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想通此節之后,文章的思路也就出來了,李鴻過立即奮筆疾書,在白紙上打草稿。 首先在文中肯定了一下韓愈韓大家此學說的正確性,提出老師并不僅僅是要教人書本的知識,而是還要傳道授業解惑。但是他的觀點也不完全對,的確,我們可以有一字之師、一日之師,向不同的人求教,甚至要不恥下問。但是,師生關系是一種純潔的關系,主要是學習各種知識的,而不是借此形成一個小圈子。特別是聯系我朝現狀,很多人都會拜根本沒有教過自己一天的某大官為師,探討的也不是學問,而是形成了一個攻守同盟,甚至有黨爭的端倪!日后應當對此進行限制,讓師生間的關系繼續回復以前,還原到那種純潔的關系中,讓師者就“傳道授業解惑”,而不經營別的,不變成政治投機。 草稿寫完之后,李鴻過長吁一口氣,然后開始小心謹慎地用筆將自己的文章謄寫在試卷上,心無旁騖,也不知道新帝就在他身后看著他。 他不知道,新帝的眼睛很亮,早就在他的稿紙上看全了他的文章,心中驚嘆不已,沒有想到這個十五歲的小進士給了自己這么大的震撼,完全都說到自己的心坎里了! 因為先帝駕崩耽誤了去年最后一科的進士考試,所以新帝上位之后就想給廣大學子一些補償,不讓大家失望,因此加開了恩科。 本來的想法只是加考進士科一門的,好對去年的科考年份有一個很好的收尾工作??墒呛髞砘实坌闹幸粍印碌圩匀粦撚袀€新的氣象,何不如讓每一科的人才都能有機會再考一次呢? 于是這個密集不已的考試制度就這么出臺了。其實大秦這么大,很多學子要么是體力不支,要么是因為路程太遠,要么是因為放棄今科應考,像李鴻過這樣從秀才試一直拼殺到進士科考試的人全大秦也就他一個! 他能考中的確是一個奇跡,可是他能有時間應考本身也很不容易了,要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到郡學里面參加舉人考試,然后又趕赴京城參加進士考試,只能說幸好他弄到了京城之中趙氏族學的學籍,要不然光是路上就把大把的時間花掉了,還不一定能進入考場。 所以,皇帝心中對李鴻過這個小子早就掛了號,覺得他不僅僅是學識好,運氣也特別的好!因此今次殿試的時候,老早就從人群之中瞄準了他,想要看看他的文章寫得怎么樣。 一開始的時候,李鴻過都在閉目沉思,皇帝也沒有去看他,等到李鴻過開始動筆多時以后,皇帝就忍不住走進去看看他的文章了。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小小年紀竟然這么有想法,而且這些想法都甚合朕心! 皇帝默默地離開了李鴻過身邊,去看別的人考試了,今天見到了這么一份卷子,他就已經龍心甚閱了! 其實皇帝對此屆進士還是很上心的,因為這是自己在位后的第一屆進士考試,日后這些人出來以后就是自己的“天子門生”了,自己想要很好地推行自己的政策,那么自然少不了人手,這一批人就是自己籠絡的目標。 皇帝對學子們做了很多功課,對自己重點關注的幾個人的排名都做了了解,然后圈注了出來,在殿試之中重點關注,從一個人應考時候的表現其實可以看出來很多東西的,也是時候草創自己的班底了,想要將權力從沈宗青那里奪回來,需要走的路程還很漫長啊。 第45章 考中探花 第四十五章考中探花 在早上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交卷了,在他們開始安靜的舉手示意以后,自有兩個太監會走過去,交卷的學子們朝圣上所在的方向一鞠躬,然后靜悄悄的跟在其中一個太監們的身后離開大殿。 然后另外一個收卷子的太監會小心翼翼地將卷紙放到一邊的案幾上按照交卷的順序晾干,防止因為人為因素捻卷了(意思是弄臟了卷紙)。不多時,已經有前面幾份提早交的卷紙晾干了,于是太監們小心翼翼滴講這些卷紙放到皇上龍椅前特意放上的案桌前面。 一般上朝的時候,皇上的龍椅面前都是沒有這個案桌的,只有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才會有案桌擺放在這里。 皇上見已經有幾份試卷放上去了,便結束了他四處游蕩的作風,轉而去干正事了——開始批改卷紙。 看到很好的卷紙,他就會用朱筆在上面做一個標記,每次殿試的時候卷紙都不會糊名,反而會讓考生們把自己的名字、籍貫、考號等都寫在上面,最后評名次的時候也常常會根據一些文章以外的其余因素來評。 比如說,老成持重的人點為狀元,年輕英俊的則點為探花,這些都是古來就有的傳統。要不然,選一個糟老頭子做探花,天下的人也不答應??! 因為學子們交卷的時間不一致,所以也給了皇帝分批改卷的時間,相當于他們一邊交,皇帝這里一邊批改,倒也用不著皇帝再等著夜里加好長時間的班了。 中午的時候太監們輕手輕腳地往大殿之上送上飯盒,學子們如果有需要可以吃飯,但是大家都盡量少喝湯水,少吃稀粥,免得想要出恭。這里可不像在號間里面考試的時候一樣,可以想出恭就去,如果你想要出恭,那么考試資格就沒有了!請在之前交卷! 所以在參加殿試的這一天,學子們一大早起來都只敢吃少量的干食,不敢喝水,如果幾年以后回想起來——我沒有考上狀元是因為拉肚子了!那還不抱憾終身! 不要以為這種規定不人道,有權有勢的皇帝就是這么任性!而且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這些新進舉子們只用憋半天到一天時間的屎尿,而且事先就有準備的,還可以忍受!實在不行就寫快一點兒提早交卷就是了!不過一般大家都是忍著什么都不吃,不讓人生留下一丁點兒的遺憾! 最難忍受的是那種皇上出巡時準備接見地方小官員的時候,那些等候的小官員們!他們為了接駕可是犧牲良多,還根本不知道皇帝會不會接見他們,什么時候才能接見他們,只能不停的等著,一般在頭一天接到圣旨的時候就會開始“節食”,免得到時候出丑。 前朝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就是一個等待接駕的官員被仇家陷害,故意不告訴他皇上明日要接見官員,他大早上的一碗粥已經喝下去了才接到了遲來的圣旨。結果等到下午的時候他忍不住在眾人面前就尿了出來,簡直是丟臉丟盡了,還觸怒了龍顏,被貶了官,豈不是冤死! 再次將實現轉移到科考現場,皇帝自然是不用留在這里吃中午飯的,他可以讓心腹太監們暫時代為“監考”,然后自己放下筆從容地走到后面,吃上一桌n個菜的大餐,想吃什么還不用自己動筷子夾,只要一個眼神瞟過去,小太監們就會眼疾手快地將那種食物送到皇上的碗里來,還包試毒! 吃飽了之后他還可以四處溜達一圈,然后小憩片刻,之后再回到太和殿正殿之中。 等他回來的時候,各位考生面前的案桌上已經全部都收拾干凈了,完全不見食盒的蹤影。想吃的考生已經抓緊時間吃過了,不想吃的小太監也會幫你把食盒收走了,怎么能讓皇帝看見大家一起吃飯那種場面呢?恥度略高。 皇上繼續批改卷紙,考上們繼續答題。不多時,皇上便看到了李鴻過的卷紙,他眼前一亮,仔細的看這份試卷。 六十份試卷說多不多,說少卻也不少了?;噬显诳丛嚲淼臅r候自然是先粗略的掃一遍你的觀點,如果沒有什么新意,自然不耐煩再細看,心中粗略給你定個檔次也就是了,至于具體的名次,你能指望皇帝給你拍個三十四名或者是四十七名這種事情發生么?當然選出個三甲定定也就罷了。 但是遇到字字珠璣的好文章,皇帝還是會認真研讀一番的,特別重要的是記一下這個學子的名字,再和他的家世對一對,如果是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寒門子弟——那么這就是他的目標!雖然決定了要收小弟了,可是也要收有能耐厲害點兒的小弟??! 李鴻過的文章在皇帝眼里自然當得上是“字字珠璣、引人入勝”了,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一手令卷面漂亮至極的文字:一手的館閣體寫得規規整整,讓人閱讀起來心情也很愉快,還不用糾結這個字到底是哪個字,一切都清清楚楚的! 再看他所寫的內容,簡直每一個字都寫到了皇帝心坎之中去了,讓皇帝忍不住擊節叫好! 可是皇帝這一聲“好”叫出去以后,可是讓下面繼續考試的進士們心中忍不住抖兩抖,差點兒沒在試卷上劃拉一筆!所以說寫得慢就是有壞處。 皇上也知道自己失態了,于是趕緊恢復嚴肅的表情,只是默默地在李鴻過的卷紙上劃了一個大大的紅圈,代表我很中意你!然后朱批大字“狀元之才”!如果不是大家剛剛都聽到了他的那一聲,此時光看皇帝的表情還以為他從來沒有叫過那一聲“好”呢。 到了日落西山的時候,所有的進士們也都交完卷了,然后皇上堅持著將最后的卷紙都批完,便讓人將這些被批改過的卷紙們都送到后面的中和殿里面去了。 在那里,有以沈宗青沈宰相為首的考官集團在等候著呢,他們吃過午飯之后就按時進宮等著了。雖然皇帝已經有了批示,但是這天下卻也不是他的一言堂,這些試卷還要讓考官們再次評定一遍,然后評出個名次來。 當然,皇帝在乎的只是頭三名的成績,還有他看好的幾個劃過小圈圈的人不要名次太低,其他的人排幾名這種小事他一般不會在意的,這些細節他一般都不會反對考官集團的意見,不止是他,歷任帝王都是這樣的。 考官集團當然是點著無數蠟燭在中和殿里面挑燈夜戰了,對于每一份卷紙,都按照之前初試的流程再走一遍,然后排出名次,為了某個考生的排名,考官們可能都要大吵一架,最后交由主考官沈宗青大人來定奪。 這個時候的競爭尤為激烈,特別是在全部都是實名制考卷的情況下!誰沒有幾個沾親帶故的人來參加考試?考前,人家早就打聽好了你是考官,能不走走你的門路?你已經收了人家的東西,給人家放出了話,那么在這種時候為他爭取一下也是應該的吧? 于是,中和殿之中充滿了這樣的吵鬧聲: “我覺得某甲學子不錯,可以排在第二十名?!?/br> “放屁!他哪里能排二十名?二十三名還差不多!你沒看到某乙和某丙寫得比他好么?” “你才瞎了眼呢?你那個某乙寫得是什么東西?別以為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個某乙其實是你小舅子的親家的侄子!你這是徇私!” “你亂說!我這叫內舉不避親!你才是收了某甲的銀子呢,某天都有人看見某甲他老爹拎著東西進你家了!” 等等等等...... 簡直就和早晨的菜市場里面一樣的熱鬧!每年不吵幾個時辰是結束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