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
燕王大笑,“好!” 笑完,目光轉向還站在左邊的將領,怎么著,還不給老子面子? 眾人互相看看,麻溜的全都換到了右邊。 燕王帳中的第一次民主投票,就此成功落幕。 孟清和未能參與此次投票,深感遺憾??紤]到大軍目前的困境,眼珠子轉了轉,嘿嘿笑了起來。 當日,沈瑄回帳之后,不到半個時辰又匆匆離開。緊接著,朱能和徐忠等人被召入王帳,何壽邱福等卻沒接到通知。想起之前那場投票,邱福等人收回視線,不叫就不叫,現在躲著點也好。 入夜,幾匹快馬從燕王營中馳出,冒著大雨直向南京方向奔去。 雨水掩蓋了馬蹄聲,南軍士兵壓根沒有發現這支隊伍。 大雨連下數日,燕軍又倒下一批,南軍則是糧草漸盡,打起仗來都是心中沒底,干脆同時高掛免戰牌。 燕軍衣不解甲,冒雨在河上搭建木橋,南軍斥候回報主將,營中大喜,莫非燕軍撐不下去,打算退兵了? 徐輝祖和平安卻神情凝重,總覺得事情不會那么簡單。 數日后,一道從南京來的詔令讓二人同時變色。 “上聞燕逆北歸,京師不可無良將,召魏國公還,以衛京城?!?/br> “臣領旨?!?/br> 徐輝祖雙手捧過圣旨,表面不動聲色,心中卻有苦意。 燕王打的是什么主意,他總算知道了。 皇命不可違,即便料到此去南軍定然大敗,徐輝祖也不敢有二話,打點行囊,僅帶著親兵踏上了返京的道路。 途中回首,大營已全部籠罩在雨幕之中。 想起佇立在營門前的平安,徐輝祖苦笑,天子,糊涂??! “將軍?” “走吧?!?/br> 這一次,怕難再有相見之日了吧。 建文四年四月丁丑,燕軍大破平安于眉山。 己卯,平安與何福合兵,營于靈璧。沈瑄率騎兵斷其糧道,斬殺南軍千人,獲糧五十余萬擔。 五月,燕軍再敗南軍于靈璧,總兵何福負傷奔走,都督平安,參將都督馬溥、徐真,都指揮孫晟、王貴等三十七員大將被擒。 至此,燕王掃清了前進路上最大的一顆絆腳石,最終的勝利,已盡在咫尺。 第九十八章 兵臨城下一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發兵泗州,十萬大軍圍城,城內守將周景初自知不敵,更別指望朝廷派遣援軍,干脆打開城門,舉城投降。 泗州上下官吏皆降,不肯投降的,要么自己找條繩子了斷,要么趁燕王未入城之前南逃。 周景初還算厚道,念在共事的交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了這些人出城。 城外的燕王也沒派兵追擊,跑就跑了,就算跑去給朝廷報信也沒關系,朱允炆手里還有幾張牌,他一清二楚。 除非天上掉下塊石頭把朱棣砸死,否則,戰局至此,建文帝想翻盤基本是不可能了。 拿下泗州之后,燕王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派兵點查庫藏,也不是搜捕城內jian細,而是換上冕服,領著朱高煦和朱高燧拜謁祖陵。 從起兵造反到打出河北,四年時間,朱棣經歷了太多,憋悶,憤怒,恐懼,此刻都化為了一聲長嘆。 比起成功,更多時間,他想到的是失敗。 幾番死里逃生,除了感激拼死搏殺的手下將領,更應該感謝腦袋經常發抽的朱允炆。 道衍給建文帝發了許多張好人卡,燕王表示認同,侄子的確是個好人。但在政治斗爭和軍事博弈上,最不需要的就是好人。 祖陵前,燕王玄衣右衽,冕旒五采,叩首三拜,莊嚴而虔誠。 玄衣上的真龍似要飛天而起,沒有禮樂,沒有鐘磬,只有雄渾的帝王之聲在天地間回響。 “天子無道,為jian臣所惑,改祖宗之法,壞親親之情。朝無諍臣,為保江山社稷,奉高皇帝遺訓起兵靖難,今已四載。幾番生死,幸賴祖宗,得今日拜陵下!” “后代子孫,于祖宗陵前立誓,定當掃除jian佞,蕩平宇內,復太祖之法,還社稷清明!” 說到最后,燕王拜泣:“祖宗有靈,佑我大明江山!” 跪在老爹身后的朱高煦朱高燧有樣學樣,在陵前叩首,大聲道:“祖宗有靈,佑我大明江山!” 陵下將士以朱能沈瑄為首,以長槍敲擊地面,齊聲道:“殿下千歲!我等誓死追隨殿下,掃除jian臣,清君側!” 孟清和傷未痊愈,勉強支撐著站在沈瑄身邊。 估計燕王父子即將完成祭拜,暗中拉了沈瑄一下,低聲在沈瑄耳邊說了一句話。 沈瑄沒有轉頭,而是將話原封不動的傳給了朱能。 朱能慎重點頭,站在他身側的徐忠房寬等也得了提醒,心中暗道,不怪沈瑄能得王爺賞識收為義子,這份心思著實難得。 殊不知,躲在草原狼背后的狐貍才是真正的推手。 身著冕服的燕王父子剛一出現,臉上肅穆的神情尚未退去,陵下的朱能,沈瑄,徐忠等大將,同時手按長刀,單膝跪地,高呼:“殿下千歲千千歲!” 事先對了暗號的只有五軍主將,但副將和小兵們也不傻,見主將跪下了,自然不會繼續站著。 士兵接連跪倒,千歲之聲如潮水奔騰拍岸。 百人,千人,萬人,十萬。 吼聲直沖云霄,狠狠擊在朱棣的胸腔之上。 “殿下千歲千千歲!” 泗州百姓也被陵下這一幕震撼,在族老的帶領下,隨將士們一同高呼。 軍心,民心。 燕王攥緊拳頭,非如此不能自抑。 人上之人,九五至尊,一步,只差最后一步! 朱高煦和朱高燧胸中激蕩。兄弟倆不約而同的咬緊牙關,繃緊了臉頰,這就是地位和權力! 世間最可怕的毒藥,最甜美的瓊漿! 朱高煦雙手用力得暴起了青筋,朱高燧喉嚨發干。如果說,往日的兄弟相爭還有義氣在內,從現在開始,所有的一切,為的都是最高的那個寶座。 父王可以,他們,也行! 世子如何? 同樣是父王的嫡子,當父王改稱為父皇的時候,兄弟三人將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之前,朱高燧并未參與兄長之間的爭奪。如今,權利的火苗已在他心中燃起。同是燕王的兒子,自然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想要的東西,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去搶,去爭,去奪! 燕王萬萬沒有想到,祖陵一行,麾下將領會給他如此驚喜。 今日之事傳出去,朱允炆的正統地位將不再是威脅,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同侄子分庭抗禮。 老爹的大旗很好用,祖宗的大旗定然更好用。 朱允炆,好侄子,做叔叔的定要給你再上最珍貴的一課。腐儒們的歌功頌德固然重要,但在絕對的實力和民心面前,注定會一敗涂地! 燕王很激動,看到眼前的一幕,沒人會不激動。 今日是千歲,明日便是萬歲! 待俯瞰天下萬民那一日…… 朱棣再次握拳,壓下奔騰的情緒,對著陵下的將士和百姓開始發表即興演說。 可惜場地太大,扯開嗓子,喊破了喉嚨,也只有小范圍的人能聽到。 一直關注燕王動態的孟清和又拉了一下沈瑄,沈瑄轉頭,了然。 很快,一支喇叭被送到朱高煦手里。朱高煦嘴角抽了抽,恭敬獻給了老爹。 喇叭的做工算不上精致,和燕軍用來同南軍對罵的別無二致。只是上面系了一條紅布,用毛筆寫著四個大字:“千歲專用”。 朱棣接過喇叭,嘴角也抽。 “父王……” 朱高煦想說點什么,卻發現說什么都不合適。雖然喇叭是沈瑄的親兵呈上,但主意是誰出的,不用想都知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燕王霸氣的一揮手,舉起了喇叭。 事后,據史官記載,太宗皇帝聲如洪鐘,氣蓋山河,一言可傳千里,非真龍天子無以為也。 至于很破壞朱棣形象的那只喇叭,自然被史官們用最先進的筆法春秋掉了。 《明太宗實錄》都能把朱棣的親娘給春秋了,何況一支喇叭? 朱棣講得酣暢淋漓,完全脫稿。 陵下的將士和百姓聽得熱血沸騰,如癡如醉。 孟清和小心的撐住身體,擦一把額上的冷汗,永樂大帝果然不凡!如此口才,就算不做皇帝,照樣能混得風聲水起。同他相比,什么x利,什么x銷,統統弱爆了。 又過了許久,演講仍沒有結束的跡象。孟清和額頭上的汗越出越多,臉色愈發蒼白,當真有些撐不住了。 天下飄起了小雨,孟清和忍不住打了個哆嗦,不由得苦笑,不會當場倒下去吧?如此,趙大夫的苦藥,恐怕又要多吃半個月了。 一條有力的手臂突然環住了他的背,孟清和愕然。 “指揮?” 沈瑄表情淡定,態度十分自然,“站不住,靠著我就是?!?/br> 孟清和:“……” 眾目睽睽之下? 孟十二郎很想說,他們可是站在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