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節
憨娃兒聞令,上前便將劉季述摔倒,令牙兵捆了個結實。 劉季述未料到李曜給自己來了這么一招,真是馬屁拍到馬蹄上,不解道:“老奴是愿奉郡公為天子!赤膽忠心,郡公這是何意呀?” 李曜冷笑一聲:“jian豎安敢擅行廢立!尚言忠心,欲把我李正陽放在火爐之上么?我李正陽數次奉命進京,何曾犯闕!我乃李唐宗室,所作所為,一心只為宗社!我得你所傳之訊后即刻前來,不是要做天子,而是來誅殺你等逆賊,迎太上皇復位!”左軍眾將見狀個個大驚巨駭,紛紛不再與董、周格斗。 董、周二人上前謝過李茂貞相救之恩道:“我二人是奉崔相公鈞令,也為誅殺老賊而來!今日若非郡公相救,恐怕已為大唐盡忠了!” 李曜哼了一聲,道:“崔緇郎本是由李茂貞舉薦,后來又成了朱溫走狗,李茂貞悖逆無法、朱溫陰險刻毒,可見崔胤也不是什么賢人。你二人既然肯將生死置之度外,來為大唐盡心效力,當與此人不同,可愿意事我河中?若可,某愿將擒jian豎之大功相讓?!?/br> 董、周大喜道:“我二人性命系郡公所救,自此愿為郡公效犬馬之勞!”李曜這才露出笑容:“好!隨某入宮迎駕!” 不說李曜這邊,卻說那孫德昭未能等到劉季述,先行前往問安宮。破垣而入,救出李曄夫妻,護送上乘輿,便往思政殿趕來。崔胤、韓偓早已率百官于東宮長樂門前迎駕。李曄復見百官,悲喜交集,五味俱全,緊握胤、偓二人之手泣道:“若不是二卿之力,朕不能復見天日了!”胤、偓乃與百官跪拜,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正說間,太子穿著親王服飾,由數個小黃門陪同,奉傳國璽及天子冠服自東宮出來,跪求請罪。崔胤問當如何處置太子,李曄道:“裕兒幼弱,為兇豎所立,非其罪?!彼炝T免太子,復為德王;自重新換上五梁通天冠、十二毓袞冕的天子服,傳令升殿。步子尚未邁起,正報董彥弼、周承誨已擒的劉季述回,將至金光門,而李存曜也率著河中大軍同至。 崔胤大驚道:“李正陽此來為何如此迅速,莫非要趁亂來劫天子、奪寶位不成?” 李曄此時反倒鎮靜異常,回崔胤道:“愛卿過慮了,朕料李蒲州乃是聞得長安變故,特敢來救駕耳!”遂傳令擺駕金光門,要親自來見李曜。 李曄登上金光門樓,見李曜領兵來到城下,麾下軍兵既有河中旗幟,又有左右羽林旗幟,里坊大街早已滿布甲士,竟然足有數萬大軍,聲威驚人。前幾日見不到蹤影的王摶,竟然也在左右羽林軍中,顯然這幾日是去聯絡羽林軍去了。李曄雖相信李曜并無惡意,見這陣勢也未免有些驚駭,便問:“愛卿此來何為?” 李曜聞天子說話,急忙滾鞍下馬,大禮參拜道:“jian豎劉季述問臣大勝鳳翔,因此請臣來京,竟言欲將大唐社稷奉獻。然臣身為宗室,生為大唐之臣,死為大唐之鬼,豈敢有不臣犯上之心?此番前來,正是欲誅jian豎,迎陛下復位!今已助神策軍指揮使董彥弼、周承誨擒的劉季述并一干逆黨,請陛下明鑒!”說完,竟行三跪九拜之禮,領河中、左右羽林數萬大軍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勢震天。 李曄大喜,回道:“卿實忠臣!朕聞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如此回天再造之功,不得不賞,即日便加封卿為秦王!可先將兵馬駐扎城外,隨朕升殿理事?!?/br> 李曜驚聞封王,成了與李克用一般待遇,錯愕之余,本要拜辭,卻見李曄已然轉頭朝宮中走去,只好暫時叩謝圣恩,稍候再上表請辭。 辰時三刻,只聞三聲靜鞭響起,李曄、何后復升思政殿理事,百官三跪九拜,山呼萬歲,賀天子返正。李曄下令,改乾寧五年為天復元年[無風注:比歷史上早了四年。]。將劉季述誅滅九族!王仲先已死,令鞭尸,也滅九族,從二宦的逆黨,全數斬首。 異日,乃降詔大賞有功之臣:加封李曜為秦王、守太尉,晉升王摶為司空、崔胤為司徒,韓偓為翰林學士。賜孫德昭姓名為李繼昭,充清海節度使;董彥弼名李彥弼,充嶺南西道節度使;周承誨名李繼誨,充寧遠節度使,皆加同平章事,虛領而已,實職留宿衛,賞賜豐厚。時人謂之“三使相”。其余有功之臣,尤其是李曜麾下河中軍將領,連帶左右羽林大將軍史建瑭、李筠等,一一加賞。 賞賜完畢,李曜正要辭謝,卻不料崔胤搶先抱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兩本請奏!”李曄道:“愛卿但奏無妨!”崔胤道:“其一,劉季述囚禁陛下,先曾欲將社稷獻于東平郡王。然而東平郡王未從,并派帳下從事李振入京,與臣同謀返正。其功莫大,也當加官進爵,臣以為此等忠心,猶有可表,可封梁王?!?/br> “哦?李振何在?”李曄不正面回答,借李振繞開話題。 “李振曾為臺州刺史,因緝盜不力,棄官投奔了東平郡王。他此番入京,初為劉季述軟禁,及宦黨伏誅,恐陛下降其臺州失職之罪,已先回開封去了?!贝挢分缓媒忉?。 “既如此,朕可不再追究他失職之罪,令他可安心從事朱卿。至于朱卿進爵之事……其只是出謀,不能與秦王領兵回京,生擒劉季述的功勞相比。因此……” 李曜見正是時候,忽然也抱笏出班,道:“陛下且慢,臣有本奏?!?/br> 李曄一聽,見是他有話要說,自然立刻便道:“愛卿有事只管道來?!?/br> 李曜正色道:“陛下因臣微功,封臣為秦王,然此乃是親王之爵,臣不敢拜受?!?/br> 李曄微微一怔:“愛卿功同回天,為何不敢拜受?” 李曜朝太原方向拱手一禮:“臣父為晉王,位高百辟,卻是數十年來屢次大功,才得今日地位。臣本布衣,為臣父所重,用之治下,薄有微勞,方得今日身份。無論是父子綱常,抑或功勛勞苦,臣不及臣父多矣,豈敢因一次因緣際會,便得與他平起平坐?因如是故,請陛下千萬收回成命,臣不勝感恩戴德?!?/br> 李曄聽了這話,心中暗暗失望,本來封李曜為秦王,本來就有在河東集團內部立兩個一字王,以使他父子二人心生二志之意,誰料李曜如此謙和,居然拒絕接受。 但李曜這話道理是完全足夠的,大唐一貫將孝道拔得甚高,因此這時李曄也沒法堅持,只好慨然道:“愛卿此舉,誠為君子圣賢之風,朕焉能強予,如此愛卿可為隴西郡王,此乃晉王前爵,再賜愛卿,正是該當,愛卿不可再辭?!?/br> 李曜果然不再推辭,三謝圣恩,退回本列。 崔胤還想再為朱溫爭取梁王,然而李曜如此大功也只領了一個郡王,朱溫何德何能,夠得上一字王?正心中急切,李曄卻在一邊看得分明,根本不待其再說多話,緊著問道,“卿所奏第二本,卻為何事?可速速道來?!贝挢芬娛虏豢蔀?,只好作罷,奏第二本道:“觀此次亂局,禍亂興起,皆因宦官。臣請盡誅宦豎,則朝宇廓清,東內之變,不復再有!” 李曄大驚,鎮定一刻,回道:“此事干系國體,容朕深思!”下意識朝李曜望去。 新鮮出爐的隴西郡王李曜立刻奏道:“陛下,崔相公所奏,臣以為不可。南衙北司,制度所系,缺一不可,若他日朝中有梁冀、董卓之輩。陛下難道又要罷黜百官,真作那孤家寡人嗎?”此言含沙射影,意指朱溫,李曄豈能不知,喜道:“隴西王之言最是有理,劉季述、王仲先只是個人悖逆,宦官中也不乏賢良忠正,怎能不分青白,一概剪滅?” “縱使宦官不盡誅,也不可再令其典神策軍,臣請神策軍當由宰相統領?!贝挢啡圆涣T休。 李曄見崔胤咄咄逼人,心中沉如一線,然觀他有返正大功,不好再當面拒絕,回道:“此事尚可商議,容朕思忖!今日朕已困乏了,且先退朝吧!”乃回乞巧樓。 是夜,李曄密召韓偓獨對。韓偓奏問:“陛下可知劉季述欲以社稷獻朱溫,其為何不從?” “朕固然知曉,朱溫欲奪大唐天下,奈何諸強林立,急則并力,緩則自相為圖,其便可一一擊破。只恨國家早已無力討伐他了!怪朕即位之初,被宵小蒙蔽而不明,以晉王異族,視為心腹大患,卻放任朱賊坐大,朕有愧于天下??!” 韓偓見天子自責,也是不忍,安慰道:“事已至此,陛下無須自責。今日引晉王之力,使李蒲州擊岐拒梁,卻是高明之舉!崔胤外結朱溫,天下皆知,侍衛若再被南衙典掌,天下必將姓朱了?!?/br> “惟恐隴西王雖是天下英才,但新得數鎮,兵力卻是有限,也未必是朱溫的敵手!”李曄一臉苦笑。 “隴西王背后還有晉王,而且奴婢曾聞隴西王素與楊行密交好,他日陛下可再將楊行密一并加封,三王聯手,或可制他?!?/br> “楊行密?”李曄微微思索。 韓偓見他意動,再加一碼,道:“尤其是,坊間風傳隴西王與楊行密長女楊潞關系密切,當日隴西王初持蒲州使節,楊行密竟派楊潞密會隴西王。這還不算,更意外的是,楊潞還在河中軍府之中住了數月,河中新建東升新城,楊潞也曾出資參與……這其中若說沒有些故事,恐怕說不過去?!?/br> 李曄訝然道:“竟有這些事情,我怎不知?”然后忽然想起一件事:“隴西王此前曾有詩暫霍驃騎,因此至今未曾成家。如今他立下回天再造之功,身居王爵,難道還不肯大婚?若是他真與這楊潞互為欣賞,倒不如朕來做個月老,玉成此事,也好顯出朕對他的深恩厚澤?!?/br> 韓偓苦笑道:“好雖然是好,卻有一事麻煩?!?/br> “嗯?什么事麻煩?”李曄問道。 韓偓道:“王相公之侄女王笉,乃是昔年醫學博士王弘之女,王弘乃前代太原王氏執宗[家主]。這王笉與隴西王相識甚早,交從之密更甚楊潞……”遂將李曜與王笉數年交往,兩家互相支持之事一一道來。 李曄聽完,愕然片刻,遲疑道:“楊行密雖崛起淮南,但若論婚嫁,仍是太原王氏門第更高,我若賜婚,卻只能賜王笉而不能賜楊潞了?!?/br> 韓偓點頭道:“正是如此,否則王相公面上也不好看啊?!?/br> 李曄面色發苦:“這就難辦了,若將王笉賜婚隴西王,如何讓楊行密與隴西王同心戮力對付朱溫?” 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 君臣正議間,忽報隴西郡王求見。韓偓道:“隴西郡王深夜求見,恐怕是為宦官典兵之事而來的,若他向陛下舉薦兩軍中尉之人,陛下不妨從其所請,以制南衙,臣請回避?!崩顣贤?。乃傳令李曜覲見,自己則降階相迎,執其手道:“愛卿撥亂反正大功,彪炳青史,實乃我大唐千秋萬載之功臣,今日朕本欲封愛卿為秦王,又為愛卿婉拒,正思無以為報!” 李曜謙謝道:“臣受陛下隆恩眷顧,已近人臣之極,今生今世,靡敢失節!只是今鳳翔雖敗,尤有守城之力,更兼汴賊叵測、長安變亂,因此討伐鳳翔之戰,于中途失續,因此臣特來面圣請罪!” 李曄忙安撫他道:“愛卿忠心,朕心知肚明。至于此番回京,愛卿實為救駕而來,朕豈能見罪?鳳翔此番大敗,受挫實重,近期當無余力再行悖逆之事。況且李茂貞雖然狂悖,朕料他卻還未必有欺天罔地之心,只須剪其羽翼,留他在鳳翔,卻也未嘗不可?!?/br> 李曜笑道:“陛下所言極是,臣亦是如此看法。今日漏夜前來覲見,便是要稟明河中與鳳翔和談之事。李茂貞求和之時,臣有幾個要求,其中第一條便是他須得上疏請罪,并賠償長安宮室里坊所受損失?!彼f著,拿出一道奏疏,遞給李曄道:“今日退朝后,王相公在政事堂見到李茂貞的奏折,因事關河中,故交予臣為陛下攜來,請陛下一觀?!?/br> 李曄接過李茂貞的奏疏細看,果然是李茂貞上表請罪,又“自愿”出資五十萬貫,修復宮室、里坊,以表謝罪悔過之意云云。 李曄知道李茂貞肯出資謝罪,面前這位新晉的隴西王才是真正的原因,真心實意地道:“愛卿思慮周全,朕心甚慰。天下藩鎮若都如愛卿這般忠心,朕何慮大唐中興無望!” 李曜卻還要給他喜上加喜,道:“陛下過譽了,臣豈敢當?!庇值溃骸按饲俺寂c政事堂王相公、工部尚書陸扆、中書舍人蘇檢、戶部侍郎王溥、禮部侍郎獨孤損、兵部侍郎盧光啟等人,大體核算了一下宮室、里坊損失,并計算出修葺費用,約莫需要七十萬貫。如此來說李茂貞這五十萬貫怕不夠用……臣雖不才,于經濟之道還算略有所長,此事河中愿出資二十萬貫,補齊余款,不使陛下有憂?!?/br> 李曄這下是真有些感動,李曜這真是出兵出力又出錢,比起之前那些進了長安或者兵控天子行止的藩鎮,那是天上地下的差別!當下又是一番感謝和勉慰的話,李曜依舊謙辭不受。 然后李曄便問道:“愛卿對崔胤今日殿上所奏之事,可有見解?” 李曜道:“崔相公今日殿上所奏,要奪侍衛之軍,此乃欲助朱溫制霸長安,剪滅陛下之親軍與諸侯是也。臣恐如此為之,我大唐社稷將有不忍言之禍?!?/br> 李曄嘆道:“朕自知曉,然崔胤此番也算有功,更仗朱溫之勢,氣焰洶洶,朕一時也不便輕易駁回……愛卿可有舉薦之人?” 原本李曄這是投桃報李之舉,誰料李曜卻道:“神策乃是天子禁軍,貫由宦官所領,臣一則是外臣,不便插言;二則也與諸宦不熟,未知其中可有中正干練之輩,因此恐怕難在此事之上為陛下解憂,還望陛下恕罪?!?/br> 李曄微微錯愕,他實在沒料到李曜居然對神策軍毫不動心,于是遲疑道:“愛卿果無人選?只是如今朕對北司諸宦實是心寒,不知何人可托重任,若是所托非人,今后又恐有變?!?/br> 李曜聽了,略微沉吟,才道:“若陛下顧慮此則,不如命左右羽林也分遣所部進駐城中,與左右神策分擔京師守備之責。如此一來,神策、羽林互相牽制,或可稍解陛下煩憂?!?/br> “好!朕明日即下詔書?!崩顣媳憩F得非常滿意。當然,隴西郡王也很滿意。 次日,李曄復升殿。崔胤抱笏出班,問昨日所奏之事可有回復?李曄道:“朕思忖了一夜,還是聽聽神策軍將士的意思?!蹦藛境鋈瓜嘧蓡?。 李繼昭道:“臣不敢有謀!唯圣命是從?!笨墒抢罾^誨、李彥弼卻已受李曜指令,奏道:“臣等累世在軍中,從未聽說過有書生掌軍;若屬南衙,必有很多地方要變更,不若仍歸北司方便?!?/br> 李曄便順水推舟,對崔胤說道:“將士心意不欲屬文臣,愛卿就不要再堅持己見了?!蹦讼略t書,調左右羽林輪值進屯京師內城,每軍值守一月。 崔胤一見左右羽林進城,頓時知道必是李曜的意思,遂不再堅求。 又過十數日,李克用表章送到京師,舉薦李嗣昭為邠寧節度使、李嗣源為保塞節度使、李存審為天雄節度使,同時李克用請將河中、同華二鎮合一。李曜也同日上表附議。 李克用的這一表章,是李曜在最近信隼飛報李克用,向他推薦的人選。李克用鑒于這次大勝全憑河中所為,而他所舉薦的三人,也是自己最為信任的三個義兒,因此全然同意,即刻上表。李曄自然不會在這事上多說什么廢話,直接命中書擬詔,同時任命三個節度使,派中使催他們上任。同華也正式合并到了河中節度使治下。 此事談罷,王摶忽然上奏,表示新年伊始,應當開始準備舉行春闈了。朝廷貢舉的會試由禮部主持,因而又稱禮闈,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禮部貢院,又稱“春試”、“春闈”、“春榜”、“杏榜”等。 李曄正覺最近心情轉好,聞言自然同意,見李曜站在一旁,似乎對春闈之事也頗為關切,忽然想起他有一名關門弟子,名叫馮道,如今雖為河中掌書記,卻還未有進士出身,不禁笑起來,頗有深意地看了李曜一眼,道:“今次春闈,由禮部侍郎獨孤損為主考?!?/br> 獨孤損出列領旨,崔胤在一邊看了李曜一眼,目中有些陰冷,知道今年的貢舉,恐怕是要被王、裴等親河東的世家包場了。不為別的,只為獨孤損是李曜的人。 李曜看在眼里,嘆在心頭。大唐的科舉制度,有進步,更有不足,只是今時今日,還不是他對此進行改動之時,誰知道還需要多久,他才能從制度上來試著解決問題。 制度被他如此重視,自然有足夠的原由。也許,事情應該從很久以前說起。 那時候,四百年的漢朝氣數已盡。社稷猶如一只脆弱易碎的玉斝,突然間被無數只強勁的手高高舉起,狠狠地慣碎在塵土覆蓋的大地上。這樣那樣千瘡百孔的權威,搖搖欲墜地維持了很久,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蛘婊蚣俚拿}脈溫情瞬間消逝得無影無蹤,暴力成為這個世界的唯一邏輯。道德、律法都讓位于弱rou強食的叢林法則,那無疑是一個真正的亂世。 蒼茫大地上站起來的英雄們手握三尺青鋒、麾下十萬鐵騎,夢想在漢王朝廢墟上,重建不朽的宮閥。無論是被許邵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jian雄”的曹cao,還是被曹cao推崇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cao耳”的劉備,抑或辛棄疾激賞的江東碧眼兒孫權,都沒有能一統海內。司馬氏的三分歸一,也不過是昨夜偶然開放的曇花。幾十年后,天下就在五胡亂華的煙塵中又一次分崩離析。 無論這些鐵血人物有著怎樣讓人嘆為觀止的謀略,有讓人膜拜的堅硬如鐵的生命意志,他們終究有一天要皈依塵土。銅雀臺的秋風中,隱約傳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的吟唱。老邁的英雄埋進陰暗的墓xue,你死我活的爭奪卻還在陽光下繼續。死去的英雄未必能有同樣是英雄的后裔。不是誰都能用有力的手,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被英雄們強行壓服的各種力量紛紛從蟄伏的狀態中蘇醒過來,為生存空間和最高權力又一次去戰斗。 天上星移斗轉,天下一夜興亡。正如《左傳》所說的,多少王朝和人物,“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歷史的蒼穹之下,數不清的短命王朝紛紜如流星經天,在人們的視野里一閃而過。曾照亮漢家宮闕的一彎殘月,依舊冷冷地照著支離破碎的天下。 天幕下恒久地明亮的,是所謂門閥高第:弘農楊氏、瑯琊王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 徹底摧毀漢家天下的大動蕩卻沒有能摧毀士族門閥,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具備高度組織性和凝聚力的士族才有能力生存下來,并通過保存和研習典籍傳承文明的火和光。即使是依靠地方豪強起家的曹魏也不得不正視士族的能量。魏文帝曹丕篡漢前夕,將漢代就已經流行的鄉間評議定型為九品官人法。各州的中正官依據家世、道德、才能這三個標準,將人物分為九品,授予相應官職。由于品評人物的中正官均來自士族門閥,在他們眼中,只有門閥子弟才是天生的大人物。于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形慢慢形成。 逐鹿中原的龍爭虎斗,無論花落誰家,勝利者都只能選擇與出身士族閥閱的官僚士大夫分享權力。每一次較量的目的,都是為了取代他人,繼續與士族構建同樣模式的朝廷,沒有任何新的意義。三百多年來,誰家興廢誰成敗,都沒有撼動過士族門閥。以聞喜裴家為例,裴憲是后趙的司徒、裴開在前燕任太常卿、裴謹任前秦大鴻臚,而裴徽的子孫在西涼為官。同樣,博陵崔氏第二房是北周最顯赫的家族,而第三房的崔暹卻是北齊高歡的重臣……戰場上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帝王們孤獨地坐在高處,卻明顯感到他們控制政治進程的手段遠較門閥士族來得單調,單調得幾乎只剩下暴力。 暴力,也許是一切手段中最本原和最有效的,但它無疑也是高成本的、粗線條的。洗去征塵的帝王們沉湎于日趨精致的生活,越來越不愿意頻繁地使用暴力,更遑論暴力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士族中那些使他們明顯感到威脅的個體,當然可以被從rou體上完全消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殺死過清河崔家的崔浩,爾朱天光對弘農楊氏的楊椿、楊津兄弟舉起了屠刀??筛窬譀]有改變:犧牲者的接替者依然出身于清河崔家、弘農楊氏,或者地位相當的士族,并且依然掌握著叫人不安的力量。 終于有一天,在無節制的放浪和無休止的殘殺中,南朝的士族門閥走向“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的幻滅,而主宰未來的北朝卻呈現出了另一種獰厲、粗糙,但生機勃勃的風貌。從廢除九品官人法開始,隋唐的天子們決心改變這種現狀。特別是武則天當國以來,政治資源逐漸被更多地分配給門閥以外的人,他們包括出身于內部無產者的閹人,也包括邊兵鎮將——他們中很多來源于胡人,他們是帝國的外部無產者。 但是,安祿山帶領著胡人的冀馬燕犀踏破了大唐的盛世景象時,閹人和胡人卻借著王朝衰弱趨勢,在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上被奪了許多屬于帝王的權力,使長安的權威搖搖欲墜。那么出路何在呢? 科舉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驟然凸顯。朝廷試圖起用寒門士子來制衡士族高門的勢力,建立一個不受門閥控制的官僚體系。當年,太宗皇帝在放榜之日來到端門,看到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揚揚地說:“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br> 李曜看過陳寅恪先生的不朽之著《元白詩箋證稿》,其中將此歸納道:“唐代科舉之盛,肇于高宗(李治)之時,成于玄宗(李隆基)之代,而極于德宗(李適)之世?!笨婆e制使士族豪門的子弟“平流進取,坐致公卿”的現象成為昨日黃花;它所推動的文化普及又打破了門閥的文化壟斷。在表層制度和深層文化兩個層面上,科舉取士都動搖了門閥政治。長街夸官、曲江離宴、月燈打球、杏園探花和雁塔題名……一系列近乎做作的鋪張,使這種文官選拔制度贏得了無數關注的眼球。 有句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五十中進士,還算年輕??梢娭信e之難了。那些被譽稱為“白衣公卿”的舉子中,許多人在考場中蹉跎一生,無怨無悔。詩人孟郊苦熬到四十七歲才高中進士。欣喜若狂的他揮毫寫下一首詩,來記敘心中的得意:昔日板凝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摭言》更是形容士子們:“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蘇、張之辨說,荊、聶之膽氣,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籌畫,弘羊之書計,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比藗儾艜f:“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世人普遍認為,所謂理想的仕宦生涯,就是由進士而翰林,由翰林而宰輔。早在武則天時,宰相薛元超就曾遺憾地說,自己富貴過人,平生卻有三個遺憾:不曾娶海內最顯赫的五姓之女為妻,不曾主持修撰國史,還有一個就是不曾進士擢第。安史之亂后,這種看法更是深入人心。 但是李曜深深的知道,科舉制度給寒門士子創造的機會遠不像表面上反映的那么公平。 唐朝科舉的卷子不糊名、不謄錄。試卷出自誰人之手,主考官一目了然。在決定舉子的去取高下時,他不僅看卷面詩文,也會考慮舉子的聲望與文名。貞元七年某個月夜,舉子尹極在寓所接待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訪客。微服私訪的杜黃裳毫不隱諱自己就是今科主考。他直切主題,告訴尹極,自己非常欣賞他,也希望他能推薦幾名才學出眾的舉子。還沒有入闈,尹極和他推薦的人金榜題名已成定局,卷面文字不過聊為參考。 像杜黃裳這樣親身察訪求賢的情形并不多見。更多數時候,主考官的判斷會受權貴、名流的左右。這些人的推薦是謂“通榜”。譬如韓愈,他推薦的舉子當時人稱“韓門弟子”。入闈的時候,主考官的懷中已經揣著一份長長的名單。每一個名字邊上都用蠅頭小楷密密地注明舉子的才名、德望,還有他們背后的推薦人。 在京兆府試前,少年王維請岐王推薦自己??舍醺嬖V他:玉真公主已推薦了另一個舉子張九皋。眼見王維一臉失落,心有不忍的岐王沉吟片刻,在他耳畔叮囑數句。王維會意地點了點頭,欣然離去。五日后,王維把一襲青衿換做樂工的素衣小帽,捧著琵琶,隨岐王登門渴見公主。宴席之上,“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那一曲新譜的《郁輪袍》,感染了滿座高朋。見玉真公主沉迷于曼妙的音樂,岐王湊上前低聲說:王維有比琵琶聲更美麗的辭章。這時候,王維已伶俐地掏出藏在懷中的詩篇,呈了上去。讀過幾首后,公主面露驚訝之色,告訴岐王:這是她兒子和張九皋這些少年經常誦讀的呀。人們還以為如此雅致的文字一定出自古人手筆。王維玉樹臨風般的姿儀與瀟灑談吐,已吸引了宴會上所有人的目光。岐王見機,立刻將話題轉到今年京兆的考試上。玉真公主轉頭問王維是否入闈。這時候,岐王才輕描淡寫地提到了公主舉薦張九皋一事。玉真公主笑著對王維說:自己會為他盡力。 玉軫朱弦,為王維換來了那年的解頭。 詩人杜牧入闈那一年的主考官是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著瘸驢赴他擺下的宴席。見崔郾出門來迎,他迫不及待地高聲朗讀起杜牧的《阿房宮賦》。 崔郾聽后也忍不住擊節贊嘆。吳武陵立刻請求他選杜牧為狀元。崔郾也直言相告,狀元早已花落別家。吳武陵只好退而求其次——那就第三名吧。沒曾想崔郾還是為難地搖了搖頭。那就第五名!沒等崔郾回答,吳武陵很堅決地說:如果還不行,就把這篇賦還我。崔郾連忙點頭應允。一回到宴席上,他立即高興地宣布,剛才吳太學幫自己選杜牧為今科第五名。對杜牧的放蕩不羈,在座賓客不無微詞。但崔郾也很誠懇地說,既然答應了吳武陵,就算杜牧是個屠狗之人也不能更改了。還好,杜牧總算不是屠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