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高御史單獨進諫的時候,跟皇帝說:“太子不堪當天下之主,恐忠義王有反相,不如讓趙王……” 皇帝雖然也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怎么地,但別人這樣說自己的兒子,還是很不高興,便道:“如果這是天意,就是趙王做了太子,又能怎么樣呢?” 高御史又道:“皇上乃是天子,皇上的意思就是天意?!?/br> 皇帝沉默了良久,像是在喃喃自語:“朕再想想……” ☆、第107章 皇后最近真的很煩惱,不止是因為掐住她不放的韋妃,也不止是因為兩個都還沒有子嗣的兒子,而是因著皇帝就好比花花公子一般的腳踩兩只船搖擺不定的可恥行徑。 要知道不管是太子也好,趙王也罷,兩個可都是她的兒子。 皇帝越是舉棋不定,到頭來,受傷最深的不是她這個兒子,就是她那個兒子。 作為母親,無論傷的是哪一個,都會是最心痛的那一個。 皇后聽著從皇帝的寢宮甘泉宮中傳出來的消息,除了心驚就是憤恨,將那高秉光臭罵了一頓,猶不解恨。這就下了一道懿旨,斥責丹鄉伯家的兒媳不守孝道,勒令其三個月內不得出門,將《孝經》和《女則》抄寫百遍。 丹鄉伯的兒媳正是高如意呀。 本來在洛陽城中就很聞名的她,再一次的名聲大噪。當然,都不是什么好名聲罷了。不尊公婆,不從夫君,再嚴重點兒還有傳她水性楊花、紅杏出墻,總之,越傳越離譜就是了。 有人言之鑿鑿地說了,要不是因此,皇后娘娘也不會下懿旨訓導她不是! 殊不知,高如意這一次真的是冤枉至極,六月將要下飛雪的節奏。除了回門之時鬧出的那件事,她自打被丹鄉伯府接了回來,就恪守婦道,再也沒有出過什么出格的事了。 就算是夫妻不睦,小打小鬧,也是關著門來的,怎么也不會傳到皇后的耳中。 想她雖然不大能看的上那韋文浩,不過是因著他爹一開始十分篤定地說要將她嫁給趙王在前,正做著王妃的好夢,一下子跌落成了一沒有爵位二沒有官職的紈绔之妻,原本就心氣很高的她,自然是一時半會兒的無法接受,饒是如此,她也并不曾干出過失節之事。 皇后的懿旨才宣讀完,高如意就因著不服不忿,噴了口血,直接暈死了過去。 丹鄉伯和夫人亂作了一團,宣旨的太監還沒走,一邊代表了皇后,一邊又代表了御史大人,兩廂都不是他們能得罪起的。 這就兵分兩路,伯夫人趕忙命人將高如意抬進內房,去請大夫。而丹鄉伯就拉著宣旨的太監,又是送禮,又是不停地說好話,意思就是還請他在皇后面前務必美言幾句,譬如高氏氣憤吐血,完全可以說成是悔恨難當,捶胸痛哭,生生錘出來的一口血嘛! 什么事情,換一種委婉的說話,連結論都是不一樣的! 到了晚間,不知去哪里浪蕩了一天的韋文浩歸了家,正房的門都未入,抬腳就去了姨娘的房中歇息。 高如意獨自坐在燈下垂淚,夫妻不睦,名聲盡毀,越想就越是活不下去的滋味。 她抹干了眼淚,將自己收拾的干凈整齊,還細細地描了眉,擦上了紅胭脂,這才倒了杯茶,就著茶水吞下了兩個金錁子。 緊接著又爬上了床,閉上了眼睛,靜靜地等待著…… ****** 丹鄉伯家辦起了喪事,哭得最痛的莫過于高御史和高夫人了。 而最高興的卻莫過于韋文浩,可能這也就是高如意一心求死的原因之一了。 是唏噓也好,感嘆也罷,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強大過與天抗爭,也可以弱小到稍縱即逝。 高如意的葬禮結束后的一個月,洛陽城中又傳出了這樣的流言。 說是宮里的貴人仗著位高權重,因著私人恩怨,生生地逼死了好人家的兒媳。 流言沒敢指名道姓,但明白人的心里,即使點到為止,自然也是全都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將前因后果一一表明,他也不會因此而變得通透或者一點就明。 皇后是個明白人,一聽這流言,就知貴人指的是她,私人恩怨指的是她和韋妃的明爭暗斗,那好人家的兒媳指的自然就是才死沒多久的高如意了。 高如意死的時候,傳到宮里的消息是說她得了急癥不治而愈。 皇后當時就覺得蹊蹺,她白天才下的懿旨,高如意早不得急癥,玩不得急癥,偏偏是當晚怎么就得了呢? 她本欲派個人去查看查看,可韋妃一接到了宮外的消息,就像瘋了一樣,跑到慈惠宮來又哭又鬧,整整鬧了一天一夜,連口氣都不帶歇息的。 皇后只一心對付她去了,等想起來那高如意的時候,人已經匆匆下了葬。 如今看來,說不定這是高家和韋家做的一個局,犧牲了一個高家的女兒韋家的兒媳,故意要將臟盆子往她頭上扣吧! 還真是用心險惡。 皇后生生地憋了一口氣,她怎么想都沒想明白,韋家跟她有仇就算了,和他高家有什么關系! 就算高家是支持趙王的,可她也是趙王的母親。搞臭了她,難道就對趙王有利?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攪亂了皇后的心緒,她忍著頭疼,對左右說了一句:“去,去告訴太子,讓他負責把外頭的流言全部平息?!?/br> 忽然聽到了皇帝的聲音,“平息?你還有臉讓太子幫你擺平,你惹出來的事情,有本事你自己去擺平??!” 皇后一驚,趕忙從榻上立了起來,假裝沒有看到皇帝不善的神情,道:“皇上怎么今兒有閑心,到臣妾這里來了?” 就聽皇帝悶哼了一聲,一巴掌拍在了案幾上道:“皇后,你做的好事情?” 有些事情還是打死不承認的更加有利。 皇后面無波瀾地道:“臣妾不知皇上說的是什么事情,至于臣妾讓太子平息的事情,自然是一些不利于皇家的不實言論而已?!?/br> 皇上見她打定了主意一心抵賴到底,遂道:“你敢說丹鄉伯家的事情跟你無關?” “丹鄉伯家什么事情?哦,難道皇上是說臣妾替丹鄉伯夫人教導兒媳的事情?那確實是臣妾所為,不過是因著丹鄉伯的女兒不尊尊長,三日回門便挑撥娘家和婆家大鬧了一場,還有其言論也與世家女的身份有違?!?/br> 皇后說的很鎮定,皇帝要是信了她才有鬼。 “你說的是什么年月的事情,時隔幾年,你如今才發作又是什么意思?” 皇后頓時就跪下來請罪:“臣妾原想著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過去了,日前卻得三清祖師爺點醒,在其位謀其政,臣妾身為皇后,自當履行皇后的職責,教導好全天下的女子,這才舊事重提。還請皇上恕罪,是臣妾醒悟太遲?!?/br> 皇帝勃然大怒道:“好你個皇后,朕到了今日才知道你竟有一張如此能言善辯的巧嘴,你逼死了高卿的愛女,居然還一副天經地義的表情。逼迫人之前你就沒有好好想想,自己也是有兒女之人,可憐那高夫人日日夜夜以淚洗面,如今已經臥床不起?!?/br> 皇后依舊辯解:“臣妾不服,皇上聽信片面之言……” 皇帝打斷她道:“夠了,也正是有其母必有其子,看看你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賢能之才,你不僅僅是毀了朕的兒子,還毀了朕的國家,朕悔啊,悔不當初。當初怎么就鬼迷心竅娶了你,到都來落了個誤家誤國的下場?!?/br> 皇帝恨的咬牙切齒,說完了話,揮袖離開,實不知皇后因著他那幾句話,也恨得切齒咬牙。 他不知道,悔不當初的不止是他,還有她哩! 當初的甜言蜜語,如今想想不過是口腹蜜劍。當初的山盟海誓,到了如今也不過是空口白話。他變成了什么樣都無所謂,他怎么對她也都無所謂,可那句“你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賢能之才”是什么意思? 是說他要將皇位給那個度乘大圣的意思嗎? 這時的皇后沒有后悔不該心軟放過了林優之,只因她心里很清楚地知道,就算沒有林優之,皇帝一樣還會有其他的兒子。 他或許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要將皇位給太子,更不用說給趙王了。若不然他也不會這些年一直讓趙王誤會他不喜太子,同時又讓太子替他上朝,卻又不肯禪讓皇位。 他的心里在打什么樣的主意,皇后猜測了多年,此時此刻只一心覺得他不過是在利用他們母子三人。 等到度乘大圣長大,太子是要被廢的,她這皇后也是要被廢的,至于趙王至始至終就被親爹當做了傻子。 或許根本就不用度乘大圣長大。 皇后想到此,只覺心驚的同時更覺頭暈目眩,她從沒有此刻這樣的痛恨過皇帝,巴不得他現在就死。 只有他死了,度乘大圣才不會成為太子的威脅。只有他死了,他們母子三人才不會淪為墊腳石。 皇后哆哆嗦嗦地端起了案幾上的涼茶,咕嘟咕嘟地咽下了肚,這是從口一直涼到了心。 她強迫自己鎮定了再鎮定,做了兩件事情,確保太子今晚就在東宮,確認了今天當值的不是羽林中郎將高若凡。然后吩咐小廚房小火熬一碗皇帝最愛吃的蓮子八寶粥。 作者有話要說:皇上該領盒飯了。 ☆、第108章 皇帝暴斃,他的結發妻子親手送走了他。 要不是善方的手快,覺得事兒不太對,事先將林優之撈進了佛堂里頭念經,沒準兒連度乘大圣也得上天繼續當須菩提去了。 這女人要是瘋起來,那真是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來。 皇帝跟前的幾個死忠的內侍和侍衛,幾乎全被皇后娘娘下令杖斃了。 春寶今天不當值,算是躲過了死劫,卻躲不過生劫。 如今他被皇后拎了出來,只等著忠義王和宰相趕到,好和他講述一下皇帝是怎么就突然死了的。 春寶實在是個不知情的,可不要緊啊,皇后是怎么教的,他照著說就行了。 天塌下來,還有一旁的蘇御醫頂著呢! 蘇御醫的心情別提了,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嚇得一個勁地亂哆嗦。是真想死啊,可一想起家里還有二十好幾口人呢,還是先別死了,做好了皇后交代的事情,確保不連累家里人了,再去死也不遲哩。 住在東宮的太子,自然要比住在宮外的人來的更快。 太子還沒有進屋,就已經哭了出來。爹是親爹啊,死的又這么意外,能不哭嘛! 太子一邊哭一邊道:“母后,父皇怎么說去就去了呢?” 皇后用手絹擦了擦眼角,先瞪了一眼屋里的幾人,這才道:“母后本想著給你父皇送一碗他最愛的蓮子八寶粥,來的時候,你父皇他……他就已經快不行了?!?/br> 一說完此話,皇后頗有一種松了一口氣的感覺。 苦熬了這么多年,不過是三個心愿,一是太子登基;二是太子有后;三是趙王娶親。如今眼看就要達成頭等重要的第一件,皇后連方才的懼怕都忘記了,只一心想著,若是早一點走這一步的話…… 正胡思亂想著,就有人報忠義王和宰相到了。 這兩個是老狐貍了,肯定會覺得事有蹊蹺,但肯定不會往外說就是了。這也是她為何第一時間叫了他倆,卻不肯通知高御史的緣故了。 皇后穩定了心神,只作傷心垂淚狀。 皇后料的很對,也就只有忠義王象征性地問了今日是誰當班,又問了皇帝生前可留了什么遺言。 肖宰相那兒,連問都沒問,這是高興壞了,哎呀,終于要當國丈了不是。 想想那林峻游也是怪可憐的,除了趙王誰不盼著他快死呀,就連他死的如此蹊蹺,也沒人為他出頭伸冤。 屬于他的時代,由一包磨碎了的斷腸草混在茶里終結。 至于皇后的那碗蓮子八寶粥,不過同皇帝死于急癥一樣是個障眼法。 趙王不是沒有懷疑,就連他母后的那碗蓮子八寶粥,他還偷偷地用銀簪試過,可……也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太子登了基。 從此,兄是君,他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