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節
他加班,下邊的人也不能偷懶。 做不到,拿工資不辦事,直接換人。 攆回家吃自己還是到糾查貪污腐敗的部門喝茶聊天,皇帝說得算。 孟清和揣度著皇帝的意圖,衡量著沒到手的銀子,心中實在沒底。 若是皇帝布置下不可能完成任務,不想找塊豆腐撞死,就只能辭官,扛起長槍自請戍邊,從頭開始奮斗。 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 幸好永樂帝沒有太難為孟清和,他交代的事情不多,只有三件。 其一,圣駕駐蹕大寧期間,孟清和伴駕,陪聊、陪逛、陪辦公,同時充當解說及評論員,負責回答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 其次,大寧雜造局很好,造出的東西和工匠都很好。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所以,大寧雜造局大使升調入南京軍器局,繼續從事武器研發工作。副使調任北平,入職北平雜造局。有能力的工匠也分出一部分,到北平雜造局工作。具體名單由孟清和呈報,工匠及家人戶籍一概遷移。 最后,作為留守后軍都督府僉事,孟清和不能只抓大寧的工作。對北平的屯田和移民工作,也要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必要時,更要配合沈瑄的工作。 永樂帝決定遷都,誰反對也沒用。北巡期間,北平行部改稱北京行部,于順天府別建府社府稷,令行部官以時祭祀,足見其決心堅定。 行部不斷擴建,六部六科將逐步確立,國子監也將在近期建立。 如此,北平的耕地人口必須充實起來。直接移民是一個辦法,但朱棣從大寧城招撫流戶一事上得到了啟發,自發開墾荒田和被迫離鄉,總有區別。 此法在大寧可以,北平為何不行? “卿即為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僉事,當能擔此重任?!?/br> “臣……遵旨!” 艱難說出這三個字,孟清和的心都在淌血。 他就知道,被永樂帝夸絕沒好事! 糧要籌,人要給,最后還得負責解決北平的糧食和人口問題,這是壓榨,赤裸裸的壓榨! 饒是心中拔涼,表面也不能露出分毫,還要表示感激,陛下將這么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來辦,是信任他,是臣子的榮耀,是無上的光榮! 光榮之后,孟清和低頭,默默流淚。 委實太過激動,必須哭一會。 值得安慰的是,永樂帝沒有區別對待,沈瑄,朱高煦,朱高燧,一個沒落,全被抓了壯丁。 開平備邊,宣府屯田,順天府開墾荒地,依大寧例招撫流戶及化外邊民,并以營州諸衛轄開原、廣寧二地,為設立互市做準備。 一件件攤派下去,孟清和發現,實際上,自己還沒被壓榨到底。 對親生兒子,永樂帝的手更黑。 開原、廣寧二地屬遼東,卻被永樂帝交給朱高燧。 一句話,管不好,互市開不成,鞭子伺候。 互市一開,不能徹底改變北疆的局勢,卻也能牽制兀良哈三衛及一定數量的草原部落。 有了利益捆綁,再對韃靼可汗軟硬兼施,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瓦剌距離明朝邊境較遠,且實力不如韃靼。按照孟清和的思路,先挑硬茬啃,削弱了韃靼,繼續挑撥幾下,不用邊軍動手,草原部落自己就能掐起來。 事實上,若非永樂帝露出出兵意向,韃靼和瓦剌已經打起來了。背著搶劫兀良哈的黑鍋,鬼力赤對馬哈木恨得牙癢癢。 盡管馬哈木很無辜,但被鬼力赤派人指著鼻子罵,在草原上散播對他不利的各種言論,以致有部落首領誤會他是陰險jian詐背后使手段的小人,拖家帶口轉投韃靼,就算是泥人也會噴出火星。 一旦韃靼和瓦剌打起來,再把兀良哈放出去,邊軍大概只剩下看熱鬧的份了。 孟清和想得不錯,也有相當的可行性。 朱棣肯定了他的計劃,卻沒有全部采納。 在北疆鎮守二十年,永樂帝已經習慣了同這些騎在馬背上的勇士對抗。他比孟清和更了解草原上的部落,單靠計謀,可以削弱他們,卻不能令他們臣服。 只有絕對的實力,才能讓這些草原上的雄鷹臣服。 即使元朝已成為歷史,北元王庭也在捕魚兒海一戰中被滅,戰士的驕傲卻從未消失。 能讓勇士低頭的,只有實力和強悍。 所謂的以力服人,或許會被文人各種批評,但在某些時候,的確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 在永樂大帝開設的課堂上,孟清和扎扎實實的上了一課。 同堂聽講的,還有沈瑄和朱高煦兄弟。 朱棣不是真的不講道理,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他也愿意拿起儒家的教條,給天下樹立起泱泱大國風范。 有風范不假,卻不意味著他會在原則性問題上做出讓步。 一點也不行。 按照朱棣的思維,道理可以講,以理服人也行,具體如何cao作卻要由他來決定。 這個思想,由洪武帝開創,永樂帝發揚,雖然隨著文臣的崛起而發生了改變,其真髓卻始終未變。 錚錚鐵骨,永不彎折的脊梁。 這就是將一個王朝推向巔峰的王者,繼朱元璋之后,開創了封建王朝最后輝煌的永樂大帝。 此刻,孟清和突然覺得,被朱棣坑幾回算不得什么。 即使再被壓榨,最終得益的也是這片土地,這個國家。 瞬間的思想升華,讓孟清和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突然有了如此高的思想覺悟,很重要的一點,要歸于永樂帝的演講水平不斷提高。聽著他的發言,想不熱血澎湃都難。 孟清和是這樣,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一樣,連沈瑄都受到了影響。 離開燕王府,孟清和沒有馬上返回宅邸,而是策馬走在北平街頭。 聞名后世的紫禁城尚未建成,燕王府和三司衙門是城內最具標志性的建筑。 九門之內,行市街巷,遠不如南京繁華。 城外,農戶和屯田的邊軍行走在阡陌之間。 大漠孤煙,并不遙遠。 可以想象,為何永樂帝提出遷都,朝中會有那么多的反對之聲。 孟清和下馬,從路邊買了十幾張麥餅,分給跟隨他的親衛。 “我要出城走走?!?/br> 簡言之,中午飯沒著落了,吃餅扛著吧。 在城門前驗過腰牌,孟清和策馬奔馳,風吹過面頰,腦子放空,各種思緒都離他遠去,留下的只有暢快。 親衛看到孟伯爺突然策馬狂奔,心驚之余,立刻揮舞馬鞭,緊跟了上去。 跑了一段路,忽然有騎兵從身后追上。 比起孟清和的半吊子騎術,來人好似天生為騎兵而生。 馬蹄聲和卷起的沙塵引起親兵的注意,這里距離北平已有一段距離,偶爾會遇上邊軍哨騎。前段時間,還有小股的韃流竄,不得不提高警覺。 馬蹄漸近,孟清和放慢速度,回頭望去。 棗紅色的駿馬,緋色麒麟服,行動間,如破開朔風的長刀。 孟清和停下了。 策馬回身,等著來人。 待到馬近時,突然手指放到唇邊,打了一聲呼哨,胯下戰馬得令,發足前奔。棗紅色的駿馬愈發興奮,嘶鳴一聲,撒開四蹄,緊追不放。 馬上的沈瑄無奈,孟清和卻笑得開懷。 他很少有如此肆意的時候,和沈瑄賽馬,更是從未曾想過。 不愿服輸,帶著固執和堅持。這樣的孟清和,才最真實,也最令人移不開目光。 兩匹馬幾乎并駕齊驅,不一會,就將親衛甩開一段距離。 不是邊軍騎術不好,實際上,有一個算一個,軍漢們的騎術全都超過孟清和一大截。 無奈戰馬不夠給力,底盤不能比,卯足全力,雙翼機也追不上噴氣式戰斗機。 孟清和知道沈瑄在讓著他,跑過一段距離,開始放慢速度,戰馬甩了甩脖子,在草地上踱步。 “不跑了?” “恩?!?/br> 回答之后,孟清和愣了一下,看向沈瑄,這問題,貌似有歧義? 沈瑄神色如常,俯身拍了拍戰馬的脖頸,繼而眺望遠處。 地平線上,日頭西沉,照亮一片火紅的晚霞。成群的牛羊,仿佛攏上一片紅色的光暈,隨著光線熾熱和減弱,變成草原的一抹剪影。 有牧民在唱歌。 靖難中,為安置來投的草原部落,朱棣下令,在懷來所以南設立守御千戶所。隨著內附的部落越來越多,燕軍騎兵不斷壯大,守御千戶所也從一處增為三處。 夏收后,牧民們和邊軍一同種植耐寒作物,儲備牲畜過冬的草料。 春季到來時,總是能看到如云的羊群散布在草原上,啃食青草,長得膘肥體壯。 難怪朵顏三衛希望能獲得大寧之地作為草場,好的地盤,誰不想占? 從來歸的怯烈帖木兒,哈剌脫歡李剌兒口中可以得知,草原上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自他們的部落內附,并得千戶百戶等官職之后,隔三差五就有草原上的朋友托人帶話,希望能內遷。 自三月至今,經怯烈帖木兒牽線搭橋,已有伯帖木兒,阿卜都罕,脫脫不花驢驢等率部落來歸。部落從百人到千人不等,如阿卜都罕,不只部落內附,所居的塔灘之地也獻了上來。 阿卜都罕的部落是蒙古化的西亞人,與瓦剌情況類似。 之前,怯烈帖木兒求見朱高煦,言有要事稟報,即為此事。 對于這些部落的內附,明朝是歡迎的。 歡迎歸歡迎,除了自帶地盤的阿卜都罕,其余人的安置卻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