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節
永樂七年八月,征討大軍再傳喜報,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已死,首級正在抵京的路上。一同前來的,還有百余人組成的瓦剌使臣隊伍。 接到喜報,朱棣當即下旨,賜瓦剌首領順寧王馬哈木金二十兩,銀五十兩,寶鈔五百錠,紗綢布帛百匹。賜瓦剌客列亦惕部頭領,賢義王太平金十兩,銀三十兩,寶鈔三百錠,紗綢布帛百匹。并賜給瓦剌諸部阿只里海子至色愣格河土地,許其冬春在此遷移放牧。 為顯示“公平”,也為抹平之前食言一事,永樂帝大筆一揮,將忽蘭忽失溫以東的土地賜給兀良哈,許三衛在此放牧。 賞賜的土地本都屬于韃靼,慨他人之慷,朱棣毫無壓力。 仗打營了,本雅失里這個名義上的韃靼可汗被咔嚓了,韃靼太師阿魯臺不知所蹤,非為日后考慮,朱棣甚至想把韃靼的地盤都劃拉到自己手里,做自家的宅基地。 若非成國公進言,魏國公也表示不能這么干,吃相不好看,朱棣百分百會下手??刹幌率?,著實眼饞。 最后,是五軍都督府和南北兩京六部共同商議,得出解決辦法,韃靼終究沒有完全被滅,占地盤的條件還不成熟,與其貿然設立衛所,不如采取分割的方式,繼續削弱韃靼,順便做一下人情。 “瓦剌奉上本雅失里首級,且于戰前對韃靼多有牽制。兀良哈為陛下沖鋒陷陣,立有大功,不若以水草豐美之地加以恩賞,其必能體沐圣德?!?/br> 夏元吉的話很漂亮,朱棣最終采納了朝臣的建議。但為防瓦剌勢力過強,永樂帝決定,大軍班師后,將被俘后歸順的韃靼太保馬兒哈咱放回草原,授其為韃靼可汗。 “韃靼瓦剌均狼子野心,一家獨大,必會再生貪婪之心,起邊境之禍。我朝擇弱者扶持,令其互相牽制,方為可行之策?;首娓钢鈶侨绱??!?/br> 這番話,出自朱瞻壑之口。 夏元吉震撼到無語。他本想借天子旨意引導圣孫,不料,準備好的話都被堵在了喉嚨里。 “世子聰慧?!?/br> 朱瞻壑正襟端坐,謙虛道:“夏尚書過獎。這些道理,多是孤從書上讀到,少保也曾為孤講過。孤一直不太明白,如今才恍然大悟。孤還小,很多道理,孤只是一知半解,還仰賴夏尚書教導?!?/br> 夏元吉仰頭望向屋頂,再次體會到,教導漢王世子是何等的不易。 虧得夏司徒胸懷寬廣,氣量博大,否則,孟清和回朝之日,即是夏司徒上門之時。 作甚? 單挑! 把世子教導成這樣,是想怎樣?把旁人的教學之路通通堵死?!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感不妙 永樂七年九月,征討韃靼大軍班師回朝。 經此一役,以蒙元正統自居,始終惦記著恢復元朝風光的韃靼,徹底趴下了。 可汗本雅失里被殺,首級被瓦剌送到明朝換取封賞。 太師阿魯臺北逃至荒原地帶,后已不知去向,是生是死,無人知曉。 韃靼的另兩位重量級人物,太保馬兒哈咱和樞密知院脫火赤,均被明軍俘虜,先后歸順明朝,向明朝稱臣。 韃靼的土地,水草最豐美的部分已被瓜分,僅存一片狹長地帶,留給馬兒哈咱和脫火赤放牧。 此戰中,韃靼死傷和被俘的人數將近八萬,徹底傷了元氣,短期內,實難東山再起。 部落失去的牛羊無可計數,更不用提四散的牧民。一旦進入瓦剌地界,或是北逃遇上野人女真,下場只有兩個,要么死,要么歸順。 舉部歸附明朝的韃靼部落同樣不少。 這些部落,多是游牧地接近明朝邊塞,暗中與明朝互通貿易,早有往來。少數是對本雅失里和阿魯臺心存不滿,更有個別是鬼力赤的擁躉,在阿魯臺掌權之后,被強力打壓,在草原上活不下去,希望得到明朝的庇護。 在明朝邊境游牧的韃靼部落,時常能看到路過的兀良哈商隊,心中早有不平。 瞧瞧人家,戰馬皮甲,滿面紅光。瞅瞅自家,一年里,總有三四個月要勒緊褲腰帶過活,不眼紅才是怪事。 “兀良哈算什么?沒有明朝的火器鎧甲,沒有明朝制造的馬刀和豐厚的油水,他們只配給韃靼牽馬!” 韃靼主力戰敗的消息傳出,歸附明朝的韃靼部落越來也多。一些部落為表誠意,主動放還前些年被擄走的邊民。 雖說老朱家在鄰居心目中的形象不怎么樣,明朝實行的“對外政策”卻是深入人心。 瓦剌和兀良哈都開始接收地盤,馬兒哈咱回來也未必能給自己撐腰。留在草原朝不保夕,很有可能被瓦剌吞并,淪落為奴隸,不如投向明朝,運氣好的話,或許能被封官。如果能獲得兀良哈一樣的待遇,為明朝打仗守土也絕沒二話! “部落的生機在草原以南,這是長生天的旨意?!?/br> 薩滿道出“神諭”,部落成員再無半點猶豫。 投靠明朝,必須的! 不過,想內附,必須有人引薦。邊塞沒熟人,整討大軍還在草原!部落頭領和勇士們商議過后,舉手表決,拆帳篷,跟上明軍! 征討大軍回程途中,遇上的韃靼部落多達十數,規模大小不等,目的只有一個,請求內附。 部落頭領爭先表示忠心。 “宰殺牛羊,獻給天軍!” “將最好的戰馬貢上!” “我們有草原上最美的姑娘!” 此言一出,眾人皆嘆服。 高,實在是高! 元朝時即有公主和親的做法,被李氏朝鮮取代的高麗,王后多出自元朝公主和宗室女。 明朝皇帝的后宮也有蒙古嬪妃,卻多是默默無聞。 洪武帝有馬皇后。馬皇后薨逝,人生樂趣瞬間轉移,從早到晚致力于殺人全家,潛心研究滅掉功臣的最優方法。 建文帝……在位時間太短,可以略過不提。 永樂帝和老爹一樣,敬愛發妻。三個兒子均出自皇后,歷朝歷代都是罕有。只要有徐皇后在,宮里的女人掀不起半點風浪。 歷史也證明,徐皇后去世后,打仗成為朱棣人生中最重要的娛樂。如今徐皇后鳳體安康,她之后的某某寵妃,注定失去粉墨登場的機會。 天子的路走不通,并不意味著聯姻一途行不通。 大明的勛貴,將官,甚至是低級軍官,都是不錯的人選。 明朝以戰功升官封爵,誰能保證,一個不起眼的小兵,不會厚積薄發,戰斗力飛速飆升,成為戰斗狂人,進而封官拜爵? 最顯著的例子,御賜國姓,大明朝堂的斗士,興寧伯。 邊塞各地,興寧伯的發跡史已然成為勵志傳說。 順天八府,大寧城,開平衛,處處流傳著興寧伯棄筆從軍,為父報仇的大義之舉。 戍邊靖難屢立奇功,得天子賞識,以庶人躋身勛貴,期間種種,全部成為有志青年追逐和效仿的目標。草原上都有耳聞。 更重要的一點,興寧伯還是單身,簡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聯姻對象! 在大軍班師途中,孟清和驚奇發現,圍繞在他身邊的壯漢們越來越多,話里話外都是部落里的姑娘,臉上明晃晃刻著“做媒”兩個大字。 “伯爺,我的女兒是草原上最美的珍珠,你一定不會失望?!?/br> 孟清和尷尬笑笑,無意間轉頭,悚然一驚,定國公手正扣在刀柄上…… “伯爺,我的孫女能扛起兩頭山羊,一定好生養!“ 孟清和又回頭看看,刀鋒抽—出了兩指寬,寒光閃啊閃。 “伯爺,我的侄女能歌善舞!” 孟清和不敢再回頭了。 “伯爺,我部落的姑娘,blablabla……” 壯漢們仍在繼續,孟清和壯起膽子看最后一眼,頓時悔意滔天。 國公爺正手握長刀,笑得萬分迷人。周身五米之內已然清空。 孟清和僵硬的扯了扯嘴角,脖子發出咔咔的聲響。 他干嘛要回頭?! 再者說,想做媒,大軍中那么多好漢子,怎么偏偏就盯上他了,看他好說話,好欺負? 萬一國公爺怒火沖天,要大開殺戒,他是跑啊還是跑???關鍵是,他跑得了嗎? 孟清和萬分糾結。壯漢們卻突然噤聲,拉起韁繩,快速后退兩米。 無他,定國公過來了。 孟清和垂首,意圖幻想自己是只鴕鳥。 現實卻是,定國公慢悠悠的策馬走到他身邊,將鴕鳥的腦袋直接從地里拉了出來。 “十二郎,”沈瑄挑眉,俊顏帶笑,一身玄色鎧甲,著實的迷人,卻也萬分的嚇人,“待回京后,瑄欲同十二郎秉燭夜談?!?/br> “……” “自出塞,瑄一直未能同十二郎好生親近?!?/br> “……” 大手探過馬背,拍在孟清和的肩上,指尖不著痕跡的擦過頭盔邊隙,在孟清和的頸側劃過,“十二郎意下如何?” “……”不如何,他只想哭。 “十二郎可是歡喜?” “國公爺?!?/br> “恩?” “我告訴他們,我有家室了。秉燭夜談,能不能……” 話到一半,沒聲了。 國公爺笑得愈發迷人,孟伯爺咬到舌頭了。 孟清和捂著嘴,面色發苦。定國公心情卻好了不少,中途扎營時,獨挑二十余名韃靼和兀良哈頭目,無一敗績。壯漢們被當成沙包,左扔右甩,爬起來再甩,滾了一身泥土,對沈瑄卻愈發的恭敬,更無一人開口為國公爺做媒。 武力值太高,喜怒不定,委實不敢開口。萬一話不對,拳頭換成刀子怎么辦? 孟清和蹲在戰馬旁邊,咬著兩和面餅子,迎風淚流。 如果他的武力值能向國公爺看齊……悲催的仰頭,不可能的事,還是不要想了。 短暫休息之后,大軍繼續前行。 讓孟清和感到驚訝的是,壯漢們突然不圍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