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
不管真實情況是什么,總之他現在只能眼睜睜的等著李世民成為乾隆第二。這種感覺,就像是他始終被系統強迫一般的無奈。即使心里被貓抓一般的難受,他還是只能任其發展。 不久后,李世民洛陽大勝后回歸長安。在他回來后不久,關于李淵對李世民承諾讓他當太子的傳聞越來越厲害,就連一些小城鎮的尋常百姓也都知道了。面對這些傳聞,有些優柔寡斷的李淵選擇的則是將李世民冊封為天策上將,默認了李世民未經他同意就在洛陽建立的天策府的合法性。 李淵雖然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但對李世民如此行事還是很不滿的,從他對雅歌的態度就能看得出來。以前還會比較溫情的和來請安的雅歌聊上幾句,現在那就是面子上的情分。 面對此種情況,雅歌也沒法說什么。一個是他這身體的爹,一個是他這身體的祖父,他所能做的,也不過就是撒嬌賣萌盡可能的讓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緩和一些。 父子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徹底解決的,這是由父子兩的性格所決定的。 李淵想做一位慈父,所以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兒子。李建成是他的嫡長子,他尤為的看重,所以想將他的江山傳給這個兒子無可厚非??善钍烂駞s是一個有野心又有才能的人,打下李唐江山的軍功更差不多都是在他身上,再加上他麾下的那一干天策府將領…… 所以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真的是無法逆轉的。 雅歌的懂事和努力李世民看在眼里,而陸德明和孔穎達兩位大儒對雅歌的贊賞他更是清楚。李世民只覺得李承乾不愧是他和觀音婢的兒子,小小年紀就行止有度聰慧又懂得努力,能有這樣的繼承人,他心里是很滿足的。 而同時,李世民心里對秦王妃長孫氏的感情又深了幾分。在他忙于戰事的時候,觀音婢不僅將秦王府打理得很好,更是將他們的子女也教育得很好。 她,真的是他不可或缺的賢內助。 雅歌察覺到了李世民的態度,心里暗自為自己的初級目標達成而滿意。在他刷李世民好感度的同時,他也不忘隨時關心自己同父同母的弟妹李泰和李麗質。雅歌這次的弟妹很多,但他不是圣父,除了長孫皇后的子女,他不會對李世民其他女人所出的孩子關注太多。長孫氏作為秦王妃,作為那些孩子的嫡母必須得分一點心在他們身上,但雅歌卻不用如此。 雅歌能感覺得到,長孫氏對他這樣的態度是很滿意的。 也是,就算是因為所受的教育長孫氏對李世民的其他女人沒有嫉妒之心,但總歸心里還是會有一些疙瘩的。在雅歌看來,長孫氏之所以如此賢良大度,不過是因為她并不愛李世民。 作為一個攻略了無數女性的男人,雅歌能看明白長孫氏眼底對李世民的感情是什么。有親情,有崇敬,有包容,有喜歡,卻獨獨沒有愛情。長孫氏將自己的心守護得很好,她是一個聰明的女人,知道李世民想要的是什么,就全心全意的全力做他背后最需要的女人。 而這樣做的她,不僅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更是得到了他的尊重。即便現在的女人還不像后世被程朱理學束縛得那么重,但她們的地位仍然是比不上男人的。 因為這是一個男權的社會。 長孫氏能成為一代賢后,與她的智慧是必不可分的。歷史上因為寬容被踩下的皇后也不少,但她卻能得到了名聲又讓自己的地位穩如磐石!這點雅歌也是很佩服的。 笨女人才會對付女人,聰明的女人都會將心思放在男人的身上。 顯然,長孫氏深得這句話的精髓,正是因為李世民對她的寵愛,所以秦王府的那些女人才不敢對她怎么樣。 李世民前中期都不是個對女色有多看重的男人,貞觀十七年前,他所娶的女人,都是對他的事業有幫助的女人。這次跟著他從洛陽回來的韋珪,未來貞觀年間的韋貴妃也是如此。 韋珪出身京兆韋氏,京兆韋氏乃唐代注明士族家族之一。李世民愿意娶已經嫁人并育有一女的韋珪,不過是為了拉攏名門望族。 再加上秦王府里的陰氏,燕氏,甚至于武德元年入秦王府的隋煬帝帝姬楊氏,哪個不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目地而被李世民迎娶回府的,就是長孫氏,也是在他多方考慮之后才最終選定的正妃。 最終長孫氏在秦王府和皇宮里的勝利,足以說明她的成功。 只不過歷史上她是一個合格的皇后,一個合格的妻子,卻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母親。因為她的精力更多的用在了李世民和他的后宮身上,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忽略了她幾個孩子的教養。 她的孩子不是不孝順她,但卻對彼此并沒有太多的兄弟姐妹情誼。雅歌要做的,就是改變這一切?;适依镆膊皇菦]有兄友弟恭這樣的存在,不過是看各人心里更重要的是什么罷了。 他就不相信,他從小就開始給這些弟妹們灌輸一些東西還起不到效果。在這么多世界養了那么多孩子,雅歌還真沒養出過什么不成器的忤逆孩子出來! 雅歌此次穿越又是嬰兒穿,不過稍微好點的是在周歲前夕一點穿來的,雖然還是無法行走,但起碼也能用一些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什么的,更不會尿床!而就在他穿來不久,剛剛好小他一歲的李泰出生。 雖然那個時候雅歌還沒完全掌握這個世界的資料,他已經開始下意識的調教李泰。后來他才知道,這應該也是因為修真者靈覺的原因,會在下意識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 只是雅歌還未將他的靈覺掌握好,所以才會在之前的任務世界犯錯。 后來雅歌兩歲的時候長樂公主李麗質降生的時候,他總算是明白為何長孫皇后會早殤了。除了她自己身患哮喘這樣的痼疾之外,更是因為她產子的過于頻繁?,F代醫學早已證實,女性產子的間隔最好是在18個月以上,而這長孫皇后,明顯是在剛出了月子后不久就接連的懷孕。 雅歌相信長孫氏不是不知道這樣頻繁生子的壞處的,畢竟她十三歲就嫁給李世民為妻,卻是在十八歲的時候才懷孕產子。她應當是對醫術有所了解的,可惜現實卻逼迫得她不得不做出如此選擇。 武德元年李世民被封為親王,同年李世民娶隋煬帝次女?;诖?,長孫氏只能選擇懷孕。而幸好她也成功了,看看李恪,與李承乾同年出生,差的不過就是月份。 既然開始生了,長孫氏自然就無法再避孕。她所出子女越多,她在秦王府的地位才會更穩固。比起隋煬帝次女帶來的楊家殘存于長安和皇宮的勢力,長孫氏背后的勢力實在是無法與她相比。 長孫氏不是沒有手段,而是她無法再施展。想想前幾年李世民的后院沒有一個孩子出生,直到她懷孕之后才有人跟著接連懷孕,這其中要是沒有什么貓膩,雅歌才不相信! 接連產子還是傷了長孫氏的根基,有了二子一女后,她開始注意避孕。到了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將八歲的李承乾立為太子之后,才又開始懷孕產子。這位皇后確實是智計卓絕將很多事都算計好了,而她最厲害之處還是在于她的眼光沒有只局限于后宮之中,政事上她對李世民的幫助也很大,并且,沒有引起李世民的絲毫忌憚! 雅歌覺得這一點他一定得好好學習他這個母親才是,她是他借鑒的最好對象,雖然還有細微處的不同,但對他的幫助也確實很大。 時間過得很快,當李泰成為兄控和妹控,李麗質也成為一名氣質嫻雅頗具才名的郡主之后,武德九年六月終于來到了。 六月初四,雅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了歷史。 歷史上玄武門兵變的時候,長孫氏是被李世民伉儷情深的帶去了玄武門避難,而李承乾卻被留在了秦王府中。還八歲的他或許并不明白倒底發生了什么事,但一夜之間那些跟他年齡相近的、曾經在皇宮大內一同玩耍過的堂兄弟全都消失了,身邊人甚至不準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尤其是事發的那一個清晨,作為李世民繼承人的他卻被父母拋在秦王府里,無助的聽著外面廝殺聲的李承乾,該是何種想法? 在那個年代,男人對子嗣應該比對妻子更看重才是,可李世民卻帶上了長孫氏而不帶他們的兒子。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李世民對他們孩子的保護,畢竟玄武門也算不上多安全,秦王府才是更安全的地方。 可實際上呢? 為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將他所能動用的力量全部安排在了那里。天策府諸將士,他手下的精兵,秦王府留下的,不過只是幾名侍衛。 如若玄武門事變失敗,李世民還可以靠著這些心腹部下逃離,可被他留在秦王府的那些妻妾孩子呢?難道說,他就這么相信李淵和李建成在他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之后,他們還不會對他的子嗣出手?還是說,李世民有絕對的自信,他肯定不會失???! 雅歌不是李世民,所以不知道他的想法,但他畢竟不是歷史上那個真正只有八歲的李承乾。他所表現出來的心智,比八歲的孩子早熟了許多卻又不會太過。而他和李世民之間,也不只是君臣之間的關系,因這八年間李世民還不是君王。 雖說武德七年之前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征戰,但作為長孫氏長子的他還是能在李世民每次回來的時候和他親近一番的。自己的兒子和李世民關系好,長孫氏自然是樂見其成并且愿意不著痕跡的幫自家兒子一把的。所以雅歌與李世民之間,還真有那么幾分父子情誼在里面。 跟隨在長孫氏的身后,雅歌儀態端莊,腰間懸一與他身高相宜的佩劍,英氣與儒雅并存,在李世民的屬下們不禁眼前一亮,覺得此次兵變又多了幾分勝利的籌碼。 秦王殿下的嫡長子之名乃當今皇帝李淵所賜,“承乾”二字意味著什么,明白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而這位皇孫的氣度和風儀,也不得不讓他們也感嘆出聲。真不愧是他們秦王殿下和秦王妃的長子! 雅歌從這些人的臉上就可以大致猜到他們在想些什么,這就是李世民愿意帶著他來的最大原因?不愧是唐太宗,與長孫氏是天生一對。他們都是那種將一切都算計進去的人,難怪彼此之間會那般的和諧。 只是,不是說人一般都不會喜歡和自己太過相近的人嗎?還是說,這一對是個例外。 微微垂目,雅歌嘴角的微笑不變,眼里的冷漠和嘲諷一閃而逝。如果長孫皇后不是他的任務目標的話,他和她,也不會成為現在這樣母慈子孝的關系。有過現實世界里慕容夫人的母愛,長孫氏這樣思慮太多的母愛,雅歌是無法毫無芥蒂的全盤接受的。 果然還是不喜歡皇家啊,大家一起演戲什么的……慕容家的人就算再有自己的打算,但至少怎么都是團結的。家規在那放著,也不會有什么爭權奪利的事出現。有本事自己出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和勢力啊,都盯著這一畝三分地做什么! 這些人不知道,雅歌可是很清楚這個世界有多大!只要各種科技跟得上,那么多無主的土地足夠李唐世家的子弟瓜分! 唐朝公主嫁到世界 第一百零六章 李世民與他的心腹商議著做最后準備,雅歌則是跟隨長孫氏一同慰問三千將士。歷史上只有長孫皇后一人做的事,現在卻有他的陪同,并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才是此次慰問的主角。 畢竟,作為李世民所承認的繼承人,這些人也是他的未來屬下。 玄武門事變對雅歌來說只是史書上的一段文字記載。當真正經歷這一切的時候,他才發現,那寥寥數字的記載在現實中是多么的殘酷。將對將兵對兵,皇者的寶座都是踏著血路才能坐上去。無論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猜忌和壓制,還是李世民的不甘,都在此時全部爆發了出來。 太子和齊王終究棋差一招,沒有想到李淵和他們的手下里會有人被李世民所收買,他們想要鎮壓秦王的計劃都已經被李世民所熟知。李世民直接率領天策府上將們攻入玄武門,讓他們措手不及。 李元吉三次搭箭射向李世民,由于緊張和心急弓未能拉滿,箭沒能射中,李世民卻搭弓直接將李建成射死。尉遲恭帶領的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其中一人用箭射中了李元吉,讓他跌下馬來。 偏偏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他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里,讓他最終被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一時無法動彈。而李元吉卻迅速趕到,奪過弓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卻被躍馬而來的尉遲恭所救。 李元吉知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放開李世民就往李淵所在的武德殿跑去,可他雙腳再快也比不過馬,最終雙眼大睜的死于尉遲恭的箭下。 雅歌在天策府下精兵重重保護下,遠遠的看到了太子和齊王死亡的一幕幕,突然沒了見證歷史的肅穆之感。無論是李世民和他的天策府上將,還是李淵名下的那些武將們,他們的武功在雅歌的眼里根本就不夠看。 戰場和江湖不一樣,但有些東西卻是殊途同歸。武林人士的武功適合單打獨斗,戰場是混戰。但如果武功夠高的話,在哪兒都不是問題。以雅歌現在這具身體的修為,如果不是因為忌諱因果和系統,他絕對可以只要稍微費點勁就全滅這里的所有人。 當然,這是因為他有作弊器的原因。瓊華心經配上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真是好東西,再加上系統提供的相對來說也算不上很貴的洗髓丹和培元丹的兌換禮包,雅歌的修為增長速度堪稱坐火箭。 從在任務世界選擇修真作為自己的底牌開始,雅歌在這個任務世界第一次選擇使用兌換禮包。以前的世界對他來說都相對比較安全,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修為作自己的后盾,他心里沒底。就算后來知道李世民會在浣紗女和昭陽公主出現后腦抽逐步加深,但在這兩人沒出現之前,他還真算得上是個心狠手辣的帝王。 成王敗寇,雅歌不覺得李世民做錯了什么,但卻對他格外的提防。因為他不想自己不僅任務沒完成更是被一個帝王弄到萬劫不復的地步。說到底,也不過是雅歌在這個世界沒有太強的安全感。 對手太強,雖說不能純粹的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但有武力做保障,總是讓雅歌覺得放心一些。 李元吉死后,雖有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帶著兩千屬下趕來,卻被張公謹關閉了玄武門,擋在了皇宮之外。待見得尉遲恭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出現在城墻上,這些人終究潰散而逃。 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李淵只得妥協,冊封李世民為太子。之后政變的功臣都獲得了封賞,而那些到最后都忠于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屬下也獲得了李世民的寬恕,其中的魏征更是后世有名的勸諫名臣。 武德九年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淵頒布傳位制書。八月初九,太子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登基,是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同日,李世民下旨冊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可謂眾望所歸。 歷史上,李世民登基后李淵并未從太極宮里遷出,而是直到貞觀三年才遷居大安宮,將太極宮讓出來給李世民。在這三年里,李世民一家都是住在東宮里,而沒了之前在秦王府里的那些壓抑,他對兒子們要和藹很多。也是在這三年,李承乾享受到了濃厚的親情。 三年之后父母走了,沒成年的弟弟meimei也都跟著走了,只留下了十一歲的太子李承乾跟一大堆仆役屬官留在這東宮之中。即使再早熟,他也終究只是一個小男孩,三年前經歷了玄武門之變,三年后又被父母家人“拋棄”在這偌大的宮殿里。 從此之后,李承乾正式成為太子,見父母需要預約,要見兄弟姐妹,除了等到宮中舉行宴會,就得冒著結交諸王的罪名風險,派人專門“傳”他們到東宮來。 李承乾是沒有朋友的,他的世界從此簡單而又涇渭分明。李淵、李世民和長孫氏是他的“君”,是他要叩頭的對象,而其他人,則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頭的。 東宮所屬的官員和師傅們,都是李世民和長孫氏為李承乾精心挑選的長者,每天正襟危坐滿口的仁義道德。相比這下,那些侍從太監要有趣好玩得多。一個才十一歲的少年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事。 雅歌卻只是擁有李承乾的馬甲,他的芯子是一個經歷了許多的男人,這些對少年來說無法拒絕的誘惑對他來說卻什么都不是。那些玩樂有什么意思?不如多學一點東西,讓自己更加多一些保命的籌碼。 誰知道哪天系統會不會抽風將他送到某些高危的世界去,他所掌握的知識越多,他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 學無止盡,不過如此。 而在李世民看來,他的太子真正是個好的,不僅對他派去的大儒很是尊重,學業讓人找不出一絲錯處只能贊嘆,更是抵抗了來自李元昌和那些仆從們的誘惑。李元昌那些人打著什么主意李世民自然是清楚的,想要帶壞他的太子,讓他父子離心? 看著站在殿下微笑,姿態從容眼中全是對他的濡慕和崇敬的嫡長子,李世民心里慰藉無比。一個帝王在乎的是什么?當然是后繼有人。他的壽數畢竟是有限的,可在他手上開創的盛世,他希望能夠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即使他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不管以后會怎么樣,至少他下一代的李唐江山不會有問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會對雅歌和李泰那私底下的頻繁聯系視而不見。雅歌很有分寸,從來都只和長孫氏所出的弟弟和meimei有私下的聯系,更何況他只是作為一個兄長去關心他們。 雖然自己兄弟之間的關系算不得多好,但李世民卻希望自己的兒子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太子的能力好,性子也不錯,不會在他有什么之后出現手足相殘,李世民很滿意。 而雅歌也是在察覺到了李世民和康熙的不同,才更改了某些行事。李世民貪權,但卻不像康熙那樣是個放不下的。這有兩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兩人經歷的原因。 康熙幼年繼位,備受輔政大臣的壓迫,直到大婚后才逐漸慢慢收回了權利,所以他對皇權是極度看重的,甚至于到了后期胤礽成年之后,對這個他親手培養出來的太子也不愿輕易放權,最終對他起了忌憚之心。 李世民卻非如此,或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父兄夠狠辣,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倒滿是慈父之心。先不說歷史上李承乾倒底是因為什么謀反最后被廢的,但李世民倒也是把他當作兒子的,要不就不是廢為庶人而是直接砍頭了。 大唐李家可沒有愛新覺羅家不興殺兒子的規矩。 雅歌也是后來才想通的這點,但不管怎么說,即使李世民想要留著自己兒子的命,但一個成為前太子的庶人,也還是擋了某些人的道,再加上自己想不通,所以才在一年之后就那么一命嗚呼了。 雅歌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前是不可能政變的,畢竟李世民就是靠政變起家,他對這些,還是比較敏感和忌諱的。在此之前,他只要好好做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太子就好,至于私底下的勢力…… 系統是說不得對主線任務對象使用幽冥大法催眠這一類手段,但卻沒有禁止他對其他人使用。在清朝就曾經這么做過一點點組建自己勢力的雅歌這次仍然選擇這么做了,不過他比在清朝的時候小心了許多。 嫡長子繼位為眾望所歸,再加上這個嫡長子年紀輕輕就文武雙全行事有度,政見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觀念甚至讓眾官員也不得不嘆服。面對這樣的李承乾,李世民其他的兒子就算是有那種想法也都暫時壓了下去,而這其中的翹楚就是隋煬帝帝姬所出的李世民三子李恪。 與雅歌同年的李恪,剛開始只是因為自己與太子母妃不同地位就完全不一樣而心生嫉恨。而到了后來雅歌漸漸的展露了自己的才華,再到現在上下眾人不管是官員還是宮人都贊不絕口,李世民一提起這個太子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李恪的心里就是復雜糾結多了。 在他還在為雅歌的待遇而眼紅嫉妒的時候,雅歌已經將他遠遠的拋在了腦后。十二歲的雅歌已經被李世民批準上朝堂聽政,更甚至李世民已經決定在雅歌十三歲的時候為他行冠禮。 冠禮象征著男子的成人,可以婚嫁,并且從此作為一個氏族的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項活動! 這是李世民同意了李承乾可以真正的開始學習辦差,并擁有屬于太子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