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節
拓跋思謙到底比拓跋思恩的“文化水平”略高一點,當下點頭道:“這個自然?!?/br> 李行云便點了點頭,用淡然如在自家品茗一般的語氣道:“不錯,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須審察之。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陣之地。得其利則生,失其利則死,故曰生之地。道者,權機立勝之道。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曰不可不察也?!?/br> 拓跋思謙的水平也就是比拓跋思恩這等文盲略高一點,這番話前頭還聽得懂,到了后面,純屬一頭霧水,但聽這位李書記說得這般之乎者也頭頭是道,想來多半都是圣人說的話吧,自己不能不裝作知曉。只好干咳一聲,繼續點頭:“不錯,不錯,正是如此?!?/br> 哪知那李行云一聽,忽然沉下臉來,斥道:“然則諸侯之征伐,亦當上奏天子,奉敕書而行,何況一地節帥?今河東并帥大王身為天子族親,國姓宗室,出鎮北京(李唐北京乃指太原),身份何等貴重?地位何等崇高!你家節帥擅出大兵,東行至此,已然是蔑視朝廷尊嚴,不察并帥神威,如盲人瞎馬,已臨深淵之前,再不思幡然悔悟,將來并帥請旨,十萬大軍橫掃河套就在眼前!爾等何不自悟!” 場中諸人都被罵得一愣,過了幾個呼吸,拓跋思恩才反應過來,怒道:“你家節帥當初攻伐赫連鐸之時,難道是請詔奉旨而行的?怎的單說我家!” 李行云冷然一笑:“某家節帥大王討伐赫連鐸,出兵之際已然上書朝廷,闡述出兵之由。只是當時朝有jian佞,蒙蔽圣聽,這才使得陛下下旨討伐。然則某家節帥大王擒孫揆,敗張浚,各路諸軍無不望風潰散……最后終于使圣人知悉其忠貞,看穿jian佞之虛偽,貶斥張浚、孔緯等輩,恢復大王名譽官職。這一切,與你家節帥有何相似?哦,某倒是差點忘了,那望風而逃之軍,似乎也有定難軍一份吧?” 這一次,不僅拓跋思恩,就算拓跋思謙也怒了,沉聲道:“前次天子相詔,某家節帥不得不往,然則某等并不欲與并帥為敵,這才未經交戰,便即撤走,難道貴使便以為是某家定難軍怕了你河東軍不成?” 這句話說得拓跋思恩很是振奮,當下喝道:“正是如此!某家雄踞河套,括地千里,精騎十萬,怕得誰來!” 李行云哂然一笑:“當初先蒲帥王重榮與田令孜爆發鹽池之戰,沙苑一役,某家并帥精騎來援,你家節帥卻是奉了田令孜之命而去的,結果一戰之下,如何?幾乎是僅以身免!難不成區區幾年過去,拓跋家便將這等大事忘記得一干二凈了不成?” 所謂河中鹽池之戰,實在是晚唐十分重要的一戰。光啟以后,大唐關中及北方地區也已形成軍閥混戰擾攘紛爭的局面。就關中而言,雖然每一次戰爭爆發的具體背景及參加者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誰擁有河中,誰便可以挾天子令諸侯,在戰爭中占據主動。 河中兩池的鹽利曾是王重榮和王氏家族稱霸一方、盤結根踞的資本,唐廷也因河中財賦與沙陀兵力的結合,打敗黃巢。自此后的歷史也證明,河中所在地及鹽池財賦更成為李克用與朱溫爭奪的對象,獲取河中成為其最后成敗的一個關鍵。 僖宗中和三年,唐朝以李克用平定黃巢,任為河東節度使,從此河中、河東兩鎮唇齒相依,關系更加密切。光啟元年,王重榮上表論田令孜罪,田令孜即結邠寧朱玫、鳳翔李昌符以抗重榮?!咀ⅲ?】 田令孜與河中爭斗的背后,實有李克用與朱溫的較量。李克用協同王重榮擊敗朱玫、李昌符二鎮,即是李克用挾朝廷與朱溫開戰的前奏。此役以王重榮、李克用勝為告終。李克用進逼京城,令孜奉僖宗至鳳翔;但河中軍竟被賜封“護國”,而朝廷為悅王、李意,也竟以楊復恭為樞密使。不久,令孜劫僖宗至寶雞,而朱玫、李昌符反與王重榮、李克用聯合,追逼僖宗,立襄王煴。時李克用已返太原,但如前所述,在楊復恭的策動下又與王重榮改圖以奉朝廷?!咀ⅲ?】 李曄即位后會接受宰相張濬、孔緯建議,以朱全忠為援討伐李克用,也未嘗沒有這層關系。 張濬與楊復恭及李克用均有私憾,是他建議伐李克用的深心。有史料稱復恭於他任度支使時將鹽麴之利全部奪走,而他與李克用的矛盾又是始自在河中時。其時他既為都統判官,或者也曾參與調配兵力物資??擞弥^其“好虛談而無實用”,是否也有軍資供應問題,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他是因此矛盾而欲“乘全忠之功”,以“斷兩雄之勢”的。故在他的堅持下,“大順元年五月,詔削奪克用官爵、屬籍,以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以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侯兼供軍濬糧料使,以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副之”,以討李克用。 但此戰結果已經不必再說,雖有張濬親領大軍掛帥,并“會宣武、鎮國、靜難、鳳翔、保大、定難諸軍於晉州”,卻終為李克用驍將李存孝所敗,唐廷不得不加復克用官爵,貶張、孔等。 撇開朝廷和朱溫等不談,只說定難軍的話,之所以河東大戰討伐李克用的時候,他們出兵很積極,但進兵很不積極,也就是因為拓跋氏與李克用早已結仇,而偏偏又深深忌諱李克用兵精將強,難以為敵,才會出現如此矛盾的情況。 現在李行云把河中鹽池之爭而導致的沙苑之戰擺出來,拓跋思謙與拓跋思恩同時漲紅了臉,拓跋思謙沉聲問道:“貴使今日前來,便是來說教與嘲笑某等來了?倒是不煩尊口,某等來日進兵,與爾等一決死戰便是!” 李行云拱手道:“某言止于此,至于聽與不聽,皆在二位。告辭……且慢,某家軍使言,兩家俱為國姓宗室,見面不可失了禮數,因此命某攜佳麗二人,贈與李思謙將軍,又有上好橫刀一口,贈與李思恩將軍。二位將軍,告辭?!?/br> 拓跋思謙與拓跋思恩各自一怔,剛才還說得兇巴巴的,只差就要當場動手抓人,怎的他走的時候居然又代表李存曜送上禮物來了? 旁邊一人忽然道:“嘿,神木寨果然可以攻取了?!?/br> 拓跋思恩奇道:“為何此時這般一說?” 那人道:“那李存曜既然送來佳人神兵,必然是不愿與我定難軍交鋒,然則這位李行云掌書記偏偏說了那許多狠話,為何?無非是李存曜所作所為,連他麾下之人都看不過去了,都在找機會為他彌補,諸位說說,這樣的神木寨,還不能攻取嗎?” 眾人立時恍然。 【注1】:據《通鑒》卷二五六其年十月條“王重榮求救於李克用”下《考異》引《太祖紀年錄》言“朱玫、李昌符每連衡入覲於天子,指陳利害,規畫方略,不佑太祖(李克用),黨庇逆溫(朱溫),太祖拗怒滋甚”,及“田令孜惡太祖與河中膠固”,請求移重榮定州,任王處存為蒲帥,致王重榮、李克用聯合事。又同卷在十二月李克用與王重榮合戰敗朱玫、李昌符條下復引《太祖紀年錄》稱:十一月,重榮遣使乞師,且言二鎮欲加兵於己,太祖欲先討朱溫,重榮請先滅二鎮。太祖表言二鎮黨庇朱溫,請自渭北討之。 【注2】:故《舊唐書》卷一八二《王重榮傳》稱“及朱玫立襄王稱制,重榮不受命,與李克用會師河西,以圖興復。明年,王行瑜殺朱玫,僖宗反正,重榮之忠力居多?!?/br> “重榮之忠力居多”是由於得到李克用支持。而李克用所以協同王重榮討伐田令孜,及助朝廷反正,其意實在朱溫?!锻ㄨb》卷二五六光啟二年六月稱李克用上表“方發兵濟河,除逆黨,迎車駕,愿詔諸道與臣協力”,然表“猶以朱全忠為言,上使楊復恭以書諭之云:‘俟三輔事寧,別有進止?!闭f明他正是要以勤王為代價,換取朝廷對他討朱的支持。近閱梁太濟先生文《朱全忠勢力發展的四個階段》,將中和三年(883)七月至文德元年(888)九月,和文德元年(888)九月至乾寧四年(897)十二月劃分為前二階段。認為第一階段中因上源驛事件,而種下了朱李矛盾;第二階段則朱、李多次有小的交鋒,互有勝負。但朱、李之較量,應在梁文所說第一階段即已經開始,而之所以朱溫於第一、二階段的交鋒中未占到多少便宜,實在於李克用與河中有牢固的結盟關系。 光啟三年六月,王重榮為部將常行儒所殺?!杜f唐書》卷十九下《僖宗記》僅言行儒“推重榮兄重盈為留后”,《資治通鑒》卷二五七則稱“制以陜虢節度使王重盈為護國節度使,又以重榮子珙權知陜虢留后。重盈至河中,執行儒殺之?!比粨杜f五代史》卷二五《武皇紀上》記“武皇表重榮兄重盈為帥”,知重盈所以被朝廷命使,乃有李克用的支持。乾寧二年重盈死,據《通鑒》卷二六○載,軍府請以行軍司馬王珂為留后。王珂為重盈子,與重榮親子珙、瑤爭為蒲帥。珙、瑤上章論列,并與朱溫相結,而珂則求援於李克用?!杜f唐書》卷一八二《王珂傳》記其事曰 珂上章:“亡父有興復之功?!鼻彩骨笤短?,太原保薦於朝。珙厚結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為援,三鎮互相表薦。昭宗詔諭之曰:“吾以太原與重榮有再造之功,已俞其奏矣?!惫拭髂晡逶?,茂貞等三人率兵入覲,賊害時政,請以河中授珙,珙、瑤連兵攻河中,李克用怒,出師討三鎮,瑤、珙兵退,克用拔絳州,斬瑤,乃師於渭北。天子以珂為河中節度,授以旄鉞,仍充供軍糧料使。既誅王行瑜,克用以女妻之。珂親至太原,太原令李嗣昭將兵助珂攻珙,珙每戰頻敗。此后,李克用一直支持王珂,以固河中,直到朱溫在爭霸中逐漸占得上風,奪取河中為止。 第093章 守城之術 神木寨守軍使者李行云自然不是別人,正是飛騰軍使李曜無疑。他只身赴敵營,連哄帶打一番,最后單騎從定難軍大營慢慢悠悠出來之時,遠處一處山坡背面,冒頭查探的史建瑭緊張得手心都出汗了,看見李曜那瀟灑得仿佛狎妓歸來一般的李軍使,史建瑭忍不住心中腹誹:“您老倒是快點走啊,背后那是狼窩,萬一這時候他們出來人要把你抓回去,我手頭就這十幾二十號人,救還是不救?” 但李曜顯然不是神仙菩薩,不知道史都虞候心中怨念,仍舊慢慢悠悠地騎著那匹馬兒往這邊走。 背后定難軍大營轅門處的箭樓上,一名將官擺了擺手,幾名搭弓控弦的士兵一齊收回手中那原本直指李曜后心的箭矢。 “去回稟將軍,就說此人走時不急不忙,毫無逃走之狀,身份當無異常?!蹦菍⒐俪谅曊f道。 下頭的一位親兵立刻應諾,匆匆去了。 李曜走得遠了,過了山坡,史建瑭領著二十來名探馬擁上前來,用李曜自己的坐騎換下出使時騎的那匹劣馬,這才有些緊張地道:“軍使,某雖淺陋,亦曾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說,如今軍使乃是大王愛子,今后可再不能做這等親臨險境之事了?!?/br> 李曜剛換過馬,聽了這話,笑道:“大王每臨戰事,常率輕騎,馳騁縱橫于軍前,某為大王之子,更不能稍有示怯。再者說,此番出使,某是有把握的,并非胡亂為之,國寶不必擔心,如今我們面臨的第一要務,便是打好接下來的這一場守城戰,我們必須在這一戰中,取得一次大勝,這個大勝不已別的什么為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大量殺傷敵軍?!?/br> 史建瑭聽了,不好多勸,順著李曜的話頭道:“守城的準備方面,都已經按軍使的要求辦妥,軍使可以放心?!?/br> 李曜拉過馬韁,點頭道:“那就好,只要守城戰打好了,接下來的勝利,就近在眼前了?!彼贿咈T馬朝神木寨方向飛奔,一邊仔細思索,看自己在這次守城上花的功夫,還有沒有遺漏的地方。 他很重視這次守城戰,前面許多迷惑性的舉動,都是為這次預定的“堅守反擊戰”做準備。因為在他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的戰爭史,就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臺。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并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余座。據他當年在軍事論壇上看過的某個帖子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圣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并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r>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后世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李曜覺得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御手段,也許正是得益于筑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于是,專守待敵、后發制人的“筑城防御”軍事思想大行其道,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開始至后世,無論是歷代對于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二十一世紀時中國人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墻為基礎的戰略防御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么重要、多么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御”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征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愿像游牧民族那樣游擊爭斗。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游牧騎兵部隊sao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墻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墻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八娜詾楣獭钡闹袊?,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墻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于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筑城的底氣在于“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筑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墻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后發制人”的技術法寶。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墻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筑的技術。所謂版筑,就是筑墻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于墻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后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筑(搗)緊,筑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墻。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筑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懸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筑技術筑成的城墻,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墻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墻還采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x0.4米x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墻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采用這種樸素的土筑辦法,近兩千年過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墻,依然是由夯土筑成。這種土筑的城墻,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于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跡。統萬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筑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墻,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尸于墻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筑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不幸的是,這座城目前正在拓跋氏手中。而李曜所需要堅守的神木寨,只是折家以其微薄的能力打造的一座山間小土城。 當然,統萬城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墻,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墻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墻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墻外,與城墻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初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于是他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筑營壘,哪里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李曜到達神木寨后,一邊是安排那些迷惑性的動作,一邊則是暗中對這座不算大的小城池進行改造。他的改造方案,都是有的放矢的,結合了他所知道的許多城池防御經驗。 從軍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筑,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墻頂部,筑于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墻,稱作雉堞,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墻體。內側矮墻稱為女墻,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墻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墻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墻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設施。而在高大的墻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于墻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墻臺)。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墻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 李曜便是按照這種方式對神木寨的城池設施進行改進的。這符合宋朝時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痹谑褂美浔鞯臅r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御和戰爭能力,李曜在馬面之上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墻的防御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這是城墻防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墻四角的角臺,他又命人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墻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于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墻拐角處的防御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墻的防御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御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神木寨本是小城,但由于沿河五鎮地處緊要位置,折家對其防御還是很下了工夫的,居然筑造了甕城。 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御,由于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于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是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如此,李曜在小小一個神木寨,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城墻、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 其實一座城池的防御體系強大與否,除卻城池的本身建設因素外,當然也與城址的地理選擇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中國古代城池的選址,歷來講究“風水”,拋開迷信的說辭不談,借天時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說的“城有不可攻”的優越守勢,自然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之下,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古代戰爭史上,宋元時期發生的兩座城市保衛戰:釣魚城與襄陽城,就頗能說明問題。 李曜如今這座神木寨,與襄陽城相比從大小上自然完全沒有可比性,就算比釣魚城,也小了許多。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少設施在李曜的督工趕造之下,還是很快建成。至于地理位置,神木寨除了糧食的自給自足方面不如襄陽城與釣魚城,其余一些方面,倒是很可一比,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正因為這些準備工作基本都已就緒,所以李曜今天才會親自假作軍中幕僚,前往定難軍大營激怒對手,使得他們不得不發兵來攻,而且是大攻特攻,拼命的攻。至于李曜最后偏偏又送上禮物,那卻是另外的考慮了。那兩名佳麗,原是失了族人的黨項小族之人,輾轉來到神木寨cao持皮rou生意。李曜派人去找來她們時,她們一聽是要將她們送給拓跋貴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至于橫刀,李曜麾下配備的橫刀隨便找一把,就能拿去跟拓跋思恩說“此乃神兵利器”。送他們二人這些禮物,正是要他們“猜到”李曜軍中軍心不穩,因為惟其如此,他們才會更加放心的來攻伐,畢竟軍心不穩之下,再堅固的城池,也說不定能一戰可下,誰能放棄這種機會?何況是被李曜各種手段迷惑了這許久的定難軍高層? 眼下李曜所要做的,就是再次清點和臨時督造防守利器。只可惜火藥類的產品如今還沒有多少進展,否則李曜一定不介意從城樓上以炮車來發射點燃的火藥包……當然,現在雖然沒有火藥包,甚至手榴彈也沒能制造出來,但軍械監對于守城利器床弩的改進,李曜經過多次檢驗,還是很放心的,他相信他引導那些工匠大師們進行的連發床弩,一定會讓拓跋氏非常非常滿意…… 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 拓跋氏的行動果然不出李曜意料之外,第二日便突然渡河,三面包圍了神木寨。渡河之時,定難軍中還有人擔心李曜對他們半渡而擊,因而又是派出先遣軍搶占灘頭構筑陣地,又是加快速度全力渡河,灘頭那邊的探馬派出去整整二十撥,就是擔心李曜有埋伏。結果當然是虛驚一場,李曜根本不打算拿自己手頭這僅僅千余兵馬在拓跋氏氣勢仍盛之時去半渡而擊,那樣雖然也有可能造就一場勝利,但徹底擊潰定難軍肯定做不到,頂多是擊潰其先頭部隊,然后定難軍若要退卻,則李曜無力追擊,定難軍若要全軍渡河爭勝,李曜也只能一擊即走,這樣反而還暴露了李曜敢于跟他們開戰的真實想法,使得前功盡棄,殊為不智。 李曜的決定得到了麾下諸將的支持,當然這不奇怪,再想立功的人也會考慮一下兵力對比,神木寨全部守軍只有一千,能調動出去伏擊的最多七百騎兵,拿七百騎兵去打人家定難軍一萬三千,這個比例只怕就算交給李存孝領兵,都得好好考慮一番,畢竟拓跋氏的定難軍雖然現在還比不上西夏建國那會兒精銳強大,但總比朝廷的神策軍好一點,既然是這樣,打起來就還是得小心一些為佳。須知現在是敵強我弱,定難軍哪怕損失三五千之多,其兵力仍是李曜十倍,而李曜哪怕損失三百,這場仗就已然輸了一半,甚至很可能是一多半。 神木寨小城,方圓不過五里地,定難軍三面圍城,兵力也算足夠。 這一日炎陽當空,風熱如火,山城四周樹木早已被定難軍砍伐大片,用以樹立欄柵轅門、箭塔樓臺,可遠處的夏蟲鳴叫,仍清晰可聞。 離城墻五里左右,定難軍全軍出動,列陣蓄勢。 軍前,一員將領騎在馬上,對領軍列陣前軍的拓跋思恩道:“五將軍,李存曜那小兒,只怕早被俺們嚇破膽了,連俺們渡河之時,也沒敢派出一兵一卒。對這等怯弱之輩,末將請命,上前勸降!” 拓跋思恩瞇著眼睛,一邊打量著遠處城墻上的城防,一邊心不在焉地道:“他若想投降,早就降了,何須等到今日?” 那將領不服道:“那李存曜就是個新兵蛋子愣頭青,但畢竟也是李克用的養子,但有一絲希望,他自然也是不愿投降的??扇缃袂樾螀s又不同,我拓跋家萬余大軍已然將他這小城團團圍住,而據探馬報知,李存曜手中最多不過一千兵馬,這點人哪里守得???現在去勸降他,雖然少了點戰功,但卻可以保證俺們拓跋家不損耗半點實力,這正是最劃算的買賣!須知如今俺們拓跋氏雖然是八部之首,但野利氏他們實力也不算太弱,若是俺們在這里傷損太大,那幾家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到時候未必不會心懷叵測,蠢蠢欲動?!?/br> 拓跋思恩聞言微微動容,沉吟一下,道:“四兄畢竟是主將,他還尚未傳令下來,某若派你上前,只怕四兄心中不喜?!?/br> 那將領有些不屑地撇撇嘴:“四將軍?他自然是不急的,李存曜送了他兩個婊子,今早出兵他都差點起不來,這種人如何做得主將……” “咳!”拓跋思恩雖然聽得很是歡喜,但卻不好表明,當下干咳一聲打斷,然后道:“你是某帳下的人,自然這般說法,別的人可未必這么看,大兄那邊也未必這么看,你就不要到處亂說話了。至于勸降……此事并非作戰,你既然是這般看法,那就去試試也好?!?/br> 那將領大喜,右手捶了一下自己左胸,應諾道:“拓跋海領命!” 當下也不帶人,就這么一夾馬腹,單騎沖出陣中,朝神木寨東門而去。 卻說神木寨東門這方,城頭上看似仍是與尋常無異,但馬面之后,放置了六架寬足丈余的大型床弩,這六張床弩是分散放置,從所對應的角度來看,射擊范圍呈半環形。越是正對著城門沖擊的敵軍,肯定越受床弩“照顧”。 床弩之外,城樓上叉竿、飛鉤、夜叉擂、狼牙拍、擂石、擂木俱全,而每一堵城墻后面,也都埋放了至少十個地聽。 所謂地聽,就是一種聽察敵人挖掘地道的偵察工具。此物最早應用于戰國時期的城防戰中?!赌印鋢ue篇》記載,當守城者發現敵軍開掘地道,從地下進攻時,立即在城內墻腳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一層薄牛皮,令聽力聰敏的人伏在缸上,監聽敵方動靜。作為“后來人”,李曜知道這種探測方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敵方開鑿地道的聲響從地下傳播的速度快,聲波衰減小,容易與缸體產生共振,自然可以據此探沿敵所在方位及距離遠近。據他在軍械監議事時得到的報告,此物可以在離城500步內聽到敵人挖掘地道的聲音。 其實古代戰爭中,城防設施常常把地聽的設置作為重要的一項,城內四周每隔一定的距離挖一口深井,一般井深兩丈,放一口鼓形新甕,聽者可在井中托甕聽之,所以又叫“甕聽”??催^電影《地道戰》的同學也許還記得其中有這樣的鏡頭:日本鬼子為防備抗日軍民把地道通向他們的據點下面,就在院子里深置一口大缸,偵聽地下的動靜。其實這便是古代地聽的用場。 李曜對此仍是那個觀點:古人不缺智慧,只缺制度。只要有一個好的制度能讓那些能工巧匠發揮才智,火藥本就是中國人發明的,發揚光大又有何難?進化到熱兵器時代算什么難題!難題只在于如何讓儒家思想不成為科學發展的桎梏而已。 此時的李曜,正頂盔貫甲站在城門之上——其實在古代,主將這樣站著是個很危險的活計,一般重要將領不會干這事——但李曜畢竟是被電視劇荼毒的一代,今日守城第一戰,他下意識就沖上了這個位置。站在城樓上昂首挺胸,自覺威風凜凜。 原本他只是犯二,但因為最近幾天他的手段層出不窮,而定難軍的反應果然全如他之所料,因而他麾下諸將以及折嗣禮、折原平二人都沒敢以為李曜是不知道這常識性的一點,只道李軍使膽魄雄渾,絲毫不把拓跋氏萬余大軍放在眼中,因而除了分守南北二城門的張光遠、劉河安二人之外,大伙兒居然都頗為振奮。 畢竟是在古代戰場,主將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直接牽連軍心士氣的。 其實李曜雖然有些勝過古人的知識,但真正作為主將守衛一城,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因而此時此刻,他也有些不清楚該做什么了,似乎就是等著人家打過來,自己就按事先布置的手段,一一反擊吧? 那現在干什么? 李曜輕咳一聲,沒話找話地指著城下的蒺藜和鹿角木問道:“這些東西經過一戰,必然被毀去大半,城中可有足夠儲備了?” 一般城池在護城壕外,會設三四道人工障礙,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馬坑、拒馬槍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敵軍,特別是騎兵部隊近前。神木寨乃是山城,護城壕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蒺藜和鹿角木的布置。 蒺蔾有木蒺蔾和鐵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實外殼有堅硬的刺,作戰時常常就地取材,將它收集后灑于敵軍必經之路,用以刺傷敵軍人馬腳部。鐵蒺蔾自然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樣的功能,不過更結實,且能循環使用?!赌印芬粫?,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了在城內要儲存外,在地道的進出口和門戶都應設置,以防止敵人偷襲。李曜接手軍械監后,河東鐵產量大增,鐵蒺藜的制造自然也比較多,他用起來也不心疼,只是擔心這次來神木寨所帶的鐵蒺藜是不是足夠而已。其實在城外防守方面,與鐵蒺藜相似的還有鐵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較淺的壕溝,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敵軍涉渡,但既然沒有護城壕,這東西自然就沒了作用。 鹿角木是狀似鹿角的木料障礙物,分為樹枝類與樹干類兩種,長達數尺,其中一端插入土中一尺多,其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阻擋騎兵,有點像近現代戰爭中布防常用的鐵絲網。這種阻滯裝備發明于漢代,三國時期魏軍曾大量運用于守城。此物的作用,是用來遲滯敵軍騎兵的行動還有陷馬坑,一般設置在敵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門的內外兩側,呈巨字形或亞字形排列,坑中底部布滿削尖并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簽,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藉以欺敵。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機橋的陷阱裝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溝上,平時與正常的便橋無異,但當有敵軍攻城時,則可將栝木取下,敵軍一踐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同樣因為神木寨沒有護城河的原因,這東西也就沒有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