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這件事本來也不是極大的事,就是小朝會上散朝前提一嘴,爭奪也沒那么激烈,這看似沒什么問題的方案也沒什么人反對。 既然沒有什么反對的聲音,太宗皇帝就又問南下觀禮的人員具體推舉哪些。 之前那言官既然提出了方案,也沒什么人反對,就繼續說了:“臣以為之前南下巡視沿海各處吏治,乃是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左大人做總攬,此次依舊由左大人代表朝廷觀禮為宜,也顯得此事有始有終。至于欽天監,臣以為派欽天監監副穆菖前往,極是妥當?!?/br> 一直站在班列中沒動的林如海終于眼皮子抬了一下。 穆菖出身高貴,乃是出自東平王府,現在還沒出五服,原是第一任東平王的正緊曾孫輩。但是穆菖從小就性格怪癖,不愛修文習武,專愛觀星占卜,而且在這個上頭頗有天賦。穆菖這個欽天監監副還真不是憑祖上功績、家族顏面什么捐的官,人家是正兒八經過五關斬六將,和地方術士同場考核勝出的。 當然,拋開出身不談,穆菖入了欽天監之后,當差也勤勉,沒有差事的時候,一頭扎入欽天監的各類藏書之中,刻苦鉆研,這些年辦事越發穩妥踏實了。派這么一個人去松江,似乎也沒什么問題。 但是聯系之前司徒卓傳來的欽天監各人出身來歷,近日行事,穆菖這段時日和另一位欽天監監副申和走得極近,派這兩人去松江,林如海都不能放心。 林如海正在組織語言,想到若是無人反駁,自己還得站出來阻止這樣的用人。便有人走出了班列。 走出班列的人身份還很高,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名曰周修鶴,是周貴妃的父親。 要說這位周尚書怎么個德高望重法,也破有意思。首先,周尚書年事已高,年過花甲的人了,雖然身子還硬朗,但是許多人都覺得這位周尚書也是即將告老的人。但是周尚書一直撐著沒告老,這里頭的原因若是猜測起來,就更有意思了。 三皇子墜馬傷腿之后,是沒資格爭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這位周尚書也不爭不搶的,分內的事全都辦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分內的事也從不摻和。這樣的一部尚書自然無論是太宗皇帝的角度還是其他皇子的角度,都是滿意的。權利爭奪么,只要不在后面捅刀子的人都是好人。 也是從那時開始,到現在九年過去了,周尚書德高望重的說法也傳開了。當然,人家周尚書雖然不爭不搶,也不會輕易告老。這個尚書之位坐到新帝登基之后,漂漂亮亮辦完登基大典,再遞折子出仕,那這個尚書位自然就遞到了新帝派系的人手里啊。 到時候不但賣給新帝一個人情,讓以后三皇子這位親王的日子好過一些,對于周氏子孫,也是鋪了一條好路啊。所以,人家不遞辭呈,有人家的考量。 現在就是這么一位不爭不搶,只管分內事的尚書站出來反對由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與欽天監監副南下,參加朝廷打造的第一艘海船的下水儀式了,而且人家反駁得有理有據。 只聽周修鶴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禮部主管一國禮儀、祠祭;若是南下為朝廷第一艘海船下水觀禮、祈福,應有禮部官員率儀仗南下辦理更為合適?!?/br> 這話有錯嗎?當然沒有。這話微妙嗎?非常微妙啊。以前的周尚書,只是將朝廷交到禮部的事情辦好,若是朝廷另有委派,周尚書一向默認為這不是禮部分內的事。周尚書什么時候開始在朝會上發言積極起來,也時常為禮部爭取利益呢?就是在去歲宮宴前后。 一部尚書的態度變化或者立場變化,自然有人注意,也有人猜測,但是有多少人猜中就不得而知了??傊弥?,至少太子、林如海、賈敬等人知道周尚書為何參與朝政大事越發積極,九皇子也心知肚明。 年前因為老保齡侯夫人那場病,牽扯出來許多事,然后司徒卓出了個促狹主意,就叫司徒瑞把三皇子腿疾的原因捅到了周貴妃那里。雖然周家只是懷疑,但是已經足夠讓周貴妃和周尚書態度產生變化了。 再怎么不爭不搶,也不能眼睜睜瞧著仇人上位啊。周尚書一聽言官推舉南下的欽天監監副居然是東平王一系的穆菖,馬上就出來反駁了。而且人家有理有據。 文丞相也覺這次南下,原本就是觀禮并祈福的,若是還讓都察院去,豈不是將禮部架空了?就算周尚書還像以前一樣不計較,長此以往也是不好的。各部院之間雖然各司其職,也總有一些差事銜接地帶模糊不清,派誰去辦都可以?,F在各部院的主要官員穩定,尚且沒有什么,但是鐵打的官職輪流的官員,將來一旦各部院要職上換了人,必起爭端。 因而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禮部尚書所言極是。各部院各司其職,差事分工應當明確,方可避免不必要的爭端?!?/br> 這道理都不用辯論的,但凡能站上朝堂的全都懂;于是,周尚書提出這次南下由禮部總攬,實在是沒什么好反駁了,接下來的議題便是派什么人選合適。 禮部嘛,地位雖然不低,在六部之中排第三,但是也是個清閑的部院。每年繁忙的也就三節兩壽和科舉考試時候,再有就是皇室成員或是加封、或是大壽、或是婚喪嫁娶等時候,其他時候都是不忙的??傊?,能派出人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