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為難
書迷正在閱讀:朕和朕的滿朝文武一起穿了、系統讓我裝柔弱[快穿]、雙標榆醫生又想被我采訪、我和反派真少爺是竹馬,我倆三歲半、以身殉道后我重生了、圣手仁婿、英雄聯盟之雪霽初晴、重生之我的老公是仙帝、梟雄嫡妃:王爺從了吧、穿成暴戾大佬的小人魚
十一世紀以后,隨著西方經濟復蘇,城市開始漸漸繁榮。西方從傳統的承認原罪、需要得到救贖的悲觀心態,慢慢向享受生活轉化,宗教的高壓閥開始逐漸解體,由此引發了文藝復興的序幕。 到十八世紀,表面以復興古典文化為訴求的文藝復興運動,已經徹底發展為資產階級取代古典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徹底奠定了資產階級的崛起。 十九世紀,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歐洲,在科學和數學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各類英、法、徳文的出版物紛紛創刊。 到十九世紀后半葉,由英國引領的工業革命取得了空前進步,各種新技術、新發現層出不絕地涌現出來。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和技術備受推崇,普通人非??释麖膱罂s志上,獲得更多的科普宣傳類文章,來了解科技發展。 一八六一年,著名的天文學家諾曼洛克耶說服了麥克米倫,創辦了一份全新的周刊,周刊名為《nature》,來專門刊登科技發展進步的文章。 《nature》就此誕生。 作為一份專業類期刊,它一誕生就受到了所有科學家的青睞,無數著名科學家在上面發表文章,許多以前不太出名的科學家也因此而聲名鵲起,于是吸引來更多的科學家,在上面發表文章。 例如達爾文,從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在《nature》上發表了《冬季灌溉作物施肥》的文章之后,此后十年間,他的七十一篇新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刊登在了《自然》刊物之上。 大量科學家的投稿,也使得《自然》中充滿了各種專業術語,內容晦暗難懂。許多普通讀者幾乎完全看不懂上面在說些什么,發出了“希望我足夠聰明,能夠看懂上面在說些什么”的調侃和抱怨。 可是對于全世界科學家來說,卻多了一份通過它來了解科學進步、認知世界的渠道,投稿者越加眾多。 憑借著大英帝國的巨大國力和全球影響力,《自然》很快就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專業性期刊,并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成為他們的首選。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自然》更是成為全球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的、跨學科的周刊類學術性刊物。在許多科學領域,許多最重要的、最前沿的學術文章,都發表在《自然》上,無數的科學家,都以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而自傲,并由此獲得巨大的聲望及實質上的好處。 雜志社每天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投稿,可謂是汗牛充犢,讓幾十名文稿編輯和論文編輯看得頭暈眼花也忙不過來。 為此,他們也不得不采用最簡單的流水線作業方式,首先確認投稿的格式是否正確,再看內容是否新穎、重要,來將許多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刷下去,以節約精力時間。 而為了不致遺漏重要投稿,雜志社內又實行了交叉審核的流程,來對函件進行復查。 巴特梅杰就是這樣一位論文編輯,在他面前就放著一份厚厚的論文。身旁的三個文件筐內,大疊的論文更是冒出了頭,連蓋子都關不上。 在他對面,坐著同事帕姆賈森,也埋首在一大堆論文之中,緊緊地皺著眉頭,痛苦地煎熬著。 他們這些編輯,都是經過特意篩選的業內精英,許多人還曾是知名的科學家,專業能力不可謂不強??墒侨缃窦夹g進步日新月異,即便是他們這些專業人士,不從事前沿研究以后,也很快就落后了,許多論文在他們看起來都是非常的生澀難懂,需要反復咀嚼。 梅杰用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看完手中的這份論文。而半個小時,仍不足以讓他對論文的內容有徹底理解,只能算是囫圇吞棗,了解了它在說什么。 至于真實性……,除非明顯的漏洞,到時會有專人負責,不是他們的業務范圍。 梅杰痛苦地摳了摳頭皮,帶下來一縷頭發。 他看著文件框內絲毫不見減少的投稿,哀嘆這樣長期下去,自己頭上的頭發一定會很快掉光,未老先衰。 作為《自然》的審稿編輯,這是一份非常榮耀的職務,但是它的辛苦,又豈是外人可知。 梅杰取下眼鏡,捏著鼻梁思考了幾分鐘,在論文上簽署下自己的意見,將之放入到審核通過的文件筐內,等到當天工作結束,交給賈森明天復核。 他起身給自己泡了一壺紅茶,拿取了一個甜餅干,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補充了一下糖分,然后重新在座位上坐下來,從待審的文件筐內取出下一份投稿,看了起來。 粗粗審核了一下標題、投稿人國籍、所在研究部門等等基本信息,再看了一下論文,他就不想再看下去,隨手將之扔到了不予通過的文件筐內。 “連基本語法都一塌糊涂,還投什么稿!”他小聲嘟囔著埋怨道。 其實雜志社對于基本語法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格。 《自然》的投稿來自全世界,其中有很多投稿人并非是在英語國家,英語撰文能力較差也不奇怪。只要他的語句基本通順,能讓人看懂,也就行了,實在太差,還可以讓其修改到可以發表的程度。 之所以他會這樣抱怨,純粹是因為其投稿內容毫無審核價值,才會讓他匆匆一瞥,就將之廢棄。 就算是棄稿,也會交給賈森進行復核,并不是他說不能用,就真的不用。 雙重審核,讓漏稿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自然》在學術界的聲望。 當然,也不是不會出現兩個編輯都看錯,漏掉有價值投稿的現象,只是相對較少而已。即便個別漏稿,它的價值也沒大到讓《自然》丟臉的地步。 梅杰也拿捏著一個度,不敢太過肆意妄為。 用兩分鐘決定了一份論文的前途,他又從待審文件筐中,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投稿,打開看了起來。 同樣是先審核基本信息。 稿件封面、綜述、目錄、文件全部采用打印方式,看起來非常干凈,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但只看了一眼,他就皺起了眉頭。 投稿人并非個人,而是一個研究團隊,這也是尋常之事?,F代研究耗資越來越高,遠不是個人可以承擔,大多數科研都是由投資人出資,組建或是委托某個研究機構代為研究。 雖然這個中華制造職工醫院的研究機構,看起來很古怪,但也不算什么。 問題是,它的稿件來自于中國! 這可是極其罕見。 再看論文標題,《一種溫泉耐熱菌中提取聚合酶在pcr上的應用前景》,他就更皺起眉頭了。 雖然是非英語國家投稿,論文卻寫得很好,看起來一點也不吃力。 論文的內容也不生澀,就是一個剛入職的編輯也能看懂。 問題是,這篇論文從學術角度來說沒有任何審核價值——除了這種耐熱菌是否真的存在。 而這,并非他的職責,也沒有條件萬里迢迢去中國尋找并驗證其真實性! 這該怎么辦? 他頭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