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節
“臣所言句句屬實,陛下若是不信,兀良哈頭目乞列該等人就在會同館,陛下可傳召,問清虛實?!?/br> 至此,話題被孟清和徹底帶歪。 兵科給事中的臟水,徐增壽的好圣孫,禮科給事中的彈劾,漢王趙王的自辨,永樂帝震怒,再到孟十二郎的“天可汗”。 此時此刻,抗議平王改藩,彈劾漢王趙王失皇家威儀,斥責朝中jian佞,乃至于立皇太子都不再重要。 “天可汗”三個字對永樂帝的吸引力,遠超以上所有。 乞列該被從會同館傳至宮內,起先還以為是自己上奏的情報終于引起了朝廷重視,不想,卻被問及了“天可汗”一事。 兀良哈壯漢四肢發達,卻不是沒腦子。 見永樂帝正臉膛發紅,明顯很激動,乞列該立刻單手捶著胸膛,大聲道:“陛下,您就是兀良哈心目中的天可汗!陽光因您而明亮,草原為您而繁茂!您是兀良哈的太陽,兀良哈的月亮,兀良哈的星星,兀良哈的神明!兀良哈愿世代臣服于您,兀良哈的勇士將拿起長刀,為您沖鋒陷陣!” 震撼,絕對的震撼! 文臣武將集體默然,興寧伯和乞列該為他們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孟清和垂首,五官有些扭曲。眼前這位拍龍屁的功力非同一般,望塵莫及??! 乞列該還在大聲稱頌,反正好話不要錢,這是從興寧伯身上學到的。 永樂帝十分的激動,差點把椅子上的扶手掰折,才沒大笑出聲。 群臣還沉浸在震撼中,半晌不知該做出什么反應。 孟清和朝朱高煦和朱高燧使了個眼色,兄弟倆立刻會意,舉臂高呼,“父皇英明神武,四夷臣服,大明千秋萬代!” 殿中文武這才意識到自己慢了半拍,立刻同朱高煦兩人一同高呼,“陛下萬歲!” 殿外,被錦衣衛押往北鎮撫司的的王給諫成功暈了過去。 楊鐸單手捏了捏荷包,映著月光,唇角勾起一模笑紋,看向被拖走的王給諫,眸光旋即冷凝。 “叫紀綱盯著解學士的宅子,有生面孔,立刻抓起來?!?/br> “是!” 第一百九十一章 皇孫之師 宮宴當日,兀良哈頭目乞列該大出風頭。 率先喊出“天可汗”三個字的興寧伯,也成為了群臣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兩人加起來,風頭甚至壓過了搶解縉臺詞的徐增壽。 坤寧宮很快得到消息,被皇后賜宴的誥命們十分懂得把握時機,各種好話一個勁的往外倒,生怕比別人慢了一步。 嘴巧的多說幾句,嘴拙的也要符合幾聲。這種場合,基本不會有人不識相。 沒聽宮宴當場就有給事中被打入錦衣獄? 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出該遭雷劈的話,就是這樣的下場! 王給諫的妻子不夠資格被賜宴,他的母親同另外幾位五品宜人陪坐末席,聽著殿中對漢王和趙王的夸贊不斷,對武陽侯和興寧伯的贊揚也是聲聲不絕,偏偏夸完又要踩上她兒子一腳,恨得牙齒幾乎咬碎。 憤怒,屈辱,憋悶,擔憂。 各種情感一同涌上,卻不能表現出來,更不能擅自離席。 兒子已經下了錦衣獄,她若在坤寧宮中失儀,會惹來更大的禍患。 唯一能做的,就是對他人譏諷的目光視而不見,全當聽不到身邊幾人的竊竊私語。只要熬過了今夜,只要不再為家人招禍…… 同她一樣陷入窘境的,還有兵科馮給諫家中的女眷。 朱棣被馮給諫和王給諫惹惱,徐皇后對潑兒子和孫子臟水的兩人一樣的厭惡。 只不過,皇帝已經發落了王給諫,馮給諫也是秋后的螞蚱,徐皇后不會再輕易發作他們的家人。但皇后不動手,不代表其他人不會借此表示“忠心”。 一場宮宴,王給諫的母親和馮給諫家中女眷,幾乎是被架到火堆上烤,無時無刻都在坐立不安。直到朱瞻基和朱瞻壑來給徐皇后見禮,殿內眾人的注意力被兩位皇孫吸引,情況才有所好轉。 但這只是暫時。畢竟,馮給諫對漢王世子的污蔑,王給諫對漢王和趙王的彈劾都是既成事實。 可以想見,王給諫一天不從錦衣獄中出來,對馮給諫的處理一天不落到實處,兩人的家眷仍要在旁人的譏諷和白眼中煎熬。 如果可以,兩位宜人當真很想立刻從皇后和皇孫面前消失。 可惜想象終究是想象,在宮宴結束前,她們必須繼續撐下去。 朱瞻基和朱瞻壑站在一處,向徐皇后行禮,齊聲道:“孫兒見過皇祖母?!?/br> “好?!毙旎屎笮χ寖扇似饋?,給朱瞻基賜坐,然后如朱棣一般,將朱瞻壑抱到了懷中。 比起在朱棣身邊,朱瞻壑老實了許多。 或許是早慧的關系,他知道皇祖母身體不好,在皇祖母身邊不能如在皇祖父身邊一般,必須老實,才不會累到皇祖母。 三頭身的胖娃娃小拳頭一握,身板筆直的坐著不動。 可無論再努力,像球,還是像球。 殿中誥命連聲夸贊,“漢王世子如此孝順知禮,將來必定不凡?!?/br> 徐皇后笑著道:“莫要過譽,他小小年紀,恐承擔不起?!?/br> 說話的劉淑人同婆婆對看一眼,心中暗喜,看來,是猜對了皇后的心思。 朱瞻基坐在一旁,在徐皇后看過來時,低下頭,不發一語。 徐皇后嘆息一聲,“瞻基,到皇祖母身邊來?!?/br> 平王妃做了什么,平王就藩前是如何表現,徐皇后知道得一清二楚。只要她想知道,即使是天子,也瞞不住她。 從震驚到憤怒,從悲傷到平靜。 徐皇后對兒媳失望,對長子更加失望。 在三個兒子中,天子更喜歡次子和三子,她卻始終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 因為朱高熾是長子,更因為朱高熾不得天子喜愛,徐皇后對長子的關心,甚至超過了其他兩個兒子。 但在處置平王妃這件事上,朱高熾讓徐皇后寒心。 念著張氏是他的妻子,可記得自己是他的母親? 終究,還是怨了自己? 徐皇后不知道,也不想深思。 平王離京當日,徐皇后突然發起了高熱,身體虛軟,入口的湯藥,苦得讓她無法下咽。 “孽子!” 坤寧宮內,永樂帝大發雷霆,當即要派人將朱高熾抓回來問罪。 最終,是徐皇后撐起病體,攔住了他。 是有意還是無心,已經不重要了。 她只當沒生過這個兒子! 話出口,徐皇后十分平靜,朱棣面上怒氣不再,揮退宮人,親自喂徐皇后用藥。 烏黑的藥汁灑在身上,抱緊瘦成了一把骨頭的發妻,不畏腥風血雨的永樂大帝,終于紅了眼眶。 隔日,徐皇后再不提平王,只是遵照醫囑服藥,病情再未見反復。 對長子已經失望,徐皇后下了決心,不能讓長孫再像他的父親。 仁義道德,禮儀孝悌,整日掛在嘴邊,毫無用處,實際行動才是根本。否則,書讀得再多也是枉然。 長孫的教育,再不能讓他的父母插手,凡是同平王妃有關的伴當,宮人,宦官,都被從朱瞻基身邊一一調開。 陪伴朱棣二十余年,隨朱棣一同從南京到北平,再從北平回到南京,朱棣成年的三子五女,除了母不詳的常寧公主,都是徐皇后所出。 正如當年馬皇后可以勸說朱元璋放下屠刀,只要徐皇后不倒,只要她穩坐宮中,魑魅魍魎,心懷叵測之人,休想在宮中掀起風浪。 “以往是本宮精力不濟,疏忽了?!?/br> 聽到這句話,侯顯都有些頭皮發麻。 只要是燕王潛邸出身,都會明白這句話背后代表著什么。宮里宮外的某些人,好日子就要到頭了。 能讓徐皇后“出山”,平王妃的種種“努力”,倒也沒有白費。 同成國公一樣,永樂五年,徐皇后并未如歷史中一般薨世。而是在太醫的精心調養下,越來越健康,活到與朱棣同壽基本沒多大問題。 這一改變會為朱棣乃至整個大明帶來什么,尚無人知曉,連孟清和也是一樣。 華蓋殿中,成功拍了龍屁的兀良哈頭目乞列該被賜坐,賜酒,賜rou。 按照定例,在宮宴中,乞列該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能獲此殊榮的,只有兀良哈三衛的指揮渠長。但是,他讓皇帝龍心大悅,皇帝給他賜坐,旁人縱有不滿,也不會在這時冒頭。 前車之鑒不遠,想囫圇個的出宮,不被錦衣衛請去喝茶,還是識趣點好。 乞列該萬分激動,臉膛通紅,手都有些顫抖。 和他一樣進京朝貢的兀良哈頭目,被賜宴會同館,回去都能炫耀幾個月,引得眾人羨慕。他能參加宮宴,能得皇帝賜酒,這是何等的榮耀! 如果不是還有理智,乞列該有極大可能藏起酒壺酒杯,菜盤子也藏兩個,都帶回部落。 金壺銀盞玉盤,連大頭領都不夠級別使用,全都是他參加宮宴的證據! 酒過三巡,朱棣有了幾分醉意,“高煦,高燧,為成國公武陽侯倒酒!朕今日高興,諸位愛卿,不醉不歸!換大碗!” 朱能等人轟然叫好,立刻有宮人撤掉了酒盞,換了大碗。 清澈的酒水注入碗中,朱棣帶頭,朱能等人一仰脖,半碗酒水入口,半碗濕了衣襟。抹去胡子上的酒水,君臣都笑得無比暢懷,仿佛又回到了出征大漠,征戰北元的歲月。 孟清和沒那么好的酒量,一碗頂天,兩碗就要趴下。眾人多少知道他的酒量,一盞過后,就放過了他。 在中年大漢們大碗喝酒,懷念往日時,孟清和知機退后,抓緊時間吃菜。 葷菜涼了沒法下口,素菜倒是好些。 這么吃也不成,孟清和放下筷子,回身叫來一個宦官,吩咐了幾句。 “麻煩快點送來?!?/br> 話落,一小塊銀子落進了宦官的衣袖里。 比不上成國公財大氣粗,好歹半腳跨進了有錢人行列。送銅錢掉份,給寶鈔更不成,捏塊銀子遞出去,倒也并不怎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