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節
書迷正在閱讀:沉浮你懷中、穿成逃跑小知青、求求你了!我們這是個戀愛游戲、金絲雀上位手冊、昨夜情、魔物的歡樂生活、偏寵、被迫和帝國元帥聯姻后、浮圖塔、丹青風水畫師
第169章 合縱 面對如此多的難民, 駐守邊境的將領自然不敢掉以輕心,連忙增兵加強巡邏與防守,不再放難民入關, 因為擔心其中混入了西戎細作。 難民們都在關口前齊刷刷地跪下央求:“官爺, 求求你們, 行行好,讓我們過去吧!我們也是走投無路了, 若是還留在西戎, 就要成為戎人的口糧了。戎人缺少糧食, 便要殺我們當口糧?!?/br> 難民都是西戎境內的漢人,他們平時在漢中平原耕種,向西戎官府繳納重稅, 替西戎養兵養朝廷。 然而遇到事情的時候, 第一個被犧牲掉的也是他們。這一次關中平原發生嚴重洪災, 房屋毀損,糧食顆粒無收, 然后朝廷的賦稅卻分毫不能少。僅剩的余糧交了稅之后,家中是連鍋都揭不開了。 西戎朝廷卻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同情,更不可能從官倉中拿出糧食來賑濟他們。更何況西戎本身也缺糧,如此一來, 漢人便成了西戎人的儲備糧,女人與孩子尤其受歡迎。 邊關將士聽到這個,頓時想起了傳說中的兩腳羊,當初胡人大亂中原的時候,一旦缺乏口糧, 就殺漢人充饑, 還給漢人起了個名字, 叫兩腳羊。 沒想到這種事直至今日還未絕,實在是令人發指。 邊關將領聽說此事,便向州刺史請示,刺史也不及向朝廷匯報,便作主將難民放入。 不過要求對難民進行嚴格的盤查,以免有西戎兵混在其中。同時也要加強戒備,西戎兵極有可能就跟在這群難民后面,隨時會襲擾安國。 果不出所料,難民后面就跟著大群的西戎騎兵,他們在難民中擄掠女人、孩子和財物,手段之卑劣,令人發指。 西戎騎兵還結成上百人的小隊,越過邊境,偷襲安國境內的村鎮,往往是搶到糧食就走。他們都是輕騎兵,來得快去得快,每每等安國將士趕到,敵人便已經逃了。 好在并沒有太大的人員傷亡,因為地處邊界,躲兵亂已經成了百姓本能的反應,損失最多的往往是糧食、牲畜等財物。 裴凜之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寫奏章回京,向蕭彧稟告自己的出兵計劃。 蕭彧知道跟西戎一仗在所難免,便準了奏,命閔翀安排后勤,為大軍開拔西戎鋪后路。 其實安國不少地方還在遭遇嚴重旱情,按說并不適宜打仗,所幸這兩年種植雜交稻,糧食豐產,家家有余糧,即便是秋季顆粒無收,百姓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朝廷就更不用擔心了,糧倉都是滿的,廣、交、崖三州不受旱情影響,糧食豐產,可以為朝廷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以吳州揚州的自然環境與條件,完全可以開發成為天下糧倉。只是蕭彧在此經營的時間有限,吳揚一帶的水利建設遠不及他用心經營多年的廣交崖三州,是以目前來說,廣交崖三州才是真正的天下糧倉。 只要廣交崖三州不鬧饑荒,蕭彧便有足夠的底氣。 裴凜之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開拔,陳兵于梁州,等待補給抵達,隨時準備向西戎發動進攻。 西戎今年歉收,再耗上數月,他們便會缺糧,屆時出兵,才是最佳的時機。裴凜之也不著急,他就在梁州練兵,順便收拾那些不長眼睛自己往上撞的西戎兵。 苦不堪言的梁州百姓終于安定下來,恢復了正常生活。 百姓通常對打仗深惡痛絕,對官兵也是避猶不及,因為官兵一來,他們就得遭殃,糟蹋莊家還是小事,還會搶掠東西,甚至還會欺凌百姓。 但現在的官兵跟從前的相比,簡直就是脫胎換骨,只在他們自己的營地范圍內活動,安分守己,從不sao擾百姓,若不是聽說,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么多的軍隊就駐扎在這兒。 官兵一來,那些隔三差五過來搶劫的西戎兵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官兵就好似護身佛,令人安心。 百姓心中也是頭一回覺得,原來官兵是這么可靠可愛的存在,是以對這次出兵也分外支持,趕走西戎人,從此以后再也不用提醒吊膽過日子。 將士們在梁州好整以暇地cao練,對面的西戎人卻沒法像他們這樣氣定神閑,因為是真的缺糧食,往年缺糧的時候,就朝南面安國這只肥羊薅羊毛,如今十萬大軍壓境,他們就算想,也沒那個膽子敢再來薅。 既然安國動不了,那就只能朝東邊的東戎與西邊的吐谷渾動手。東西戎以黃河為界,分而治之,非封凍期,要過黃河不易,戎人以騎兵為主,馬匹要渡河就更難了,思來想去,西戎便將魔爪伸向了西邊的吐谷渾。 吐谷渾也是戎人的一支建立的,單于姓慕容。吐谷渾人極為驍勇善戰,但是人少,雖然國土面積不亞于西戎,但所治人口僅有西戎的十分之一。 吐谷渾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游牧為主。今年北方雨水多,但洪澇災害與他們無關,倒是難得的水草豐茂,是以牛羊膘肥體壯,喜煞個人。 本來以為能安心過一個肥美的冬天,未料竟遭遇了西戎輕騎兵的襲擊,有幾個小部落皆被被劫掠,老人男人幾乎都被殺,牛羊馬群與女人孩子則被搶回去當儲備糧與奴隸。 是的,盡管同樣是戎人,他們依舊會同族相食。 吐谷渾單于慕容景得知此事異常震怒,因為他們與西戎曾經是盟友,甚至還算姻親,共同應對北方的柔然人,后來因為吐谷渾單于與西戎皇帝之間的一些私事,兩國關系交惡,就斷絕了盟友關系。 但兩國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你不動我,我不動你,始終相安無事,從未有過戰爭。 沒想到西戎現在竟然主動出擊,實在出乎慕容景的預料。慕容景當即調集兵馬,準備與西戎放手一戰。 與此同時,他還親自寫信給裴凜之,要求與安國結盟,共同對付西戎。 這慕容景是個腦子極聰明清醒之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再怎么驍勇善戰,也無法與數倍于自己的敵人抗衡,便學會了合縱連橫,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安國聯手,共同對抗西戎。 畢竟西戎一直都是安國的眼中釘,去年還打得熱火朝天呢。 慕容景這一步棋走得非常對,信送到裴凜之手里,便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裴凜之知道蕭彧志在天下,這個天下,主要是指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帶,至于往西走,能拓展多少,如何拓展,還沒有具體的計劃。 吐谷渾與黨項尚不在他們考慮的范圍之內,就算要考慮,那也得等拿下東西戎,驅逐柔然人至長城以北后再說。 因為慕容景的提議,裴凜之決定提前出兵。 太初七年九月,裴凜之率大軍從梁州出發,出秦嶺,直奔潼關。這一路上,他們遇到的阻力稀少,幾乎是沒什么抵抗,大約是西戎將主力全都壓在了西線與吐谷渾的對抗上,這一帶的守兵撤至潼關以內駐扎。 潼關地形險要,左右皆是山,中間的狹窄通道僅容一車一馬通行,守軍只要在通道那端守住,幾乎就很難突破。 西戎在潼關駐扎了三萬兵力,不可謂不重視,畢竟潼關一破,長安便馬上就要失守,這等要事,西戎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雄關險隘,要打下來自然是費力氣的。先鋒將領率兵攻打了兩次,皆無功而返,死傷也很慘重。 裴凜之思前想后,決定用點奇招,否則光在這里耗著,傷亡慘重不說,也太打擊士氣了,仗就沒法打了。 第170章 交鋒 潼關之所以難攻下, 是因為山高路陡,只有一條兩山相夾的狹長山谷,守關方只需在山谷兩側布置士兵, 居高臨下投石放箭, 攻方軍隊就是活靶子,避無可避, 幾乎沒有還擊的余地。 這便是安國將士兩次沖關無果的原因。 裴凜之命人扎了不少草人,找來上千頭牛、驢子,將草人捆在牲畜背上,然后分批驅逐它們,趁著夜色趕至隘口,再點燃爆竹, 牛群受到異響驚嚇, 拼命往山谷中跑,造成有千軍萬馬奔騰的陣仗。 守在山谷上方的西戎軍聽見動靜,以為安軍來襲, 便拼命朝山谷中放箭、扔石頭。 待第一輪箭雨與石雨放過之后, 安軍又開始驅逐第二批牛群繼續沖關。如此幾輪, 山頭西戎守軍的石塊便消耗得差不多了,畢竟石頭占地方, 數量是有限的,扔完就沒有了。 待再也沒有石頭從山頭滾落下來時,安軍終于發動進攻。將士們都身披鎧甲, 鎧甲對弓箭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只要沒有了石頭, 沖過去傷亡就少得多。 等到了關口前, 安軍再不遲疑, 用早就準備好的火藥轟炸潼關城門。這一次裴凜之沒有吝惜火藥,為了減少傷亡,接連炸了好幾輪,終于將固若金湯的潼關關口給炸開了。 這一仗從夜晚一直打到天亮,潼關守軍見大勢已去,這才丟盔棄甲朝身后的潼關縣城逃去。 裴凜之沒有乘勝追擊,因為潼關以西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以后要面對的,便會是驍勇善戰的西戎騎兵,每一場都會是惡戰。他們需要好好修整,并且做好行軍計劃,再全面進攻。 潼關失守,消息傳到長安,頓時如炸開了國。潼關距離長安不過三百余里,步兵最多只需幾天就能到。若是騎兵,那就更快了,兩三日也便到了。 也就是說,安軍已經逼近長安,若是潼關縣城失守,長安危矣! 西戎皇帝元坦緊急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并發金牌召集正在攻打吐谷渾的主力軍往回撤,同時派出西戎最勇猛的將領穆坤率兩萬將士去潼關縣城攔截安軍。 根據得到的線報,西戎騎兵數量在十萬左右,西戎男子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個個驍勇善戰,人人皆兵。 而安國的騎兵加起來也不到一萬,跟西戎騎兵比起來,實在是不太夠看。裴凜之不敢掉以輕心,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連蕭彧都參與到其中來了。 三日后,安軍開拔至潼關城外,與西戎軍對陣。 安軍向潼關城內的西戎軍叫陣,但是西戎軍拒不出城迎戰。 裴凜之與蕭繇等將領商討:“潼關的西戎軍與上洛郡及漢中的不一樣,那些地方多為山地,以步兵為主。這里的西戎軍以騎兵為主,不擅長守城,也不愿意守城。他們拒不迎戰,肯定是在等援軍,算算時間,援軍差不多也該到了?!?/br> 蕭繇語氣有些懊惱:“騎兵從長安到這里,想必這兩日也該到了。早知我們該提前過來攻城的?!?/br> 裴凜之擺擺手:“無妨,我們就算提前一兩日過來,也未必能攻下潼關城。不妨休整好了再打,援軍從長安奔赴至此,想必也是人困馬乏,倒是我們的好機會?!?/br> 果不出所料,第二日,穆坤便率領兩萬騎兵氣勢洶洶地趕到了。城內守軍見援軍一到,頓時松了口氣,趕緊出城迎接,當然,主要是擔心援軍來得匆忙,太過疲憊,會被安軍偷襲。 裴凜之對偷襲沒多大興趣,西戎騎兵多且勇,他才多少騎兵,都是寶貝疙瘩,不能隨意冒險。 如此以來,兩軍對壘的局面便定了下來。 潼關原守軍三萬人,在潼關之戰中損失了一小部分,加上穆坤的援軍,人數不到五萬,主要是騎兵。 安軍十萬人,僅有不到一萬騎兵,從實力上來說,可以說毫不占優勢,因為一名騎兵的戰力相當于兩三名步兵。 所以裴凜之并沒有主動發動進攻,而是等對方主動出擊。 穆坤是西戎最勇猛的將領,他一人之力幾可抵百十人,為西戎第一戰神,從未有過敗績。所以這次面對十萬安軍,也十分自信,因為騎兵優勢太明顯了,一旦沖陣,對付步兵簡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輕松。 西戎援軍是午時到的,他們稍作休息,便開始吹響號角,擂起戰鼓,準備開戰,似乎根本都不把幾日奔波的疲勞放在眼中,打算速戰速決,打完仗了再休息。 裴凜之命騎兵列于陣前,待敵人快進入床弩的射程之中,便令騎兵從南北兩邊迅速撤離。己方騎兵剛剛撤離,藏在騎兵與盾牌后面的床弩便顯現出來。 改良后的床弩不僅射程遠,而且還是多箭齊發,能射中三里開外的目標。 而且床弩還是輪番上。西戎騎兵離安軍還有老大一段距離的時候,就遭受了第一波床弩攻擊,不少奔騰的戰馬中箭到底,將馬背上的騎兵摔在地上,有的直接就被摔斷了脖子。有的摔下去沒事的,卻躲不開后面奔馳而來的馬蹄,死傷慘重。 前面的馬匹一倒,后面的節奏就被打亂了,不少馬兒直接被前面的馬匹絆倒在地。 但數萬騎兵還是源源不斷地沖上來,床弩的優勢是射程遠,殺傷力大,但也有明顯的缺點,過于笨重,裝機慢,不夠靈活,射了兩三輪,西戎騎兵就近了,床弩就趕不上敵人行進的速度了。 待敵軍靠近時,床弩很快就被往后撤,換上弩槍,弩槍比普通弓箭射程遠,攻擊力大,而且比床弩要靈活不少。 幾輪□□過后,已經進入了西戎騎兵的射程范圍內,西戎人騎在馬上,彎弓搭箭,終于朝安軍發動了正式攻擊。 裴凜之大喝一聲:“盾!” 立即便有盾手舉起盾牌,格擋住來自西戎騎兵的弓箭。 與此同時,裴凜之又大喝一聲:“列陣!” 盾牌后面的步兵紛紛開始列陣,十幾人為一個單位,有人持盾,有人持弓,有人持刀劍,有人舉著兩丈長的長矛,隨時準備對付西戎奇兵。 之前往兩邊撤的騎兵也開始從左翼與右翼開始主動進攻。 等到西戎騎兵沖到安軍陣前時,已經有數千西戎騎兵折損了,這是穆坤沒有想到的,因為這跟他們長年以來接觸的安軍太不一樣了,這種殺傷性武器以前從未見過。 而且很快,穆坤還發現,這一支安軍的戰力比他從前虐待過的安軍也要強得多!士兵訓練有素,進退有序,明明是他最瞧不上的最弱小的步兵,卻似他們手中的長矛一樣鋒利,隨時都能將勇猛無比的西戎勇士挑翻在地。 這陣法是蕭彧與裴凜之、蕭繇等人反復商議后才定下來的,西戎騎兵勇猛,是典型的進攻型對手,單體攻擊力太強,防守就會薄弱。 而單一的步兵各方面都很弱,但是勝在步兵靈活,可以團結一致,利用配合與頭腦彌補自身的不足,用這種靈活的小型陣法來對付騎兵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可以攻擊,同時還能防守。 穆坤以為只要騎兵跟安軍短兵相接,那就能形成巨大的實力碾壓,讓安軍心驚膽寒,紛紛潰逃,卻未料第一次交鋒,便踢到了一塊鐵板。 情況還跟他預料的相反,敵方損失不大,己方卻在已經損失了好幾千精銳。 穆坤眼見著己方士氣潰散,敗局已定,連忙鳴金收兵,暫停了這場戰爭。 裴凜之并沒有乘勝追擊,敵方是騎兵,要逃命不是他們能阻擋的。清點戰場的時候,發現己方的傷亡僅有對方的十分之一,裴凜之長吁了一口氣,看來這個陣法是真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