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書迷正在閱讀:女主美強狠、軍婚,染上惹火甜妻、異世之雙狼奪愛、她知道我人人可caogl(百合abo)、什么!他是給我沖喜的第八個侍夫?!、炮灰攻扮演任務、少年風水師、天命道尊、鄰居是殺手(1v1 H)、麻衣狂婿
掌心的絲綢內,靜靜放著一枚銀白的玉鐲、玉色的發簪與耳墜。 李意行用指腹摩挲著發簪,墨色的發垂于面頰邊,許久,他低笑了一聲。 第36章 手背 那眉目淡然溫婉的華服女子,真是…… 李意行走的前兩天夜里,王蒨時不時會驚醒。 她總以為李意行還在洛陽,甚至在她的府邸,畢竟他走得實在干脆,反倒叫她措手不及。 兩日過后,她總算適應了這件事,過上了自由自在的悠閑日子。每日辰時起身洗漱更衣,認認真真吃上一頓早膳,隨后去書房看書,午膳去長姐府上用,梅珍姑姑雖回了宮,卻還是時不時托人送些點心和吃食來,三姐妹這些時日無形中養成了一同用午膳的習慣。 這一日,王翊與王蒨已到了長姐府中,王楚碧卻還未曾下朝。 閑來無事,二姐王翊擠眉弄眼地:“怎么樣三妹,你上回的轉生之說……” 王蒨只是笑著搖頭:“二姐,你放寬心,我都記著呢?!?/br> 王翊點點頭,又問:“那他還回洛陽嗎?” 王蒨看著園中盛開的月季,隨口道:“誰知道他?!?/br> 能拖一時是一時,她實在不想對著李意行,沒有那樣多的精力。 二人閑話幾刻,王楚碧從外頭怒氣沖沖地回來,她這些年脾性尚算收斂,可仍然一副咬牙切齒地模樣,捏著手里的物件往石桌上扔去:“荒唐!” 深色的竹簡被摔于桌上,又碰落到地面,王蒨與二姐相視一眼,王翊怪道:“誰又惹你了,發這么大的火氣?!?/br> 王楚碧來回走動,怒色難消,咬牙道:“下月的拜天祭典,袁太常上書詢問,父王不僅不cao心,還反問能否將祭典的銀錢用于修繕青州行宮?!?/br> 拜天祭典是十分莊重的大禮,地位之高在百姓心中不亞于元日新節,歷來都是大肆cao辦,以增國土士氣。袁太常聽完光孝帝的問話,氣得臉都白了,連連后退兩步,提醒陛下慎言。 此事自然不能容忍,老太傅連連上諫,一番口舌討伐,光孝帝這才住了口。 然而他既動了這個心思,又豈會輕易言棄,一下朝又叫了太常府上的人去問,這一問,把袁太常氣得擲書而出,說是人走到半路,已氣得昏厥。 王蒨知曉父王荒唐,沒想到已至如此地步,捂著嘴道:“將袁太常氣病了?他老人家無礙?” 王楚碧搖頭,咒道:“天殺的狗官!不知做什么樣子,臥榻不起?這會兒太學之人聽說他為政急倒,曉得了父王的行徑,一個個自發跪在宮門口。我前腳出宮,宮門內跪著子監,宮門外還跪著太學學士數百人,硬是要擠破宣午門,真是……真是……” 她說到此處,也不知該怨誰了,往椅上一坐:“可恨父王也是糊涂?!?/br> 王翊笑了聲:“父王是什么人,咱倆不是早就心知肚明么?他修繕青州行宮,又是為了哪個娘娘?” “記不得了,”王楚碧擰著眉,“他總有那么多樂子要尋?!?/br> 三姐妹無言沉默,這個暴虐荒唐的男人是她們的父親,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出了這樣的事,她們同樣感到面上無光,只能憤恨不平。 午膳自然是沒有什么胃口吃了,幾人草草用完,王翊回了府,王蒨隨同王楚碧再度進宮拜見。 馬車一路疾馳入城門,王蒨坐在廂內,途徑城門時,竟一路無聲,她忍不住掀起帷幔朝外看去,宮門口跪拜著一大群學士儒生,神情肅穆,見了公主的馬車,也不曾有幾人動容。 宮門內同樣跪著一批臣子,王蒨只粗略看了一眼,便與長姐進了后宮。 光孝帝可不管外頭如何風言風語,這會兒他顧著與美人尋歡,前些時日有人送來了一個外邦胡姬,淺發碧眼,迷得他神魂顛倒,早已不知朝政為何物。 聽到內宦福勝的通報,光孝帝還不耐地擺手:“叫晉寧先回去吧?!?/br> 福勝又報了聲:“華陵公主也來了?!?/br> 光孝帝想到乖順的三女兒,又想起如今她背后的李氏,登時放下懷里的胡姬,擦著冷汗道:“朕這就過去?!?/br> 欺軟怕硬慣了,皇帝對于弱者可以做到隨性而殺,對于晉寧和有了靠山的三女兒,卻沒有那么大的脾性了,仿佛萬事好商量。 待他整理好衣襟回了正殿,王蒨桌前的茶盞都已又添了幾回。 二人行過禮,王楚碧按捺著怒火,規勸道:“父王,袁太常病倒了?!?/br> 光孝帝是很昏庸無道,可也沒傻到那般田地,語態焦急:“晉寧,朕的好女兒,你有話就直說吧!” 王楚碧遂直言道:“修繕青州的行宮實在多此一舉,父王甚少動身去外,何必浪費那些銀兩?” “無稽之談,”皇帝仰臥在塌上,胸有成竹道,“阿翊剛打了勝仗,繳獲了那樣多的寶物,國庫充盈,你們都多慮了?!?/br> 王蒨聽得心頭發笑,國庫充盈或許暫且不假,只是按照父王這般閑來無事便宴聚燒金的作風,也不知二姐那些寶物能撐幾時。 王楚碧委婉勸解:“父王,兒臣知曉您平日在宮中勞累不堪,可戰事并非每每都有所收成,國庫開銷甚大。此事之重也并非在拜天大典,而是袁太常病倒,太常素日里德高望重,太學學子們如今哀怨四起?!?/br> 皇帝可不想管:“怨就怨吧,朕才是國土之尊,大不了殺幾個出身低的,殺雞儆猴?!?/br> 他如此殘暴,就連王蒨也六神無主地看了他一眼:“父王!” 光孝帝差些忘了這個三女兒還在,她一向膽小,光孝帝念在她出嫁有功,起身笑了笑:“阿蒨怕什么,既然身在皇家,想動誰就動誰?!?/br> 他想起那個尊貴的駙馬,不放心道:“你與駙馬如何?他何時歸呀?” 外人不曾猜測公主與駙馬感情不合,因駙馬臨走前留了不少仆人婢子在公主府上,更是拜訪了族中長輩將三公主托付,如此謹慎,哪來不合的道理。 王蒨不想提李意行,敷衍了一句:“處理完臨陽的事務罷……父王日后可要謹言慎行,不可隨意動殺心?!?/br> 光孝帝看不上這般的懦弱之仁,也不想與她爭論,只是頷首。 一旁的王楚碧忽而跪拜于地:“父王,兒臣斗膽請您下旨?!?/br> 光孝帝十分警惕地看著她:“你又想做什么?” 王楚碧小聲道:“父王不是想修繕行宮嗎?兒臣懇請您下旨,讓太常府上的人與兒臣一同cao辦祭天大典,個中細枝末節,兒臣便可為父王分憂了?!?/br> 王蒨睜大眼,看向來高傲的長姐如此卑顏,心頭大受震撼,情不自禁紅著眼,膝下也跟著跪了下去。 這一跪,把光孝帝給嚇得不輕,他連忙讓二人站起來,仔細想了想晉寧的主意:“晉寧替朕監看拜天祭典的cao持,哈哈……好!有這樣的女兒,朕深感欣慰?!?/br> 他當即命人下旨,至于那喜悅究竟幾分為錢財幾分為長女,就不得而知了。 長公主的馬車再度從宮門而出,這一回宮門內外的太學學士們已放松了神情,王蒨往外看了片刻,很快又收回眼,她想起方才長姐的卑微與屈辱,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 從小到大,王楚碧都是這洛陽子弟中最驕傲的那個,王蒨從未見她那樣小心翼翼地與旁人說話。 那個人還是她們不成正統的父王。 王楚碧端坐于馬車內,淡道:“讓三妹見笑了?!?/br> 王蒨沒說話,她伸手握住長姐的手背拍了拍,王楚碧驚疑地看著她,二人誰也沒有出聲,只是默默紅了眼。 旨意下來了,王楚碧卻不能直直上太常寺,她先要動身去袁太常府上代父請罪。 二人一同回府備了禮,匆匆趕著往袁太常的府邸上去,馬車行至大門,遇到了另兩個年輕郎君從府中走出,王蒨看著有幾分面熟,王楚碧上前喊了聲:“姜律學?!?/br> 走在前頭的男子身穿官服,面容剛正,見了王楚碧與王蒨,連忙行禮道:“小臣姜河祿見過兩位公主?!?/br> 站在他身后的男子呆滯半晌,既不行禮也不出聲,王蒨這才感到奇怪,看了一眼。 那人穿著深色素袍,衣襟空蕩卻整潔。他看起來與王蒨年歲相仿,膚色白皙,五官溫秀,尤其一雙眼生得含情脈脈,與王蒨對視后才恍然回神:“小人周陵見過晉寧公主,見過華陵公主?!?/br> 姜河祿替他解釋道:“二位公主,周陵是小臣的學生,初見貴人,難免顯得粗笨?!?/br> 周陵似有些羞愧地紅了臉,王蒨與王楚碧卻不是在意這些小節的人,隨意打了照面,便往里走。 門外的姜河祿納悶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學生:“你方才是怎么了?” 周陵也像大夢初醒一般,恍然回神:“……兩位公主太美了?!?/br> “哦,原是為此,”姜律學笑了一聲,又立馬變了臉,嚴厲地敲打他的額頭,“這會兒是你勤奮用功的時候,公主美不美,與咱們無關,那都不是你我二人能攀上的?!?/br> 周陵被老師戳破了那點小心思,尷尬地別過眼:“學生明白,只是、只是華陵公主與傳聞中好像不一樣?!?/br> 那眉目淡然溫婉的華服女子,真是傳說中怯懦怕事的草包三公主嗎? 姜河祿砸了咂嘴,負手往前走:“女子成了婚,總會跟以往有些不同嘛?!?/br> 身后的周陵喃喃道:“成婚了啊……” 他連忙把那一點點古怪的想法扔出腦海,天家的公主,與他沒有任何干系,他應當勤勉讀書才對,周陵搖了搖頭,快步跟上姜律學的腳步。 第37章 書信 不要讓什么亂七八糟的玩意兒都能…… 洛陽城的民居所種植了一大排玉蘭花樹,盛夏之時,花瓣飄零。 若有俊俏郎君帶著一身玉蘭花從城門口縱馬而出,女郎們便知他平日是住在哪個方位了,一時之間城中又流行起了以玉蘭為妝扮。 王蒨從外頭歸家,也沾了身玉蘭,好在此花味香質白,她并不討厭,也順應著風氣慢悠悠進府。 幾只貍奴迫不及待地趴在她裙邊,王蒨一個個哄完,在書房中坐下,外頭又傳來輕輕的敲門聲。 李意行留在府中的幾個下人,其中一位濃眉大眼,鼻孔稍稍往外翻,看起來十分老實憨厚,名叫照風。這會兒他正跪在外頭探頭通報:“夫人,世子有信送來了?!?/br> 王蒨無奈地接過信。 照風一臉興奮地在外等候,他聽說世子與公主之間鬧了些不愉快,這會兒世子在回臨陽的路上還記掛著公主,送了信來,公主必然要回信,一來二去若是二人重修于好,他照風應當也有一份功勞。 房內的王蒨蜷縮在美人榻上,展開信件細看。她本以為李意行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說,沒想到整整兩頁讀完,也不知他究竟想說什么。 李意行寫得一手好字,這事兒王蒨前世就曉得。如今看來字跡舒展秀麗而又不失鋒芒,無怪在兩朝都頗具名望,只是這么好的字,通篇都在描寫李意行于歸程路上看到的一棵古樹,洋洋灑灑寫了幾張薄紙,雖形意優美,卻實在看得人一頭霧水。 直至翻閱到最后,李意行才寫道:相隔遙路,心念于卿卿。思及阿蒨,有百感而不能言于口,只能望夫人安康如意,不要忘了子柏。 王蒨對著信件出神,看了一眼還等在外頭的照風,有些為難地提起筆。 這要她說什么是好?王蒨左思右想,只寫了四個字。 甚好勿念。 隨后她又怕叫讓人看出她的敷衍,拿空白的信紙塞滿封中,這才遞給照風。 也不知李意行是什么時候給她寫的書信,從路程來看,恐怕出行的第二日就寫了,還附了那么多毫無意義的廢話,王蒨輕聲嘆息,將信件收入了匣中。 然而,那些書信很快又源源不斷地送入府中。 李意行幾乎將一路的見聞都與她說了,小到他難得開口用了些新荔,不知為何卻覺著很難吃;又或者路上遇見了流落于外的難民,因其中一人夸他的簪子好看,李意行賞了那人百兩黃金。 王蒨猜他戴的簪子是當初打磨成對的那一支,她已然還給了他。 信中記錄的多為這樣無足掛齒又有些莫名其妙的經歷,然后就是看了牙酸的話,王蒨起初還會認真看,生怕錯漏了什么要緊之事,隨后只是粗略地掃幾眼,就回一封甚好勿念。 次數多了,她連看也不仔細看,抽出一個下午的空閑專門寫了數十封“甚好勿念”,隨后與厚厚的白紙一同放入封紙中,偽造出一封厚實的信件,只要照風將信送來,她就還一份回去。 至于那些讓人難分真假的甜言蜜語,王蒨就更不會仔細看了。 長姐上回去太常府中替父請罪,得了袁太常的諒解,近來除了隨朝,就一直在太常寺共議祭典之事。王蒨與二姐便成日待在一塊兒,照例進宮請安也是與二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