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節
孟清和想哭。 親哥念著他,他感動??扇堑搅藝珷數暮蠊?,委實讓人后背發涼。他開始認真考慮搬到西廂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搬的話,告假天數必將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國公爺會讓他囫圇個的卷著鋪蓋挪地方? 參照往日經驗,可能性無限趨近于零。 抹把眼淚,他還是提前準備好假條吧…… 永樂六年八月末,朝廷布告天下,天子九月北巡。 未幾,朝廷的使節和封賞馬哈木的敕書送抵瓦剌本部。 馬哈木受封順寧王,他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賢義王和安樂王。 明朝使節表達了永樂帝扶持瓦剌的誠意,送上的糧食,茶葉,布帛和鐵器黏住了瓦剌各部頭目的雙眼。尤其是五百鐵器,差點讓各部頭目當著使節的面打起來。 勉強壓服眾人,馬哈木向明朝使節表示,大明的意思他了解,一定給韃靼好看! “請天使稟告大明天子,臣同本雅失里阿魯臺不共戴天!” 馬哈木想得很明白,韃靼被滅掉,大明也不可能跑到草原上安營扎寨。到時,空出的地盤還不是自己的?唯一需要提防的只有兀良哈。大不了草場平分,再向大明要求封賞,得到的利益也少不了。 什么唇亡齒寒,內部矛盾,在豐厚的賞賜和可能得到的利益面前,全都是渣。 第二百零九章 沒有最找死,只有更找死 永樂六年九月,朔望視朝,禮部上天子北巡儀狩。 “夫巡幸者,帝王之大事,四夷八方之人皆來朝見。于此,扈駕官軍不可不慎。容儀衛,盛京衛,旗手衛,錦衣衛之外,更宜于各衛所預選精壯有膂力之士,增益扈從之數,以瞻備不虞?!?/br> “圣駕行經,親王離城一程迎候??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縣主,郡君,儀賓皆循此例?!?/br> “鎮守,三司,官吏軍民于境內朝見,非經過傳召,毋得出境?!?/br> “道途供應節備,毋得擾民進獻?!?/br> “行經省府州縣,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進表,俱飛馳達御駕行在所。小事送文淵閣,再送御前?!?/br> 禮部尚書鄭賜手持笏板,有條不紊,逐一上奏相關條陳。 永樂帝時而頷首,時而蹙眉,卻始終沒有打斷鄭賜。 “陛下幸北乃國之大事,諸項既定,當可布告天下?!?/br> 話音落下,鄭尚書拱手下拜。 永樂帝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當即下旨,令隨扈官員依禮部條陳施行。 “陛下圣明?!?/br> 鄭尚書起身,退回左班。站定時,臉色微白,借寬袖遮掩,吞咽數下,總算沒有當殿咳嗽出聲。 禮部尚書夏元吉站在鄭賜左側,見狀,低聲問道:“鄭宗伯體有不適?” “無礙?!编嵸n搖頭,聲音沙啞,“舊疾而已?!?/br> 夏元吉沒有再問,地點時間都不合適。 吏部尚書蹇義和兵部尚書金忠交換了一個眼色,面現了然。 自年中,鄭賜多次告假。數月前,鄭府延請太醫,劉院判親自前往診治。經數月湯藥調養,病情仍不見好轉,反倒愈發嚴重。說不得,天子北巡歸來,禮部尚書便要換人。 禮部左侍郎為人耿直,有才具,卻少變通。右侍郎善鉆營,人品有瑕,為上所不喜。觀五部,天官以下,惟前吏部左侍郎許思恩德才兼備,早年由國子監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上靖難有功,升刑部左侍郎,同鄭賜共事歲余。若非卷入山東青州案,下詔獄身死,定會為鄭賜舉薦。 再多無奈,人也已經死了。 傳言從許侍郎家中搜出了私結藩王的證據,打死鄭賜也不會再同他扯上關系。平日里的故交好友,同窗同僚也是有多遠跑多遠,恨不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割袍斷義,撇清關系。 解縉為何會被一貶再貶?原因之一,即是同平王走得太近。 朝臣私結藩王,嚴重點說,罪同謀反。即使是皇帝的親兒子,證據確鑿,照樣從嚴從重處罰。 許侍郎自己找死,怪不得旁人。 同樣的,遠在貴州的平王也讓永樂帝更加不喜。 早朝之后,宮中特遣太醫院趙院使過府,為鄭尚書診脈。 趙院使診出的結果同劉院判一樣,舊疾,年邁,辭官休養或有數載壽數,繼續在朝,恐無多少春秋。 聽完回報,朱棣沉默良久,最終嘆息一聲,下令開內庫,取上等藥材并寶鈔五百錠送至在鄭府。 “賜本善人,和厚易直,為國之大才?!庇罉返厶峁P,旋又放下,只令白彥回傳口諭,“傳朕言,囑其好生養病?!?/br> “奴婢遵旨?!?/br> 退出暖閣,白彥回遣人知會司禮監和內官監,開天子內庫,即便有圣意,也必須叫上兩監掌印。 白公公離開后,錦衣衛指揮使楊鐸請見。 “宣?!?/br> 永樂帝隨手翻一封奏疏,看了兩眼就丟到一邊。 錦衣衛上報,蘇松諸郡大水,有司卻蔽而不聞。遞上奏疏,卻說什么檜花為瑞,不知所云!比照青州貪墨案,兩府三司都要問罪! “臣參見陛下!”楊鐸跪地行禮。 “起?!敝扉柕?,“何事?” “稟陛下,貴州回報,平王于普安州私設儒學,數名大儒慕名馳奔?!?/br> 朱棣猛然抬頭,目光如電。 “可有實據?” 楊鐸取出備好的條子,呈送到御案前。 不到百字,詳細列出儒學所在,教授的各項課程。以及授課儒師名姓籍貫,是否曾被朝廷征辟,在朝為官。 捏著條子,朱棣氣得眼底泛紅,怒極而笑。 這張紙上,至少有三人曾被朝廷征辟,卻端著架子,不肯給他面子。如今卻主動投向平王,在儒學中授課?在這些士人眼中,他竟然不如自己的兒子?! 好,很好! 朱棣怒火中燒,似猛虎要擇人而噬。 楊鐸恭立不言,不喜不怒。 “楊鐸?!?/br> “臣在?!?/br> “再派人去普安州?!睂⒈”〉男堃稽c一點攥緊,握在掌心,朱棣一字一句道,“這上面的人,都給朕‘請’到京城來?!?/br> “臣遵旨?!?/br> 楊鐸領命,退出暖閣。 陽光依舊刺眼。 楊鐸微微瞇起雙眼,狹長的眼尾,似帶著鋒銳。站在門旁的宦官不由得退后一步,打了個哆嗦。這位楊指揮使,愈發的沒有人氣了。 回到錦衣衛北鎮撫司,楊鐸即刻遣同知紀綱帶校尉力士十數人趕往貴州。 “爾等歸來,天子定不在京城。人先關進詔獄,不必動刑,等天子北巡歸來再做計較?!?/br> “是!” 紀綱領命,走出被鎮撫司前堂,親自點人,備好馬匹路引,趕在城門關閉前飛馳而出。 彈劾錦衣衛? 想把錦衣衛當墊腳的石頭踩? 紀綱冷笑,親王如何,得士人擁護又如何?鈍刀子割rou,可比一刀了解痛上百倍千倍。 對楊鐸,紀綱佩服,更多的卻是恐懼。 探子上報的消息,分開看都算不得大事。換做平時,興辦儒學,平王或許還能得到嘉獎??善s在許思恩事發,天子氣不順,經指揮使上報,立刻引來雷霆之怒。 如果之前對楊鐸還有一絲不服,自此之后,紀綱再生不出半絲爭勝之心。 得罪了錦衣衛,還有萬分之一的活命可能。同楊指揮使對上,當真是削尖了腦袋找死。 彈劾楊指揮使? 究竟是哪位才子想出來的主意? 紀綱出發不久,永樂帝連下兩道旨意,斥責平王“不察是非,從小人之言,不遵禮法,違高皇帝之訓”,賜書令平王自省。 “爾居深宮,行腐儒之道,不聞外事,皆由左右小人作威福。更與jian佞之輩狎昵,素日不察是非,任其所行,毀譽于軍民。今賜書令爾自省,去讒佞之輩,有罪者,立械送至京城。毋聽小人,悔改猶未晚也?!?/br> 朱棣的口氣并不嚴厲,平王府秘結朝臣,平王私設儒學,都提也未提??删褪沁@樣“和藹”的語氣,卻讓朱高熾冷到骨子里。 隨后,朱棣又下旨削減平王祿米。由八千石減到六千石,同漢王和趙王相差整整四千石。 旨意下達,擁護平王的朝臣都暗道不好。 明面上,天子沒有降平王的爵位,實際上,他已差了兩個弟弟一截。 在被訓斥之后,朱高熾立刻上表自陳,言受人蒙蔽,犯下錯事,使得父皇震怒。然上有仁愛之德,人非本惡,有官屬犯錯,請拘押王府,行感化教誨。 徐皇后沒有為長子求情,只道不要涉及長孫。 永樂帝按下平王上表,下令再減平王祿米。 兒子有仁愛之德,老子就是兇惡殘暴?使出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當真是不知悔改! 皇帝嫡長子,堂堂親王,祿米只有四千五百石,還不及世子郡王。 朱高熾終究沒能跳出六界,眼見老爹絲毫不留情面,再不敢玩任何心眼,也不再聽官屬幕僚和平王妃的諫言,再次上表,自陳過錯,誓言一定痛改前非。只是希望父皇能寬限些時日,再送坐罪之人入京。 有朝臣想為平王說話,卻無處著手。 天子處置平王,理由正當。親情大義均站都住腳。 以宗室之法,平王沒有降爵,只減祿米,已是從輕處罰。殊不見犯錯的其他藩王,要么關押宗人府,要么貶為庶人,發邊陲勞動改造。處罰最輕的也沒了爵位,只能老老實實做個富家翁。 為平王喊冤?不可行。萬一弄巧成拙,誰也無法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