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曙光初現
周安涌安慰張辰,網上罵戰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傷人,也可以傷己。利道在宣揚自己的同時,也帶火了一帆,一帆不用花費廣告費,就打出了名氣。不管是好名還是壞名,只要出名就是好事,就有了可以炫耀的資本。 一帆完全可以借機炒作,將名聲打出去,再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可以快速地積累人氣,收割消費者。周安涌不是光安慰張辰,而是幫張辰制定了一系列的借勢的策略,推出后,果然收效不錯,一帆的業務量也上漲了不少。 利道和一帆在網上的突然走紅,也是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的崛起,盡管說來在2000年時,網民并不多,上網的電腦也很少,但已經積累2000萬網民的中國互聯網,網民人數增加的速度之快,遠超全球任何一個國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 周安涌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強勁的增長動力。 利道和一帆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分別迅速增長了50%和60%的客戶,當然,雖然一帆的增長率比利道高,但由于基數小,整體規模還是比利道差距甚遠。不過一帆在和利道幾個月的拉鋸戰中,也慢慢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定位,走中低端的市場,以低價贏得客戶,不再強調時效,目標消費群定位對時效不太敏感只在乎價格的中低端消費者。 盡管并沒有在挖墻角一戰中重創利道,并且還讓利道借機完成了改制,自建加原有加盟商的改制,迅速發展了上千家直營網點,但一帆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運營模式和思路,并且雖然從利道的挖墻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卻從其他家的快遞公司也挖來不少加盟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備了一家快遞公司應有的氣象。 張辰有一定的管理快遞公司的經驗,伍合理又從利道學到了不少東西,大老板負責整合資源并且引進資金,一帆快遞在短短半年之內,收獲了五六百家加盟商,并且迅速在全國得以布局,也算是了不起的奇跡了。 一帆快遞和利道快遞成為了深圳兩強,至少從規模上在外行看來,呈勢均力敵之勢,只不過一帆是加盟制,而利道全部改制成為了直營制。 和利道出現了資金短缺一樣的是,一帆擴張的步伐過快,并且對加盟商的補貼過多,導致資金嚴重緊張。而且在業務量上,一帆只有利道的十分之一左右,現金流極少,且利潤極低,以現在的形勢推斷,至少也要補貼兩年以上才有贏利的可能。 一帆的資金缺口,至少在5000萬以上。答應加盟商的現金補貼,許多只到位了一部分,其他部分還遙遙無期。 張辰不想再追加投入了,他看不到一帆的贏利前景。大老板卻不同意,既然開頭了,就要認真做下去,早晚會有贏利的一天。但他沒能說服張辰,最后只好求助于劉以授和周安涌。 劉以授對快遞行業沒什么興趣,看不上每單幾塊錢利潤的生意,他只想做每套房子可以賺上幾十上百萬的大買賣。周安涌原本是想趁利道和一帆兩敗俱傷時,趁機吞并了利道。卻沒想到形勢比人強,張辰這么快有了退縮之意,他就當仁不讓地進入了一帆。 本來想趁機多吃進一些股份,現在一帆的估值很低,但在他進入一帆后,張辰忽然又改變了主意,不再轉讓股份,而是又追加了投資,一帆就變成了大老板第一張辰第二周安涌第三的股權結構,周安涌持股在10%,90%在大老板和張辰手中。 這樣也好,來日方長,一步步侵吞才更有意思,周安涌也沒勉強,他有的是耐心。 在利道和一帆較量的同時,三成科技的動作也是不斷。 在2000年5時,三成科技終于推出了自己的三成牌小靈通。此時小靈通的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中,三成牌小靈通推出后,并沒有引起多少市場反響。 6月,信息產業部下發通知,將小靈通定位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這標志著限制小靈通發展的政策有所松動,小靈通市場曙光初現。 周安涌特意買了一部三成牌小靈通,發現無論信號還是電池,以及設計和做工,都還不錯,在國內眾多小靈通品牌中,至少可以排名前五之內。三成科技為金不換代工多年,確實積累了實戰經驗和技術力量,只不過因為品牌知名度偏低,才沒有消費者買賬。 得知三成牌小靈通推出后沒什么動靜后,金不換開心得不得了。在日本呆了半年之久的金不換,實在是呆不下去了,很想回到中國繼續花天酒地。但在他的隱蔽產業接二連三被人挖了墻角或是下了黑手之后,他就又不敢回中國了,擔心一回來就被打了悶棍。 雖然他的隱蔽產業中被人動了手腳的都是小公司,但也說明莊能飛和何潮不會放過他,畢竟他坑了他們太多。金不換就有幾分抱怨周安涌,周安涌向他保證,不管他坑何潮和莊能飛多狠,他在中國的隱蔽產業都不會受到波及?,F在倒好,他在中國的損失已經超過了8000萬,再這么下去,他騙莊能飛的貨不足以抵消在中國的損失。 金不換又堅持了兩個月,促使他下定決心不怕挨一悶棍也要回到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三成小靈通的突然爆紅! 是的,在三成小靈通推出的三個月后,也就是8月時,三成小靈通突然就成為暢銷款式,在一個月時間內就賣出了50萬臺,成為了當年小靈通的爆款和一匹黑馬,讓人無比驚嘆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三成的營銷手段。 三成小靈通的爆紅,緣于江離的一次演講。 江離近年來醉心于經濟學的研究,不斷地在內部刊物上發表一些經濟學論述,也成功地引起了政商高層的注意。只不過江離和一些專走政治路線的經濟學家不同的是,他始終將自己定位于直接服務于企業家和普通百姓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很清楚他的不足和缺點,就是高談闊論的東西多,可以落地的東西少。 空中樓閣的經濟學觀點,有時會是高屋建瓴,但有時會是夸夸其談不接地氣。很多經濟學家講起全球以及全國的經濟形勢頭頭是道,頗有指點江山的氣概,但實際上都是表面文章,都是根據大而空的理論以及不真實的數據得出的帶著強烈個人主觀傾向的結論。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上固執地假裝公正。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有多少經濟學家從未有過實踐,只知道形而上不知道形而下。經濟最終是為了服務普通百姓,普通百姓的消費欲望和動力才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江離知道他有許多地方需要向何潮、莊能飛以及曹啟倫、周安涌,甚至是劉以授、張辰等人學習,哪怕是良辰美景深圳四哥,他們所從事的生意也是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也自有其意義所在。 一個經濟學家寬泛的理論學說被驗證,并不難,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預言,但如果一個經濟學家在具體經濟事件上的推測被驗證,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江離一直致力于成為一個可以具體指導一家公司或是一個產品成功的經濟學家,他的觀點得到了國內主流眾多經濟學家的嘲諷,認為江離沒有分清經濟顧問和經濟學家的區別,不但混淆概念,還根本不懂經濟學的高深。 也可以理解,江離畢竟只是一個中學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關于經濟學的學習,更沒有一個西方的著名經濟學教授的老師,屬于自學成才的土老冒,對,連國都沒有出過,他要是懂經濟,靠賣自家養的雞下蛋換點零花錢的老太太也都是經濟學家了。 對于眾多經濟家的口誅筆伐,江離并沒有反駁,而是繼續腳踏實地落實他的研究——如何快速提升三成小靈通的知名度,將三成小靈通打造成爆款產品。 江離堅定的認為,與其空談經濟形勢,預測歐美和日韓的經濟走向,還不如切實地打造出來一款爆款產品,也是對經濟活動如何落實到人性的需求和欲望上的一次有益嘗試。 于是,在一次深圳召開的重大經濟學論壇上,江離在他的演講環節,就當眾拋出了他的理論。他先是論述了他和其他經濟學家的不同之處,又強調了他對經濟學家的認知以及對社會推動作用的看法,隨后話題一轉,說到他正在落實的一個項目。 會議的規格很高,記者云集,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曝光機會。按說以江離的知名度,不足以上臺演講,也幸虧郭統用的力薦,再加上余知海的提名,他才擁有了上臺十分鐘的機會。 江離知道,十分鐘對他來說,是生死之戰。成,則一戰成名。敗,則一敗涂地,從此再無發聲的機會。他精心準備了演講稿,并且植入了三成品牌的小靈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