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節
興寧伯是誰?簡在帝心的猛人,帶著大寧都司和邊軍一同發家的厚道人。 在他手底下干活,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報。若是不努力,多少人排著隊等著競爭上崗。 激烈競爭之下,大寧都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如火箭一般極速飛升。 以大寧為參照,伴隨著人員被陸續借調,高效快捷的辦公方式呈扇形向周邊輻射。薊州,遼東,開原,廣寧,宣府,順天八府,各司衙門,都開始大踏步向前邁進。 別人都在狂熱的向前飛奔,汗水灑了一路,自己慢悠悠邁著八字步龜速前進,被落下一大截,饒是臉皮再厚也撐不住。 潛移默化之下,南京和北京官員的工作模式和節奏變得極為不同,進而造成了許多問題… 北京的官員調到南京,報道之后開始工作,馬上黑臉。明明半個時辰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一天,一天不行就兩天,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朝廷的金錢,更是浪費個人生命!此等風氣萬不能助長,挽起袖子,上疏,彈劾! 南京的官員轉調北京,同樣不習慣,到衙門里上班,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君子風度呢?士大夫的瀟灑呢?統統不見。堂官和推官擼胳膊挽袖子,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為的不是圣人之言,而是該向往來商隊征收多少稅額,明年春耕該種什么,邊軍到草原上“淘換”畜群的成果如何,諸如此類,簡直是有辱斯文!彈劾,必須彈劾! 南北兩京的爭吵,貫穿了整個永樂朝,也成為了大明官場上的又一道獨特風景線。 作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卻鮮少被提及。畢竟,有趙緯和陳瑛的先例,言官們都有了一個共識,沒事少惹興寧伯,這位絕對是屬不倒翁的,沒有一拳砸穿鋼板的本事,千萬別自找沒趣,撞破了腦袋,可沒有救護車。 整個九月,孟清和一直在忙。 鞏固了邊防,派人乘船南下,加入鄭和下東洋的船隊,臨近十月,仍是閑不下來。 在考察過大寧的儒學和周圍里鄉的私塾之后,孟清和上疏朝廷,請在大寧設立儒學和衛學。 訓導和儒師都是現成,錦衣衛正在朝堂里過篩子,隔三差五就有倒霉蛋被發到邊遠地區支教戍邊。尤其是近段時間,南來的隊伍絡繹不絕,大寧的人才絕對不缺。只要朝廷許可,孟清和有絕對的信心將儒學和衛學辦好、依奏疏所寫,學中除招收邊民和邊軍子弟,還為歸附的韃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額。部落首領和軍官子弟,通過考核,都可入學??荚嚥贿^,也能旁聽。即便是不走科舉武舉,能學習漢字,讀懂漢文,回到部落之后,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人。 大明考核官員政績,辦學教化鄉里,是極為重要的一項。 教化蠻夷,同樣是帝王的功德。 孟清和在邊衛辦學,大興教化的舉動,契合了永樂帝心思。奏疏被很快批準,朝廷還派來了數名資深儒師,助孟清和辦學。 這些人是自愿請纓投身邊塞教育事業,博一個出身,還是迫于皇命,無奈之舉,有待商榷。 不過,人既然來了,自然就甭想走了,對孟清和來說,人才總是不嫌多的。 實際上,孟清和計劃中的辦學,同永樂帝所想還是有些出入。但在事情未成之前,絕不能漏出半絲口風,除了沈瑄,連道衍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圖。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知道幾百年后的歷史,并在嘗試加以改變。 朝廷派遣的教師團隊尚未從京城出發,鄭和率領的船隊已從寧波起航,沿海圖指引,駛往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日本。 由于想搭乘順風船的人員過多,船只的數量增加到近兩百艘,人員數量接近三萬人。 船帆揚起,鄭和站在船頭,表情堅毅,很是雄壯威武。 待船隊駛出海港,破浪遠行,威武的鄭公公終于臉色一變,猛的撲向了船舷。 同他一樣的,還有作為副使的王景弘。 吐完了,鄭和坐到甲板上,漱口之后,取出瓷瓶,倒了一粒丸藥送進嘴里,沖鼻的苦味,總算是緩解了胃里的翻江倒海。 只為了這瓶藥,到太醫院走上一遭,也算是值了! 王景弘眼巴巴瞅著,出于同僚情誼,鄭公公友情贈送兩粒,再多就沒有了。 吃過藥,緩解了暈船癥狀,王景弘剛要道謝,卻見鄭和捏著眼角,眺望大海,迎風流淚,心中不免詫異。 “鄭公公這是為何?” “咱家想起贈藥的趙院判,故而流淚?!?/br> “是為感激?” “自然?!?/br> 王景弘:“……” 既是感激,這幅一邊流眼淚,一邊咬牙切齒的樣子是為哪般? 第一百四十三章 鄭和下東洋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開往日本,航行期間,遇有形跡可疑的尖頭快船,立刻舉起喇叭,發出警告。 中心內容一句話,停船,檢查! 船隊中備有多名翻譯人員,官話,方言講不通,日本語,安南語,暹羅語等輪番上陣??傆幸环N語言可以溝通。 不停船,直接跑,后果很嚴重。 喇叭一收,直接開炮轟。 所謂先禮后兵,不聽勸,怪不得別人。 自洪武帝頒布禁海令,沿海各省,除軍衛舟師,民間片板不許下海。 從建文朝至永樂朝,朝廷再發嚴令,民間所用尖頭船俱改為平頭。 到永樂初年,在大明海域出沒的尖頭船只,除了明軍舟師和各國朝貢的船隊,就只剩下倭寇海賊。 鄭和船隊遇上的,正是四月間寇襲穿山的的倭賊。 自從洪武末年,這伙倭寇便多次襲擊福建,浙江等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明軍多次圍剿,始終無法全殲,隔些時日仍會卷土重來,且多趁衛軍不備,尋機上岸劫掠,十分的狡猾難纏。 財物,糧食,牲畜,乃至于人口,都是搶劫的目標。得手之后,立刻潛逃入海,衛所舟師得到消息,倭寇早已逃入茫茫大海,不見蹤跡。 幾次三番偷襲得手,全身而退,很容易得出結論,岸上有這貨倭寇的內應。 錢倉所指揮上疏,請朝廷準許衛軍搜捕倭寇內應。 經過一番廷議,此議未能通過。 反對的人理由很充分,未得實據,大肆搜捕,實為擾民。 上疏的指揮氣得咬牙,卻毫無辦法。因為這封奏疏,他又被巡按御史盯上了,輕易動彈不得??梢韵嘁?,明察沒通過,暗訪也注定行不通。一旦下令,彈劾他的奏疏馬上會送往南京。 一定違令調兵的大帽子扣下來,官也就當到頭了。 此消彼長,沿海衛所官軍被捆住了手腳,只能被動的等倭寇上岸,倭寇卻是借助內應,屢次得手,氣焰愈發囂張。幾股倭賊同??苓M行了聯合,勢力不斷膨脹,對福建沿海和浙江寧波等地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鄭和船隊下東洋,首站選在日本,一個重要原因,就為解決倭寇的的問題。 永樂帝的字典里,壓根沒有吃虧這兩個字。 誰敢讓他一時不自在,他就要誰一輩子不自在。 誰敢到他地盤上挑釁,他就要誰好看! 敢到老子的地盤上搶劫?直接抄你老窩,燒你房子! 北元他都收拾了,還收拾不了一下小小的島國? 朱棣下定決心要收拾誰,注定不會雷聲大雨點小,高舉輕放。拳頭砸下來,絕對一下見血。況且,對于在他登基之后,始終沒來朝賀的日本,朱棣很是看不順眼。 看不順眼怎么做? 兩個字,收拾。 四個字,狠狠收拾。 倭寇侵擾,膽敢無視新皇,不來朝貢,兩者加在一起,給了朱棣足夠理由收拾這群矮子。 船隊出發之前,永樂帝特意召見了鄭和王景弘,令兩人抵達日本之后,明確傳達他的意思。 倭寇的問題很鬧心,明朝天子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鑒于以往種種不愉快,日本必須給明朝一個滿意的答復。 識相的,道歉,賠款,交人,一個也不能少! 這些話,一字不漏的寫進了詔書里。 道理是對本國人講的,蔖爾小國,諸多蠻夷,不識教化,該收拾就不能手軟。 鄭和王景弘齊聲應諾,表示定會遵照天子之意,一字不漏的向日本宣示天子詔令。 永樂帝很滿意,放下筆,蓋上印璽,隨后又多加了一句,“若其不能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明言告知,朕將派兵,治以上國之令!” 這話說得是相當不客氣。 翻譯過來就是,讓日本人眼睛擦亮點,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最好識相點,自動自覺把倭寇的問題解決了,再道歉賠款,自然萬事太平。 不識相的話,朕就要動手了。 槍炮無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誤傷些花花草草,在所難免。介于日本政府種種不合作的態度,因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后果,都要由日本負責! 鄭和王景弘再次應諾。 負責記錄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惱,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才鄭重下筆,將此事記錄下來。 職業道德要求他實事求是,但考慮到國際影響,下筆還是經過了潤色。 畢竟,上國天子威脅恐嚇,口口聲聲要用拳頭講道理,委實不利于大明的對外形象。 華夏是禮儀之邦,講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若要以力服人,必須要春秋一下。 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權之語,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十二個字,留存后世。 對此,日本掌權的源氏會如何想,會不會抗議明朝實行霸權主義,欺壓友善鄰邦,還大肆篡改歷史,就不是史官考慮的問題了。 甭管經過了幾百年,有一個道理始終通行。 國力強盛,才有說話的底氣。國家強大了,民族強盛了,說天陽是方的都有人相信。 永樂時期的大明,概括總結起來,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膽敢犯大明疆土者,殺! 沒實際行動,只是想想?那也不行!滅了敢實際行動的,回頭就到你地盤上去宣誓主權。 敢不服?那就打到你服為止! 永樂帝不是個好人,和老爹一樣,在歷史上留下了好殺之名。但他卻是個稱職的皇帝。正是他手中的長刀,殺出了一個四夷臣服,萬邦來朝的華夏盛世! 身負皇命,有天子作為后盾,鄭和相當有底氣,自然不會對日本客氣。加上暈船造成的不良反應,鄭公公更加沒心思和這些倭寇玩以德服人的把戲。 趙院判的藥雖好,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即使不會吐得昏天黑地,頭疼暈眩,走路發飄,看人重影的問題依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