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節
“所以要讓他回來,我只擔心,丁先生的性情,到了戰場上,浮躁可不大好。此次阿爹未能如期歸來,何嘗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引發的缺陷呢?丁先生長久以來,出力甚多,萬一折損了,我心不安。他的長處,原就在經史……” 楚氏問道:“這與勘刻石經有些干系了,卻又與官制有何關聯?” 顏神佑道:“我想,是這樣的,文武不相統屬,絕不許文官染指兵權。今番的事已經能看出來了,書生空談,縱大略無錯,執行的時候還是漏洞百出的。什么都能讓步,唯有這一條不能讓步。沒有軍權的國君,是亡國之君。趁著如今制度草創,亂人還沒有來,將一切都先定下個大模樣兒來。等他們再來,再想指手劃腳,也已經晚了?!?/br> 軍政必須分家!也必須提高軍戶的待遇,得到他們的忠誠。 楚氏道:“還沒說到正題呢?!?/br> 顏神佑道:“武階我懂得并不太多,現在在戰時,不好輕動的。只要在咱們手里,一切都好辦,哪怕要改,也要等荊州事定之后,趁機再改。文官這里,我想,權分六部?!?/br> “怎么說?” “州府本就有六曹,朝廷里,相等處亦如是。本州又不好設九卿!然而事情又越來越多,原有的這些個人,如何管得了這么許多事?建制必是要變上一變的?!?/br> 楚氏被逗笑了:“也對。只是,要如何分?” 顏神佑胸有成竹,當然是有底氣的,六部制等,她當年考試背過的!至少官制理論是沒有問題的,至于實際工作中的微調……顏神佑表示,她現在的實踐經驗不要太多! 楚氏又細問了一些問題,聽顏神佑說了“吏、戶、禮、兵、刑、工”一類,又說丞相不獨設,要分相權,也表示出了滿意:“這樣甚好。這么說,丁號要做禮部了?” 顏神佑反問道:“怎么不是做宰相呢?” 楚氏笑而不語。 顏神佑也笑了:“正是,禮部,目下還要領同文館?!?/br> 楚氏道:“同文館?就是屬文了?” 顏神佑道:“正是?!?/br> “則誰人可為相?” 顏神佑道:“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咯。方章似可做戶部呢?!币f,其實李老先生很適合做宰相的。而盧慎同學,一則年輕,二則……決斷力也是不大夠的。 楚氏道:“且毋自專,說與你阿爹。照我看,丁號也是該回來了。開春后便有許多書生到來,李、霍輩份太高,丁號正相宜。與他一官,名氣上壓得住,又不顯得墮了威風?!?/br> 顏神佑道:“正是?!?/br> 楚氏道:“這是個機會,我恐你主持不來。也須你阿爹來主持才好。你先將章程擬好。待你阿爹回還,自然水到渠成?!?/br> 顏神佑見楚氏支持,倒好放了一大半的心,她就是怕這個建議會被否決。如果楚氏否定了她的計劃,她就只能放棄了。楚氏的知識與判斷,顏神佑是非常相信的。這位老太太的斗爭經驗之豐富,對于權謀的敏感,也不是顏神佑現在能比的。 楚氏說得相當明白:“官兒多了,做官的機會就多,他們會樂意的?!绷可袝?,又有侍郎,又有郎中,又有員外郎等。嘩啦啦,添了這么多的編制,如何能令人不喜?又說,原九卿的位置,可酌情保留。 顏神佑開心道:“那我就去再添添料?!苯谀苻k,那是最好了。 得趁著現在,一切都還在草創階段。說什么是什么,大家形成習慣了,事兒也就成了。等到一切都穩定下來了,地盤也建立了,再想動……抱歉,那就由不得人了?,F在,顏家人說一不二,等到集團擴大了,他們會有虞喆面對群臣的感覺——對面是一座撲面而來的五指山。 不過,顏神佑想了又想,還是將三省六部之“三省”,拿出來問了楚氏??梢哉f“封駁”之權,是對君權的限制。從顏家的角度來說,這種限制權利的東西,真不太想讓它存在。然而這又是有必要的,不可以拋棄的東西。絕對的權利是沒有好下場的。 楚氏看了顏神佑最終拿出來的完整版,沉默了很久,最后滿眼遺憾地看了顏神佑一眼。千言萬語,最終只化作一聲嘆息:“這樣真是極好極好的啊?!眳s又再一次囑咐顏神佑,再忙,再累,哪怕累死了,也得跟六郎好好相處。 一次兩次的,顏神佑便明白,楚氏說的“要與兄弟好好相處”和一般女性長輩說的這句話,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顏肅之將來的發展道路,大家都是知道的。與六郎好好相處,可不是指望著兄弟撐腰的意思,是極有可能涉及到日后權利的分配問題。 顏神佑知道,自己現在所追求的東西,在正統人士眼里,幾近癲狂。一著不慎,她便要粉身碎骨。顏肅之是她爹,疼她寵她,能包容她。兄弟們也是骨rou至親,可是會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未必會像父母那樣包容。尤其……她的行為在觸碰到了權勢的時候。 顏神佑明白楚氏的意思,也鄭重地答應了。 楚氏又添了一句:“這世上的人,不怕聰明不怕傻,就怕自作聰明的,六郎不能傻,就讓他做一個真正眼界開闊的人好了?!?/br> 顏神佑一怔,繼而給了楚氏一個大大的笑容。楚氏便知道,顏神佑這是真的明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思想,也是這樣的。與其讓六郎從一些奇怪的人那里得到一些“奇怪”的思想,不如讓他接觸得更多。虞喆父子做皇帝不合格,究其原因,還是眼界不夠寬,姨太太思維太濃。 想來楚氏先前加大了與六郎接觸的頻率,表現出了對六郎的重點關照,便是在默默地執行著這個策略。 這邊祖孫倆正在“心意相通”,正房那里,姜氏也在身體力行。身為六郎和顏神佑的母親,她是最不愿意見到兒女生份的人。因著母親的身份,姜氏在不間斷地對兩個兒子進行洗腦。 中心思想“我就生了你們幾個,你們是一母同胞,這世上最親近的人,以后是要相伴一輩子的”、“你娘以前很不容易的,吃了很多苦,你們大姊頭陪著我吃了很多苦,你們一定不要辜負了”,諸如此類。 姜氏是個外柔內剛的人,平素相處極不具侵略性,一派慈母風范,潤物細無聲。洗腦須趁早,何況是親媽親自上陣來?只要雙方不出極品,和睦友愛的未來指日可待。 六郎雖然是個不大愛說話的孩子,姜氏的話倒是聽得進去,何況顏神佑待他也不壞。于是,姐弟倆就這么相親相愛地結伴出行,顏神佑的客女親衛們隨行,后面是烏壓壓一片玄衣。 顏神佑還在跟六郎說著什么整軍之法一類。如果不計較談話內容里的暴力部分,這個隊伍猛一看上來,還真是蠻和諧蠻溫馨的。 ———————————————————————————————— 昂州這里其樂融融,荊州那里卻是各種便秘。 且不說荊州城里,河間派與荊州派聽說顏肅之提兵入侵之后的手忙腳亂。便是正在痛揍河間與荊州聯軍的郁陶,日子也不太好過。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先是,郁陶接到李今的消息,整個人都不好了。顏肅之要真反了,他兒女、女婿、孫子、外孫都在昂州,說他沒摻和,鬼都不信!不不不,正人君子或許不信,但是虞家肯定會信。作為伴隨著虞家一路混到至尊之位的人,沒有人比郁陶更了解虞家的風格了。 要說,現在頂好是他能一氣把荊州給拿下來。然而他帶著的是與阮梅僵持許久,又分過兵的疲憊之師,現在連糧草都要掐他的命門,萬一路上有個好歹,這邊攻城,那邊沒糧了,還打個p?! 長嘆一聲,只好緊閉寨名,固守不出。開始尋思著……怎么樣才好攢點糧草,然后找個安穩的地方,順便,看能不能把自己的家眷從京里給偷渡出來。顏肅之肯定不會這么搞!哪怕顏肅之中二了,楚氏還到了昂州呢,那位“阿嫂”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怎么會因小失大、為人作嫁?單從聯姻的角度來看,這門婚事就不劃算! 想了一想,郁陶還是寫了個折子,給顏肅之辯解一二。他是覺得,顏家不會這么蠢。同時,也是對虞喆失望了。郁陶自混,雖然是個武夫,卻很羨慕士人的生存方式,是以對妻子也頗為敬重。他按照士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忠于高祖,忠于先帝,也忠于虞喆。只是士人之忠心,它經不起折騰,士人忠誠的最高標準是仁,不是哪一個人。它不認人的。士人求的是道,不是為某個人而活。 他們相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相信朝代是會更替的,相信德衰則鼎移。以郁陶對虞家的感情,他不會拼命攔著別人不去搞死作死的虞喆,但是會盡力在事情結束之后,保住虞家一絲血脈?!?】 既存這么個心,郁陶對接下來的各種消息便都淡定了。 什么“門桓被誅,越太常全家被蔣廷尉咬死了,越太常及其十六歲以上子獲誅,籍沒其家”,什么……“虞喆被廢了,趙王登基”,什么“趙忠死了”,又或者“糧草改為半月一支”。郁陶統統很淡定了。 這個皇帝他舅挖元勛之墳的荒誕年代,還有什么不能發生的?正是這一件事情,徹底寒了郁陶的心。因為流言,就讓功臣曝尸荒野,郁陶也是人,也會想,“萬一這事兒落我頭上,那……” 所以,他只是靜靜上表祝賀新君,卻又提出,虞喆還是得“奉養”的。然后就默默地……接見了南宮醒。 見了郁陶,南宮醒也嚇了一跳——顏肅之上一回派去的信使,郁陶根本就沒見著。估計,半路上可能就折了。 與此同時,濟陽王打出了正義的旗號,要“匡扶社稷”,說京城這些貨,你們妄行廢立實在是太可惡了,趙王是“僭位”,濟陽王他要來“反正”。京城這里,日盼夜盼,等著郁陶回師呢!這才發現,好像是被昂州給忽悠了…… 作者有話要說:【1】其實孟子說魏齊而放棄周天子,與儒家的學說并不是相悖的??隙ㄓ兄芴熳右呀浭莸脑蛟趦取芴熳油饬艘矝]用,諸侯不鳥周天子。但是吧,儒家的學說里,君之上,還有天。 《孟子·萬章上》—— (第五)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br>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br>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br> (第六)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兄T?”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孟子的思想里,透著一股nongnong的“君主也不是老大”的民本思想,卻又借著“天意”來表達。天讓你下臺,你就該下臺。 孔孟之道,沒那么狹隘來的。以前多有誤解。真正的儒家,是相當實用的。 只是后來漫長的歷史中歪解的人太多了……后來說的儒教,跟原本的意思,越離越遠。大家反的孔教,未必就是孔孟的本意,反的更多的是后世腐儒的擅自更改。 說起來,孔子是宋國的貴族,宋國是子姓,始祖是商紂的哥哥微子??鬃邮俏⒆拥牡艿芪⒅俚暮笠?。照這么算,孔子跟周王室還有那么點世仇。 孔孟之徒追求的是仁者之道,是禮,是秩序。所以有的時候,朝代更替,很多人都會平靜的接受。 當然,如果遇到清兵入關,剃發易服那樣的,反抗得不要太激烈,殉國的人也是相當多的。又比如崖山之戰,殉國者眾多,文天祥國滅了也不肯降。包括朱棣靖難的時候,雖然不是異族統治,他也是對禮法文明的破壞,所以才會遇到士人那么激烈的反抗。 但是,放到隋末,楊廣這個熊皇帝沒把握好全局,天下一起反他,反了也就反了(……),誰叫他沒有治理好國家呢?李家因為是舊臣,所以被挖了祖墳,這個……陰某人手段狠了點,倒也是一種立場。同時,兵變殺掉他的宇文化及,因為是楊廣的大臣,家族受楊廣之恩甚多,還是被視作反賊的。連李家都將他們家當成逆賊。 連《三字經》里都說,“君則敬,臣則忠”。 這個事兒怎么說呢,如果本朝亡了,像李彥這樣不仕新朝的,大家肯定敬佩。但是,如果是前朝自己作死,大家為新朝建設大好河山,保證人民安居樂業,這也不是什么德行有虧。如果顏肅之什么委屈也沒受,就是看著朝廷要完蛋,立馬扯旗自立了, 這才是人品出了大問題。 一般朝代更迭得比較快的時候,大家的節cao就……相反,大一統王朝的被取代就讓人比較難以接受。 正常的朝代更替,是要善代前朝皇室的,前朝皇室,在八議之內,嫡支行前朝之禮儀,前朝廢帝上書不稱臣。 ☆、197·忙碌的冬季 南宮醒作為一個導演兼編劇兼實力派主演,在忽悠人這件偉大的事業上,有著過人的天賦。 鑒于本次要忽悠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南宮醒也是蠻拼的。他不但準備好了臺詞和人設,連服裝和道具都有了。服裝是到了前線之后,聽說要讓他去聯絡郁陶(之前派去聯絡的還沒有消息,顏肅之有點擔心),連夜在個小村子里花一陌錢扯來的兩丈白布。道具是逆天的真品,拍戲拍跑到故宮取景而不是到橫店的感覺——他讓顏肅之與了封信。 雖說是一封信,可是南宮導演給顏道具師就只布置了一個任務:寫一個字兒就得啦。 然后他就輕車簡從,一路躲躲閃閃的——不是在躲河間王就是在躲小股義軍。荊州也算是個比較穩定的地方了,義軍規模并不大,倒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既不滿意朝廷,又對河間王等反王有些微辭,對于迎奉河間王的本地上層也很有意見,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南宮醒一路完美地閃避了各種危險,跑到了郁陶的大營。郁陶作為一個能在戰場上混到現在的名將,治軍頗嚴,游騎險些將南宮醒當成jian細給砍了。虧得南宮影帝相當敬業,臺上臺下,無時無刻不在揣摩劇情,早早地就頭上腰上扎了白條兒。這副打扮,倒讓來者的刀勢緩了一緩。 南宮醒趁機大哭:“我有冤情要見郁大將軍!” 在這個普通人文化水平普遍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年代,南宮醒一口雅言還是挺能唬住人的。也因為口音問題,他免于被捆成一條毛蟲,而是被游騎比較客氣地“請”到一邊盤問。 南宮醒便說他是“郁大將軍世交”派來報信的。 游騎心下疑惑更重,主要是南宮醒這身打扮,很有點不倫不類的。說帶孝,又不像,說不是,又扎了條白布。真是奇也怪哉。 不管怎么說,南宮醒第一時間保住了命,并且取得了與郁陶見面的資格。軍中之人也是擔心,怕京城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傳來。雖然郁陶也注意到了要封鎖消息,架不住河間王一言耍賤招,頗散播了些流言,還是揀嗓門兒大的軍士讓他們在陣前喊。搞得郁陶十分郁悶——原本不想讓人知道的,已經弄得大家都知道了。 郁陶久在軍中,頗得人心,暫時也沒有因為這些流言出現恐慌。然而在中上層軍官那里,也不是沒人心里嘀咕:怎么糧草發放的時日很不對勁了? 當兵的不怕別的,要是吃不飽,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中上層軍官那里,大多數是郁陶一手帶出來的,對郁陶的感情自是不一般,反水、另尋東家一類的事情且還沒有發生。大家卻是不約而同地為郁陶擔心:出了這樣的事情,大將軍要怎么辦? 郁陶心里不是不急,面上還要裝作無事。京中、荊州的消息接二連三地過來,京中的消息比較真實,荊州方面就是假消息居多,單是分析哪條是真哪條是假,就死了很多腦細胞。 現在,南宮醒這個攪局的又來了。 南宮醒見面先是痛哭,越哭越傷心,從頭到尾,他就說了一句話:“大將軍……”然后哭著把顏肅之寫的信遞了過來,信上斗大的字就寫了一個,只有一個字——冤! 南宮醒又拿了自己的身份證明,哭著遞給郁陶,這是顏肅之發給他的。郁陶作為一個肯上進、肯用心的人,對于朝廷這套復雜的系統及其相關的各種常識是下過功夫學習的。一看就知道這東西是真的,郁陶已經知道京城事情的始末了,再看南宮醒哭得這般慘,又瞄一眼顏肅之的“信”,真是百感交集。 最后吐出一句話來:“你且起來?!边@哭得快要滿地打滾了,像個什么話兒? 南宮醒做戲做足全套,抽抽答答地爬了起來,郁陶這里的人也比較細心,給他打了盆水。他洗了臉,眼眶還是紅了,這才說了顏肅之的悲憤與忠貞。 郁陶道:“事情我已盡知了,二郎使你來,還有何事?” 南宮醒哽咽地道:“使君為陛下臣,卻也是老將軍子,忠孝難兩全,左右為難?!闭Z氣幽幽,聞者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