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節
楊鐸紀綱等人奉命領燕山衛大肆搜捕落網之魚,凡同名單上的jian臣有關之人,無不提心吊膽,風聲鶴唳。 好在方孝孺和景清只是個例,朱棣好殺,卻終究沒有達到朱元璋的水準。 殺了方孝孺和景清之后,朱棣召見了道衍,君臣兩人進行了一次長談。 或許是道衍和尚的勸說起了效果,也或許是朱棣認為人已經殺得夠多了,在將徐輝祖捉拿下獄之后,這場屠殺暫時畫上了休止符。 徐輝祖被拿,徐皇后和徐增壽都十分擔憂。 徐皇后流著眼淚在朱棣面前求情,徐增壽則想方設法進到牢中見了徐輝祖一面。 以徐輝祖的身份,即便關押進錦衣獄,也沒人敢難為他。除了外表憔悴點,精神還算好。 隔著牢門,徐增壽與徐輝祖對面而坐。 兄弟倆沒說話,歷史上,徐增壽這時已經死了。 “兄長,陛下已經登基,還要固執下去嗎? ” 徐輝祖閉口不言語,徐增壽無法,知道自己算是白來一趟。 不過,為了徐家,為了宮中的徐皇后,終有一天兄長的態度會松動。只是要過多久……徐增壽撓頭。 說不得,要去道衍大師那里想想辦法。 兄長太固執,也是個愁事。徐增壽嘆氣,很是無奈。 自洪武朝起,論勛貴排位,徐家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徐皇后,代王妃,安王妃,都是徐輝祖的親meimei。 燕王登基稱帝,徐輝祖從藩王的大舅子升級成為皇帝的大舅子,不出意外,朱棣之后的皇帝鐵定是他親外甥。只要徐家不犯不赦的大罪,榮耀權柄不可估量。這樣的身份,已經不單是顯赫能夠形容了。 可是,在朱棣進城之后,徐輝祖并未露面,也未奉召,而是跪在徐家祠堂中,對新帝避而不見。 皇帝下令,他借口推辭。 以親情游說,繼續沉默不語。 這種態度惹惱了朱棣,當時正逢方孝孺案發,朱棣一聲令下,徐輝祖被抓起來,下錦衣獄。 關了大舅子,朱棣又把小舅子叫到身邊,滿口抱怨,同樣都是舅子,差別怎么就這么大呢? 見朱棣不似真要殺了徐輝祖,徐增壽大著膽子為兄長求情。 徐輝祖帶兵和朱棣打仗,是因為當時還拿著建文帝發的工資。 朱棣進城之后跪祠堂,因為腦筋太直,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見朱棣態度有了些許松動,徐增壽繼續說道:“陛下,臣的兄長雖未奉召,卻也未明言反對陛下。兄長的性格隨了臣的父親,陛下不是也清楚?” 提起魏國公徐達,自己的老丈人,朱棣不好繼續發火,瞪了一眼徐增壽。 徐增壽故意笑得賴皮,朱棣沒好氣的哼了一聲,“擺這個樣子,是想朕打你板子?” “臣不敢。臣對陛下之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對陛下的愛戴,如江水泛濫一發不可收拾?!?/br> 朱棣:“……哪學來的?” “不敢瞞陛下,兩日前,臣拜會了燕山后衛的孟同知,談話間獲益匪淺?!?/br> “你怎么會去見他?” “孟同知幫過臣一個大忙,臣上門道謝?!?/br> “哦?!?/br> 徐增壽欠孟清和一個人情,還是不小的人情,朱棣知道。 楊鐸和紀綱在京中的活動,包括助徐增壽脫險,以及孟清和在其中的作用,他都一清二楚。如今攤開在自己面前,是想為孟清和討賞? “陛下英明!”徐增壽笑道,“臣就那么點家底,還要養活老婆孩子,想還了孟同知的恩情,只能請陛下幫忙?!?/br> 朱棣又瞪了他一眼,哼了一聲,“行了,朕知道了?!?/br> “陛下答應了?那順便也給臣點賞賜?臣好歹也是立了功的?!?/br> 朱棣吸氣,呼氣,再吸氣,最終吐出一個字:“滾!” “臣遵旨?!?/br> 徐增壽見好就收,從善如流的滾了。目的已經達到,此時不滾更待何時。 孟清和的賞跑不了,由陛下恩賞遠比他贈送金銀要好得多。 大哥的頭也掉不了,顧念著宮里的徐皇后和三個外甥,天子也不會砍了魏國公的腦袋。 吹了一聲口哨,徐增壽心情大好。 原本,他被徐輝祖突然下獄驚到了,整日心焦,沒想到這一層,還是孟清和給他提了醒。說到底,徐輝祖和朱棣打仗是盡本分。燕王進京后,他只是避入祠堂,沉默以對,自始至終沒有發表任何反對燕王的言論。不奉召,可以盡量往家庭內部矛盾上靠攏,如此,魏國公應當性命無憂。 所謂旁觀者明,徐增壽看不透的東西,經過孟清和的反洗,頓時如醍醐灌頂,一下給他點透了,這份人情不亞于孟清和曾借楊鐸的手救了他一命。 人情啊。 步出皇宮,看著宮門在身后合攏,徐增壽長出一口氣,只要徐家還在,大哥能從錦衣獄出來,欠下再多的人情也無所謂。 自己還不了,不是還有皇帝寶座上的姐夫? 陛下應該十分樂意幫徐家還人情,這可是個對臣下示恩的好機會,還是兩方示恩。 想到這里,徐增壽表情一變,難不成,孟清和在提醒他時就想到了這個? 先幫忙,再賣人情,進而給皇帝拉攏人心的機會。 多智近妖……不愧是道衍的徒弟。 正在演武場看沈瑄練槍的孟清和突然打了個噴嚏,揉揉鼻子,誰在念叨他? 沈瑄回頭看他,孟清和忙道:“指揮,不要停,繼續!” 沈瑄:“……” 黑眸微沉,槍如游龍,無端的帶上了一股殺氣。 孟清和摸摸鼻子,他說錯話了? 沒有??? 想不明白的結果是,當夜,草原狼大開殺戒,某只狐貍的脖頸和肩后留下了數枚牙印。 孟清和呲牙,他還是傷員!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過力道,且相當“守禮”。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講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再祭太廟。 同月,復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對周禮被罷免者一概復官。周禮派和太祖派的爭論至此劃上句號。沒了領軍人物方孝孺,周禮派受到了嚴重打擊。意志堅定的為建文帝殉節,其余人多改變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懷抱。 沒有殉節又固執己見的,大多沒什么好下場。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雞蛋撞石頭,頭破血流是肯定的。 況且,對于恢復周禮一事,朝中本就存在爭論,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沒什么不好。 早朝不再像個菜市場,大臣們不必為一個官職該是幾品爭論不休,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質工作中,于國于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話來說,拿著老子的工資就得給老子辦事!每天想七想八不辦實事,統統拖下去砍了! 朱棣沒像老爹一樣幾乎殺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實際行動讓有資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過去了,裝鵪鶉消極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謀其政,想白拿工資?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夠硬。 大臣們很快發現,繼工作狂洪武帝之后,皇位上又出現了另一個朱扒皮。 抖起來的文臣開始變得小心,被壓制了四年的勛貴和武將們頗有揚眉吐氣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樣,人殺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罵他了。 大不了給史官提個醒,下筆的時候多想想,該用春秋筆法的就別用記實手法,該美化該頌揚的絕不能吝惜筆墨。對天子不利的言辭,能少兩個字就別少一個字。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能當做神話故事和八卦周刊誦讀的《明太宗實錄》正式出爐。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的藝術性拔高了數個層次,真實性卻要打個折扣。 誰讓朱棣是皇帝,還是大明歷史上唯二殺文臣殺得無比順手的皇帝? 說來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殺官如麻,朝廷的運作卻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車,轟隆隆往前飛馳,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著腳,在火車后邊緊追。追上了,有可能成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無才,朝中無伯樂,天子不用而已。 換成皇帝對文官無比和藹,被罵也笑臉相迎時,官員們的工作效率卻像是老牛拉破車,鞭子甩出花來也不見挪動一下,動不動還要倒退兩步。具體參見崇禎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霉。 所以說,歷史和人心當真是個奇怪的東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時間,壓根沒法用常理來推斷。 八月癸巳,朱棣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和還活著的兒子分批降爵,改封,隨前太后呂氏守居懿文太子陵園。抹去了建文帝的年號,廢掉了建文朝更改的法典規章,朱棣也沒忘了自己的長兄,前太子朱標。 革去孝康皇帝廟號,仍號懿文太子,看似表面文章,實際卻在暗中抹殺朱允炆的正統地位。并以白紙黑字記載,朱標只是太子,根本沒登上皇位,朱允炆的皇位是趁高皇帝臨危矯詔! 聽起來荒謬,但朱棣就這么干了。 誰反對? 沒人敢。想做下一個方孝孺嗎? 只不過,讓朱棣沒想到的是,歷史終究無法掩蓋,在他大行不久,兒子就拆了他的臺。 處理好了家務事,坐穩了皇位,朱棣開始封賞隨他起兵造反的靖難功臣。 大佬發家了,手下也不能虧待。 發錢分地,授官封爵。 在朱棣的授意下,靖難功臣名單火熱出爐。 名單按功勞大小依序排列,能排在前邊的絕對是簡在帝心的人物。 當時,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已入職文淵閣,成為了朱棣的機要秘書,遞送到皇帝面前的奏疏都要先經兩人過目。兩人也比其他朝臣先一步知曉了功臣名錄。 大致內容多在預料之中。 以戰封賞,封公四人,侯十五人,伯十三人,歸附功臣另賞。 張玉被追封榮國公,謚忠顯。陳亨追封涇國公,謚襄敏。朱能封成國公。邱福封淇國公,均為世襲。 值得一提的是,原定遠侯沈良之子沈瑄,朱棣本欲封其為國公,以沈瑄的戰功,如此恩賞無可厚非。但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最終只能改封為侯。 關鍵一點,是解縉的一句話:“沈子玉英武,有謀略,類平安,更類藍玉。初封國公,后有何可賞?” 解縉的話不是當著朱棣的面說的,他還沒傻到那個份上。相反,解縉被稱為第一才子,聰明才智自然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