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節
朱厚照想了想,點了下頭后指著前方的衛府道:“去!放把火把那里燒了,然后我們走?!?/br> “是!”江彬下令讓人跑去把那衛府放了一把大火,臨走之前朱厚照看了看那火焰,哈哈笑道:“好大的煙火,不錯不錯……” 襲擊了三長衛以后朱厚照他們一路暢通無阻的離開,最后果然在天亮的時候回到了大同府。 朱厚照這次是爽了,而三長衛這邊的千夫長卻險些沒有氣死。 大明兵馬竟然主動襲城,這他娘多少年沒有遇到過了。原本他是不準上報的,因為太丟人了。但是他手下的一名百夫長卻說道:“將軍,那群大明兵馬攻城的時候,我聽見了其中一個人叫另外一個人‘皇上’?!?/br> “當真?”千夫長大驚。 第327章 韃靼的陰謀 京師。 經歷了前面劉瑾、江夏齊齊陷入反詩風波。然后又有了京師隔三差五的大隊人馬相互廝殺,然后又是太后陷入毒殺先帝的傳聞之中。 紛紛擾擾亂象橫生的京師這幾天似乎一下平靜下來。 東廠的番子最近很少出現在大街上,皇族龍探和錦衣衛也沒怎么在京師街道上成群結隊的行走。似乎劉瑾和江夏之間已經有了某種默契,大家暫時休戰,至于之后會不會再戰,這個相信不必猜測。 在床上躺了幾天,有四位美人精心照料,又有易螃蟹這位神醫各種靈丹妙藥助其恢復傷勢,江夏的傷以驚人的速度恢復著。前兩天已經可以下床行走,而今天早上還在院子里打了一套簡單的五禽戲。 “你的傷還沒好,這樣動彈小心傷口裂開?!?/br> 江夏回頭一看,原本是黃飛躍?!包S大哥?!?/br> 黃飛躍點點頭,他遞了一封信給江夏,臉色帶著一些無奈道:“看來皇上暫時是不會回京師了,我們最近還是得小心一點?!?/br> “嗯?”江夏有些奇怪地接過那封信看了看,掃了兩眼以后江夏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 “皇上帶兵攻打了三長衛?”江夏無語,朱厚照這崇尚武力的性格真是令人頭疼。他要是個普通人肯定能夠當個好將領,可他偏偏是個皇帝。 “不僅打了三長衛,這之后皇上又在大同和韃靼人打了好幾仗,每一仗大獲全勝?!?/br> “每一仗都大獲全勝?”江夏眉頭微微一皺,黃飛躍還在感嘆:“看來上一次河南平亂的經歷讓皇上學到不少經驗,這一份領兵打仗的悟性的確是驚人啊?!?/br> “不對?!苯膿u了下頭:“河南平亂能學到什么經驗?這里面有蹊蹺,若是韃靼人這么容易打敗,那現在關外就不會有韃靼人什么事了?!?/br> “江兄弟的意思是?” 江夏搖搖頭,道:“不知道,我也只是一個猜測。假如韃靼人是故意敗給皇上,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黃飛躍先還有些不解,但經過江夏這么一提醒他頓時想到了一個可能:“你的意思是韃靼人故意敗給皇上,以便拖住他,然后調大軍來圍捕皇上?” “嗯?!苯狞c點頭:“很有這個可能。只是可惜,我皇族龍探的情報還不夠靈通,韃靼國內沒有探子探測消息?!?/br> “錦衣衛也沒有,東廠倒是有,但他們是不會告訴我們的?!秉S飛躍也感嘆了一聲。 “東廠在韃靼有探子?”江夏驚呼。 黃飛躍點點頭,“不僅僅是韃靼國內,就算是琉球、交趾這些小國里面也都有東廠的探子?!?/br> “糟了。若是我們真的猜對了恐怕大事不妙?!苯牡?。 京師劉瑾府邸之中,自從太后過世以后張鶴齡和張延齡便住在這里。 由于太后的情況有些特殊,所以至今為止太后的還沒有下葬,只是用特殊的辦法保證尸體不腐爛。 畢竟太后到底是害死先帝的兇手,到底她該入皇陵還是不入皇陵,這個必須得等朱厚照決斷。 禮部崔正義已經謝了奏折請示朱厚照,可是朱厚照打仗打的不亦樂乎,所以還沒有給予回復。 在劉瑾的書房之中,張鶴齡和張延齡都在。劉瑾將手中自韃靼那邊得來的情報遞給張鶴齡和張延齡看了一下。 相比起錦衣衛的情報,東廠的情報無疑要詳盡很多。 因為情報詳盡,所以做著推斷也容易很多。 “韃靼這是在給皇上下套啊,達延汗這次親自帶著七萬蒙古騎兵往應州走,看來這是下定決心要將皇上一網成擒?!睆堁育g道。 張延齡能夠看出來的東西,張鶴齡和劉瑾自然早就已經看出來了。 張鶴齡明白劉瑾不會平白無故的把這樣一個東西交給自己看,他看著劉瑾問道:“不知道劉公公眼下有何想法?” 劉瑾坐在書房的書桌后面,他看了看桌子上紫檀木盒中放著的金釵。劉瑾道:“現在韃靼的達延汗故意東繞,又佯敗引皇上不走,皇上多半會中計。 如果皇上中計了,肯定會傳援兵前去救援。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封鎖宣府那邊的消息,不讓援兵去宣府救援就行了?!?/br> 張鶴齡也是個極為聰明的人物,聽見劉瑾這樣一說頓時明白過來。 皇上若是被韃靼所擒,或者所殺。大明必將打亂,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上又沒有子嗣繼承皇位。到時候自己張家再強勢支持一個皇室宗親,張家就不必擔心眼下的地位不保了。 如果再進一步,張家膽子大一點順勢奪下皇位,那時候…… 張鶴齡眼中閃過一絲激動的神色,然后點了點頭,贊道:“劉公公好謀略?!?/br> 大同這邊,朱厚照依舊七戰七勝。這無疑是他自以為最威風的時刻,大明自立國以來上至太祖下至如今,與韃靼交戰不少。 韃靼悍勇,這早已經是大明朝野上下的共識,盡管雄霸如太祖、成祖,與韃靼交戰都是有輸有贏,能似自己這邊七戰七勝的恐怕還未有過吧。 唯獨美中不足的是這七戰都是小規模的戰斗,沒有爆發什么大戰。 朱厚照還在想著和韃靼大干一場,但是江彬卻敏銳地感覺出了事有蹊蹺。 這七戰,第一戰、第二戰、第三戰江彬每次都會在打完以后都會大拍朱厚照馬屁,什么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類的詞語,江彬基本已經用盡了。 但是后面這三戰卻他頓時感覺有些不平凡。 江彬試著總結了一下這七場戰斗,每次韃靼都是來勢洶洶,但是一接觸打幾下就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一開始江彬還以為自己遇到的是一支韃靼里面最弱的軍隊,但是之后三戰里他仔細地查看了一下這支韃靼士兵的撤退痕跡。 他們看上去雖然敗的很狼狽,但實際上并未真正折損多少兵力。 他們丟掉的全都是些兵器、氈帽,但武器、馬匹卻幾乎一樣沒落下。他們雖然是慌張撤退,但實際上他們撤退的非常有序,步兵先撤騎兵斷后,一點都沒有亂。 以江彬對于軍事的敏銳觸覺,江彬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韃靼人根本就是在佯敗。 可是這里是大明的邊鎮,他們佯敗有什么意義?一般來說佯敗都是為了吸引敵軍深入,可是自己是守城一方,又豈會深入? 有詭計!江彬雖然還猜不到韃靼人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但他基本上可以肯定這里面有圈套。 而就在此時,錦衣衛最新的一個消息傳來了。 江彬進入到朱厚照坐鎮的中軍帳時,朱厚照剛剛由錦衣衛送來,江夏親筆所寫的書信。 看完以后朱厚照笑了笑,抬頭看見江彬進營帳來,他將手中的書信遞給江彬道:“江彬你看,江夏派人送來的書信,他說咱們七戰七勝很可能是韃靼人的圈套。說他們可能是故意敗給我們,實際上是在調遣大軍準備把我們一網成擒。朕就不明白了,難不成朕就不能打幾個勝仗?” 朱厚照這話一出江彬臉色頓時大變,他雖然和江夏有過節,但此刻卻不得不承認江夏的這個猜想十分有可能。 而韃靼人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要費這么大的周折,恐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知道了朱厚照的身份,知道大明皇帝在宣府。 要知道這一切并不難,江彬不相信韃靼人在京師沒有細作。 江彬想了想,他覺得現在大同太危險了,多呆一天自己和皇上就會多一分危險,必須要把皇上帶走。 可是直接認同江夏的話也不信,這樣會讓皇上不悅。 江彬斟酌了一下說道:“皇上,聽說京師出了大事,要不末將先護送皇上回京處理如何?” 朱厚照笑了一下,擺了擺手,淡淡地吐出一句話:“沒多大事,讓他們鬧騰一下也好。你打我,我打你,大家都傷了元氣以后就不會再鬧騰了?!?/br> 朱厚照這樣一說江彬頓時一凜,他看著朱厚照心中大為震動。 他此刻才明白,朱厚照之所以跟他來宣府并不是因為宣府有多好,而是他的一個算計。 江彬甚至在想,他知道自己離開以后京師諸方勢力肯定會相互爭斗,而在這一場場的爭斗之中,每個人的勢力都會因為爭斗而被削弱。并且每個人都會在這樣的爭斗當中落下把柄。 江彬幾乎已經想到了,到時候皇上等他們實力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回去一人打三百大板,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會服服帖帖,明白自己最大的依靠是皇上。 這是一場算計,是皇上對劉瑾、對太后、對滿朝文武,還有針對江夏的一場算計。 江彬忍不住深深地看了朱厚照一眼,心中忍不住想了想,自己有一天會不會被皇上這樣削弱一下勢力? 江彬腦中還在這樣想著,突然一名士兵在營帳外面大聲叫道:“報!” “進來!”江彬道。 士兵一進營帳就對朱厚照和江彬行禮道:“參見兩位將軍,探馬來報,韃靼境內有騎兵調動,朝著宣府去了?!?/br> “什么?”江彬和朱厚照同時叫出聲。 只不過江彬是擔憂意外,朱厚照卻興奮地說道:“來得好!” 第328章 援兵?沒有援兵! 歷史上評價劉瑾、錢寧、江彬、張永之流,無不以“jian佞”二字形容。而實際上,他們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jian佞之臣。所謂的貪污奪權、陷害忠良,他們沒有一件事少干過。 但是自始至終他們都很明白,自己的榮華富貴必須得靠皇上。要想保住現有的一切,一是要保證皇上對自己仍舊榮寵信任,二是要保證皇上安安穩穩地活著。 所以難得的,江彬終于第一次同意了江夏的看法,對此刻滿身戎裝披甲跨劍的朱厚照勸道:“皇上,末將已經得到了消息,據說這一次帶兵前來的乃是韃靼的達延汗。 他號稱帶來‘十萬蒙古鐵騎’,就算略有夸張至少兵馬也應有五萬之數,眼下宣府四鎮實在是太危險,要不皇上還是先暫時退居到居庸關后面,坐鎮指揮算了?!?/br> 朱厚照一聽頓時有些不樂意了,他把頭一甩道:“韃靼不過數萬人,而朕的宣府四鎮一共駐扎了十萬兵馬。他是攻城一方,朕是守城一方,他都不懼,難道朕還會怕他不成? 是達延汗來了更好,朕恰好會會他,看看究竟是他厲害還是朕厲害?!?/br> 說完,朱厚照反身走下宣府的城樓,往宣府城內的鎮國府走去。 達延汗在大明這邊被稱為“蒙古小王子”,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稱號是因為達延汗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 他在成化十五年繼承汗位時,年紀還非常小,所以明人稱為小王子。先前就曾經提到過,達延汗算得上是蒙古國的中興之主。 自從大明打敗元朝以外,蒙古人就逃到了關外一分為二,一者是“韃靼”,一者是“瓦剌”。 在達延汗繼承汗位以前,關外一直以“瓦剌”為大,韃靼的生存空間十分狹窄。 但是自從達延汗繼承汗位以后,他團結各個韃靼汗族部落,逐漸壯大自己最終一舉將瓦剌趕到了西北偏遠貧瘠一帶。 達延汗親政的時候不過十六歲,朱厚照親政的時候十五歲。所以一直以來有不少人都拿達延汗跟朱厚照做比較。 一個親政以后中興王室,令得韃靼日益強大。一個親政以后荒yin暴戾、怪誕無恥,使得孝宗時期清明的吏治變得好像現在這邊烏煙瘴氣,令人扼腕。 所以提到達延汗,朱厚照心中實則憋了一口氣。 不過朱厚照好歹也是經歷了河南平亂遇險的人,所以這一次他也并不是頭腦發熱然后就傻大膽兒一般孤身犯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