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節
可擋不住退也極為困難,劉毅張飛決生死之戰的威勢豈是等閑,最后的一招雙方的精神氣勢早已經緊緊鎖定在了一處,一方稍加退避就必是此消彼長!假使在兩人交手的前一百回合之中即使黃忠突發冷箭劉毅亦有足夠的信心可以應對,最多因為受其影響而被張飛占據上風之勢,雖則那般也是頗為危險,可他終究還有著很大的回旋空間。問題在于這個出手時機的選擇太過精妙,正是二人毫不留力之際! 身為頂尖戰將即使在沙場對決之中也應該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可這卻很難將生死決戰包含在內,到了劉毅張飛這個級別的對決,一旦要分生死他們的眼中就只會有對方的存在,因為任何的分心都容易讓他們在這場較量之中處于劣勢,而這種劣勢所導致的結局便是戰敗身死,聞聽那陣尖銳風聲響起之時劉毅的反應比之尋常便慢了一瞬。 古人形容時間飛快往往會用白駒過隙或是電光火石等詞語,可觀及黃漢升這出手一箭的去勢這些詞語都會黯然失色!對劉毅來說這一瞬間他要做的決定太多,而且都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選擇所能帶來的結果,一旦他選擇判斷錯誤,這個代價將會巨大到連他也承受不起的地步,可說自起兵以來哪怕是與溫候呂布決死之戰也不及今日之險! 劉毅沒有猶豫,他也沒有時間和資本去做片刻的猶豫,血龍戟戟尖所指的方向硬生生的做出了調整,帶著弧形的軌跡神乎其神的挑在了張飛丈八蛇矛的矛身之上,這一點看似輕巧卻將蛇矛的一往無前之勢引離開去,使得其準頭產生了絲毫的偏差,最后幾乎是擦著朗生的右臂護甲而過!便是如此這幅徐剛親采精鐵五英為其打造的鎧甲都偏偏碎裂,張飛最后出手的千軍破凝聚了全身之力,威力難以盡述! 而就在血龍戟戟尖點上丈八蛇矛之時劉毅坐與馬上的身軀有著一個極其細微的側斜,堪堪讓蛇矛從右肩外側而過,衣甲裂開的同時他的戟尾亦是借自己與張飛矛上之力點中了黃忠激射而來的金箭,將之擊的立刻轉向垂直直飛天際,這支金箭呼嘯不減直沖云霄,帶著一點金光竟然消失不見,那速度與威力令得觀戰諸人都不得不驚嘆。 這些書寫起來極費筆墨,可在當場怕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劉毅變招側身龍戟兩點一氣呵成無不與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更有靈動飄逸之氣,可在這看似輕松的表面之下卻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勤練不輟的苦功與敏銳到極致的感官配合的體現!所有的步驟他只要有半點的行差踏錯今夜不死也要重傷,便是后者面對眼前的張飛,接下來的反擊也足以讓他難逃一劫!這眨眼之間的功夫對劉毅而言亦是漫長無比,每一刻他都處在死亡的巨大威脅之中,但也讓他發揮出了更大的潛力! 其中危險精彩之處一般士卒很難看清,甚至他們的驚呼之聲都路落在了劉毅應對之后,只不過同樣是驚呼親衛營士卒與飛燕騎將士的含義卻有著稍稍的不同,一方帶著幸運一方則更多還是惋惜!但在場至少有五人能夠看出劉毅應對之中所蘊含的驚人武藝和反應,假使換位處之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可以做到如此嗎?趙云關羽的心頭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張飛黃忠太史慈三將亦是一般,此時他們也更能體會到劉毅為何能夠一直身居風云第一將之位受天下武者所敬仰!就是這短短的一瞬間比之方才他與張飛之間大戰百余回合都要更具說服力! 左肩之處火辣辣的一陣疼痛,右邊身體亦有麻木之感,張飛的千軍破雖是擦肩而過自己又有寶甲護身但終究靠這些還是無法將蛇矛之中蘊含的威力化于無形,那一陣狂暴之極的氣流在破開朗生的肩甲之后亦沖進了他右臂的經脈之中,他們左沖右突的撞擊著自己的筋rou,便是全力忍耐之下那種感覺還是難受之至!黃忠的金箭來勢本就猛惡之極,張飛蛇矛上的勁力更為難借,靠著自身深厚的修為與手上近乎完美的動作朗生的確可以做到,可那陣反震之力以及借力瞬間的強行轉移還是使得他右邊身體幾被震麻,胸口亦是一陣氣血翻涌! 似乎自從虎牢關下與呂布兩敗俱傷之后劉毅就從未在戰陣對決之上受過傷,即使當年關張二人以及河北二將的聯手也最多就是讓他知難而退罷了,可身處此情之中朗生心頭卻隱隱有一種很難言喻的感受,受傷!對現在的他而言還真是一種可說是極為新鮮的感受,危機之中感官的敏銳程度甚至比起方才他和張飛決死的那一瞬還要清晰! 最大的危機被他傾盡全力化解但危險卻還沒有過去,現在他必須迅速后撤防備張飛趁勢加以追擊,無影擊半途而廢不但沒有取下對方的性命更沒有傷及其分毫,亦自己現在的狀態不迅速調整很難是燕人張翼德的敵手。這是劉毅自起兵以來在斗將之中第一次主動退卻,可在場卻不會有任何人因此對他有分毫的輕視,尤其是關黃趙太史四人,只有他們才能更為清晰的知道方才劉毅所為是何等的艱難! 烏云蓋雪并不掉轉馬頭而是就此便四蹄翻飛向后退卻,其速雖不如正面飛馳可亦是迅捷無匹,戰陣之上戰馬乃是武將的最大助力,馬術的重要程度也不下于武力!劉毅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除了高超的馬術之外天生與動物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溝通能力亦是極為關鍵,十余年下來說他與烏云蓋雪血rou相連也絕不為過!換做任何一將恐也難做到他這般的程度,倘若將此時的烏云蓋雪換做蹄踏燕劉毅也很難施展! 縱然是烏云蓋雪這般神駿的寶馬良駒后退之勢也的確無法與前沖相提并論,但劉毅現在緊要的是抓緊時間拉開與敵將的距離,他面對的可不僅僅是張飛一人,還有急沖而上的關羽!當退則退智者所為,此時還要面對關張二將他劉郎生當真是嫌命長了,背后趙云太史慈二將已然飛速趕來,在這一刻劉毅亦急需二將的支援! 與后退的同時劉毅牙咬下唇,這一下可沒有一絲留力,他要借著痛覺讓自己有些麻木的半邊身子最快的恢復過來,左肩痛楚不減他便以右手單手持吞天戟再度施展無影擊,張飛方剛催馬要趕眼前已然是一片奪目的光芒,這一招他絕對會永遠銘記在心間,因為就在一瞬之前他幾乎便要在此招之下戰敗身死,無影擊確是劉毅的精華所在! 當然不得不說死里逃生的張飛在追擊的時機把握之上還是要慢了一線,且在心中多少還是有些不屑為之的感覺!單從兵家來說他借此良機全力撲殺劉毅無可厚非,可頂級武者心中的那份驕傲卻讓他有著一時的猶豫。兩人的交鋒自己已經敗了,且差一點就連性命也將不保,這個機會很難得甚至日后都不可能出現,但卻不是他自身實力贏取而來的,在這一刻他心中的潛意識還是占據了主導的地位! 面對劉毅單手施展的無影擊,此時張飛是有著將之破解的實力的,在他看來對方的招法與方才已然有了區別,雖還是威力不俗可終究力道差了不少,且還是以惑敵為主!但心頭的猶豫讓他一時不知該否追擊,而便是這一瞬身后的關羽黃忠已經趕到,趙云太史慈二將亦雙槍并舉由兩側沖上護在了燕王身前!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過馬之戰 上 揚州軍中有老將黃忠的百步穿楊,燕軍亦有太史子義的一手八箭,本來黃漢升可為之技太史慈依舊可為,但方才對戰之中劉毅的攻勢實在太盛,相比對方子義在出手的角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且黃忠敢于出手還是冒了一定風險的。場中之勢張飛已然落盡下風,他不出箭便是必死之局,因此心中全無半點顧忌之處,太史慈則不然,他不敢貿然出手對燕王的安危造成任何影響,這才會有方才的局面。 劉毅生死俄頃之間依舊鎮靜如常,血龍吞天戟運用的妙到毫巔,那丈八蛇矛的矛身雖是粗若鵝卵,可在張飛全力揮動之下便是迅若閃電,想要與電光火石之際以戟尖將之點中已是千難萬難,更遑論與其同時劉毅還要以戟尾挑中比之矛身更纖細許多的箭尖,這一幕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趙云關羽等將觀之心頭亦有驚訝佩服之意。 “張翼德,今夜被你僥幸逃過一劫,劉某暫且寄下汝這顆項上人頭,來日必當取之!”趙云太史慈二將雙槍并舉攔在燕王身前,關羽黃忠二將也幾乎同時到達,加上劉毅張飛,這天下六大頂尖高手便與陣前對峙起來,其威勢比之方才還要更加凜冽十分,似乎空氣的溫度都因此而急速下降,本來頗為溫暖的春夜一時肅殺如寒冬。稍稍調勻呼吸劉毅便又大聲出言語音雄壯,敵眾我寡他還需提升己方士氣。 眼下就兵力而言揚州軍是處在優勢的,張飛的飛燕騎就數百步之外,關羽的丹陽精兵與黃忠的無當飛軍也到了距此不足五里之處,片刻之間就能趕到戰場,而加上隨趙云太史慈前來的三軍騎兵營劉毅手中也不過就萬余騎兵,僅與揚州軍飛燕騎人數相當。燕軍此時唯一的優勢就在地利,過馬嶺這處峽口較為狹窄,只要朗生可以在此處牢牢擋住敵軍,一旦高順等人擊破于禁曹仁二將的反擊就可趕來救援,且在劉毅傳出軍情之后徐晃麴義二將想必亦會立刻向此處包抄而來,這又將成為一場時間上的競速,劉毅就更要出言以鼓舞三軍士氣。 方才一刻千鈞一發,不過在親衛營士卒眼中燕王的化解還是極為輕松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關羽趙云這般戰將的眼力的,況且劉毅在后退之前聲勢大漲將張飛徹底壓在下風乃是不爭的事實,這陣后退之勢也不過是因為對方的突施冷箭,可說除了關心燕王之外一眾士卒心中皆有著不平與憤慨之意,此時聞聽劉毅出言中氣十足氣勢絲毫不差很多人都完全放下心來,燕王縱橫戰陣半生可是百戰百勝。 朗生在言語之中并未提及黃忠的突施冷箭,在他心中敵將的這種作為并不出乎他的意料,換做是甘寧或是趙云處在同樣的境地恐怕他亦會如此為之,只不過不是突施冷箭而是突施飛石!況且黃忠發箭之前還曾出聲提醒,否則方才的險境還要更進一步加強,如今他乃燕王之尊,一舉一動都須有磅礴大氣,所言亦只不過是此前的事實而已。 “劉毅,今日張某的確技遜一籌,也承認汝有說此話的資格,錯開今日你不找某某也要找你,不過眼下我倒要看看你劉郎生如何能當我數萬大軍!”聞聽劉毅之言,張飛雙眉倒豎,出言鏗鏘有力,他直承自己在方才一戰之中已然落敗卻是光明磊落,毫無晦澀之意,倒叫朗生看在心中很是欣賞,今世謀臣猛將本就是他的最愛,就算明知關羽張飛二人與劉備兄弟情深無法動搖卻也難掩胸中的賞識之情。最后一言張翼德亦是半假半真,直到此刻他也沒有放棄過試探燕軍在過馬嶺峽谷之內有無伏兵,此時二哥已到,一切軍情當以其馬首是瞻! “哈哈哈哈哈,敗而不餒,張翼德果然有英雄之氣,哼,你的數萬大軍,汝兄長不識天時不念舊恩,身為漢室宗親卻為曹cao逆賊張目,早知如此當年孤王又何必出兵相助徐州?更助汝等得下揚州之地,如今看來當真是養虎為患!也罷,孤自起兵之始見過的大軍何止百萬,汝揚州軍馬比之百萬黃巾冀州袁紹又如何,今夜就要叫汝等化為齏粉!”劉毅揚天一陣大笑,先是出言贊許張飛方才之舉之后便又聲色俱厲的言道,此時燕王站在朝廷大義的角度,說起話來更義正言辭! 其實劉備的所為在亂世之中根本算不得什么,哪怕換了劉毅也會如此為之,但真正要擺在明面上燕王代表朝廷,身為大漢皇叔的劉玄德的確失了道理,這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威力所在。須知另一個時空之中曹cao雖也cao縱天子可漢室衰微這種威力無形之中就要小了不少,可就算如此也成就了他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今劉毅敗烏桓、破匈奴,滅高句麗萬國來朝,但從外交的角度漢室的光輝較之前朝根本是有所過之,在這樣的前提下朝廷大義就會顯得更為關鍵,如今劉毅言語犀利無比一在拖延時間,其二也是盡量打擊對方的軍心士氣! 漢末并沒有演說家這個說法,但諸葛亮渡江而去舌戰群儒卻為整部三國演義之中最為精彩的大戲之一!不觀這段精彩有多少出于史實,可無可否認這樣具備大義的演說是極為容易打動人心的,加上劉毅洪亮的語音與言語之中的那種恢弘大氣,過馬嶺之處月夜之下的這席話對揚州軍士卒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劉毅此語還是在其挾無可阻擋之威擊敗在他們心中猶如戰神一般的大將張飛之后。 “哼,事已至此言語無異,吾等便在手底見個真章,劉郎生你也少要虛張聲勢!”論武藝燕王劉毅縱橫無敵,此一戰之后他的第一將位置將會更為穩固,而便是陣上斗口這世間卻也難有朗生之敵,關羽張飛雖也不至缺乏口才,但在此間卻很難辯的過劉毅,見對方還有滔滔不絕之勢,關羽冷哼一聲,出言之后便率張黃二將歸本陣而去。 “孤的親衛營在前,暫由子義領之,今夜定要將揚州人馬堵在這過馬嶺之前,其余騎兵各營子龍領之,實在難敵我等亦可且戰且退將之引入峽谷之內?!标P羽等三將轉身而走毫不拖泥帶水,劉毅趙云太史慈三人心中都是深知敵軍的攻擊即將展開,方才六將相對倘若再展開一場廝殺子龍子義對上關羽黃忠勝負難知,劉毅雖是受傷但之前的屠龍擊還是擊傷了張飛,斗將其未必可勝,敵軍此來利在速戰,即是兵力處在上風當然要將之盡量發揮,關云長的審時度勢亦可謂精準!便在三將撥馬而走之際劉毅迅速壓低聲音言道,此時已有虛弱之感。 “大哥速速回后陣休整,小弟與子義必將擋住敵軍第一波沖擊,我軍身后還有敬方隨來的萬五步卒,只要安排妥當擋住關張等將亦非不可,亭軒當可盡全力下手應對曹子孝與于文則……”趙云聽了劉毅之言與太史慈都是齊齊面上神色一變,大哥方才受傷怕是不清,再全力與言語之中動搖對方軍心又頗為耗力,否則怎會像眼前一般? 說話同時三將亦催馬奔往自軍列陣所在,這親衛營之前本就是子義的下屬,指揮起來也是得心應手,而各騎兵營的統領都出身與鐵騎營中,趙云指揮起來更是格外熟悉。方才關張等將退回之后敵軍已經開始列陣,子龍的話并沒有說完,知道燕王親自前往過馬嶺阻擊劉備的揚州軍,眾將即是欽佩其勇決眼力心中更是擔心不已,敵軍前來不下數萬之眾,可劉毅身邊只有兩千親衛騎軍,就算他再如何勇猛無敵這番懸殊也是太大,燕王稍有閃失他們身為戰將又何以立足? 加上前陣的消耗,北平疾風二軍一處仍有十一萬精銳戰力,但對付傾力出擊的于禁曹仁二將并不處在絕對的優勢,假使此時在過馬嶺阻擊曹軍換了燕軍任何一員戰將,趙云都會毫不猶豫的僅以騎兵營加以增援,他要將所有的優勢兵力集中在魯國城下使用,這也是劉毅希望他如此做得,他可不愿在青州之戰后于文則曹子孝還能再度脫出燕軍的重圍!可他親自前往雖是軍情緊急所致卻注定了趙云在調兵之中不會如此,哪怕讓于禁曹仁突圍而走他也不愿兄長有任何的閃失。 騎兵營單獨前來未必就能擋住揚州大軍,必須要有步兵的協作,燕王是絕不可被當做棄子使用的,高順率領遼東軍兩萬士卒趕來,李鐵牛的朱雀營都揮戈上陣加入了戰局之中,放在平時燕軍眾將都不會如此用兵,朱雀營定要在陣地戰之中才能發揮巨大的威力,但這一切和燕王的安危相比顯然還顯得不夠分量,趙云行之亦是決絕不已!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過馬之戰 中 過馬嶺峽口與張飛的這一戰在決生死之間被老將黃忠突施冷箭,劉毅在危機之中盡展所能將之化解的近乎完美,不過還是負上了一定程度的傷勢,右半邊身子的微微麻木或許只是一時,但被張翼德蛇矛側翼掃過左肩卻可令戰力受損,幸好此傷多在皮rou,疼痛之余并未傷及筋骨,但此戰也足以讓他警醒,這戰陣行險之道日后當一力盡絕。 左肩之傷當然不能影響到他的查敵觀勢,讓太史慈率領親衛鐵騎阻擋揚州軍第一波沖擊便是大有深意,須知鐵騎營成軍至今已有十余年,各主力軍的騎兵營則還是兩年方略的整軍之中編成,雖是cao練嚴格戰力不凡但無論經驗還是火候比之白馬重騎等營還是有著一定差距的。親衛鐵騎卻不然,早在冀州之戰中他們就在太史慈的率領之下屢建奇功,除了人數上少于鐵騎各營在各個方面與之相較都能不落下風,單兵戰力則還要略有過之,畢竟乃是貼身護衛燕王的親軍,兵員素質都是百里挑一之選,在峽口這般地形之中更能發揮其優勢一面。 燕軍從未與揚州軍的飛燕騎有過交手,但劉毅身經百戰戰陣經驗之豐富天下無出其右,敵軍戰力如何從對方的陣型、戰馬以及士卒騎術等細微的方面都可以看出端倪。這數年以來劉備在這支來之不易的騎兵身上定是花費了無數心血,單看其氣度之沉穩,陣型之雄壯怕是可與曹軍虎豹騎一較長短,面對這樣一支敵軍的沖擊絕不能疏忽。 關羽張飛黃忠三將退歸本陣到飛燕騎發動沖擊不過片刻功夫,可便是這極短的時間之內親衛鐵騎在太史慈的統領之下已然在峽口布成了一個厚重之陣,這里的地形并不利于騎軍的沖擊之勢,蓋因其陣勢難以展開,兵力不及對方子義是絕不會與之對沖消耗的,親衛營既然占住了峽口他就要將這個地形之利發揮到極致。而對于自己老長官的指揮親衛營士卒亦是領會極快,布陣之間絲毫不見半點凝澀之感。 與燕軍一樣揚州軍的飛燕騎也沒有與這支名動天下的大漢強軍有過正面交手,但從他們攻勢發動的一刻卻已然能從對方絲毫不亂的陣型與神色之上略窺不凡之處!無論是面對孫策的江東士卒還是盤踞揚州南部的山越之兵,飛燕騎展開攻勢之時多是無往而不利,敵軍在他們的沖擊之下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惶之意,但這樣的表現他們在親衛營身上看不出一星半點,就算敵眾吾寡對方除了興奮之外便是nongnong戰意!自己的身后就是燕王所在,親衛營士卒哪怕不要性命也不會讓敵軍越過他們威脅大王,這是一種任何敵軍與形勢都改變不了的信念! 迫于地形的落差,飛燕騎無法將自己沖擊的速度發揮到極致,而峽口的狹窄也使得敵軍沖上之后很難形成陣勢中的巧妙配合,兩軍先頭部隊的交手多還是單兵戰力的較量。而在敵軍一番箭雨之后,各自為戰的飛燕騎士卒很難在這樣的對戰中占到親衛營的上風,面對燕軍的厚勢,即使關羽黃忠這般的勇將也不敢輕率的身先士卒,須得等待兩軍糾纏一處之后他們才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武勇!可或許在別處還少有可敵這二將聯手之人,但燕軍陣中趙云太史慈的存在卻可使得他們在尖端武力上亦不會落于下風,對此二將亦只能等待最佳的時機! 初始的交鋒不久之后前沿陣地便是一陣人仰馬翻,此時雙方士卒所能依仗的便是自身戰力,限于地形想要將馬力發揮到極致絕非易事,而無論劉毅還是太史慈在先前的布陣之中已經考慮到了其中優劣!其實單以眼下雙方形勢而言,用重裝步軍加以沖擊反而比之騎軍更為有效,但張飛飛燕騎的陣型在官道之上展開對后繼而來的丹陽精兵及無當飛軍是有著一定阻礙的,數萬人的調動在并不寬大的空間之內本就極為困難,對揚州軍而言此戰又是利在速決,即使以關羽的統軍也只能在此二者之中權衡,選擇先以騎兵沖擊倒也說不上失策。 第一波進攻并不順利,單兵作戰為主的節奏使得飛燕騎的損失要多過親衛鐵騎不少,陣亡士卒的尸身又使得本就狹窄的地形更添阻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后繼士卒的突襲之勢!不過在關羽心中對此時有所預計的,前方士卒廝殺的同時他已然在后陣組織起了兩隊步卒的長蛇陣,這些精兵亦是在當日突襲徐南水寨之時跟隨左右的。 太史慈率領親衛鐵騎布下第一道防線,趙云則率領騎兵營士卒拉開了一段與通同袍的距離,劉毅雖未出言可二人多年兄弟相互都是深知,子義應當可以抗住對方的沖擊但很難保持長久,燕軍還需做好利用過馬嶺谷道進行逐次阻擊的準備,這將近十里的道路將成為他們阻擋敵軍的利器,能不能將之運用完美也將成為今夜此戰的關鍵所在。 子龍的騎兵營后退布陣,劉毅卻就在親衛營陣型的數十步之后,他要爭取時間盡快壓下自己的傷勢而恢復戰力,同時亦要對敵軍的應變做出種種針對的戰術!面對敵軍的沖擊和關羽后陣的變化,劉毅和太史慈心中皆知對方此舉的厲害,這樣的地形步軍比之騎軍更容易得到發揮,丹陽精兵配合名將關羽的指揮在前番那一場夜戰之中已經發揮出了極大的威力,劉信與一眾戰將對其用兵都是印象極為深刻。 倘若此時將身后的萬余騎兵營換成嚴綱的白馬營,劉毅將有充足的信心將這場大戰拖得更久,在鐵騎四營之中仲甫的麾下是最為適合在這般地形下作戰的,他們的騎射游擊之法將發揮到淋漓盡致,即或對上對方訓練有素陣型齊整的步軍集團白馬營的靈動雖不說便能將之擊破可拖延時間卻絕無問題!不過世間不如意之事十之**,戰陣之上更絕不會僅憑一方所算,朗生亦只能憑借手中的力量抗敵! 連續三波的沖擊飛燕騎都始終無法沖破太史慈率領親衛營在峽口布下的陣勢,但他們的付出絕不是沒有代價,短短小半個時辰的交手親衛營數百士卒的損傷便是明證。他們雖是戰力強悍可人數始終只有兩千,按照這樣的比例消耗下去怕兩個時辰也難以支撐,揚州軍的沖擊是絲毫不顧及自身損傷的,況且關羽隨機應變之能極強,第四波的沖擊丹陽精兵組成的陣勢已然代替了之前的飛燕騎成為主力。 迎接敵軍襲擊的還是親衛營騎軍的箭矢,但相比飛燕騎他們能給對方步卒造成的殺傷顯然要小了許多,丹陽精兵在沖擊之中很是善于利用陣型與木盾來防備對方的弓箭,且與此同時他們的速度還能不受太大的影響,其中極有巧妙之處,想來關羽對于手下cao練之勤怕也絕不在燕軍各軍之下,就算太史慈依舊箭無虛發但以一人之力又能傷及幾人?更遑論他們心系燕王輕騎而來也并未能攜帶太多的箭矢! 勢若不可為就要退而求其次,戰場之上是不能一成不變的,張弓搭箭再射倒幾名對方步卒隊長之后,子義眼角已然瞥見那員白發戰將的前沖,當即便斷然下令親衛鐵騎轉向后撤。放在平常他一定會非常樂意與這有百步穿楊之能的老將軍在箭術之上一較長短,自阜平城頭箭戰之后子義已有十年未曾遇見可在此道之上與自己相提并論之人了。不過此刻他身為統軍之將此戰又事關重大一切都要以戰局為上! 進要猶如猛虎下山,敢于沖破敵軍的一切阻擋,退亦要來去如風,不能有拖泥帶水之態,身為燕王親軍親衛營無疑深諳此道,他們的退卻顯得極為有序,轉身之際也很少有自相擁塞之感,當年劉毅率軍與樊稠西涼鐵騎大戰之時那一陣齊齊后退之勢才是后來最為此人津津樂道之所在,如今那千人如一的轉向后撤又出現在了過馬嶺之中。 關羽能夠及時根據戰場環境做出調整利用步卒的穩重代替騎軍加以沖擊,與此時的地形與戰情皆為上上之道,但這并不代表燕軍就沒有應對之法!太史慈的后撤第一個要達到的目的便是借騎軍遠超對方的速度拉開與之的距離,接下來就要看趙云和他之間的配合了,退兵絕不能單純而退,沒有一定的反擊和配合只會形成真正的潰退! 親衛營當機立斷訓練有素的迅捷而退,丹陽精兵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銜尾窮追,但他們身后的同袍及燕軍戰死士卒的尸體卻影響了飛燕騎騎軍的跟上,短短的一里路程親衛鐵騎后撤之時的陣型已然有了明顯的變化,從方才的后陣便為幾條狹長的隊列!此時奮勇而進的丹陽士卒還沒有太多的想法,但身在后陣的關羽卻是臉色一變!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過馬之戰 下 剛剛穿越來到漢末直到騎兵討伐黃巾之時,劉毅的聲名鵲起更多是建立在他的蓋世武勇之上,亦是他苦學統兵之道與用兵之法的時期,而在經過多次實戰以及從漢軍主將那里學到很多今世的戰陣之法后他才開始嘗試將后世的知識融合進今世的治軍之中!而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課題便是撤軍,縱觀古今中外的戰例,大敗的前因多是因為潰逃,那時再強大的軍隊也會因失去統一的指揮而變得任人宰割,與兵法之中亦切合先為不敗再為勝的道理,此處貫徹了他的軍事生涯。 不管是為避敵軍勢大而退還是誘敵深入或者是真正的敗退,大軍后撤之時都必須要做到退而不亂,而想要如此必要的阻擊與反擊便是不可或缺。劉毅縱橫疆場十數年,自黃巾開始便有百戰百勝之名,在之前無數戰例之中能夠將他在退兵之中特點顯露無疑的便是當年為增援劉備與曹cao除此兗州大戰之時最后的那陣后撤!在曹孟德親領之下又有地利在手,曹軍追擊的力度可想而知,可朗生率眾將充分利用西涼鐵騎與自身騎軍的優勢逐次抵抗反復沖擊卻讓對方勞而無功。 燕軍在平時cao演之中后撤乃是極為重要的訓練科目,兩年方略之中就更是如此,給各大主力軍配上騎兵營除了加強其戰力及機動能力之外保證后撤時的周全也是要因之一。通過種種戰例與實戰經驗,劉毅發現騎軍的阻擊與反突擊是最為適合后撤之時的運用的,他們的機動性可以使得敵軍追兵始終心存顧忌且能助主力步軍拉開距離。 現如今他麾下的騎兵力量為天下諸侯之冠,就更要將這個優勢發揚光大,親衛鐵騎后撤之中陣型絲毫不亂,且還能在奔馳之時將之變換自如,這一點落在關羽張飛等沙場宿將眼中自能看出其中利害。千余親衛鐵騎通過馬速的控制分成四個長陣向谷道之中后退,每一列之間都保持著數丈的距離,這在平時的行軍之中很容易就能做到,可在戰馬快速奔行之時又是戰局緊張之刻沒有平日的刻苦cao練是絕無法做到如此齊整的,它的目的并不難猜,有利于己方后援的反突擊! 看見燕軍這般退勢,關羽已然知曉他們絕不是敗退,自己隨機應變利用步軍厚勢來克制對方騎軍人數的不足,太史慈久領騎軍見機極快還未等丹陽精兵沖上已然后撤而走,時機拿捏的極為精準。云長心中知曉敵軍絕不會如此易與,可以眼下戰局他也只能銜尾而追來試探對方的應手,當他看見另一對騎軍士卒與親衛鐵騎逆向擦肩而過之時燕軍的用意立刻了然于胸,亦不得不佩服燕軍眾將騎兵戰法之妙。 揚州軍陣中金鼓之聲大作,這是號令丹陽精兵停止追擊后撤的信號,此時四隊騎兵營士卒在劉毅趙云的親領之下已然穿過親衛鐵騎后撤之時留下的分析對著敵軍追兵飛快的殺了上來!兩道人流對面而過后撤的騎軍卻未對前沖的同袍形成任何的掣肘,甚至都未曾損及他們沖擊的速度,相反還對之殺出的突然性有了一定的掩護作用!這對揚州軍將士而言乃是一種全新的戰法,卻已然是燕軍平日cao練純熟。 利用騎軍的沖擊力與機動性進行交替掩護撤退便是兩年方略中鐵騎營等燕軍騎兵主力cao演的主要課題,它的目的就在突然而發以擊退敵軍的追擊保證主力部隊的后撤安全,其中針對敵軍兵種的不同還有著許多變化。假使追擊之敵以步軍為主但就騎兵便可行此法,一旦己方的騎軍不占上風就會有步軍士卒與之形成配合,今日這過馬嶺之戰由于事出突然劉毅手中一時并無步卒可用,但之前飛燕騎沖擊無果關羽換上丹陽精兵卻給了他們可乘之機,敵變我變可謂應對自如。 作為斷后的力量,強將勁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借太史慈率領親衛營阻擊對方的這段時間有所恢復的劉毅與統領騎兵營布陣的三將軍趙云就成了這陣沖擊之中最為鋒銳的兩大箭頭,當然和方才關張等將一般,他們也是隱藏在第一陣士卒之后出擊的,身先士卒也要看戰場形勢而定,絕不是單純的每次戰陣之中都要沖殺在全軍最前。 說起對形勢的判斷和應變之能關羽已經算是極為快捷了,但燕軍這陣反突擊實在來的太快,沒有等丹陽精兵停下追擊的腳步布好陣勢,數千騎兵營士卒已然飛奔而至,就在雙方前陣接觸的一刻劉毅趙云便飛快的縱馬殺出以虎入羊群之勢沖突對方前部!血龍戟白龍槍帶起無盡寒光將四周敵軍一一擊殺,兄弟二人都乃天下虎將前三,又是多年相隨心意相通,這一番聯手出擊威勢更如翻江倒海一般! 丹陽精兵當年就是大漢精銳,再經關羽數年cao練自是戰力堅強,可步卒與騎兵正面交手的先天劣勢并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敵軍戰法變換之妙,時機把握之巧更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就算人人拼死加以反擊也很難阻擋對方的沖勢,何況騎兵營中還有著劉毅趙云這般強大無比的尖頭?一時間方才后撤追擊之勢完全倒轉過來,數千丹陽兵在這陣反突擊之下被殺的支離破碎,死傷枕籍,徹底落在下風之中! “老將軍與我領飛燕騎出擊?!泵鎸Υ藭r戰局,關羽沉聲冷喝,催動胯下戰馬親自殺了上去,老將軍黃忠亦是與之并駕齊驅,好在方才關羽也算反應神速,丹陽精兵的服從性又是極佳,被劉毅趙云所部擊潰的只是沖在最前的千余人,但他們絕不能放任這種勢頭延續下去,否則傷亡暫且不論,這樣被敵軍沖殺對軍心士氣的打擊無可估量。 燕軍在后撤之中這漂亮的一招回馬槍便是關羽事前也未能預料,劉毅及趙云太史慈二將對騎兵的運用之妙超出了他的預計,單論此處飛燕騎很難與之匹敵。但現在絕不是贊賞對方的時候,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擋住敵軍的這陣沖勢,想要阻止對方沖殺就必須攔住其最鋒利的箭頭,劉毅趙云聯手之威就算以關羽的自負也絕不敢正攖其鋒,此乃兩軍混戰而不是陣前斗將,劉趙二人是不會墨守成規的,張飛受劉毅屠龍擊所傷此時能夠力助自己的便唯有老將黃忠!兩人聯手擋住對方,以飛燕騎以強對強,之后再通過步騎之間的協作挽回戰局,一瞬間關羽便有了通盤的考慮,燕軍的交替掩護縱然精妙亦難以再三。 見關羽黃忠二將齊齊殺上,身后飛燕騎又再卷土重來,劉毅眼中一亮暗贊對方處置得宜的同時更是戰意大增,就算敵將見機飛快但燕軍的沖擊之勢已成,想要將之遏制豈是易事?至少要將眼下取得的局部優勢發揮到極致!念及此處朗聲豪勇不減,血龍戟揮舞之下已然遍襲飛奔而來的關羽周身,而幾乎與此同時趙云的白龍銀槍也對上了黃忠的鳳紋寒魄刀,不遜于方才劉張之戰的激斗又在四將中展開。 將追兵殺退正是燕軍騎兵營起勢之機,關羽黃忠想要纏住劉毅趙云以阻擋對方的沖擊朗生子龍心中又怎能不知?他們也要通過與之搏殺使其難以分心他顧,乘勝追擊的騎兵營對趕來阻擊的飛燕騎是有著氣勢上的優勢的。倘若讓趙云選擇,他會毫不猶豫的挑上關羽,當年討伐袁術在壽春城下就和黃忠有過一場激戰,其人刀法雖不在關云長之下但特點卻是老辣沉穩,大哥輕傷之時對上黃忠比之更重威勢往往決勝與數合之內的關羽要周全許多!不過眼下的軍情他無法挑選對手,且關羽在前沖之時就是奔著劉毅而來,朗生亦絕不會示弱! 當日徐南突襲之戰面對后起之秀中被稱為天縱之才的燕王次子劉毅,關羽雖并未輕敵卻很難一開始就將實力盡數發揮出來,畢竟劉信再如何勇猛也只是他的后輩,更有一窺其是否名副其實之心??扇缃衩鎸⒁闼麉s再不會如此了,風云第一將便對他而言也有著極大的壓力,誰敢在面對燕王之時不全力以赴?哪怕他已然受傷也是一般。 混戰之中的斗將和尋常并不盡相同,可能并不及單戰那般精彩,因為誰也無法將全部精力盡數用在對手身上,需要時時注意身邊的戰局形勢,對戰將的要求也會更高。不過今夜過馬嶺中四將的這場大戰注定與眾不同,相比劉毅張飛的激戰將是另一個角度的巔峰對決。 十合,閃電一般的十合,沒有過多的來回,沒有多余的相互試探,四人從一開始就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武技,結果竟是人人帶傷!便是一向沉穩如山的趙云黃忠二人都是戰的火星四濺,從大哥出手的一瞬子龍已然知曉了他的心意,以傷換傷逼對方后撤,為騎兵營的沖擊贏得更多的時間!而結局也證明了劉毅選擇的正確,同樣是傷他和三弟未必輕與關黃二將,可首先退卻的卻是對方,他們不能在面對劉毅趙云的同時再顧及合圍而來的敵軍騎兵,而此時燕軍并沒有選擇追擊而是再度后撤,如此一來一回又為這場阻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全勝之局 (還好趕上了。) 身為三軍之帥,負眾臣萬民之望,在戰場之上敵眾我寡之下親為阻擊之事將自身置于險地之中顯然并不明智,但從過馬之戰最后的結局來看,劉毅的冒險行為卻是極為必要與及時的。燕王親自出陣迎戰張飛差之毫厘便將這絕世猛將擊殺在血龍吞天戟下,亦將之突襲的時間延緩了下來,后關羽黃忠二將率軍趕到趙云太史慈也領軍來援,劉毅與二將配合不光將燕軍這幾年來的騎軍戰術cao練在實戰中發揮到了極致,更將過馬嶺稍顯狹窄的地形利用的幾近完美,縱使關羽領軍應對得當也費了三個時辰方能打通這條長僅十里的谷道,而在此時高順率領的兩萬士卒已經在谷口之處不好了陣勢,結局可想而知! 對劉毅而言,這過馬之戰頗有僥幸之處,倘若不是有飛羽在天他很難及時阻止張飛的飛燕騎通過谷道,而一旦被其與于禁曹仁所率領的曹軍里應外合,腹背受敵的遼東北平疾風各軍雖不說必會戰敗也定難以阻止兩軍的匯合,到時劉毅親自坐鎮的安樂都會有很大的危險!當年奔狼一戰燕王與郭嘉已經被世人稱為膽大包天,如今劉備孤軍深入卻仍舊敢于在強敵環飼之下全力突進這份膽氣亦是令人欽佩,雖說有著之前的種種佯動虛張聲勢但如此行險之舉的確讓眾人出乎意料。 此時雖不知此計出于何人之手,但想必與諸葛孔明脫不開干系,大軍奔襲出其不意的全速挺進,將魯國曹軍解圍之后再云集一團窺機而戰也可說是險中求勝之招!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劉毅及時率領親衛營阻擊揚州軍與過馬嶺一戰讓對方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在當時的形勢下以險對險也是朗生唯一的選擇,就算讓他再重復十次依舊會是同樣的選擇,北平城中他要維持王者氣度大漢威嚴,帥帳之中他要不動如山指揮全軍,此二處都不可有太多的激情,可一旦到了戰場之上劉毅天性之中的勇烈還是會徹底體現出來,這已融匯進了他的血液之中。 過馬嶺一戰,劉毅收獲了他自虎牢與呂布兩敗俱傷之后的第二次負傷,且其傷勢絕不在前者之下,但取得的戰績依舊輝煌,敗張飛,傷關羽,無可爭議的再度證明風云第一將確是實至名歸!如果說這還只是個人的武勇并不值得夸贊的話,挫敗揚州軍接應曹軍突圍的戰略便是左右中原戰局的關鍵所在,待到天明之時關羽等將幾番嘗試也無法突破高順遼東軍的陣勢之后,揚州軍士卒便如同潮水一般退去! 來如風、去如電,攻擊不果之下劉備諸葛亮的應對亦是十分迅速,過馬嶺中并無燕軍先行安排的伏兵,這一點足以證明他們之前的戰略選擇是正確的,種種迷惑對方的手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難弄清為何劉毅來的如此之巧的原因,可劉玄德與孔明卻都知曉以眼下戰局快速撤軍已經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否則燕軍一旦將魯國曹軍擊潰,他們便未必可以退回揚州,就是此時這后撤之路怕也絕不好走。 于禁曹仁二將奮力率軍突圍進行了整整一夜一天,處在過馬嶺與魯國之間的高覽疾風軍承擔了其中最為沉重的壓力,曹營兩大名將聯手出擊,士卒人人用命奮不顧身,燕軍的騎軍與遼東軍又盡數趕往援助燕王,戰局最為激烈的時刻曹軍與揚州軍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短短的三十里!可就是這三十里成了他們始終無法跨越的鴻溝天塹! 司州一戰高覽率領三萬虎衛營將士僅憑營寨之力便阻擊了其時二十萬韓張聯軍達三日之久,付出巨大傷亡為劉毅圍殲敵軍的部署贏得了最為寶貴的時間!如今換做疾風軍將士那種巋然不動的守勢也被高覽帶到了軍中,士卒們用血rou之軀筑起了一道堅實無比的墻壁,北平營甚至是朱雀營全力出擊加以牽扯也給曹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眼見南方的火光與喊殺之聲漸漸消逝,于禁與曹仁二將也不得不壯士斷腕放棄魯國而走,往西南方向遁入豫州地界。突圍不成之下再想據城而守已是難能,況且如此而為死守與守死之間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燕軍見此只是不失時機的隨后掩殺,這陣追擊戰又再延續了將近兩日之久,于曹二將數度親自上陣斷后渾身浴血方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略略拉開了與追兵的距離,而與此幾乎同時,虎豹騎全力趕往荊襄之地,負責監視其行動的鐵騎營各營自然全力加以追剿,他們要確保此時正攻擊南陽義陽等地的張繡黃衫軍不受敵軍突襲!燕王軍師與此都曾數度提醒,眾將豈敢疏忽大意?更要接機蠶食曹軍兗州各處。 虎豹騎牽扯了鐵騎營主力的注意,陳留曹昂亦窺機揮軍而退,自劉備大軍前來到陳留魯國兩處曹軍重兵集團的退卻,種種跡象表明這定然不是對方的一時之為而是早已安排好的戰略??峙虏躢ao在被魏延的子午奇兵盡焚軍糧的一刻就意識到了兗州戰局已然難保,強行堅守下去只會將此處的十數萬精銳喪在此間,雖說還有劉備的揚州軍前來策應但曹孟德這般的梟雄怎會將自身的命運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 且不論曹昂司馬懿等人用夏侯淵曹純部虎豹騎主力出擊荊襄為聲東擊西之法調開燕軍鐵騎營,便是曹仁于禁二將在突圍之時也是做好了兩手準備的,假使劉備人馬可以順利前來接應他們便能合兵一處實力大增,但誰又敢保證在劉毅等人的面前揚州軍的戰略就能如此順利的得以實現?勢若不可為他們也要為手下數萬將士留下退路! 其實早在漢中戰局翻轉之時這場劉毅曹cao之間的角力便已然分出了勝負,關鍵就在燕軍能夠借此取得多大的戰果罷了,西線戰局一垮兗州定難保全,劉毅郭嘉賈詡龐統等人對此亦心知肚明,朗生親自領軍來此,文和士元率白虎玄武二營日夜兼程的目的只有一個,盡全力打擊劉備遠來大軍的有生力量,同時確保燕軍在兗州戰場上的勝勢不可動搖,劉毅要的不僅是實地,更要給曹軍精銳以毀滅性的的一擊。 劉備諸葛亮下令大軍加速后撤并不僅僅因為劉郎生親來在過馬嶺對他們做出的有力阻擊,更關鍵的原因還是漢中軍情傳到了揚州軍中,假若這個消息他們能早先獲得很可能劉玄德就未必有此膽量再率軍直入了,燕王封鎖消息的舉動在此也有了不小的收獲,雖說獲得敵軍突襲過馬嶺的消息有著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卻也是必然之中所藏! 整個兗州一戰劉毅殲敵的第一重心便是曹軍那支精銳的騎兵力量虎豹騎,在他掌握了大漢幾乎所有的產馬之地后,一旦將這支敵軍殲滅或是殲其大部曹cao就休想在數年時間之內恢復過來,燕軍騎兵的優勢亦會越發突出出來!在冷兵器時代的交鋒之中,擁有了騎兵的優勢就擁有了機動性上的主動,這將對今后的戰局取得深遠的影響。 故此郭嘉才會下令鐵騎營主力全力追剿夏侯淵,一來貫徹燕王的殲敵思路,二也是為了張繡黃衫軍主力對荊州的攻擊不受干擾,在漢中兗州二處戰局大致確定之時,荊襄之處就會成為燕軍下一個重點打擊目標,與此處奉孝的把握不會出現半點差池!東西兩線同時開戰燕軍盡皆取得主動,劉毅便不會再給曹cao任何的喘息之機,原本張燕的突襲只是sao擾之法,可在此時就要轉化成燕軍的主力攻擊方向!這是站在全局戰略層面的乘勝追擊,劉毅有著充足的打消耗戰的資本! 盯緊曹軍虎豹騎并不意味著曹昂的撤軍就能順風順水,文丑的重騎營始終未曾放棄過對他們的監視,就算有著時機上的一些差距但騎兵的機動性卻足以將之彌補。文公橫謹遵軍師之命在追擊之中絕不分散自身的力量只是對著撤退中的敵軍后隊一陣猛沖猛打,意在殲敵有生力量而不求盡數殲滅。這樣的戰略也讓曹軍司馬懿劉曄等人巧計難施,不得不數次派出精銳戰力用以斷后,而這樣的斷后在重騎營強大無比的沖擊之下與送死也并無太大的區別,最后也不免大傷元氣! 待得曹昂陳留之軍與于禁曹仁的魯國殘部歷經艱難在豫州堅城壽春會師之時眾人不免又恍若隔世之感,之前守城戰的消耗加上這一陣追擊戰的損失,能夠退到壽春的曹軍已然不足七萬之數,兗州一戰燕軍不但順利拿下一州全境更殲敵達十萬之多,這十萬人馬可都是曹軍不折不扣的百戰精銳,加上曹cao親領大軍在漢中之處的損失劉毅在這場雙雄對決之中不但得到了兗州全境與豫州大部更讓對方的戰力傷亡過半,足可稱得上是一場大勝,且其于波絕未完全結束!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身登九五 一 漢中之戰魏延奇襲米倉山,兗州之戰燕王親自阻擊過馬嶺,這兩戰與動輒數十萬人馬的戰場之上并不算波瀾壯闊,可卻直接決定了東西兩線戰事的成敗。曹軍軍糧被焚不得不退,劉備救援魯國不果為防陷入燕軍重圍亦必要迅捷而走,加上陳留曹昂及于禁曹仁二將的突圍,戰場之上已然形成了曹軍全線后撤之勢,燕軍竭盡全力發起追擊攜全勝之威爭取將戰果進一步擴大,這場近半年的決戰形勢既明。 漢末雙雄劉毅曹cao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對決以燕軍的兩線齊勝而收場,拋開雙方將帥在戰場之上的運籌帷幄不論,燕地強大的后勤和科技力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攻守之間燕軍的強悍都超出了曹cao與麾下一眾群臣的預料,劉毅定下的兩年方略之策給自己的頭號大敵與此戰之中帶來了太多的“驚喜”,也都受到了極佳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