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節
雨聲密集,偶爾還有幾點冰雹砸落,城頭守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仍被澆個透心涼。好在冰雹個頭不大,不然的話,哪怕挨軍棍也要暫時躲一躲。 大雨中,突然闖出三騎快馬。 馬上騎士用力揮鞭,斗笠被風掀飛,蓑衣下擺揚起,露出濕透的朱紅袢襖與黑色厚底皂靴。 距城下十余米,騎士忽然拉住韁繩,取出號角。 低沉的號角聲劃開雨幕,驚動了玄武門守軍。 一名千戶到城頭查看,只見三名騎兵徑直來到城門前,卻不入城,而是高聲道:“圣駕已在十五里外,城中百官迎駕!” 天子回鑾? 千戶不敢怠慢,匆匆下了城墻,親自查驗騎兵的腰牌和文書,確認無誤,立即高聲道:“快,遣人稟告告宮內,再與當值各衙門送信,圣駕回京,就在途中,距城十五里!” “遵令!” 接下令牌,數名守軍翻身上馬,飛馳而去。 三名送信騎士這才下馬,接過守軍送上的熱湯,大口飲進。凍得青白的臉頰,總算有了些血色。 五城兵馬司指揮和應天府堂官最先趕到。 軍漢和衙役冒雨清路。 各部官員得知消息,無論是否當值,第一時間換上公服,棄車乘馬,飛馳到玄武門外。 宮中聞聽飛報,徐皇后大妝,乘安車至城外迎駕。 會同館里的各番邦使臣,聽鴻臚寺序班告知圣駕回京,馬上盛裝,冒雨趕往玄武門。 聽到動靜,南京百姓紛紛披上蓑衣,撐起紙傘,走出家門。 自玄武門到內城門,直至宮門,街道兩旁站滿了候駕百姓。 衙役揮舞的鐵尺和軍漢手中的水火棍,完全不被百姓看在眼中。再冷的雨水也澆不滅眾人心頭火熱。 先平安南,再勝韃靼。 開疆拓土,威儀海內,萬邦來朝。非武功蓋世何以為? 朝廷船隊帶回大量海外作物糧種,蓋因天子憂民無糧裹腹。天子執意遷都,更是為萬千百姓守衛國門。 煌煌大明,圣德天子。 生于此土,當逢盛世,是民之幸,家之幸,國之幸! 皇后安車自奉天門出,車亭五彩花板被雨水擊打,發出一陣陣脆聲。 徐皇后一身大紅衣裙,戴雙鳳翊龍冠,正襟而坐。端莊優雅卻不乏英氣,于百姓眼中,彷如九天玄女。 雨漸漸小了。 待皇后安車出城,百官序列站定,各國使臣也被鴻臚寺官員安排妥當,一陣嘹亮的象鳴突然自遠處傳來。 地平線處,旗手衛圣盛京衛開道,儀容衛分行兩旁。 天子旗,五行旗,太長旗,鮮艷的色彩,在細雨中格外醒目。 兩頭罕有的白象,甩動象鼻,邁開闊步,牽引天子玉輅,緩緩出現在眾人面前。 當此時,雨驟停,烏云散去,冬日晴空,灑下一片五彩霞光。 輅亭前,二柱貼金升龍似欲騰空。 奇景乍現,眾人無不驚憾動。一時之間,竟似失去語言。 朱棣推開亭門,眉頭微皺。 身后車隊中,突然傳來山呼萬歲之聲。城門前迎駕眾人方才回神,顧不得地上未干,納頭便拜。 “吾皇萬歲!” 如海嘯一般的聲音傳開,最蠻悍的海外番邦使臣也不由得腳軟。待恍然明悟,已隨他人一同叩拜,高呼萬歲之聲。 朱棣滿意了,面露笑容。 “平身!” 在他身后,孟清和垂首,表情很難以形容。 聲音很洪亮,沒錯。 可堂堂天子,當著群臣和番邦使臣,舉著個喇叭喊話? 好吧,往好處想,這也能證明大明科技進步,領先于時代。 不過,若有哪位國手以此為藍本,繪出一副“天子回鑾圖”,流傳后世……孟伯爺默默起身,告訴自己別多想,太傷腦細胞。 天子儀仗入城,又是一陣山呼萬歲之聲。 孟清和跟在圣駕后,目光掃過使臣隊伍,突然定在某一處,瞬間眼睛亮了。 棕紅色皮膚,黑發,健壯強悍,頭插—羽毛,印第安人? 莫不是,鄭和船隊找到了美洲大陸? 砰——啪! 鞭炮聲聲,禮花綻放。 孟伯爺嘴角咧到耳根,三保太監,果真威武霸氣!必須大拇指! 達伽馬,哥倫布,都可以哪涼快哪歇著去了。 這個時代的海洋,注定屬于大明! 第二百二十五章 滿載而歸的船隊二 臨近新年,圣駕回鑾,金陵城內分外熱鬧。 回宮翌日,永樂帝設宴奉天殿,大宴群臣。 皇后設宴坤寧宮,賞賜五品以上命婦寶鈔布帛有差,五品以下各寶鈔一錠。 賞賜發下,群臣皆喜。唯獨孟清和有些別扭,雙份賞賜,該高興還是該覺得別扭?就經濟意義上來講,應該高興的……吧? 鄭和,王景弘,侯顯三人領船隊出航,宣揚國威,帶回異寶,獲天子賞賜錦衣金帶。 永樂帝不是正德帝,不會將蟒服、麒麟服和斗牛服當工作服,大批量下發。鄭和三人的錦衣,以靛藍深紫為主,除用料考究,上繡葵花圖樣皆十分尋常,無任何出奇之處。金帶尤為樸素,連個金荔枝的花樣都沒有。 這樣的賞賜,不是讓他們穿出去顯擺,而是告知群臣,此三人功在社稷,深得天子之心。 鄭和三人叩謝圣恩,激動得滿臉通紅,淚水長流。 “奴婢粉身碎骨,未能報得陛下隆恩!” 暈船算什么,便是天子讓他們跳海游泳尋找新大陸,三人也絕無二話! 扒掉衣服,縱身一躍,渾身的力氣,足夠和虎鯊來場三對一較量。 腦補委實有些夸張,正不斷朝奇怪的方向前進。孟清和用力掐一把大腿,疼得倒吸一口涼氣,總算將思維拉回正常軌道。 宮宴當日,隨船隊出航的通譯,水手,醫士,伙夫等,都得菜肴美酒。有官身及立下功勞者,更賜宴后軍都督府。 菜品如何不必提,關鍵是皇恩,是臉面。若非天子恩德,眾人做夢也想不到能有今天。 吃不飽沒關系,夾一筷子菜,喝一盅天子賞賜的御酒,足夠向自己的兒孫炫耀,知道不,當年你老子吃過御廚手藝,喝過宮中御酒!你小子不過識得幾個字,會耍幾下腰刀,便自以為了不起?先混到你老子這份上再翹尾巴不遲。 奉天殿前,樂舞暫歇,永樂帝著明黃盤龍常服,頭戴翼善冠,舉起酒盞,朗聲道:“朕與諸卿共飲!” 宴中文武皆起身舉杯,齊聲道:“陛下隆恩,臣等敬尊!” 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立在最前,舉起酒盞,一飲而盡,“兒臣恭祝父皇威服海內,君臨萬邦!我大明安于覆盂,千秋萬代!” “好!” 永樂帝大悅,連飲三盞。 群臣再舉杯,酒量淺也要一口悶。敢不喝,就是不給天子面子。不給天子面子,光輝的職業生涯就要提前打上休止符。 還想為官做宰?早點回家種地去吧。 兩位皇孫不能飲酒,酒盞里都是糖水。 皇后嚴令,一滴酒都不許皇孫沾。服侍兩人的宦官宮人只能瞪大眼睛,探照燈似的關注每一個細節。見漢王殿下放下酒杯,拿起筷子沾酒,送到朱瞻壑嘴邊,黃少監的眼珠子好懸沒瞪出來。 皇后不許皇孫飲酒,皇孫親爹非要讓兒子嘗嘗酒味,還能硬攔? 好在朱瞻壑是個聽話的孩子,時刻謹記皇祖母教導,任憑親爹如何“引誘”,就是不張嘴。 之前宮宴,他上過一次當,辛辣的味道至今忘不掉。自那以后,朱瞻壑就對“酒”產生了心理陰影。并為此請教過自己的兩位師傅,“為何宮宴上不能全飲糖水?” “世子為何有此疑問?” “孤覺得酒難入口,糖水更好?!?/br> 夏元吉揪掉一把胡子,卻沒能給出答案。 要向皇孫解釋酒的起源和象征意義,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任務。至于糖水一說,更不可對外人提。 夏尚書想得很是深遠,萬一話傳出去,被史官記錄下來,或是被有心人曲解,對漢王世子的名聲,定會產生不小影響。玩物喪志倒不至于,特立獨行,奇思妙想,對默認的皇帝繼承者而言,也不是太好的形容。 孟清和的想法就簡單多了,摒棄一篇篇大道理,直接拋出回答兒童問題的萬金油。 “世子尚稚齡,待年壯,便可解?!?/br> 即是說,世子年紀還小,長大以后就明白了。 朱瞻壑眨兩下大眼睛,小胖手來個農民揣,沉思幾秒,勉強接受這個答案。 夏元吉目瞪口呆,不自覺又揪掉一把胡子。 原來問題可以這樣解釋?果然人到暮年,就少了機變? “興寧伯此言,恐有搪塞世子之嫌?!?/br> 漢王府教授為人耿直,性格有些古板。見孟清和如此,認為不妥,出言直指。 孟清和不以為意,笑呵呵道:“本官所言有何不妥?”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