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
史敬瑭篡位之后,馮道屢辭相位,皆不許。史敬瑭為了留住他,甚至多次親自上馮道家中,到了最后,言語之中已有了威脅意味,馮道只好留下,繼續為相。后來,馮道又替石敬瑭出使契丹。歸來后,馮道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石敬瑭下詔廢掉樞密院,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馮道主持,馮道身兼宰相和樞密使,朝中大權盡握手中。不久,又加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凡屬政務,石敬瑭都向馮道問計。此時的馮道,要說影響天下政局,只怕不足為過。 但馮道深知,在石敬瑭手下為官,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甚至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于是能推就推,能溜就溜,凡事都不輕易表態。譬如石敬瑭向馮道問起用兵之策,馮道立刻十分謙恭地回答:“陛下歷經多難,創成大業,神威睿智,人所共知。軍事討伐之事,全憑自行裁斷。臣只是一介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有絲毫失誤。軍事之事,臣確實不知。臣在明宗朝時,陛下問臣軍事大事,臣也是這樣回答他?!蓖蝗宦犃诉@一番大道理,石敬瑭也是哭笑不得,只得隨他去了。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石敬瑭臨死前,囑托馮道輔立幼子石重睿為君。但石敬瑭剛剛咽氣,馮道便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前都虞侯景延光商計,擁立齊王石重貴為帝,是為晉出帝??梢娺@時的馮道,已經有擁立君主的巨大名望了。 而后數朝暫且不說,就說這五代前半截,馮道便能影響天下大局至此,那么將他呆在身邊,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只怕就真能改變歷史…… 李曜心中忽然忍不住跳出一個想法:“也許,我能讓五代十國根本沒法出現……天下,何必非要經歷那樣一個慘絕人寰的亂世?” 這個想法一旦萌生,就再也壓制不住,只是李曜卻沒有想好,該如何讓五代十國不再出現。 馮道看著面前的李軍使臉色數變,到后來似乎有些激動,心中有些擔心,小聲問了一句:“李軍使?可是身子不適?” 李曜猛然清醒過來,忙搖頭道:“非也,只是忽然想到,如今鄭張氏死無對證,只有那叫鄭小河的孩兒尸身可以為證,此乃孤證,只怕難使李存信認罪。譬如鄭張氏說李存信本要霸占她,此事她若活著,乃是一證言,可她此時……這卻難辦了?!?/br> 馮道聽了,也皺起眉頭,剛要說話,忽然聽見外頭一聲春雷般的喝問:“你是李存信的牙兵旅帥怎的!俺家軍使叫俺來守住此地,那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甭想從俺朱八戒面前過去!” 第125章 存信親信 發出這一聲春雷一般大喝的,自然是憨娃兒。 祠堂內的馮道和刀疤臉少年阿蠻都吃了一驚,李曜也微微蹙眉,對馮道說道:“馮小郎君,你且與阿蠻守在此處,某去看看外面究竟是來了何方神圣?!?/br> 馮道還未開口,阿蠻已然瞪大眼睛:“俺卻為何要聽你的吩咐?” 李曜不答,轉身朝外走。馮道躬身道:“軍使但請自便,此處自有小子二人看著?!?/br> “好?!崩铌最^也不回,只是點頭應了一聲。 他走到祠堂大院門口,便看見自家飛騰軍甲旅騎兵已然將祠堂團團圍住,門口肅立二十余騎,正守在內圈,與十幾名一身河東兵丁打扮的士卒對峙。 憨娃兒也騎在馬上,手中的鐵棍斜斜拖著,正冷冷地道:“別說是你,就算李存信親自來了,沒有某家軍使開口,也休想走進這祠堂半步。你若不服,但可以往前再踏出一步,看看俺敢不敢將你的腦袋打成爛冬瓜,今晚拿來下酒吃!” 憨娃兒雖然人有些憨癡,但他自練了金剛棍法之后,一直煞氣極盛,只要一棍在手,氣勢便自不凡,極有佛家怒目金剛的神韻。 憨娃兒的這種變化,作為與他最為熟悉的人,李曜的感受最為明顯。最近一段時間李曜甚至一直懷疑,是不是這套金剛棍法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人的氣質。須知憨娃兒本就體型壯碩高大,而練成這金剛棍法之后,他渾身肌rou更是猶如銅澆鐵鑄一般,一旦他戰意升起,氣運丹田,力通周天,立即變得如一尊明王金剛也似,不怒自威,令人不敢逼視。 李曜一走到院門口,雖然此時依舊下著大雨,憨娃兒偏偏猶如得了心靈感應一般立即轉過頭來,一見果然是自家郎君,喜道:“軍使!” 李曜點了點頭,問道:“何人喧嘩?” 雖然,真正喧嘩的還真只有憨娃兒,他的聲音比誰都大,但憨娃兒自然不會說自己喧嘩了,立刻就道:“軍使,是蕃漢馬步軍都校李存信將軍的牙兵旅帥,自稱……呃,自稱……”憨娃兒一下語塞,愣是想不起來,遂轉身喝問:“你這廝,取的甚鳥名字,俺記不住了,你自己報上姓名與俺家軍使知道!” 李曜差點笑出聲來,好容易憋住,心道:“這人只怕是個胡人,要不然憨娃兒就算憨癡,漢人姓名總該是不會記錯的?!?/br> 果然,那漢子忍著怒氣高聲道:“拔也·尤裴勒,見過飛騰軍使!” 李曜還沒答話,憨娃兒一拍腦袋,嚷道:“俺就說這廝取得名字不像話,什么叫‘八爺又賠了’?莫非你有八個耶耶,這八個老小子每天賭錢,偏偏逢賭必輸,后來生了你這個賠錢貨,心中煩惱,干脆就叫‘八爺又賠了’不成?”[無風注:前文有述,唐朝時期的“爺”,大多時候是與“爹”同意的。] 李曜幸好沒有正在喝茶,要不然一準會噴人家一臉,憨娃兒這夯貨雖然本身沒有什么幽默感,但他這話偏偏太過離奇可笑,李曜自從來了唐朝,處處以唐人身份要求自己,算是很講儀態了,可聽了這話,也忍不住“噗”地一下笑出聲來。 八爺又賠了……哦不,是拔也·尤裴勒,他聽了這話,臉色漲得通紅,怒道:“某家姓拔也,乃是回鶻可汗之尊姓!某名尤裴勒,是突厥語‘飛狼’之意!” 憨娃兒哦了一聲,搖頭道:“你們回鶻人真是奇怪,姓什么不好要姓八爺?” 李曜卻是心中一動,此人居然姓拔也? 拔也乃是回紇姓,一作拔野古,亦作拔野固、拔曳固。其原居磧北,在仆固之東,與斛律同祖,號拔野部,后改斛律為拔也氏。 拔也氏曾經部落漫散于漠北地區,方圓千里,在今內蒙古克魯倫、海拉爾兩河北境,所以處于仆骨之東,西與黑龍江境內的靺鞨諸部相鄰近。較長時期維持帳戶六萬,士兵萬余人的規模。他們居住的地方有著茂盛的牧草,多產良馬和精鐵。拔也氏部居境內有康干河,康干河發源于興安嶺,西流入貝爾湖之喀爾喀河,產落葉松,落入水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康干石”。拔野古人以捕獵為主,很少耕種,經常乘著木撬在冰上追逐著鹿群。他們的風俗習慣大致上與鐵勒相同,只有語言上有少許的差異。 貞觀三年,回紇拔也、阿跌、同羅、仆骨、等部叛突厥阿史那部,歸順了突厥薛延陀部,并向唐朝遣使入貢。 貞觀二十一年農歷四月,唐朝出兵消滅了突厥薛延陀部不久,即于薛延陀部的故地及其屬部設置了“安北都護府”,初稱“燕然都護府”,拔也部所地為幽陵都督府,并拜其首領屈利失為右武衛大將軍,即為都督,統管磧北地區的六府七州。安北都護府的治所在“故單于臺”,即今內蒙古狼山中段的石蘭計山口,位于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北。 高宗李治顯慶末年,拔也部首領婆閏去世后,侄子比粟接位后聯合思結、仆骨、同羅等部一起叛亂,唐王朝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率兵征討四部,三戰三捷,并持續追擊百余里,殺死了拔也部的首領比粟。 北突厥復興之后,史稱“后突厥”,拔也部又歸屬于“后突厥”。在唐開元四年以后,拔也部又叛離突厥,再次歸附了唐朝。 至于這位拔也·尤裴勒說拔也乃是可汗姓氏,這個倒是確有其事,回紇汗國的君主就姓拔也。至于這位拔也·尤裴勒是怎么來到河東的,李曜也能猜出個大概。 這其中有一層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李克用的沙陀朱邪姓氏。朱邪其實就是“諸爺”,就是“許多父親”,因為沙陀人的祖先據說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因而其姓“諸爺”。有傳說這“諸爺”之中,就有拔也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后來回鶻衰落之后,一部分拔也氏人隨著沙陀內附,是很平常的事。 李存信自己就是回鶻人,他用回鶻人做自己的牙兵旅帥,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李曜想明白這點之后,便對尤裴勒的身世不感興趣了,只是打量了一下此人,才微微有些心驚。此人的個頭只比憨娃兒略矮,竟然跟李曜差不多高,而健壯猶有勝之。李曜如今目力極佳,一眼就看見他的手指修長而虎口一圈生有厚繭,顯然平時經常練武或者戰斗,只怕多半是個高手。 第126章 蓋寓之心 拔也·尤裴勒知道,李曜既然已經現身,跟憨娃兒再說下去便完全沒有意義,飛騰軍上下走知道這位朱旅帥簡直就是李軍使的影子,絕不會違背李軍使的意志半點。 尤裴勒乃是李存信的牙兵旅帥,親信中的親信,自然不會連這點內情都不知曉。雖然今天還是他和憨娃兒打的第一個照面,但他也已然清楚,憨娃兒之于李曜,就如同不動明王之于大日如來,前者乃是后者的忿怒像。就好比李曜一怒,憨娃兒必然暴起。 于是他根本不搭理憨娃兒的話,而是徑直朝李曜抱拳一禮,強笑道:“李軍使,末將此來,乃是奉李都校之命,來抓捕兩名嫌犯,聽說那兩名嫌犯此時正躲在這鄭家祖祠之中。李軍使牙兵圍住鄭家祖祠,卻不準人進入,莫非也是發現了這兩名嫌犯,是以先看管起來?若是如此,末將替我家都校謝過軍使高義,末將正是來辦此時,還請軍使行個方便,將那兩名嫌犯移交給末將?!?/br> 尤裴勒這段話,將“嫌犯”和“都?!倍~說得格外重一些,用意不必多說。 李曜聽完,淡淡然道:“某讀書十余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開元律等等,也都曾讀過,從未聽說民間百姓犯事,需要藩鎮鎮兵之高官、蕃漢馬步都校來過問的……某這大兄,未免管得太寬了點。若是大王與蓋仆射知曉,只怕都是要不喜的?!?/br> 尤裴勒笑容一僵,緩緩道:“李軍使的意思是,這兩名嫌犯應該交給晉陽縣令?這也好辦,末將這就通知縣府,請縣府差役前來拿人。只望李軍使屆時莫要再相阻攔才好?!?/br> 李曜卻微微搖了搖頭,道:“你口中這兩名嫌犯,某卻以為是兩名原告,這兩名原告所告之人,在我河東位高權重,身份特殊,縣府……只怕是管不下此案的?!?/br> 尤裴勒臉色一變,目光中露出蛇眼一樣惡毒的光芒,語氣轉冷:“李軍使此言何意?” 李曜恍如未見,依舊淡淡然說道:“大王自云州歸來之后,特意重申軍紀之重要,言此動蕩之際,戰亂頻仍,欲要保住一方平安,就必須嚴肅軍紀,不可有恃強凌弱、侵犯百姓之舉。大王言猶在耳,有些將領卻偏偏恍如未聞,依舊我行我素,弄得民怨沸騰,怨聲載道,此等大事,某今日與聞,不敢怠慢,是以……已然遣人稟告蓋左仆射,請他老人家親自來此定奪?!?/br> 尤裴勒臉色大變,目中怒氣一閃,喝道:“李存曜!你可知你今日之所為,便是你明日之所悔么?” 李曜雙目一凝,沉聲道:“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馬車外,雨聲不歇。馬車中,沉默無音。 蓋寓只是年過五旬,卻蒼老如六十歲的花甲老人。河東,有太多的事要他cao心。 他愿意為河東cao心,因為河東是大王的王業之基。大王,則是他蓋某人的伯樂。 大王得到河東,已近十載,但蓋寓知道,大王在河東,地位并未真正穩固。沒有河東士林的全力支持,僅僅以軍權強壓政權的方式統治河東,這并非上策。 然而,他清楚,大王并非沒有主動爭取河東士林的支持,只是大王的出身……或許尋常百姓不會計較太多,但士林中人,如何會不計較?華夏歷來的正統觀念,早已根植在這些文人士子的心底里去了! 十年了,以太原王氏為代表的河東士林依舊沒有接納大王的意思,誰又知道,僅僅為此一條,他這個平時里受河東全軍敬仰、威風八面的蓋左仆射就傷了多少腦筋? 他的各種謀劃并非全然無用,至少在這近十年中,王氏等河東士林雖然并不相助李克用,但也很少在各個方面譴責李克用或者在其他問題上拖李克用的后腿??梢哉f,這也是蓋寓協助李克用治理河東以來的一大功績。 然而在蓋寓看來,這是不夠的。大王不能屈居于河東一隅,否則平定亂世,中興大唐還從何談起? 是的,蓋寓的理想,的確是中興大唐。作為一個好學苦讀的儒家,蓋寓雖然出身邊將世家,卻對儒家文化情有獨鐘。忠貞,是他的意志;中興大唐,是他畢生的理想。 然而以他的出身來說,做朝廷的宰相太難太難,唯一的折中,是做藩鎮的“宰相”。在蓋寓看來,當這個藩鎮足夠強大以后,他未必不能成為朝廷的宰相,未必不能中興大唐。 這個想法很理想主義,但蓋寓就是這么想的。從古至今,多少學匠大儒抱著看似飄渺的理想成為后世人景仰的“圣人”、“賢者”?蓋寓從未奢望后世把他看做圣人賢者,他有自知之明,但他卻希望后人能將他看做一代名相……或者至少一代名臣。 人越老,越在乎身后事,自古便是如此。 中興大唐,這個理想在蓋寓看來并非沒有希望,他知道李克用是有野心的,但李克用的野心只是讓沙陀人在大唐不受欺辱,希望沙陀人有如漢人一般的地位。至于個人權勢,蓋寓覺得李克用并沒有做中原王朝皇帝的巨大野心,這也是蓋寓竭盡全力輔佐李克用的原因之一。 對于蓋寓而言,李克用的實力越強,他的理想就越容易實現。這兩年來,他越發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如以往,因此對一些過去比較忌諱的事情,現在也不再那般忌諱。 譬如立嫡立長之事,蓋寓過去是絕口不提的,而如今卻多次勸說李克用該考慮此事了。 既然已經開始介入此事,蓋寓也就少了許多顧忌,對于李克用麾下諸多義兒的權勢,他一貫持謹慎態度,認為不能給與過大的權力,尤其是對于有可能爭嫡的幾人。 李存信,當然是其中之一。 蓋寓的馬車行至街口拐角處,正聽見李曜在雨中沉聲說出:“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忽然對車外的把式道:“停車?!?/br> 那把式駕馭馬車二十年,經驗豐富之極,聽到這話,立刻拉住馬頭,將車停住,問道:“仆射,有何吩咐?” 蓋寓在車中說道:“無甚,先聽聽他們說些什么,再過去不遲?!?/br> 第127章 兄弟之義(上) 尤裴勒雖然漢話說得與漢人一般無二,但畢竟并未讀書,不知道李曜這話出自《離sao》,好在意思倒是聽得懂的,當下便沉下臉色:“軍使這話的意思,就是非要與我家都校過不去了?” 李曜毫不退縮,肅然道:“某并非要與任何人過不去,但某讀圣賢書十余載,圣人諄諄教誨,某時刻不敢或忘。今日既然行至此地,遇見此事,若是不管,如何對得起天地良心!” 尤裴勒深吸一口氣,眼睛瞇成一條縫:“軍使確信,再不后悔?” 李曜傲然道:“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某家做事,俯仰無愧天地,何悔之有!” 他這話一出口,街巷轉角處馬車中的蓋寓雙目一亮,若非自知隱于暗處,簡直恨不能擊節大贊!他心中忖道:“前者細作回報,言李曜在代州之時,久有君子之風,敦厚仁德,人人稱贊,某那時還有些將信將疑。后來他來我河東,我也只是見他豐神俊朗,氣度脫俗,儒雅翩然實為我河東之魁首,是以對他有所偏愛。然則今日之事,若果然如他方才所稟報一般,那么便不是他因兩派相爭而故意陷害存信,只是君子眼不藏污,耳不納垢,才忍不住要出來主持公道??伞仁侨绱?,某卻該如何處置才好?” 蓋寓心中猶豫,繼續思量:“存信與存孝之爭,已不是一日兩日,大王一日不立衙內,二人兩派就永遠不會停止爭斗。然則最近一年來,存孝這派大出風頭,他自己擊敗朱溫、張浚兩大強軍不說,就連站在他那一邊的存曜,也是連立大功,風頭一時無兩,此番以千人兵力擊退兩萬余定難軍大軍,也足以確立他當世名將之地位。這一來,存孝的優勢就更加明顯,雖然他如今仍然未能位至鎮帥,但以他的功勞,只怕就算大王,也壓制不了多久了。到時候存信固然掛著蕃漢馬步軍都校的偌大名頭,實權卻大不如存孝,他這一派豈非就要被全面壓制了?若是這樣,存孝的實力更加有可能尾大不掉,終究要成為大王的麻煩,此事不可不慎?!?/br> “只是今日之事,若是不秉公處置,只怕存曜勢必不肯善罷甘休。他與王家素來交好,那王家娘子對他分外關懷,雖是事出有因,卻也未必沒有兒女之情參雜其中,倘若存曜因為今日之事發動王家,在士林中掀起聲浪,莫說存信必然聲名狼藉,便是某家,只怕也得帶上一頂欺壓良善的大帽子,死后千年仍遭人唾罵……這個代價太大了,太大了?!?/br> 蓋寓按捺住心中所思,又繼續聽二人對話。 只聽得那拔也·尤裴勒說道:“既然如此,末將無話可說,只好回去稟告都校,說末將無能,說服不得李軍使,請都校親來處置了?!?/br> 李曜淡然擺手:“那你便為某這大兄傳話,說小弟正盼他來說明情況,若是有人冤枉大兄,而小弟不察,至有誤會,則小弟親自上門負荊請罪;若是大兄確有不遵大王號令之事……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到那時,小弟卻是不敢講什么情面的了,只好請大兄體諒則個?!?/br> 尤裴勒冷冷地道:“軍使的話,末將自會轉達,告辭!” “不送?!?/br> 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