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海馬歌舞廳
張家譯,原名張小童,因在家中排行最小。 畢業時,他父親托關系把兒子留在京城,結果被人頂替名額。他只得分到西影廠,一呆九年。 年輕時拼命,接了不少武打片。不用替身,自己咣咣往地上摔,落下“強直性脊柱炎”的毛病。所以才縮著脖子,橫晃著走路。 眼下二十出頭,外形好,堪稱俊朗。 劉義君,原名劉岷,同樣分配到西影廠。長期沒戲拍,以至于轉行編導,后來改名闖蕩京城,大器晚成。 元芳就不用說了,那是燕·核武·雙鷹。 老實講,許非并不是完全滿意,但《歡喜姻緣》有意將主角壓在三十歲以下,也找不著別人。 于是先敲定了七位。 張梓恩接下工作后,一直在選景。主要圈在包郵區,那邊有古代園林,尚未破壞的小橋流水,江南風韻,另有無錫影視城里的街道市井。 《歡喜姻緣》五個故事: 《救風塵》主角四位:趙盼兒、宋引章、周舍、安秀才。 《綠牡丹》主角四位:婉娥、車靜英、謝英、顧秀才。 這個比較特殊,兩個書生雖是主角,戲份卻少得可憐。反倒是丑角柳大、車大,極為出彩。 《賣油郎》主角兩個:莘瑤琴、朱重。 《李娃傳》主角兩個:李娃、鄭生。 《亂點鴛鴦譜》就牛逼了,寫的是四戶人家,戲份都很重。非要分男主角的話,就是玉郎、惠娘。 這一算,十幾個重要角色。許非把鴛鴦譜放在最后,前面的演員全部出場,搞出一種合家歡的趕腳。 其實說起來,男角遠沒有女角出彩,因為原著本身寫的就是奇女子。 現代人可能覺得沒啥,但在古代,有主見、敢愛敢恨、自己擇偶、為姊妹兩肋插刀,這就是一個奇女子。 而非自甘認命,遇到挫折就一哭,二鬧,三上悠……咦? ……………… “老板,那我們先走了!” “走吧走吧?!?/br> “咱也甭回見了?!?/br> 歌舞廳內,幾個服務員打掃完畢,脫下制服,揮手告別。 馬衛都看著俗血兩年的地方,滿腔凄涼,落寞的關上門,咣啷一鎖。在京城頗具名氣的海馬歌舞廳,就此落幕。 回想開張時,名流云集;如今關門,身邊只一個汪朔陪著。他瞅瞅對方,倒重新認識了這位,真義氣。 倆人出來,不想走,就在路邊戳著。 老馬扶著洋槐樹,小花嘩啦嘩啦掉,嘆道:“我要是經營不善也就算了,硬生生被人吃黃了,特么的心里過不去?!?/br> “你算賬了沒有?賠多少?”汪朔叼著煙問。 “前前后后扔里43萬吧?!?/br> 老馬不斷搖頭,“我特么拿這43萬去海南炒樓,我都京城首富了?!?/br> “說這個沒用,問題是想轍?!?/br> 汪朔蹲在馬路牙子上,看著過往車輛,撓了撓大腦袋,“我有個點子,咱們寫個劇本怎么樣?” “嗯?” “我們照著胡同、編輯部再弄個情景喜劇,就在你歌廳里拍,還省成本。海馬現在四十來人,總得找點事干?!?/br> “劇本倒好弄,一人一集差不多了。錢怎么找?” “企業??!現在影視業紅火,都想往里頭鉆,肯定能拉著錢?!?/br> 汪朔說的倍兒自信,老馬想了想,道:“這樣,一塊吃個飯研究研究。許非不開公司么,他最懂了?!?/br> …… 海馬工作室89年成立,最初只有12人。近年文學愈發不景氣,紛紛投奔影視圈,迅速擴張到四十來人。 沒有正經的辦公地點,常駐華都飯店1154房。 老馬很快把人攢到一塊,開了四桌,酒足飯飽后敲敲杯子,道:“安靜一下啊,今天主要兩件事。 一個資質問題。我們以前屬于黑戶,非法民間團體,現在相關規定出來了,照章辦事。準備掛靠在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名下,并在民政部門登記,正式定名為海馬影視創作室?!?/br> “你等會兒,這個什么戰略研究會干嘛的?” “聽說是個學術團體,啥都研究。那都不重要,反正掛靠了?!?/br> 汪朔站起來接著說,道:“第二件,《編輯部的故事》一炮打響,得再接再厲。我琢磨再寫一部情景劇,就叫《海馬歌舞廳》。 為什么選歌廳呢?因為歌廳這個場所更開放,三教九流什么都可以。我們每人一集,有沒有意見?” “沒勁,一集二三百塊錢,犯不上費時費力?!?/br> “對,忒少點?!?/br> “回籠還慢,播出了才能拿到錢,等于白干?!?/br> “……” 許非忍不住想樂,這幫作家太縮影了!都92年了,誰特么還清高??? 梁左在他左邊,悄聲問:“你覺得怎么樣?” “不怎么樣,情景劇要是沒突破,永遠在胡同的陰影下?!?/br> “突破?” “政治尺度、框架、演員、時代感,必須更上一層樓?!?/br> 梁左若有所思,劉振云從右邊湊過來,“許老師的意思,我們這次不行?” “不是不行,掙點錢唄?!?/br> 果然,就聽汪朔繼續白話,“這次不一樣,我們自己策劃,自己拉投資,自己聯系電視臺,掙錢全是我們的。 大家都算有頭有臉的,認識什么公司啊,企業啊,盡快聯系聯系。比如成本一百萬,拉到五百萬,那就掙了四百萬?!?/br> 汪朔雖有號召力,但這種大事都挺謹慎。 “我們自己怎么拍?攢組誰會攢?” “投資怎么拉?人家憑什么給你錢???” “別累死累活干下來,最后分仨瓜倆棗的?!?/br> 嘿! 汪朔來氣,道:“不信我沒關系,專業人士得信吧?來來許非,你給講講,到底能不能賺錢?” 許顧問站起身,也敲敲杯子,道:“首先肯定一點,能賺,而且不少。 我簡單說說吧。 以前電視劇跟電影一樣,只有專門機構才能制作。今年放開了,企業也能拍,但得跟電視臺合作。 現在電視劇成本越來越高,公家經費有限,他們愿意拉進資金。而由于《渴望》造成的全國熱潮,企業都知道電視業紅火,也愿意往里投錢。 兩個問題。 一是行為定性,企業投錢,是宣傳產品、擴大影響力。他們自己不明白,制作方也不懂,就知道有這么個聯系。 這叫什么呢?我從胡同就開始做了,今兒給起個名字……” 他吐出五個字,“植入性廣告?!?/br>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