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書迷正在閱讀:不慍不火、[綜漫]熱愛學習的我被迫成為海王、望九重煙火、獨占之豪門驚婚、[綜漫]我的使魔是咒術師、玄學大佬穿成豪門炮灰小少爺、[綜漫]我只喜歡紙片人的你、空間之絕色、豪門痞少[重生]、霸天武道
寧寧之前收到皇帝的親筆書信,還嫌棄老爹的字寫得很丑,慘不忍睹,現在發現老爹是因為手疾總發作,胳膊痛得沒法提筆寫字,她就覺得實在是太不孝了,老爹在寫字這么艱難的情況下,還不讓人代筆,自己親自給她寫信,而她居然之前還嫌棄了他的字。 寧寧大多數時間都跟在皇帝的身邊,為他念奏折和按照他的意思批閱奏折。 最初,寧寧只是一個機器,皇帝大約也沒有想女兒對政務會有什么想法,之后有一次,寧寧突然說:“從宣州到西都,女兒記得至少需要七八日,為什么作為京城官員,能夠知道宣州六日前之事,而且還上呈奏折,說宣州知州罔顧禮法,在祭祀自家祠堂時逾制呢?!?/br> 皇帝接過寧寧說的那份奏折,發現果真如此。 他便問寧寧此事應當如何處理。 寧寧說:“皇兄說過,可以先按下奏折,但心中要對此事有數,用人在于知人。所以寧寧覺得還是不要著急處理,觀后效再處理?!?/br> 皇帝哈哈大笑,說道:“吾子也?!?/br> 這話分明帶著歡喜的驕傲,寧寧不知道他這話是贊揚太子,抑或是贊揚她。 她更希望他贊揚的是太子,能夠多看看太子做出的努力,和他身上的優點,現在他年紀大了,要是臨時換太子,于國于朝廷都不會有好處。 再說,寧寧是不可能希望皇帝換太子的。 第37章 第十五章 寧寧總被皇帝叫到崇政殿里為他讀奏折和批閱奏折的事,很快就傳遍了朝野,畢竟這事不可能隱瞞得住。 不說其他大臣是如何想的,楊貴妃最先感覺到了危急。 她問打探了消息的阿珍:“長寧今日也去了崇政殿?” 阿珍恭恭敬敬地行禮,弓著身子回道:“回娘娘,今兒午后,皇上便讓人傳了長寧公主前往崇政殿?!?/br> 楊貴妃坐在榻上,身后靠了一個迎枕,看似姿態閑散,神色卻很深沉,道:“她在里面做什么?伺候茶水,還是為陛下閱讀奏章?” 阿珍回道:“如今陛下的崇政殿里,只要很少幾個人伺候,已經很難探聽到具體消息了,不過據說是為陛下閱讀奏章,還為陛下批閱奏章呢,外面的大人們說,奏章上都不是皇上的字,而是另一種字體,雖然大人們贊揚字體雋秀,但不免覺得這是女人干政,心中不爽快,又礙于皇上強勢,不敢上書?!?/br> 皇帝不只是強勢,在早年,死在他手里的臣子也不少。 雖然之后他就很少殺大臣了,但他對臣子過于霸道強勢,在某些方面獨斷專行的名聲是形成了,想要改變大臣對他的印象,是很困難的。 楊貴妃是早就聽到風聲的,既然外面大臣們都已經認定了那字是公主的,那就更證明了,長寧公主的確是在崇政殿里幫著皇帝處理政務,楊貴妃既對皇帝認可長寧這方面的才能羨慕嫉妒恨,又不得不為自己考慮,認為不能讓長寧這般受皇帝寵下去。 她是不好出面對皇帝說,不能讓長寧在崇政殿的,所以只能想別的辦法。 她的娘家人不少,親兄弟就有三個。 自從她受寵,楊家便也扶搖直上,現在在京中,也算是別人都惹不起的家族了。 楊家勢大,自然有不少文臣愿意和楊家交好。 大周并沒有形成固定的朝會制度,但大約是三日有一次早朝,平時則是皇帝什么時候想到了,就叫來大臣們開個朝會。 在之后的早朝上,便有大臣提出皇帝讓長寧公主在崇政殿批閱奏折的事情不對,并且說是要以太平公主之事為鑒,以防會出亂子。 皇帝聽后,便很不高興,斥責道:“朕對此事,自有判斷?!?/br> 本來皇帝以為自己斥責了這個臣子之后,別人也就知道要怎么對待這件事情,不會再到他跟前聒噪,沒想到之后接連有幾位臣子站出來說皇帝讓公主伺候筆墨閱讀奏章批閱奏章的壞處。 皇帝氣惱不已,并不予以回答。 在接下來的幾次朝會上,這些大臣便不斷地說這件事,皇帝甚至因此貶黜了一位慣會投機取巧的大臣,但大臣們反對公主為皇帝閱讀奏章和代批奏章的事并沒有偃旗息鼓。 皇帝并不理睬他們,反而幾乎每日都叫長寧去崇政殿了。 太子這一方的大臣,在之后也就有了對策。 大家都知道皇帝字寫得差,但知道皇帝如今握筆就會手抖的人卻沒有多少,太子也是從長寧處得知的,但他不能讓此事為他人所知。 所以他只是讓自己這一方的大臣說太子可以為皇帝分憂,要太子到崇政殿去為皇帝閱讀奏章。 皇帝因不太喜歡太子,并不想要太子一直杵在自己跟前給自己添堵,便沒有答允此事,但也沒有斷然拒絕,只是說再議。 楊家因怕公主不為皇帝閱讀奏章和代批奏章之后,皇帝會讓太子前去,所以一時之間倒先偃旗息鼓了。 楊貴妃之大兄楊同勛得到機會進宮探望楊貴妃時,便同她商量了此事。 楊貴妃說:“皇上如今握筷子時,有時候手便不穩,于是他更喜用勺子吃流食類的膳食,由此可見,皇上讓長寧公主在崇政殿中閱讀奏章,代批奏章,可能是因為皇上自己無法寫字了,看奏章也非常費眼睛?;噬系母?,必是要人為他閱讀奏章,代批奏章才成的。同群乃是黃門侍郎,若是由他代替長寧公主,或是讓惠兒代替長寧公主,都是不錯的?!?/br> 楊同勛說:“娘娘所言極是,只是,太子一方,已經諫了太子前去,太子為皇上分憂,乃是順理成章,怕是難以讓皇上改變主意的?!?/br> 楊貴妃道:“好好想想,總是有辦法的?!?/br> 朝中大臣不滿皇帝讓公主進崇政殿閱讀奏章代批奏章的事,長寧在最初便知道了,不過她假裝不知道,只更認真地為皇帝閱讀奏章,而且完全不擅自對奏折做主,事事都會詢問皇帝。 長寧讀奏折,字正腔圓,十分清楚,聲音又優美動聽,皇帝如何愿意舍棄這樣乖巧美麗的女兒,而讓一個男人來代替她的位置呢。 再說,寧寧現在還沒有說親,她的心思也很單純,不會打不利于他的主意。 他根本不會想將她換掉讓別人來。 時間很快到了五月,長寧公主的生辰便也到了。 長寧已經十三歲,是可以說親的年紀了。 在長寧的生辰宮宴上,只有皇帝,太子,太子妃,還有靜安長公主,楊貴妃,簡王在,其他人都沒有受邀。 大皇子榮王和一直都非常平庸而不受皇帝喜歡的五皇子信王都已經就藩,沒有在京中,所以便沒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