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節
“聽說鎮北侯的第三子在與平遠侯之次女議親?”皇帝問孫公公。 孫公公忙小聲說:“應該是?!?/br> 皇帝憤然地一拍書案:“朕就知道鎮北侯與朕離心離德,跟他的父親一樣!”他這邊讓人去暗殺平遠侯,好給他個教訓,可還沒來得及回手教訓一下同樣在場的鎮北侯第三子呢,鎮北侯竟然要與平遠侯結親?!這不是明擺著是要袒護平遠侯嗎? 皇帝喘了口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孫公公忙給蓄了些茶水。 皇帝對孫公公說道:“找人給鎮北侯帶個信兒,說朕有意將五公主指給他的第三子!” 誰不知道五公主出家了?多方的猜測都是皇帝對平遠侯下手后,五公主與張大公子的婚事不成了,五公主自斷紅塵?,F在如果皇帝強迫五公主嫁給鎮北侯的第三子,五公主是否會同意先不說,鎮北侯若是肯了,就算是背棄與平遠侯府的婚約,沈三公子還橫刀奪愛,這兩家就該頂上了。如果鎮北侯不允,那么就是公然對抗皇帝,日后就有機會懲罰一下拒婚的沈三公子,正好算一下他幫著張大公子陰了四公主的賬,算是一箭雙雕。 不久,一封禮部傳書就到了邊關,信中說皇帝有意賜婚鎮北侯第三子和五公主,雖是詢問,可語氣卻很傲慢——皇帝若是真賜婚了,誰敢拒絕?? ☆、談心 ? 禮部的信到邊關時,并沒有得到立即重視:管理鎮北侯信件往來的沈堅,現稱沈督事,與鎮北侯一起出城去了邊境地區,算是隨領導視察,因為對面的北戎最近集結了大量的軍隊。 鎮北侯站在界石邊,皺眉看著遠方。 沈堅卻和沈毅在不遠處,低聲私語。 沈堅問:“你覺得他們會發起攻擊嗎?” 沈毅點頭說:“看著像,有二十來萬了,輜重也來了許多。兵將都著盔甲,不是閑散兵士?!?/br> 沈堅皺眉了,極為低聲地說:“可是,meimei說的……該在三年后呀,而且,有五十萬余?!?/br> 沈毅也表情嚴峻:“最好在三年后,我們完全沒有準備好!我的兵士雖然有了兩千,可武器平常,馬匹才五六百匹……” 沈堅也點頭說:“我給她備了石材,但是根本沒有施工……” 沈毅有些擔憂地說:“她是不是惹起注意了……” 沈堅否定:“不會,按理,她現在是住在廟里。京城的眼睛都盯著三弟或者大meimei,就是有人去廟邊上等著,也斷不會想到她離開了。你還不知道嗎?她一向善于偽裝……”把大家都騙了。 沈毅還是不放心:“那這一路上……” 沈堅又搖頭,悄聲說:“她們一行是扮成流民走的,現在正是災年,滿地流民乞丐,盜匪橫行,他們如果不太出格,誰都不會注意到……” 沈毅望著境外:“他們會發動嗎?meimei是不是來幫我們抗敵的?” 沈堅再次搖頭著:“不像,meimei一向謹慎,不會不告訴我們這么大的事情?!?/br> 沈毅慢慢地點頭:“若是信她的,他們會退兵?!?/br> 這次,沈堅不信了:“大軍都這么接近邊境了,為何會退兵呢?” 沈毅長出口氣:“不知道,反正這次我們沒有準備好,只能往好的方向想?!?/br> 沈堅苦笑了:“但愿我們心想事成吧……” 前面的鎮北侯回頭招呼道:“你們過來!” 兩個人走過去,鎮北侯指著邊境一線說道:“我們的兵士要日夜巡守,如果有事,趕快點起狼煙?!?/br> 沈毅沈堅都稱是。鎮北侯又在邊境停留了兩天,才在沈毅和沈堅的陪同下回了燕城。 鎮北侯讀了禮部的書信。 想到邊境的情形,鎮北侯的眉頭再次打結:這時候誰還有心思管這種事! 他長年駐守邊關,遠離京城,加上他不想讓皇帝覺得他在京城布了耳目,往來傳遞消息的人寥寥無幾。他認為他有重兵在握,主要的責任就是守住邊疆,其他的,都不該是他要去張羅的。 楊氏與平遠侯夫人李氏口頭提了親的事,開始并沒有告訴他。等到兩家互派媒人,相互走動了,才寫信告知了他。鎮北侯以前與平遠侯同是武將,都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多少有些惺惺惜惺惺。平遠侯放了兵權,鎮遠侯也理解,兩個人所行道路不同,后來就沒有了太多交往??烧l知兩家小輩卻交情很好,先是兩個女兒與平遠侯的次女常有往來,接著兒子們也一同下棋出游,儼然好友。鎮北侯覺得兩家做起親家來也沒什么,就沒有反對楊氏的決定。 鎮北侯不知道京城具體都出了什么事,只隱約聽說四公主有意張大公子,可接著張大公子就離開了京城,四公主和了番,接著,又有傳言說平遠侯受了傷。他正覺得撲朔迷離時,禮部的書信就到了,這是不是因為皇帝聽說自己家和平遠侯府的親事,表示不同意?可皇帝為何要對這事插手?邊境那邊北戎陳列重兵,也沒見他多問一句! 鎮北侯把沈毅和沈堅叫了來,想問問他們的意見。 說來,鎮北侯對沈毅很失望!這個長子他本來寄予厚望,希望他來了就陪在自己身邊,向自己好好學習領兵打仗的技巧,日后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缮蛞阋坏?,就說要好好熟悉軍務,不是向父親請教,而是一頭扎入了下層兵丁之中,輪訪兵營哨卡、墾田休整之所,與眾多兵士交談,經常兩三個月不見一面。等到一年后,他竟然親自挑選了兵士,說是要成立自己的衛隊,然后帶著他的幾百人經常到野外去,扎營在城外,根本不住在燕城。鎮北侯覺得這是他心情浮躁,不能踏踏實實地跟著自己學習治軍要領。 他也曾狠狠地訓斥了沈毅幾次,無論他說什么,沈毅只沉著臉聽著,到最后就是一句話:他要有自己的衛隊。 鎮北侯無奈了,有點后悔沒讓這個孩子早點來到身邊,十來歲時就在邊關自己帶起來,也許就比等他長成后再來要聽話。 他這個遺憾在沈堅到了以后就得到了彌補。 吐谷可汗日益強大,北戎早晚會與南朝開戰,鎮北侯又聽說沈堅與三皇子走得很近,就讓這個二兒子趕快來??缮驁缘搅?,鎮北侯又對他心懷歉疚——沈堅連孩子都沒有就到了邊關。沈堅想在周圍游山玩水,鎮北侯也沒有阻攔??缮驁灾挥问幜艘粋€多月,就收了心,主動要求進了中軍大營,從細微雜務開始,有系統地學習了糧草武器的管理,布兵的規律,將士的調遣等等,現在已經成了鎮北侯的左右手,平時所發的軍文要令,多出自這個老二的手。 可鎮北侯又有些不滿:沈堅明顯是個治軍管理人才,沒有為將者的那種主見和豪情……這么說來,要成一軍統帥,還是得有老大那股勁兒…… 鎮北侯嘆氣:世上哪有兩全其美的事?但愿日后他們兄弟同心,互有所補吧。 中軍帳里,鎮遠侯把禮部的書信給了沈毅和沈堅,兄弟兩個交換了一個眼色,臉上都閃過冷笑。他們對京城局勢的了解遠比鎮北侯詳細,沈堅身邊的張丁是張允銘給的,原來是張允錚的小廝。平遠侯府守著張允錚那么大個秘密,給張允錚的人都是平遠侯千挑萬選的人精,現在到了沈堅身邊,自然是代表了平遠侯的勢力。京城的許多消息,都是張丁從平遠侯府的暗線里得到了,口頭告訴沈堅,沈堅再找機會告訴沈毅。 兄弟兩個當然知道皇帝對平遠侯的暗殺是怎么回事,還知道護送沈汶來邊關的,就是平遠侯府的遠房子侄。沈堅帶的工匠是平遠侯府的銀子買來的,日后的糧食,是平遠侯府的支持。兩家已經生死相關了,只不過現在無法把這種安排告訴父親。 皇帝這么干明顯是離間兩家。這個年代的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從孩子那里只要個首肯,提前定情不容于世?;实圩匀徊恢郎蜃啃睦锵矚g張允錦,他怎么拆得散? 沈毅對沈堅使了個眼色,沈堅開口道:“父親,此事甚是不妥?!?/br> 鎮北侯問道:“為何?” 沈堅低聲說:“父親,近年來朝廷一再消減軍需,糧草之供完全停止。就是有災年這個緣故,何嘗不是因為皇帝對父親不喜?” 鎮北侯微嘆:“這其中的緣由,我也是明白。當初,我父曾……”現在的皇帝登基不久,老鎮北侯就死于戰場,鎮北侯總有些疑心,覺得父親是選擇了死亡,以保全家人。 沈毅冷笑道:“父親焉知這不是皇帝的一番試探?” 鎮北侯臉色陰了。 沈堅又小聲說:“我也覺得皇帝是在試探父親,想看看父親是不是應了,這樣就能看出我們家是否想要皇家的庇護。若是父親答應下來……”沈堅更壓低聲音:“皇帝是不是會更加多疑?” 沈毅哼道:“五公主已經出家了,怎么可能一句話就還俗?” 沈堅點頭:“就是呀,這是個面子話,父親不能當真……” 兩個兄弟你一言我一語地使勁掰歪樓,鎮北侯終于說:“那就回信敬謝,說你三弟配不上皇家公主吧?!北緛硭蜎]想讓沈卓去娶公主好不好?有什么可試探的? 沈堅點頭說:“好,我來寫。過去請求朝廷增加軍需的奏章都石沉大海,沒有回音?,F在既然有這個機會,父親是不是該向朝廷急報邊境的軍情?再要一些軍資?” 鎮北侯苦笑:“你小子倒是聰明,是啊,我看著吐谷可汗怎么是想打仗的意思?我軍物資逐漸匱乏,要好好陳情一番?!?/br> 沈毅問道:“那三弟的婚事呢?” 鎮遠侯嘆氣:“只能先暫停不議吧,先等等?!?/br> 于是沈堅就起筆替鎮北侯給禮部寫了封回信,先洋洋灑灑地用大篇幅講此時邊境吐谷可汗陳兵二十余萬,用意十分不良!看著像是隨時要發起進攻!然后細述這幾年干旱,邊境糧草如何急缺,兵士無心守關,再寫了希望朝廷能馬上撥款送糧給邊境,以增強邊防!到了最后,才用寥寥兩三句話,說犬子性情魯莽,不敢高配公主。這哪里是給禮部的回信?明顯是把禮部當成了個傳話的,指望禮部把這信直接遞給皇上。鎮北侯看著覺得很合乎實情,就認可了,簽了名字蓋了印。 “危言聳聽!”皇帝把信扔在了書案上,“他這是不想要五公主,也不想和平遠侯撕破臉!用這些東西和朕討價還價!朕難道要聽他的?給了他這些軍需他才讓他兒子娶五公主?豈有此理!不知好歹的家伙!” 可話雖這么說,讀了這信,皇帝還真有些擔心邊境的情形了。他問了自己的人,也說邊境正有北戎大軍集結?;实墼瓉硐氲氖?,如果鎮北侯拒婚,就找個錯兒把沈三公子判個流放什么的,可是如今,什么也做不了了。 現在連年旱災,根本無法供應邊關糧草,鎮北侯那邊靠著自己的力量守著邊境,皇帝正樂得無事,真把面子撕破了,雖然鎮北侯不可能干出投降北戎的事,可他要是敗了,那就麻煩了。就是他不敗,那邊一打仗,他若是派人到京城來清算這些年朝廷的虧欠,公開他所處的困境,就必然應和了三皇子這段時間的大聲疾呼。就是太子全面把持著戶部和兵部,輿論之下,人心也會傾向三皇子一邊…… 皇帝有些煩躁:他不喜歡太子做大,可也同樣不喜歡對自己冷淡的三皇子。最好兩個人相互較著勁,可誰也贏不了誰。若是鎮北侯真的鬧起來,三皇子的贏面真的就大些了,皇帝并不想看到這一點。 思來想去,皇帝皺著眉,表情很郁悶。 孫公公忙為皇帝輕捶后背,小聲說:“這么一來,至少那兩家就不會結親了?!?/br> 皇帝冷笑:“他們只是想等著朕忘了這事,哼,朕倒是要看看,他們能等多久!讓人盯著,要是他們接著聯姻,朕就賜婚!別以為朕真的不敢治他們!” 孫公公低聲答應著,但心里知道皇帝這不過是氣話。這么說說,就是遞個話,讓兩家別接著議親,不給皇帝面子。而如果兩家不結親了,皇帝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沈堅把給禮部的信也抄了一份給了張丁,還對他說:“寧拆千座廟,不破一門婚。我可跟你說,我三弟與張六小姐已經議婚了,你得多多美言,可不能說我們這邊有什么變動的話?!?/br> 張丁連連點頭:“那當然那當然?!?/br> 所以,平遠侯不僅看到了那份信,也得到了張丁的報告:鎮北侯這邊并不想退婚。 知道了這些,平遠侯就把皇帝的威脅看得很淡然:自己的大兒子在造武器,二兒子去了邊關。朝堂上太子的勢力漸弱,三皇子的力量漸強。三皇子為了娶鎮北侯的長女,二十多歲了還撐著不娶親。日后三皇子一旦上位,鎮北侯府的位置……未來是光明的! 可李氏卻難受了:這門親事不成的話,皇帝是不是會想讓自己的女兒進宮?其實她真是多慮了。說讓張允錦進宮之類的話,只是沈汶的攻心之計,皇帝現在對女子漸漸失了興趣,每一行房,總是心跳得難受,遍體虛汗不說,接著兩三天都會頭疼眼花,腹瀉不止。御醫終于建議皇帝要養精蓄銳——這是禁欲的另一種說法。 看到李氏愁眉不展的樣子,平遠侯不能說出真相,只能勸解:“錦兒才及笄不久,還可以等等?!?/br> 李氏深深地嘆息:“怎么又是等啊,大郎的婚事已經耽誤了,那孩子要等到二十二,現在錦兒的……”她幾乎要哭了。 平遠侯拉了李氏的手:“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別替他們擔心?!?/br> 李氏想起沈卓當初在平遠侯遭暗殺時過來幫著守衛,也不想馬上就換一家,免得讓小輩們寒心,就只能點頭。 婚事談了一半就停了,怎么都得跟女兒交代一下,李氏次日就把張允錦叫來了。 張允錦來時,李氏的小兒子正在屋里向李氏展示拳腳,一擊一打地,嘴里說著:“娘!你看,我打得怎么樣?!厲害吧!” 李氏勉強笑著:“厲害厲害,小郎身體越來越強健了?!?/br> 張允錦笑著用袖子捂嘴:“哪有這么說自己厲害的?”她心情很好的樣子,李氏暗自嘆了口氣,對張允釗說:“你去園子玩吧,我跟你jiejie說話?!?/br> 張允釗剛要走,可又說:“我好久沒見到沈小弟了,什么時候我去看看他?”向他顯擺一下我的武功。 李氏遲疑,對張允釗說:“等等吧,最近大家都很忙?!?/br> 張允釗撅嘴:“就讓人帶我去他家玩玩唄,有什么忙的?” 李氏說:“去跟你爹說,他同意了就會派人送你去?!彼遣粫獾?!但你就不會怨我了。張允釗不明底細,笑著點頭,行禮后跑了,自然在父親那里吃了閉門羹。 張允錦在李氏身邊坐了,有點不好意思地問:“娘找我何事?”兩家的婚事已經談了大半,她以為李氏讓她來是問問有關婚事或者嫁妝的問題。 李氏示意周圍的人都退出門去,才小聲地對張允錚說:“才得了信兒,皇帝不想讓我們和沈家結親……想把五公主指給沈三公子……” 張允錦原來浮現在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驚懼地看向李氏。 李氏忙安慰道:“別怕,你爹說,這是皇帝……額……看不慣咱們兩家……不該有別的……” 張允錦結巴著問:“那……五公主……” 李氏忘了那茬兒,趕緊說:“還沒有正式賜婚,只是試探,沈家自然婉拒了?!?/br> 張允錦緩了口氣,低了頭小聲問:“那他家……會不會有事?” 李氏明白她問的是沈三公子,小聲說:“不該是,你爹說,鎮北侯的信上寫了好多邊關的困境,現在邊境不穩,皇帝是不會降罪沈家的?!?/br> 張允錦的眼淚這時才涌上了眼眶,忽然明白了人們常說的好事成空的那種悲傷,眼前袖子上的繁花成了模糊的光斑。 李氏嘆了口氣:“你爹說,先等等?!?/br> 張允錦幾乎開不了口,可知道此時一定要表示意見,勉強出聲說道:“女兒聽爹的?!边@是說她也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