灰來替代純堿。 草木灰之中富含大量碳酸鉀,碳酸鉀就是純堿,西方在燒制玻璃的時候,早期幾百年都沒有純堿使用,也是使用草木灰替代,所以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至于草木灰的獲取,就更不用發愁了,島上本來就雜草叢生,有的是草木灰用,可是于孝天覺得還是用海藻燒制的草木灰含堿量更大,質量也更好一些,故此讓一些移民或者島上漁民家屬出工,他們海狼出錢,去海邊撈取大量的海藻,堆放在海邊曬干,然后點燃燒成草木灰,運到新建的玻璃場代用。 如此一來各種事情就基本上迎刃而解,只待于孝天點火準備燒制玻璃了。 正月剛過,于孝天的玻璃場就徹底建好了,另外他還購入了幾船煤作為燃料使用,福建本來就不是缺煤的地方,南方剛好也只有福建有煤,集中在龍巖一帶,明代時候已經開始大量開采了,所以采購一些煤也不是難事。 干這些事情的時候,于孝天沒有對任何人詳細說明他要做什么,只是告訴手下,按照他的要求準備就可以了,到時候會給他們驚喜的。 所以到他給玻璃爐點火的時候,也沒人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只是一眾工匠,傻乎乎的看著于孝天指揮他們忙活。 爐子點燃之后,先燒了兩天,將爐子徹底烘干,另外爐溫也提高起來,于孝天這才開始將石英砂和石灰裝入坩堝送入爐中煅燒。 本來于孝天胸有成竹,覺得問題不大,可是偏偏在剛開始煅燒原料的時候,就出了問題,剛把一些坩堝放入爐中不久,爐子里面就發出了爆炸的聲音,嚇得眾人都紛紛逃出了工棚,連于孝天也被嚇得一溜煙的溜出了工棚,好一陣子看沒有爆炸聲傳出爐子,這才小心翼翼的帶人回到工棚里面查看。 這一看于孝天就哭了,他把事情想的有點太簡單了,覺得坩堝不是什么麻煩的事情,但是問題正好就出在坩堝上,他定做的這些坩堝之中,有大半的坩堝不符合要求。 放入爐子加溫之后不久,一大半的坩堝就發生了爆裂,結果使得他第一步試驗就宣告失敗。 于是他只得停工下來,將不合格的坩堝淘汰掉,再從陸上訂購新的坩堝,運回來先加熱試驗,選出可用的坩堝繼續試驗。 如此折騰了一個月的工夫,原料和坩堝的問題才基本上解決,接著他將各種原料混合到坩堝之中,蓋上蓋子再次放入爐子里面開始焙燒。 經過長時間的焙燒之后,爐溫升高到了一定程度,坩堝中的原料也開始融化產生反應,逐漸的被燒成了玻璃液,但是這種玻璃液取出之后,試驗了一下之后,發現顏色太重不說,而且還很多氣泡,這樣的玻璃即便是做成玻璃制品也很不美觀,制作玻璃鏡根本就不能用,質量上甚至沒法和現在的西方所產的玻璃相比。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好的玻璃原料,那么就必須對玻璃液進行脫色處理,于孝天想了半天才想到以前玻璃廠是用現成的脫色劑,對玻璃進行脫色處理,脫色劑好像是二氧化錳和硝酸鈉。 可是這時代他去哪兒弄這樣的化工原料呢?所以他只能想辦法找替代品解決這個問題。 至于氣泡的問題,倒是好解決,稍微加入一些食鹽,作為催化劑,然后通過不斷的攪拌玻璃液,就可以派出玻璃液里面的氣泡,即便是不能完全排出也不妨,只要氣泡變得非常小,rou眼難以看到就行,不影響玻璃的使用。 于孝天絞盡腦汁想了很長時間,最后想到了只能用硝石來取代硝酸鈉使用,于是他繼續試驗,折騰了又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甚至連爐子都重新改造了一次,最終總算是得到了接近無色的玻璃液。 于孝天看著被攪棒拉出的guntang的玻璃液,這下樂開花了,不管怎么說他總算是成功了,玻璃液滴下來之后,凝結成了玻璃珠,被他送到退火窯之中退火,省的降溫太快造成玻璃內部應力不均開裂。 最終他得到了幾個接近物色的玻璃珠,顧不上這些玻璃珠還有點燙手,他就抓了起來,被燙的嗷嗷直叫,但是也舍不得撒手。 等眾人見到了這些不規則的玻璃珠的時候,才知道于孝天這段時間忙活什么了,一個個看著這晶瑩剔透的玻璃珠,都驚訝的下巴快要掉到地上了。 有點見識的人知道這是什么,像跟著他去陸上辦事的親衛和趙麻子,見過世面了,當然知道這是玻璃。 但是沒見過世面的人,怎么也不敢想,于孝天居然能在島上自己做出水晶來,一個二個都把這些玻璃珠當做了水晶。 于孝天給眾人解釋了一番,告訴他們這玩意兒可不是什么水晶,而是被世人眼下稱之為琉璃的東西,不過又不同于中國人制作的那種琉璃,中國古代生產的玻璃含鐵元素多,顏色比較深,而且因為所含元素不同,顏色也不同,沒有真正生產出這樣的無色玻璃。 倒是泰西人會生產這種玻璃,不過賣到大明之后的價錢高的嚇死人,于孝天專門將送給蘭兒的那面小鏡子拿給眾人參看,眾人才知道這么小小的玩意兒,居然價值上百兩銀子,更是被驚得一個個都只顧倒吸涼氣了。 再想一下,于孝天現在居然也折騰出了這種玻璃,要是他們以后南日島也能產出這樣的東西的話,那結果是…… 理事堂的人包括其他人的瞳孔立即都變成了方形,一個個滿眼冒金星了起來。 “哈哈!現在你們知道我于某人的本事了吧!以后大家伙都等著發財吧!除了做玻璃鏡之外,這些玻璃還能做成很漂亮的杯碟花瓶,照樣也都值老鼻子錢了!”于孝天這會兒也獻寶一般給眾人顯擺著,嘴巴笑的幾乎要咧到耳朵后面了。 “大當家果真大才!真想不出大當家還有啥不會的東西,哈哈!不過大當家,這琉璃鏡上的銀子是咋弄上去的?這個大當家也知道嗎?”王宏拍著于孝天的馬屁,對于孝天問道。 “那是自然了!不過這件事不可說,不可說呀!不是不放心你們,要是萬一傳出去的話,以后咱們就沒得玩兒了!等于把錢送給了旁人!等著吧,回頭我會給你們弄出來這種琉璃鏡的!”于孝天當然不會現在就把他的辦法告訴眾人了,擺出一副故作神秘的架勢,揮揮手讓眾人散去,又一頭鉆入到了玻璃場之中。 第五十五章 南日一式燧發步槍 就在于孝天忙活著他的玻璃大業的時候,南日島上也開始接連傳出更好的消息。 厚積薄發之下,于孝天前期所做的各種努力,現在開始逐步的進入到了收獲期,第一個要說的就是他的炮作,在完成鐵范鑄炮法的試制之后,轉入到了正常的生產之中。 鐵范鑄炮法的優勢太大,除了鑄造出的火炮質量很好之外,還有鑄造速度快,不受天氣影響,可以隨時鑄造,另外還有一條重要的好處,就是用鐵范鑄炮法鑄造火炮的時候,廢品率很低,不敢說每一門都是合格的產品,但是起碼鑄造合格率超出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工匠們手藝精湛些,仔細一些的話,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這在這個時代鑄炮行業里面,是絕無僅有的,一般的好的鑄炮工匠,能將成品率控制在五成左右,就算是十分高明了。 如此一來,在原料得到保證之后,炮作的鐵爐基本上就沒有停歇下來,不斷的投料出鐵,加之為了提高速度,雷鐵匠又重新多鑄造了一套鐵范,兩套鐵范交替使用,幾乎三天就可以鑄成一門六磅炮。 如此從年前到年后,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鑄成了二十余門六磅炮,大大的緩解了海狼船上火炮的短缺問題,同時也大大增強了海狼船只的火力強度,放眼周邊百里之內,他們這樣的火力,已經可以說是基本上無敵了。 就算是眼下官府再派少量的水師對南日島進剿,他們也有能力與之一戰。 第二個好消息就是張鐵匠的鐵作傳出來的,張鐵匠在年前打造出第一根可用的銃管之后,便開始繼續潛心摸索銃管的打造方法,對之前的工裝進行了重新的改造,對工藝也進行了重新的修改,年后接連打造出了幾根銃管,并且成功的將銃管打造的廢品率降到了五成以下,基本上打造兩根銃管,就可以出一根可用的成品。 另外張鐵匠按照于孝天給他的燧發槍擊發機構的草圖,也試著摸索著打造了幾套燧發槍的擊發機構,并且找來了燧石裝在了燧發機構上,和銃管組裝起來,進行了試射。 但是兩個月來,這些新造出來的燧發裝置的發火率都始終不高,甚至于連四成的發火率都無法達到。 這里面除了張鐵匠設計有缺陷之外,跟材料也有很大的關系,燧發機構最重要的就是簧片,簧片必須要有足夠的韌性和彈力,才可以保證燧石可以有力的擊打在火門處,敲出火星引燃火門里的引藥,成功擊發火銃。 所以單是解決簧片彈性和韌性的問題,張鐵匠就足足折騰了上百副簧片,最終才終于制成了可用的簧片,將打造簧片的工藝給確定了下來。 到了天啟四年二月底的時候,第一種可用的燧發裝置終于達到了實用的程度,將燧發裝置的發火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七成以上。 雖然這種發火率還不讓于孝天非常滿意,但是他也知道能達到這種發火率,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即便是西方國家在大批裝備燧發槍的時代,他們也沒有徹底解決這種問題,燧發槍的發火率始終徘徊在七成到八成之間,甚至于在火帽發明之后,改用火帽發火的擊發槍,也只能將發火率提高到九成左右,也不敢確保每一槍都能有效擊發。 所以于孝天對張鐵匠能在數月時間內,將燧發裝置的發火率提高到七成左右,已經只能表示滿意了,于是他便將這種燧發裝置初步定型下來,配合打造出來的銃管,將其稱之為南日一式燧發槍,開始讓張鐵匠帶人投入生產。 另外于孝天也告訴張鐵匠了一個不錯的辦法,那就是分工負責流水線作業,將他帶的徒弟,每個人交給他們一個打造的零件,讓其專職負責打造這一種零件,最終將零件組裝成燧發槍。 另外于孝天還對原來鳥銃使用的拐子型槍托進行了改造,將其制成像后世步槍一樣的槍托,使之具備了可以抵肩發射的功能,如此一來,持槍者以槍托抵肩,就多了一個穩定的支撐點,可以有效的提高射擊精度。 南日一式燧發槍的定型,對于孝天來說,無疑是一件基本上等同于鐵范鑄炮的超級利好消息。 因為燧發槍雖然有時候發火率可能不如火繩槍,但是大部分時候,優勢卻遠超出火繩槍。 火繩槍因為要用火繩引火擊發,所以受到天氣影響很大,天氣太過潮濕,或者下雨,抑或是大風天的話,火繩槍基本上就沒有辦法再有效使用,裝備火繩槍的兵丁,遇上這樣的天氣就基本上等于掂了一根燒火棍,面對手持冷兵器的敵人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基本上就是被屠殺的命運。 另外火繩槍雖說裝填步驟只比燧發槍多了一道點燃火繩,將其卡在擊發裝置的龍頭上,但是這一道工序,就足以決定很多人的命運,火槍手在擊發之前,要始終保持火繩不能熄滅,站著等候開火還稍好一些,可是一旦要一邊走,一邊隨時準備開火的話,就難為那些火繩槍的火槍兵了。 火槍手必須要一邊走,一邊小心翼翼的鼓著腮幫,吹著火繩的火頭,不能讓火頭熄滅,要不然的話就要重新點燃火繩,一旦無法及時點燃火繩的話,這可就朕要命了,他們手中的火繩槍就變成了一根燒火棍,只能等著挨刀了。 據說萬歷四十六年發生在遼東那一場事關大明命運的薩爾滸之戰,明軍最終大敗虧輸就存在一定的這樣的因素,明軍大批裝備火器,三眼銃、鳥銃、拐子銃裝備數量很高,技術上遠超過當時完全冷兵器化的東虜韃子,但是因為天氣原因,明軍無法有效發揮火力上的優勢,所以也影響到了最后的戰局進程。 而燧發槍則可以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雖說下雨的時候,還會影響到燧發槍的發火,但是起碼也具備了一定的發火能力,使之保持一定的戰斗力,另外火門處加上了一個蓋子,裝填好引藥之后,可以蓋上蓋子,確保引藥不會被風吹掉,使之造成瞎火的情況。 另外燧發槍免去了點燃火繩,安裝火繩的這一個步驟,只需裝填好彈藥和引藥之后,就只需把卡著燧石的擊錘扳開,做好一切發射前的準備,一旦需要開火,便可以立即瞄準,扣動扳機就可以朝著目標射擊。 如此一來,燧發槍的可使用氣候,大大超出了火繩槍的使用范圍,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火槍兵在很多時候可以有效擊發開火。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火繩槍在夜間使用的話,就必須提前點火,夜間老遠就可以發現手持火繩槍的敵人的位置,使之根本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突然襲擊。 但是燧發槍卻無需提前點火,這就避免了使用者會被敵人提前發現,夜間伏擊敵人成了可能,想想看一群燧發槍的火槍手,躲在一個地方,等敵人大搖大擺的從面前走過的時候,突然間集體站起來開火。 這樣的情況可以讓被襲擊者出現什么樣的混亂,夜間本來就指揮不靈,一旦被突然襲擊的話,有時候很少的火槍手,就可以擊潰超出他們十倍以上甚至幾十倍的敵人,這優勢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燧發槍僅僅是減少了這么一個步驟,看似只是使得繁瑣的火槍裝填變得多少簡化了一些,但是得到的好處之大,卻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這也是當燧發槍被投入戰場之后,非??斓木腿〈嗽瓉淼幕鹄K槍的原因! 同時于孝天暗自竊喜的是,當燧發長槍制造出來之后,也使得下一步制造可供隨身攜帶的燧發短槍成為了可能。 想想看,他這個海盜頭腰里面再插兩支或者多支燧發手槍,那就更符合他這個身份了!想到這里,即將能搞到真正的短槍,于孝天臉上露出了一臉yin、蕩的笑容。 不過有一點不太讓于孝天滿意,就是造槍比造炮更費事一些,他手頭工匠有限,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小作坊式的生產,即便是能生產這種燧發槍,產量也低的讓人有點絕望。 于孝天很想提高產量,可是提高產量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機械化生產他根本不用想,除了想辦法增加人手之外,他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 以目前的生產速度,即便是采用他說的分工合作的方式生產這種南日一式燧發槍,他目前的這個鐵作,也只能每個月生產兩三支就算是不錯了,而且與此同時還要打造其它鐵器,更大大的影響到了這種燧發槍的生產速度。 于孝天考慮了一下之后,干脆將張鐵匠這個鐵作全部轉為專職生產燧發槍,其它鐵質工具的打造,暫時先移交到船寮的鐵作里面進行生產。 另外他讓手下,到陸上多想辦法,打聽地方一些高明點的鐵匠,不管是重金收買還是強行綁架,想方設法的給南日島多搞一批鐵匠,人數不限,多多益善,反正他們背負賊名,要是都只干遵紀守法的事情的話,那么他們就不能再被稱作為海賊了。 除了這兩個好消息之外,黑頭也在年后帶著兩條船從臺灣返航返回了南日島。 (倒霉催的,昨下午居然又開始發燒了!再去檢查,還是病毒性感冒,咋么這么倒霉呀!沒遇上這么難纏的感冒的!渾身疼!還要堅持碼字,悲哀!今天特別鳴謝每喀什朋友的不吝打賞!你們的支持是我碼字的動力!多謝幫頂了?。?/br> 第五十六章 第一次實地偵察 南日島到臺灣島直線距離并不遠,直航過去即便是船速捕快,也用不了一天時間,之所以黑頭去了兩個月,是因為于孝天吩咐的清楚,讓他沿著臺灣島的西北部朝北一路行駛,每隔一段就上岸深入陸地探查情況,一直圍著北部轉一圈到臺灣島的東面,大致探摸一下那里的情況之后,才返回南日島。 所以黑頭忠實的履行了于孝天交給他的這個任務,帶著兩條船近百人的隊伍,抵達了臺灣島之后,開始沿著海岸線探查起了當地的情況。 隨船的那個畫工,也一邊走,一邊繪制地形圖,把沿岸的地形盡量的繪制出來,包括礁石、河口也都標注在地圖上。 所以他們這一路走的很慢,走走停停,不斷的派人上岸深入到腹地之中探查情況,所以兩個月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并不算太長,他們也僅僅是把臺灣北部沿岸一帶摸了一遍,并沒有太過深入臺灣島的腹地。 通過這次黑頭帶人到臺灣北部探查,于孝天基本上獲得了臺灣北部目前的第一手資料,也拿到了一份相對比較詳盡的沿岸地圖。 不過這個畫工水平有限,也沒有學過深一些的繪制地圖的技術,所以僅能主觀上將地形繪制出來,得到的地圖七扭八歪,看上去很不成樣子,根本沒有一點現代地圖的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