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頁
柳征回京之后, 先是面圣述職,然后才來林家商議柳湘蓮的親事。因為一應聘禮柳征夫婦在松江的時候就打點好了,所以倒沒什么忙亂的。 倒是在柳征的安置問題上, 朝上起了些爭執。 范光熙原本是蘇州參政道,這些年政績上也還過得去, 而且之前海貿的事上, 范光熙也沒插手, 若非和九皇子扯上關系,范光熙不說高升, 至少在從三品官員上平穩致仕是沒問題的。 但是范太太出自鐘家, 在九皇子倒臺之前,范家和九皇子府多有瓜葛?,F在拔出蘿卜帶出泥,范光熙這蘇州參政道的肥缺, 是沒份了。若是范家運道好,或許還能撈著個貶謫, 若是運到不好,治罪也有可能。 之前朝廷徹查九皇子的案子,先處理的自然是一群手握兵權的人?,F在北疆和山海關守將都換了人, 便也有空騰出手來整頓文官了。 然后關于柳征的職位問題, 有人覺得柳征剛在松江做出些政績, 應當繼續在松江鞏固成果,不宜更換地方官;有人覺得柳征做出了政績,有功績就應當升職, 否則以后地方官員誰還盡忠職守, 造福地方。 因為參政道是從三品的官職,正好需要在朝會上討論,所以還是小小了爭論了幾句。當然, 這件事爭論并不算極大。做官的誰不想更進一步,因為差事辦得好,便要留在原職這種理由堵了多少人的升遷路,所以根本不會有幾個人附議。 朝會上很快定下來柳征升任蘇州參政道。 柳征在接受蘇州參政道的官印之前是四品知府,是沒資格上朝的,散朝之后,倒是有不少人向林如海道喜。 林家姑娘和柳家公子定親了,兩家便是姻親。柳征不在,恭喜林如海也是一樣的。 柳征升蘇州參政道這件事,其實林家倒無人意外。但是太宗皇帝對范光熙的處置,林如海卻有些看不懂了。 范光熙作為九皇子的同黨,即便這些年在蘇州并未犯什么大錯,從太宗皇帝這次對九皇子一系的處置來看,原本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的,至少也會被貶謫。但是實際上,范光熙的調令出來,卻算是平級調動,范光熙被委任西寧參政道,年后啟程赴任。 對此,太宗皇帝自有考量,還將范光熙叫到跟前面圣了一次,無非是打一棒子給顆甜棗的御人之法。 太宗皇帝先是憶往昔了一番,說什么當初范光熙在國子監讀書的時候,有多出色,自己有多看好范光熙。范光熙自然是感恩戴德,謝主隆恩一番。 接著,太宗皇帝又提起了王子騰。王子騰也是當年國子監中那批出色子弟之一了,后來行差踏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太宗皇帝頗是痛心疾首。 范光熙自然知道皇上好端端的提王子騰那是在敲打自己啊,就一直垂著頭聽,適時的接一句臣受教的表態。 終于,太宗皇帝說完這酷刑一般的憶往昔,話鋒一轉,道:“當年還在國子監的時候,朕就視你們為國之肱骨?,F在蘇寒山英年早逝,王子騰誤入歧途,唯有林如海是平平穩穩走到現在。史鼎迷途知返,如今任粵??偠?,也是政績斐然?!?/br> 范光熙聽到這里,都感動得險些掉淚了。國子監自然是天下讀書人都向往的地方,但是也是維護皇權統治的地方。在國子監讀書,能學到經世治國的學問,但是也會被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一國之君愿意對一個犯了政治錯誤的臣子這樣諄諄教誨,范光熙一時覺得就算肝腦涂地,也難報皇上萬一。 然后,范光熙很是真情流露的表了一回態。 太宗皇帝見時機差不多了,才語重心長的道:“你少年英才,自幼出眾,一時行差踏錯,朕痛心疾首。朕雖愛惜良才,若不對你稍加責罰,依舊留你在江南富庶之地任職,恐百官不服。朕現給你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將你調往西寧關,你心下可服?” 服,有什么不服的,范光熙當時就三跪九叩,謝主隆恩。而且人太宗皇帝一番拉打下來,是真收服了范光熙,心服口服那種。 雖然從江南一地大員到西北任職,范光熙也從一等富庶地調到了邊疆,但是品級卻算是平級調動。叫其他人說,都覺這等處罰不痛不癢。 不過但凡知道內情的人,也都理解太宗皇帝如此處置。水瀾的口供中,但凡黛玉和司徒卓沒有摻和過的事,都是靈驗無比的,太宗皇帝對兩年后西海沿子那場戰爭自然會有很深的防范心態。 而范光熙即便以前和九皇子來往過密,但也確實是個能人。讓范光熙去西北,若是能對兩年后的戰局有所作用,太宗皇帝自然樂見。若是若干年后西北戰事依舊是朝廷敗北,便以戰事失利為由處置不遲。 處理完柳征和范光熙的職位安置問題,便又近了年關。 因今年許多官員回京述職,加之柳征升職,柳湘蓮成親,柳家雙喜臨門,林家需要走動的人家比之往年更多了些。 但左不過是需要參加的宴會略多了些,也沒什么需要記述的。就唯有柳征夫妻前來林家做客的時候,商議了一回將來兒女住在京城還是跟著柳征夫妻下江南的事。 之前林家因黛玉陷入一場生死危機,為了分散風險,提出希望柳湘蓮和蘇嵐早些成親,將蘇嵐送去松江的想法。后來黛玉安然度過危機,蘇嵐的親事日程卻沒再改。 柳征雖也為官多年,且是理國公府的旁支,也家境富裕,但比不上林家百年望族,也不比蘇嵐手握大筆嫁妝。但是柳家在京城也是有宅子的,柳征夫婦早就托柳行夫妻兩個將宅子打掃翻新,花草樹木也布置好了,倒也收拾得雅致齊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