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這也是事實,實際上這次的五萬將士是從京營帶出來的, 經賈敬訓練數年下來,已經算是紀律極好的部隊,但是要跟后世的華國軍隊比軍紀,黛玉自己也沒那個信心。 現代部隊里,不但可以把軍糧化整為零,甚至軍隊也可以,但是在古代,軍糧依舊是統籌管理占主流,也是因此,古代戰爭才會出現劫軍糧,燒糧草這樣的手段,一旦得逞,甚至可以直接消滅一整支部隊的戰斗力。 黛玉道:“周將軍,將士們是我們自己帶出來的,我們要對他們有信心。軍糧發下去之后,可以告訴他們必須支撐十五日,而且一旦發現擾民,殺無赦。但是必須要保證每個戰士身上,都攜帶能夠支撐一段時間的軍糧。 周將軍不覺得奇怪么?我們至今沒有遇到回撤報信的西海沿子守軍。且不說南安郡王戰死之后影響軍心的問題,就說西海沿子的駐軍雖然也屯田耕種,但是每年依舊需要朝廷撥付軍糧,今年有戰事,照理說,糧草輜重消耗更大,怎么現在咱們還沒遇到回撤求援的朝廷軍?!?/br> 周安志之所以會同意撥三千將士給黛玉指揮,除了黛玉在軍中確然受將士敬重外,還因這位王妃確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婦人見識。光說當初提議到北狄購買rou干,就是王妃的提議。 漢家將士不像北狄軍,一包rou干,一壺清水就可以過許久的日子,朝廷軍的腸胃不能適應全是牛羊rou的飲食,但是有了rou干做補充,確然讓將士們在飲食上有所改善。 “王妃的意思是說,西海沿子的守將已經降了,現在正在設計對付朝廷軍?”周安志道。 黛玉道:“小心一些總是沒錯的。若是周將軍實在不放心,將軍糧分配到營,由每營統籌安排,余糧依舊由糧草軍負責押運。但是不能依舊與之前行軍一樣,每兩日就要領一次軍糧。若是每營將士的糧草只夠支撐三日,實在不成?!?/br> 其實五萬大軍,每日光是吃喝耗費不少軍糧,也不可能五萬人的飯菜全都一處做出來。扎營搭灶的事,本就下放到每個營的。本朝編制,每個營五百人,由營帳指揮。 但是行軍途中,為了保證軍糧安全,都是每兩日到糧草官處領兩日的糧草。單數營和雙數營輪流著領。若是戰時,每個營的確需要攜帶更多的糧草,以保證部隊不能集結的時候,有足夠的緩沖。 周安志想了一下,如此安排,不過是將每個營兩日一領軍糧換成半月一領,便點頭同意了。 誰知黛玉卻道:“周將軍誤會了,我說的不是每個營半月領一次軍糧,而是每個營自己保管半月的軍糧,日常消耗,依舊在糧草官處領?!?/br> 周安志本是不想同意的,但是現在大軍押運的是一年的糧草,其實分撥半個月出去,也算不得多,最終還是同意了。 整個部隊行軍,是協調統一的,這樣一來,也并不是撥付半月軍糧到營的事,而是整個行軍的統籌工作要重新安排。比如之前,前鋒營都是輕騎兵,隨時準備戰斗的;步兵營因為運力有限,主要是護在糧草軍前后,保護輜重;另有兩翼,斷后等等分配。 現在每個營都要分部分糧草,那么馬匹、車輛等,也要分配給步兵營一些,協調工作并不小。但是因為司徒卓帶著探子打探軍情未歸,大部隊本來也不會行進,便趁這幾日修整,將這些事都做了。 如此一等五日,打探軍情的探子都未回來。 已經死了一個南安郡王,若是增援部隊還沒到西海沿子,就再死一個卓郡王,周安志也擔當不起如此大的責任了。 黛玉其實是相信司徒卓的能力的,但是一般來說,行軍途中,探子探路,并不會離開先鋒營太遠,快則一日,慢則兩日也該回大營了,像現在這樣五日沒有消息,實屬罕見。 周安志也擔憂起來,派出兩個前鋒營尋找司徒卓一行的下落,以令箭為號,保持聯絡。 吩咐完,周安志還安慰黛玉道:“王妃不必驚慌,想是因為冰天雪地的,王爺回來走岔了路,現在還沒得到敵軍來犯的消息,王爺不會出什么意外的?!卑参渴沁@么安慰了,其實周安志心里沒底,還有些抱怨自己托大了,讓司徒卓帶人打探軍情。 倒是黛玉十分鎮定,道:“周將軍不必來安慰我,我知道王爺沒有危險,再遇到什么事,王爺也不至于一支響箭都發布出來?!?/br> 好吧,周安志本來是來安慰黛玉的,結果被黛玉給安慰了。這王爺王妃,果然是皇上能在戰時派出來就藩的人。 雖然黛玉知道司徒卓沒遇到意外,但是這么久沒見回來,司徒卓身邊帶的人手也有限,黛玉還是有一絲擔心的。當然,黛玉更多的是覺得司徒卓發現了什么蛛絲馬跡,繼續探查去了。 周安志除了派出先鋒營尋找司徒卓外,也加快了行軍速度,總不能萬一先鋒營找到了王爺,大軍又不能跟上營救。 黛玉也警惕了起來,適時會派出探子探路。 當初黛玉和司徒卓一起向周安志要了三千人的指揮權。這三千人由一個騎兵營,四個步兵營和一個輜重營組成。論裝備,算是朝廷軍中極好的了。 朝廷兵多將廣,這次出征的帶的五萬將士也訓練有素,但是畢竟大靈朝不比北狄、西海國,雖然物產豐富,但是在戰馬出產上,卻有不如。黛玉的騎兵營有戰馬五百匹,輜重營還有馬匹、牛車等運送物資,確然算得上裝備精良。而且,這六個營撥給黛玉指揮后,便猶如后世的獨立團,黛玉指揮的自主權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