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皇上日理萬機,處理得都是大事兒,臣妾自幼跟著額娘學習治家,處理得都是內宅之事,這布施之舉,對于臣妾而言也就是積善行德之舉,圖個安心罷了,不能與皇上相提并論。只是臣妾想著,治大國如烹小鮮,臣妾治家的那點子小道理,與皇上的治國之道,興許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不對的,皇上也就隨便聽聽罷?!?/br> “眼下受災之人都遷去了寺廟中,地方不夠大不說,也不能讓底下的百姓們感受到皇恩。這回賑災,皇上勢必要動用國庫中的銀子。既然動用了銀子,總得讓百姓們念您一個好。既如此,皇上何不用皇莊來暫時收容無家可歸的百姓們呢?一則,讓百姓們有個容身之處,二則,讓百姓們感念皇上的恩情,三則,皇上可在皇莊上派些士兵把手,這樣也不怕出亂子?!?/br> “人一多,無所事事,怕是要出亂子,正好皇莊的地方夠大,且冬日里也有一些活計可以做,皇上不妨讓這些災民幫著您干些活兒,以工代賑,以此來換取口糧。否則,一直讓他們白吃白住,也不是回事兒。待來年開春之時,一切自然就好了?!?/br> 然后,佟皇貴妃又提出,為了更好地與前朝共進退,后宮妃嬪們一應用度不妨減半,另一半用度則拿來安置災民。雖說即便是這樣做,能夠籌得的錢銀也十分有限,但總歸是一種態度。百姓們若是知道了,自然會更加感念皇家恩德。 康熙對佟皇貴妃向來頗為滿意。 昨日他誤會了佟皇貴妃,還因前朝之事遷怒佟皇貴妃,本來對佟皇貴妃十分愧疚??少』寿F妃卻絲毫沒有計較,自己手上和背上還帶著傷,卻這樣絞盡腦汁地為康熙出謀劃策,康熙對佟皇貴妃的印象,自然越發好了。 他對佟皇貴妃的印象好了,對眼前這名官員自然就不滿意了。 連一個小小的女子都能想到解決措施,怎么堂堂大清官員竟會想不到?只怕是因為這件事無利可圖,所以沒把賑災之事當回事兒吧! 在將底下的官員訓斥了一番過后,康熙敲定了最終的賑災人選以及賑災方案,然后準備散朝。 不散不行啊,他在這金鑾殿上多呆一刻,便多一分被發現的危機。 可康熙手底下的一應大臣們素來十分精明,且一個個都將康熙的心思和心情揣摩了好些年,康熙今日的反常,他們又怎么會感覺不到? 在康熙今日剛剛上朝之時,他們就覺得氣氛仿佛有些不對,卻猜不透究竟是哪里不對。待康熙呵斥那名官員之時,他們發現,今日康熙的心情似乎不大美妙,少招惹為好。而當康熙宣布退朝之時……這節奏不對啊,康熙平日里不是最為勤勉,恨不得一口氣將重要的事兒都給討論完的嗎?便是有些事不方便在大朝會上說,他也會把心腹叫去他的書房繼續開小會啊。 可今日,康熙明顯沒有再跟人開會的心思,說散了就是真散了。 康熙手底下的包括索額圖與納蘭明珠在內的幾個重臣見狀,忍不住抬起頭來,偷偷往康熙臉上瞄,試圖從康熙的神色中得到一些信息來。這一瞄可不打緊,他們居然看到康熙眼睛下方有一些青黑? 納蘭明珠以為是自己看錯了,努力眨了眨眼,可當他在睜大眼時,仍然看到了康熙眼下的青黑,他悄悄兒地轉過半個身子去看自己的老對頭,然后從索額圖的眼中看到了同樣震驚的神色。 天哪,不得了,皇上究竟是被誰給打了! 太皇太后?不對,太皇太后從不會隨意打罵康熙,更不會往他的眼睛上招呼,誰不知道,她老人家最是疼愛孫子了,即便是康熙犯了錯,太皇太后也只會和聲細氣地跟康熙指出來。 皇太后?得了吧,誰不知道皇太后只是康熙的嫡母,不是康熙的繼母。在經歷過順治朝險些被廢的事件后,皇太后謹小慎微,深居簡出,行事從不愿意落人口舌,與其相信是皇太后打了康熙,倒不如相信是康熙自己打的呢! 康熙頭頂上攏共也就這么兩個長輩有資格管教康熙了。 至于康熙后宮中那些妃嬪,她們討好康熙還來不及呢,怎么可能對康熙動手?若是真有那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康熙能立馬請她去冷宮吃牢飯! 所以說,康熙這眼下的淤青到底是誰打的?明珠、索額圖等人百思不得其解。 總不能,真是康熙自己打的吧? …… 下朝后,康熙就把自己關在了書房中考慮政事。他又怎么會沒有察覺到,方才明珠和索額圖等人看他的眼神有些怪異?看來,他千方百計試圖遮掩的痕跡,終究是被他倚重的兩個臣子發現了端倪。好在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應該不會出去到處亂說,只是心里免不了要胡亂猜測一番。 一想到這兒,康熙就頗為無奈。 他這小閨女可是把他給害慘了,他在他心腹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啊……明珠和索額圖向來多思,也不知道他們會猜到什么地方去。 罷了,罷了,他就當什么也不知道吧。 康熙揉了揉自己的眉心,決定這幾日潛心處理政務,不招幸后宮妃嬪,也不去毓慶宮給太子開小灶了。 幸而昨日,瓊華那丫頭只是在他眼睛下方淺淺抹了兩道,想來過幾日就能完全消下去。不然,若是康熙接連好些日子不駕臨后宮,只怕會傳出些麻煩的謠言來。 正在這時,外頭傳來了通傳聲:“榮嬪娘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