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設備改造
書迷正在閱讀:朕和朕的滿朝文武一起穿了、系統讓我裝柔弱[快穿]、雙標榆醫生又想被我采訪、我和反派真少爺是竹馬,我倆三歲半、以身殉道后我重生了、圣手仁婿、英雄聯盟之雪霽初晴、重生之我的老公是仙帝、梟雄嫡妃:王爺從了吧、穿成暴戾大佬的小人魚
賈偉等設備公司員工抓緊時間,進行最后的準備,以迎接下周的考核。而在精密設備車間內,周英祥等八級工老師傅們也在緊張地進行著設備改造,以滿足企業開工需要。 新華機床廠搬遷期初,本著節約成本考慮,曾打算繼續大量留用原有設備,淘汰少數老舊設備,少量添置數控設備,小幅提升企業的制造能力。 結果在轉讓純平顯像管技術中心,中華制造收到了大筆轉讓費。資金充裕之下,公司花錢不再像原來那么束手束腳,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購入更多精密制造設備。 公司倒是想從國外購入先進生產線,只可惜沒人肯賣。 ibm等公司,可以幫助中華制造購入高精密小型實驗室設備,但是對于協助采購大中型先進數控設備的要求,則是一口拒絕。 沒奈何,中華制造只能花費三億多人民幣,從國內廠家購入了大型龍門式雙交換臺加工中心、大型臥式加工中心、大型數控車床、大型數控銑床、壓鑄機、數控滾齒機、數控插齒機、數控磨床等各種數控設備。 總數量達到七十余臺。 由此可見國產數控設備之便宜。 這點投入,若是用來購買進口設備,也就能買個幾臺,雙方的價差達到了十倍以上。 便宜是便宜了,性能的差距也實在是大。 像進口設備,基本都采用了多軸聯動,國產的最多只能做到三軸,一次成型能力差。 此外,國產的數控設備多采用步進電機,精度差。 還有,國產的數控機床完全沒有床身溫差補償系統,對于加工中升溫導致的精度變化幾乎無能為力。 其他還有諸如轉速低、給進速度低、功率低、穩定性差等等缺點。 并且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國產數控機床,不,不只是主控機床,而是絕大多數高精度機床的主軸精加工、主軸箱精加工、導軌精加工等,全都是采用手工方式加工出來的,精度一點不比進口設備差,可是零部件差異大、無法互換,壞了就只有再磨一根。 這就導致設備的制造緩慢,一年也就能出兩三臺,交貨時間不穩定。 這點尤其讓白云天頭痛。 他本來有很多想法,希望由廠商代為完成??墒窃O備企業賣的現貨,都是很早就做好的成品。要做設計改造,廠家起碼需要用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交貨。 所以他也懶得把希望寄托在廠家身上,有什么就買什么。 設備買了回來,再自己來做改造。 改造的首要環節,就是用自己研發制造伺服系統,來替換原設備的步進系統,提高設備精度。 在白云天拼出五軸加工中心以后,伺服電機的核心精密部件已經不再依賴手工,周師傅他們只需要專心于其他易加工零部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如今設備車間已經能夠每月提供一百余套伺服電機,基本滿足自用需要。 經過這番替換,這批數控設備的精度陡然提升了數倍。 就拿采購的那幾臺大型數控臥式車床來說,原來的加工精度只有0.03到0.04mm。更換了伺服系統與控制系統以后,加工精度立即提高到了0.007mm,重復定位精度提高到了0.003mm,與國外設備同級。 第二項改造,是在機床床身關鍵部件,加裝了測溫元器件,將其溫度變化隨時傳遞至主控系統。根據不同部位溫度的變化,對加工控制做細微調節。 這樣一來,數控設備的加工穩定性也大為提高,長時間使用也能保持較高的精度。 這兩個改進,對中華制造來說很容易實現,但對國內機床廠家來說,卻難如登天。 原因很簡單。 伺服系統的電機制造,精度要求極高,國內普遍制造能力有限、高精度設備大都采用手工制造的情況下,很難大規模運用,除非他們也制造出一臺高精密五軸加工中心。 而電機只是一方面,還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是伺服電機的驅動程序,以及溫控補償的系統程序。 這兩個涉及的是算法! 沒有足夠的數據和處理溫度變化對機床加工精度、穩定性影響的經驗,光靠腦子想,是編不出來的! 說穿了,就是積累不夠。 這兩點,除非國外相關制造商公開數據,否則國內廠家沒法一蹴而就,只能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積累了足夠的數據和經驗,才有可能解決。 這些東西,白云天都有,所以對他來說,根本不是難事。 就像他對壓鍛機的改造一樣。 目前的壓鍛工藝有冷鍛、熱鍛、溫鍛、等溫鍛、復動鍛造等多種工藝。 這些鍛造工藝,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 為了綜合它們的優點,去其糟粕,國外也在研究復合精鍛成形技術,其中以德國取得的成績最大,代表了當前全球復合精鍛工藝的尖端科技水平。 可是看似很難的復合精鍛工藝,在白云天面前就毫無秘密。由于這種技術主要是工藝的改良,對設備的要求不是特別苛刻,在他的直接指導下,周英祥等八級工們對設備做了小幅改造,很快就成功總結出了冷溫復合精鍛成型工藝、精密輥鍛模鍛成型工藝。 雖說為了擔心引發轟動,白云天稍微作了一點保留,沒有超過當前的技術,但只需對工藝再作改進,就能很快突破當前極限,達到極高的精度要求。 高精尖什么的,在他面前都是浮云。 對他來說,難的是基礎制造能力。 比如說原設備的給進速度、切削速度較低,他知道是因為刀具磨損強度不夠??墒窃跊]有耐磨損高強度國產刀具之前,他也只能捏著鼻子,讓設備繼續在較低的速度下運行。 又比如床身的設計不合理,他知道也沒辦法解決。 再比如機床的床身、導軌等所用材料,國內提供不了他所需要的材料,還不是只能干瞪眼。 許多問題,國內廠家也看到了,但因為整體制造能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知道應該解決,卻缺少解決的方法、設備和技術積累,所以只能望而興嘆。 這是由整體的材料、化工、機械制造、微電子等多種學科綜合決定的。 對于他的種種遺憾,周英祥等人是完全不知道的,知道也不會在意。 對他們來說,一臺國產數控機床,只經過了替換伺服系統、加裝了溫度探測控制系統,就提升如此之高,已經是非常之興奮了。 測試中,數控機床表現出來的超高加工精度,已接近了他們的加工極限——這可不是手工制造,而是批量生產! 他們深深知道,當這批設備投入使用,中華制造勢必又將迎來另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