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這是開端3
原著中的隧道,一頭是南極大陸,一頭是漠河。 模樣是圓筒狀的深井,但不是筆直的,而是考慮地球的自轉因素,與地軸成一定角度。而這個彎曲度,正好能讓列車平滑通過。 直徑才十米,井壁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環繞光圈。 隧道和地下船的建造材料,便是那種新物質“新固態”。 攝影棚的門一打開,眾人就看到這么一個微縮版的大家伙:豎立的深井隧道,可以合攏,可以打開,里面一層層的發光環圈。 限于攝影棚的高度,它并不太高,但依然能稱作震撼。 另有一輛貌似“和諧號”的縮小版列車在旁臥著,一條平軌,一條豎軌。 “……” 眾人到近前,一個個忍不住伸手觸碰,冰冷強硬,當當有聲。 張國師看著那條豎軌,問:“這車能附著隧道上么?” “可以的,需要一個壁掛裝置,那得吊車cao作了?!?/br> “這車真能動?” “能??!” 許非笑道:“看著它唬人,沒什么高科技,頂多游樂場級別。只是應用在電影里,瞧著心潮澎湃?!?/br> 他扭頭喊:“現在車能走么?” “沒問題!” “走一個!” 工作人員一頓cao作,那列車咔咔一動,差別就出來了。速度、重量、聲音、沖擊感,自然不能跟真火車比。 “我要求這些機械,后期音效一定要有那種……” 徐克比劃著雙手,艱難形容:“那種轟!砰!嘎嘣!” “明白明白!” 姜聞等人點頭,只可意會。 這叫每個男銀重工業暴力美學的夢! 待了半天,幾個老男人還爬上火車過過癮,快樂如此簡單。 出來時影視城完全入夜,各處燈光點點,那是劇組在拍夜戲,吵鬧不亞于白日。 攝影棚這邊相對安靜,無心返回,就在大門口繼續聊。 “這既是隧道,也是炮管,最為核心,但只是一小部分內容。 還有城市、民用汽車、武器、運載車、太空船、船艙內置景、發射太空時的美術概念等等,就得我們自己上了,跟老外協作。 說是協作,其實是學習。 等這部電影拍完,這批人就是火種,以后再想搭個太空艙,也不至于找不著人?!?/br> 許老師談興頗濃,道:“還有特效,我早就想培養自己的特效人才,可惜那時財力不足。 在商業大片模式上,特效是決定性因素。香港那邊本來頗有潛力,但不愿意投入核心技術,水平提升緩慢。 韓國特效人才正在崛起了,別等幾年后,我們非但沒趕上好萊塢,連韓國都追不上?!?/br> “……” 夜色下,一個男人侃侃而談,眾人在聽。 在整個產業鏈里,他們只是導演,一部影片的執行者。上游、下游的事兒,自己無力顧及。 但不妨礙他們期待有這么一個人在做。 許非巴拉巴拉說完,一時不曉得怎么應,還是馮褲子,啪的一拍大腿:“此情此景,好有一比!” “比從何來?” “大風起兮云飛揚??!” “哈哈哈!” ………… “我們已經把沈華北抹掉,把沈淵變成主角,他主張的就是地球大炮! 整個故事的大沖突,是人類究竟要向內,修建一條地心隧道,繼續糟踐南極大陸?還是向外,往太空發展? 立意就變成了:人類絕不能困囿于地球,一定要仰望星空!” “時間線開始于地心隧道通車之前。 當時環境惡化,臭氧層破壞,強紫外線摧殘著地面,天空全是灰塵聚集成的云。人們都裹得嚴嚴實實,戴著一種透明的呼吸膜,還有一種類似草帽的防護帽。 這些已經有設計圖,我不重復了。 而書中有一段描寫,說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行駛在一座巨大復雜的環狀立交橋上。 車的時速都超過百公里,但車間距只有兩米。也就是說,在智能駕駛下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而這輛車沖向一個岔路口,眼看要撞入另一條車流時,車流中正好出現一個空檔在迎接它。 人工智能把公路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 負責設定的作家貼上一張概念圖,正是剛才所述的場景: 一座環狀立交橋,每輛車在高速狀態下,始終保持著均等距離。于是,立交橋形成了一個汽車瘋狂大轉盤。 砰砰! 作家又敲黑板,寫上“智能,科技產品”幾個詞。 “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的政治,sorry沒有政治,經濟、文化、民眾生活都要有所體現,哪怕只體現一點點?!?/br> “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當時可能會出現哪些科技產品?”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不需要太過夸張。大家暢所欲言,也許誰的一句話就會激發靈感?!?/br> 咦? 這道題我會! 許老師眼睛一亮,小愛你好!siri你好!實體仿真娃娃你好! 但他沒有吭聲,因為不稀奇。 縱觀以前的科幻電影,在這些科技產品上一向不缺乏想象力。 果然,有說智能腕表的,有說智能眼鏡的,有說虛擬現實技術的……宛如1958年那部《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里,想象的ipad、筆記本電腦、視頻通話…… “許總有什么建議?” 七嘴八舌議論完,目光轉向許老師。 許非笑道:“我沒什么具體意見,就是突然想到兩件事。一個是你們設計的這些產品,除了完善世界觀,還要起到作用。 比如某一樣東西,在高潮時刻、在危險時刻,起到了逆轉結果、保護主角的作用。 跟劇情結合起來,更有代入感,不然就成展銷會了?!?/br> “第二個,時代感。 故事在近未來,但觀眾在當代??梢栽O置一些小橋段,讓觀眾會心一笑?!?/br> “比如呢?”作家問。 “比如現在的流行歌曲,在電影里就成老歌了。比如電影里的孩子,不認識蠟燭,不認識手電筒。 這種時間跨度的反差,會更有趣味?!?/br> “……” 幾個搞設定的想了想,齊齊點頭,表示理解。 ………… 張國師等人在象山待了十天左右,告辭離開。 離開時,皆惆悵。 他們也想拍這樣的電影,但他們知道,自己還搞不了這樣的電影。 《地球大炮》可以說是許非憑借自己的財力、積累、人脈硬砸出來的,生生趟出一個電影工業的火種。 幾人走后,許非更靜下心。 完美履行了一個監制、制片的職責,跟徐克和那些伙計一起,沉浸其中,加緊籌備。 亦有源源不斷的廢稿、成圖,以及從別處、從當地打造的道具送過來。 《地球大炮》越傳越邪乎,然后突然某一天,省里來通知: 領導要來視察! 呀嗬! 許非只好準備接待。 接待過程404,404,404…… 折騰完這件事,不知不覺他已經待到了5月,終于回了趟京城。 (冇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