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方靖遠走進至公堂,環視四周,看到有幾個考官站在各自的房間門口聊著天,意態閑適,頗有幾分倨傲之色,他遙遙聽得幾句,像是在點評本屆的考生,回想當年自己赴考時的情形,有唏噓,亦有慶幸。 能留在此處的考官,都是當年科考的勝利者,三年一試,從萬萬人中最后考出的二三百人,論起才華前途,絲毫不亞于后世的高考狀元的含金量。 看他們的神色,顯然并不知曉前院出的事,李知府拖他下水,怕也是看在他跟皇帝的關系上,想拉個保險,可他沒想到的是,就這一轉眼的功夫,他換了個芯子,別說出了事去找皇上求情,就算不出事,以后他也得想辦法有多遠躲多遠,盡可能避免跟那些與原身熟悉的人碰面。 畢竟,就算有了這里的記憶,他眼下占據主導地位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是21世紀的那個理工男,拽不來古文寫不出詩詞華章,拉出去丟人甚至被發現“換人”就麻煩大了。 此刻的他,還沒升官發財的念頭,只有活下去,摸清當下的環境,才能談及將來。 “方大人請止步?!?/br> 兩個差役伸手攔住了他,方靖遠當即止步,并不以為忤,“請代為通傳主考及副主考大人,方某有要事急稟?!?/br> 中考官入簾之時,方靖遠就排在主副兩位考官之后,與知府并肩,這些差役早就看在眼里,得了提點,絕不會在這檔口鬧出認錯人的岔子,見他這般鄭重其事,自是唱了個喏,留著一人守簾,一人急急入內通稟。 這次的主考官是禮部王尚書,二十年的老翰林,副主考則是集英殿修撰兼戶部侍郎張玉湖,此人和王尚書的際遇恰恰相反,二十二歲就高中狀元,拒婚當朝秦相,仍得官家喜愛,深為秦相一黨忌憚,刻意構陷,若不是次年秦檜就病死,只怕張家滿門都要冤死獄中。而他如今不過三十出頭,就已當上鄉試副考,相比之下,諸多與他年紀相仿的考生還在考場苦苦煎熬,其人才智,可見一二。 方靖遠要找的,就是這位張大人。 哪怕他再相信王尚書,這題目是王尚書在兩個時辰之前當著眾考官擬定交付刊印,可如今龍門搜撿就已搜出答卷,若說沒泄題純屬巧合,鬼都不信。 可在這監守嚴密的考場之中,如何泄題?還是王尚書早已“賣”出考題,只是入簾后在考官選題時走了個過場? 王尚書要有這心思這膽量,也不至于在翰林院坐足二十年冷板凳,到今上繼位才得以重用,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出了這等要命的案子,這不單是自毀清譽,還是自毀前程,自掘墳墓。 本來,下令嚴明考紀,加強搜撿驗身,就是王尚書的意思,若非如此,也不會這么快就搜出夾帶之人,其中疑點矛盾重重,方靖遠甚至懷疑是有人故意給王尚書下的絆子栽贓與他,可這桶污水潑下來,就算能查明真相,泄題之事與他無關,也是他治下不嚴,仕途就到此為止了。 李知府還在前院繼續盯著考生搜撿,方靖遠以最簡潔的方式三言兩語說明了情況,兩位主考的臉色都跟著變了。 王尚書揪斷了幾根花白的胡須,已是氣得面白唇抖,“老夫一生清白,豈會做出此等齷齪之事?定是有人陷害老夫……” 張玉湖眸色晦暗,顯然已想到關節之處,先問方靖遠,“已查出幾人夾帶?答卷可否相同?” “及至下官求見二位大人時,已搜出四人夾帶,皆為答卷,內容不一,李大人尚在龍門搜撿,余者未知?!?/br> 方靖遠從袖中抽出一張不過寸許寬,五尺長的布條,雙手呈上,“這是李大人從一名考生頭上摘下的發帶,內文正是第一場策論答卷,請二位大人過目?!?/br> 王尚書剛伸出手想要搶過去,在半空里頓住,嘆息一聲,“老夫老矣,耳目不明,還請張大人查驗?!?/br> 張玉湖接過布條,草草掃了一眼,他自幼便有過目不忘下筆千言之能,先前選題之時王尚書和眾考官議題言猶在耳,只需一看便知這答卷切題中肯,辭章華彩,正是王尚書平日喜好的風格,若非在搜撿中被人查出,而是堂堂正正出現在試卷之中,十之八九得中前茅。 他略念了幾句承題之句,王尚書一雙老眼已瞪得溜圓,又扯下一縷胡須都不知痛楚,失聲叫道:“這……這是老夫之語,怎會……怎會傳了出去?” 你問我,我問誰?方靖遠垂下眼簾,默然不語,權當沒看到沒聽到。 張玉湖卻哂笑一聲,問道:“王大人在知貢之前,可曾與人論及此題?” “這……”王尚書一怔,在知貢之前?那時他才剛從翰林院出任禮部尚書,意氣紛發之際,有不少人上門拜訪投卷,他也曾指點一二,跟同僚之間,亦曾討論過今科時政議題,這些都是歷年翰林們做慣了的事兒,只是那時候他不是考官,隨口議論,頂多算是押題,可如今他出任主考知貢舉,出題之時,下意識地選擇自己最得意的題目,既貼合時政,又契合經義,入簾后眾考官議題高票當選,還讓他得意了一番。 沒想到,才不過兩個時辰,他挖空心思出的題就被人破了不說,還早早備好答卷賣與考生,啪啪啪打得他老臉無光。 年年押題不得中,如今出題反被押,王尚書面如死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張玉湖見他這般模樣,倒開始安慰他了,“王大人這是著了人算計,并非有意泄題,好在如今還有時間,另出考題便可。想當初,甲戌科有人連中三元,若非官家明察,下官也難得出頭?!?/br> 他這么一說,王尚書總算緩了口氣,方靖遠倒是好奇地打聽了一番,方才知道,這位張狀元當年科考正好碰上秦檜為相,其孫秦塤同科入場,險些連中三元,直到殿試之時,高宗看出秦塤卷面文章與秦檜手筆一般無二,當下不喜,從三甲之中選出了張玉湖的卷子,反將秦塤和他的名次顛倒,生生斷了秦塤“三元及第”的美夢,也將張玉湖豎起來當了秦黨的靶子。 秦檜當時的手段,比押題狠多了,他先做好文章,再請了主考看卷,生生將人關了三日,逼得主考低頭,這才放人。 適時秦檜權傾朝野,連名震天下的岳飛都能以“莫須有”之罪冤殺,區區一屆考官,哪里敢得罪他。他根本無須押題,而是做好了答卷讓考官照著出題,答卷都是他親自替秦塤執筆,單論策論文筆內容,著實不凡,可他的文筆高宗見得多了,這會兒正好君臣相左,便找了個理由壓下了秦塤,倒給張玉湖結下個仇家。 方靖遠聽得咋舌不已,先前只知道張狀元才華出眾,想不到這運勢也夠強勁,頂下了當場宰相親孫子的狀元之名,剛被人構陷下獄,對頭大佬就暴病身亡,放在后世小說之中,就是絕對的氣運之子,男主光環。 有他在此坐鎮,想必這樁科場弊案查明有望,不至于牽連到他身上。 他這邊正慶幸不已,卻聽張玉湖忽地說道:“既然那人能押中王大人所思所想之題,想必也少不了研究本官心思……” 說話間,李知府滿頭大汗地進來,身邊的隨從手里捧著個籮筐,筐中有腰帶、發帶還有鞋墊,零零碎碎不下十余種隨身衣飾,都是被拆開縫線后,里面密密麻麻地寫滿小字。 筐中這些“小抄”形形色色,都被拆得七零八落,帶著股臭氣不說,有的上面還沾染了血漬,顯然這些東西被搜出之時的情況不怎么好,它們的主人現下只怕已被枷號在門前示眾,想走捷徑結果走進了死路,徹底沒了前途。 李知府面露絕望之色,“大人,這些小抄之中,竟有數種答卷,切中今日考題備案……” 張玉湖挑眉一笑,“果然,既然要攪渾這池水,豈能只看王尚書一人?!?/br> 方靖遠明了,科舉出題有矩可循,重在首場,題目不出四書五經,又要切合時政,全看主考心思,自然就有人專門研究迎合考官之道。 只是一般人研究的是考官的喜好和文風,這人卻不光是押題,只怕還跟主考等人有過接觸,在旁敲側擊的“請教”和“議題”之時,有意無意地引導王尚書的思路,讓他在入簾后出題之時,下意識地就拿出了最近“思考”的最為成熟的議題。 可那人明明可以讓一人高中,卻偏偏賣出考題答卷,甚至廣為傳播,撞上王尚書此番嚴查考場,才有這般大面積夾帶被抓,曝光于前。否則就算考前沒查出來,考后有這么多相似的答卷出現,一樣會被查出考場弊案,到時候全場考生成績作廢不說,所有考官都要跟著受罰。 他的目的,根本不在一人,而在全場,所有的考生,所有的考官。 一個不落。 張玉湖翻看了一遍那些臭烘烘的小抄,不禁長嘆一聲,“有如此本事,能將本場考官可出之題猜中十之八九,可見才華不凡,奈何為賊?” 李知府擦了把汗,“還有半個時辰就要發卷了,這試題……” 明題暗題備用題,都被那人押中了不少,搜撿出來的就這么多,沒搜出來的還不知有沒有,但凡有一個漏網,只怕本場一過,就會有人舉告弊案,到時候滿場考官,都要跟著受罰。 可出題,有那么簡單嗎? 王尚書已是兩眼翻白,別說出題,能出氣就不錯了。 張玉湖倒是神色自如,卻也不曾開口。 方靖遠沒辦法,只得嘆了口氣,說道:“下官倒有一題,保證無人可押得中?!?/br> 第三章 何日相逢 這一年,參加臨安府鄉試的秀才們,都有些懷疑人生。 江南科舉素來人才輩出,加上書院林立,學術氛圍濃厚,尤其是真宗的《勵學篇》一出,“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宣揚天子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地位之高,科舉制度再三改革完善,從糊名到謄錄,盡可能給予公平的條件下,越來越多的人以科舉為晉升青云路,自然就少不了專門研究舉試的人。 從主考官的文風喜好,到手稿詩詞,策論表疏時文,甚至書法字體等等,不一而足。 研究透徹了考官,再結合當下的時政,能“通關節”者,上至考官家人門子,下至考場巡檢士兵,處處都有人打點,致使這科場舞弊之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屢禁不止,隨著糾察和防范措施愈來愈嚴格,這作弊的手段也愈來愈高明。 可這么高明的手段,卻如此粗暴的鋪開,撞上王尚書的“嚴查”,倒不像是有心助人高中,而像是玉石俱焚,要毀了這屆的考生和考官。 其他人都被研究透了,能出的考題也差不多都想遍了,結果就逼得方靖遠挺身而出,出了一道題。 “昔有良馬與駑馬發長安,至齊。齊去長安三千里。良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駑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減半里。良馬先至齊,復還迎駑馬。問:幾何日相逢及各行幾何?(注:出自《九章算術卷七》)再問:昔有伯樂相馬,今欲得良馬,當何如哉?” 此題一出,別說考生,眾考官看方靖遠的眼神都跟著變了。 且不說算術本就是文科生的弱項,這題里的坑上加坑,除了要算術之外,還要涉及相馬之術,又談及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系,由馬及人,要是一不小心,別說對策答題,只怕連題目都看不明白,縱使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逃不了一個落榜之局。 張玉湖看看題目,又看看方靖遠,若有所思,“方大人出得妙題,不知王尚書以為如何?” 王尚書這會兒已揪掉了小半把胡子,頭疼得氣若游絲,哪里還想得出什么辦法,當即揮揮手,有氣無力地說道:“既然諸位都無異議,即刻發卷,開考!” 鼓聲響起,眼下已來不及刊印試卷,只能依照前朝之例,給考生們發的都是空白答卷,然后將試題抄于題版之上,命人舉牌巡場,讓考生們抄下題目后開始作答。 考生們抄題的時候瞪著雙眼,抄完基本上就傻眼了。 這時候還不得開始答題,要先在答卷的糊名線外填好各自的姓名籍貫,待到三聲鑼響正式開考后,才能落筆作答。 在此期間,王尚書的請罪書和張玉湖的急奏都密封好了,交給監察的都御史一路不停地送入宮中,務必要在這封場考試的三日之內,先查出外面那些枷號的考生來歷和趕考行跡,找出那個cao控這次弊案的黑手來。 對此,方靖遠沒有發表意見。 他抓緊時間去睡覺了。 考官們的房間比考生的號房大的多,有足夠的燈火照明,有專人派送飲食,還有張可供休息的床榻。但能讓人休息的時間并不多,正式開考之后,就要輪班巡場,等考生交卷之后,就是封簾閱卷時間,先由謄錄官朱筆謄錄,再交十八房考官閱卷,要在一天一夜之內看完兩三千份試卷,工作量之大,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動的。 各房考官初審之后,選出合格的試卷,交由主副考官復審,這一場下來,差不多能卡掉一半的人,剩下的人才有機會進入第二場考試,如此三場過后,根據總成績選錄百人左右,便是此次鄉試中舉的考生。 從秀才到舉人,是一個身份門第的飛躍,成為秀才只是具備人才選拔的初步條件,而中舉,才真正是有了做官的資格,哪怕以后參加省試落第,考不上進士,也可以向吏部報備,以舉人之身為官。 可舉國之才,三年才不過擢選百余進士,大多數人,還是止步于舉人。 窮秀才,富舉人,成敗便在今日之試。 龍門搜撿都能搜出讀心猜題的霸王,方靖遠并不覺得這次考試就此能一帆風順地過去,所以在開考之前,抓緊時間睡了個小覺,其間隱約感覺到有人來過,似乎還推門看了眼,他連眼都懶得睜,就那么迷迷糊糊地,直到三聲鑼響,才徹底清醒。 東方既白,天色漸明,空氣中彌漫著古怪的氣味,混雜著燒糊的米粥,發酸的燒餅,和著身上的汗臭,醞釀成讓人窒息的味道。 饒是如此,想想號巷盡頭的便房屎號,還是讓人慶幸自己逃過一劫。 小廝端來銅盆,里面盛著清水,小臂上搭著面巾,“大人,請……” 方靖遠試了試水,利落地洗了把臉,剛擦干凈,就有人送了早餐過來,一碗粥,一疊小菜和兩個包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至少熱騰騰的入腹就讓人感覺很好。大宋朝的官家食堂和文官待遇是歷朝歷代最好的一屆,他的運氣還不錯。 用過朝食,就輪到他和隔壁考房的馮翰林巡場,他們負責的是東三巷的號房,約有八百余考生,轉一圈下來,也差不多得一兩個時辰。 所有的號舍一律朝南,三面磚墻,朝南面巷,寬不過三尺,深不過四尺,高不過六尺,人坐其間連手腳都難以舒展開來,只能以兩塊號板為桌椅,蜷坐其中,苦捱這三日三夜。 時值八月,正是暑氣旺盛之際,哪怕清晨時分,也能感覺到江南的熱度撲面而來。 尤其是方靖遠還穿著官服,里里外外裹得嚴嚴實實,一溜號舍還沒巡完,已然汗流浹背,還不得不端著步子慢慢巡視。 一邊走,一邊看號舍里的眾生百態,他還是有些暗自慶幸,就算流點汗,也好過在號舍里的煎熬??! 君不見,那些考生熱得解開衣襟,敞胸露懷不說,還得用塊布巾包在頭上,免得額上汗珠落下,污了卷面,就算熱得口干舌燥,也不敢多喝口水。 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想去巷底的屎號報到,沾染上污濁之氣不說,萬一不小心弄臟了試卷,這三年一輪的罪就白遭了。 空氣中的臭味越來越濃,方靖遠都忍不住屏住呼吸,正好看到有個考生用布條塞住鼻孔,脫了上衣,打著赤膊在號房中揮汗如雨地答卷,走到近前看了一眼,只見草紙上寫著“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路雖千里,相逢有時,但求伯樂……” 見他寫得興起,方靖遠悄悄地退后離開,以手掩鼻,小小地打了兩個噴嚏。 想必……有不少考生在腹誹于他吧! “阿嚏!——” 旁邊的一間號舍里傳出個驚天動地的噴嚏聲,接著便是乒乒乓乓的碰撞聲和重物墜地聲,亂做一團。 方靖遠循聲望去,只見個考生先是打噴嚏碰翻了硯臺,為護著考卷一起身又掀翻了號板,手忙腳亂之下,考卷被他抓得皺成一團,號板上的筆墨紙硯都跟著翻落在地。 那人萬萬沒想到會成這樣,先是愣了一愣,接著就“嗷”的一聲哭了起來。 十年寒窗苦讀,為得就是這一朝高中,可他這一失手,連考試的機會都沒了。 方靖遠心生同情,正準備喚人再拿套筆墨紙硯來讓他繼續答題,卻見他猛然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方靖遠和馮翰林,頓時雙目赤紅,怒吼一聲,抓起號板就朝著兩人沖了過來。 雖說他距離兩位考官也不過幾步之遙,可就他那文弱瘦削的身板,舉著幾乎跟他身材差不多寬的木板,一鼓作氣還成,再向前兩步就踉蹌著快要撲街。緊隨考官身后的士兵也并非陳設,當即就沖上前三兩下將他撲倒在地,壓得他動彈不得。 “大膽狂徒,膽敢襲擊考官,失心瘋了嗎?” 那考生哭喊道:“寒窗苦讀十年,你問我何日相逢?你讓我答不出來,考不上我還怎么活?嗚嗚,你不如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