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頁
這個‘理想’并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世界的理想...而在基本滿足物質需求之后,其實精神世界的滿足比物質世界的滿足更加令人振奮。 毛思嘉當然也喜歡這樣的大學,應該說沒有人會不喜歡。但大學對她來說沒那么‘新’,好歹她也是經歷過大學生活的,雖然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差異...所以才說她是重新適應大學生活。 急匆匆吃完早飯,步履輕快地去上第一堂課,大教室已經有了不少人——特別勤奮的學生肯定是提前過來的。而在全是學霸的北京大學,這樣的同學絕對不在少數。 和幾十年后的大學不一樣,這個時候是沒有軍訓的...應該說軍訓和學校相結合本身就是一件比較遲的事情。只不過八零后以后的人從小就經歷這些,又把這當成是了一件早已有之的事情。 沒有軍訓當然是身心愉快啦...雖然毛思嘉承認軍訓對于學生有很好的影響,可以迅速回到服從、專心的狀態,但如果落在自己頭上的話,這樣的事果然還是少一點比較好。 第一節 課就是專業課...毛思嘉是外語系的,當然就是外語了。 這個年代的中國人外語普遍很差,哪怕是北京大學也不能保證所有學生外語足夠好!他們很肯能是別的科目太優異了,以至于外語差一些也能過關。外語系則不同,北京大學的外語系呢,優中選優之下還是能夠選出合格的學生的。 畢竟中國人多,如果一百個人里挑不出一個合格的,那就一千個人里挑,總能挑夠! 不過外語系的學生也不全是能夠流利讀外文的,即使大家的筆試成績都很好,也不排除某些人是啞巴英語...這年頭,即使學生自己用功,也很難有好的練習對話的條件。啞巴英語這種事即使是幾十年后也沒能解決,更別說是現在了。 所以在外語上的表現,就算都是外語系的學生,表現差距也能很大——主要是口語這一塊。 毛思嘉口語算很好的那一批,畢竟她原來的工作每天都要和外語打交道,而且基本上還都是口語。 不過毛思嘉的英語口語并不是老師最喜歡的,班上有另一個戴眼鏡的男生,非常好聽的英式口音!換到毛思嘉上輩子,直接能去給BBC配音了!相比之下毛思嘉的美式口音,雖然也是美式播音腔了(美國沒有所謂的‘普通話’,但新聞工作者發言時都是一種口音),那還是多有不如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學生中間絕對是臥虎藏龍,不能小覷天下英雄。 有些人覺得最早幾屆恢復高考的高考試卷簡單,由此覺得這一時期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不過爾爾’,這顯然是站在后來者的角度,屬于一種‘想當然’了。 不過毛思嘉還是有一點很厲害的,她會的外語很多呀!并且都有著還過得去的水準。 然而即使是這樣,毛思嘉也不敢輕易放松——她算是知道自己和真正天才的差距了!別看現在才剛剛入學,她顯得相當出眾,但這只是暫時的!真正的外語天才是存在的,他們就是比普通人更容易學會一門語言并且融會貫通。 最后說的就像是母語一樣! 毛思嘉不會去想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天才,這可是北京大學的77屆!之前積累了十年的學子同時競爭,脫穎而出的人里面出現一些頂尖天才,這有什么奇怪的? 在別人眼里毛思嘉也是這樣的天才,但她知道自己的底細...所以,勤能補拙吧! 不過生活中也不只是學習,進入大學這個地方,身邊都是同樣優秀的年輕人,大家能做的事情多著呢!或許一開始還有一些小心謹慎,但度過最初的猶疑之后,大家就熱衷起大學階段的各種活動了。 這個時候誰要是能搞文藝,寫一兩首小詩,那都是很加分的事! 會寫詩在這個年代是比家里有錢有權更能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的...所以才說這是理想主義時代的大學嘛! “思嘉,這么晚才回來,你去哪兒啦?還穿的這么漂亮!”毛思嘉回來的時候宿舍還很吵鬧,不只是她們宿舍,應該說整棟宿舍樓都很吵鬧。在最初的循規蹈矩之后,學生們很快‘不安于現狀’起來,晚上各個寢室搞串聯再正常不過。 大家有的是精力,無論是討論政治、探究文學、分析歷史,又或者演奏音樂、玩牌...都是很好很好的,總之比早早睡覺有意思! 毛思嘉放下背著的小包,眼睛里全是笑意與疲憊:“去參加民族大學的舞會了,他們那邊組織的...繼東在那邊,那我肯定是要去的呀——我們學校什么時候也能組織這種舞會呢?” 大家都知道毛思嘉結婚了,愛人在民族大學讀書...在大家看來,他們這種能夠一起上大學、充滿共同語言、彼此相愛的婚姻就是理想了。 今年剛剛十八歲,宿舍里年紀最小的白梅梅已經躺在床上了,這個時候也忍不住翻了個身:“組織舞會?真好...我們學校的話應該也能吧...” 大家都有這個期待,畢竟北京大學在歷史上就是以風氣開放著稱的!沒道理別的學校都可以組織舞會,北京大學不能??! “舞會好玩兒嗎?”黃兵兵忍不住打聽。 毛思嘉想了想:“挺好玩兒的,可以認識到外校的人,能跳舞,還有吃的——提供了啤酒、北冰洋汽水,吃的也不少...” “那真好...不過要花不少錢吧?”黃兵兵是會算賬的,想也知道了這種舞會人是很多的,一個兩個吃不了多少錢,但人多了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