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興修利用水利
書迷正在閱讀:主播被迫營業日常、[綜漫]抽卡嗎抽卡嗎、陛下她不想翻牌子、美人兒、[綜]廢后不易、兩個小孩過家家(高干)、重生之農女學霸、[綜童話]穿成辛德瑞拉的惡毒繼姐、重生妖嬈男神,夜少的專屬美人、我的左手有丹爐
楊軒每天一大早騎馬巡視城內城外各個粥鋪,很多人拿著官府救濟的糧食糧食屯耕,到現在街頭沒有多少流浪漢了。 如此過了半個月,看到地方安定下來,楊軒帶著一個騎兵大隊快馬加鞭趕到北邊的都江堰,以組織重修水利工程。 一路之上,楊軒遇到三個軍屯場所,所謂軍屯場所,就是劃到各個團營,然后由該部組織俘虜進行屯耕。 這次韃子入川有萬余滿蒙八旗、五萬綠營兵馬以及兩萬多強擄而來的勞役。 就像主角最初穿越之時從地方強征勞役一樣,那些被強擄而來的勞役多為川陜普通農戶,大家無權無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被韃子強擄到兵營,一個個本來就是苦出身,對這些俘虜當然抱同理心,對愿意回家的,一律發放二十斤口糧,發放兩錢銀子,讓大家成群結隊的翻山越嶺回到家鄉,免得家破人亡。 即便如此,由于韃子占據各個關隘,還是有三千多被虜壯丁不愿回去,對這些不愿回去壯丁則由官府貸給糧食,貸給耕牛進行屯耕,現在各地拋荒土地甚多,大家只有有力氣肯干,不愁溫飽。 如果風調雨順,一兩年還清欠官府的糧食、耕牛費用,要不了幾年時光,生活完全可以小康。 所以民屯、官屯民眾積極性頗高,大家干勁比較大,很多人起早摸黑的就是希望能夠多開墾一點荒地,多一點收成。 官屯的多是韃子強擄而來的民壯,是官府從各地收攏而來的流民,而那些被俘綠營兵馬由于助紂為虐幫助韃子殺害普通民眾,則全部在兵丁看管下進行屯耕,也就是所謂軍屯。 這次共俘虜了3萬綠營兵馬,其中五千精壯被抽調選入軍中之后,剩余的則分散到全川各地進行軍屯,常常是一個縣約三五百人,大家在軍隊或者縣衙門兵房監督下進行屯耕。 軍屯所得,5成歸俘虜自己所有,而另外一半則歸官府兵房、軍隊所有,如此補貼軍需,減少地方軍隊負擔。 相比民屯、官屯,軍屯剝削非常大,有點像過去勞教營,又有點像地主的莊園,這些軍屯俘虜完全就是地主家的佃農,大家勞動積極性不太高,很多普通兵丁心中頗有微詞。 一路之上看著三輪車、馬車攆下車撤,楊軒感概什么時候將這道路改成碎石馬路,什么時候將那石梯子鋪成便于馬車,三輪車行走的康莊大道? 都江堰在z縣地段被扒了一個長十米的口子,江水順著缺口源源不絕的流入成都平原,造成成都平原這千里沃土變成千里澤國,讓整個成都平原再次回到史前狀態。 先期趕到的參將靳統武、王高正率領官兵圍堵缺口,看缺口周圍數里都是一個巨大的工事,近萬人在這片工事上,很多肩挑背扛的將泥土運過去,很多人****著上身打夯土。 按照目前進度到5月份汛期到來前很難完工,若是不能在汛期趕到之前完工的話,那么這一年成都平原又將成為千里澤國。 聽到這里,眾人趕到特別憂心,看著一個人吃力的挑著一擔泥土從兩百米的一個小土丘趕來,楊軒突然笑著對靳統武道:“靳兄,危機常常是轉機啊,我們各營不是有幾百輛三輪車嗎? 為什么不能用這些三輪車呢?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三輪車運輸泥土,如此可以保證泥土運輸速度啊。 靳統武微微一怔,然后搖頭道:“大人,這三輪車是用來運輸軍中輜重的,在各部都是寶貝疙瘩,怎么可能拿來運輸泥土呢?” 楊軒哈哈大笑道:“怎么不能夠呢?誰說這三輪車只能運輸軍中輜重,也可以運輸這泥土吧。你們將各營三輪車集中起來運輸泥土,如此完全可以抽調更多弟兄打夯,如此進度完全可以一日千里啊?!?/br> 眾人最先似信似疑,看到楊軒親自動手將五擔泥土放入三輪車上,看著一個兵丁騎著三輪車非常輕松的趕到壩上,周圍弟兄三下五除二的將泥土取下后,眾人連連拍著腦袋聲言自己怎么沒有想到? 在那之后,楊軒進行分工,挖土的挖土,裝車的裝車,運輸的運輸,下車的下車,打夯的打夯,如此一天活務相當于三天。 看到都江堰維修工作步入正軌,楊軒也抽空閑看了下舉世聞名的都江堰。 看著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的都江堰主體工程,楊軒為古人的智慧感慨不已。 但看著通過魚嘴、飛沙堰流入的岷江的江水,看著由寶瓶口留到成都平原的江水,楊軒突然有了一種奇怪想法,是否能更好的利用這些流入成都平原的江水。 就像小的時候看到的旁邊大隊在河道上建了一個5,6米高的大壩,在旁邊修一條小河溝,水流沖在轉軸上帶動軸承快速轉動,從而實現快速碾碎大米的目的。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種技術,就像小的時候看到家里有一個舂米的石磨,聽爺爺說每次舂一斗米要半天時間,再加上很多米殼沒有舂干凈,非常耗牙齒,如此很多人五十多歲滿嘴牙齒掉光了,吃這個也吃不得,吃那個也吃不得。 自知專業有限的楊軒當然不干動都江堰這個工程,好像在21世紀文明發展那樣高的時候也沒有那個敢動都江堰啊。 受此啟發,為了引導灌溉,楊軒只是讓人在加高了一些保證灌溉的圍堰,在引水口下游險峻之處修幾個水道,然后按上軸承,通過水流沖擊軸承,軸承帶動一個舂米的滾承以快速舂米,舂小麥而已。 大多數人懵懵懂懂的,講了半天終于有人開竅,這不是大家常用的水車嗎?過去是立起來的,現在平放在下面出水口,以待帶動轱轆舂米啊。 看到有人聽懂后,楊軒也頗為高興,大家坐下畫圖,工匠師傅們承諾按照要求鑄造,若有任何問題解決不了的大家再商量解決。 看到終于有機會吃上精米了,楊軒內心頗為高興,沒有穿越的當然不知道古代生活艱辛,過去那種舂米方米根本舂不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