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節
站在御座旁的宦官臉色發白。大臣們不知道,宮中侍奉的人都清楚,皇帝的脾氣可不像世人認為的那么好?;貞浧鸾ㄎ牡巯谱栗叩首拥膱鼍?,宦官看向康郁等人的目光變得極不友善,嗖嗖的飛著刀子。 這幾位倒是痛快了,宮里伺候皇帝的可就要倒霉了。 蹦得最歡的那個,咱家可是記住了! 由此可見,由宦官掌管的東廠和西廠比錦衣衛更喜歡請文官去喝茶聊天,并非沒有因由。 “夠了!” 建文帝一聲怒喝,打斷了言官們的“直言”,憤怒使得他臉色發紅,聲音中卻似帶著寒冰,“幾位卿家也能為國力戰而死,朕亦會追贈!” “陛下!” “退朝!” 建文帝被氣得頭疼,衣袖一揮直接走人。還有許多話沒說完的康郁等人面面相覷,皇帝這樣的態度還是第一次見。 文官隊伍末尾的解縉楊士奇等人表情微變,想起不久前通政使司遞到宮中的奏疏,心中有了計較。浙東的事只是個引子,皇帝發怒的根由怕是仍在燕王那里。 康郁等人八成是被遷怒,畢竟皇帝對文官一向仁愛,應該不會因為御史的直言便惱羞成怒。 解縉等人的猜測并非沒有根據。 自建文帝登基以來,朝中文官的地位已隱隱壓過了武官。洪武帝曾嚴令生員不許議論朝政,對讀書人各種鄙視,如今短短不過三年,太學中的監生哪個不是高談闊論?便是府學縣學中的生員,動不動也能對朝廷指指點點。 朝中的大多數文官對此樂見啟程,同鄉、同窗、同年,各種關系網變得更加龐大。 武官心中有怨氣卻無處發泄,總不能去找皇帝討個說法吧?尤其是洪武朝至今的勛貴,不能對皇帝抱怨,就只能對著文官們鼻孔噴氣。 不能怪建文帝手下跳槽的武將越來越多,要怪只能怪老板給的工作環境不好,待遇也是差強人意。拼死拼活的打仗,還要被幾個酸儒壓在頭上,動不動就捕風捉影,被污蔑生活作風問題,換成神仙也要發脾氣。 燕王成功利用了朝中武官和勛貴對皇帝的不滿,通過小舅子徐增壽的牽線搭橋,聯合宮中的宦官,在建文帝身邊織了一張透明的大網。 建文帝早晚會落入網中,被硬生生的拖下皇位。 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回到乾清宮,建文帝如宦官預料一樣,掀翻了桌案。 內侍監太監王景弘低頭彎腰,跟在皇帝身后,時刻警惕皇帝傷到龍體。宮內的宦官與女官走路都踮起了腳尖,不敢發出丁點聲響。 “混賬!” 建文帝又將宮燈揮倒,王景弘心里打了個突,朝身后使了個眼色,立刻有小宦官去打探早朝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照這情形,事情絕對不小。 火氣發出來,建文帝的臉色總算好了些。轉身走進內殿,立刻有宦官和宮人收拾滿地狼藉。 王景弘小心的跟了上去,見皇帝自己動手,鋪開紙張,寫下了兩份旨意。 追贈錢倉千戶易紹宗為三等伯。 削去齊泰黃子澄官位,令有司籍錄其家。 敕令之后,建文帝又寫了一封密令,內容是告知齊泰黃子澄,削其官位只為麻痹燕王,抄家也是走個過場。將兩人送出京城,為的是暗中募兵對抗燕王。 南方有戰斗力的衛軍大部分被抽調,余下的又不能動。建文帝實在沒辦法,只能令兩人在民間募兵。 密令寫好馬上封存,在敕令下達之前送到齊黃兩人手中。建文帝相信,齊泰黃子澄或許能力不足,對他卻是絕對的忠心。募兵的任務交給他們,自己應該放心。 不放心也沒辦法,數來數去,真正能信得過的人只有幾個。不把事情交給齊泰黃子澄,難不成讓方孝孺去辦?方孝孺做學問一流,論實務,恐怕連三-流都算不上。 建文帝自以為做得機密,卻忘記了站在身后的宦官。 洪武帝不許宦官讀書,為行事便易,只許部分宦官識字。王景弘在內侍監做事,有幸進入了掃盲班,加上為人聰明,記憶力超群,很快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了內侍監太監。燕王起兵造反,王景弘很快投靠,成為了潛伏在皇帝身邊傳遞消息的重要情報人員。 記下“密令”的內容,王景弘退后兩步,暗中思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消息遞送出京。很快,心中有了腹案。 建文三年,閏三月 朝廷下達了追贈易紹宗和罷免齊泰黃子澄的旨意,王景弘也成功將消息送出了南京。 獲得情報的燕王連連冷笑,和他玩心眼,皇帝還嫩可些! 當月,燕王便下令出兵真定。 真定城高池深,平安堅守不出,勉強打下來,己方損失也不會小,只能想辦法誘敵出戰方能取勝。 燕王問策于眾將,眾人也是撓頭。想讓平安上當可不容易,萬一露出破綻,被將計就計,偷雞不成蝕把米,麻煩可就大了。 眾人猶豫不定時,真定城外的游哨來報,混入城內的細作送出消息,平安已被調走,如今駐守真定的是都指揮陶銘。 陶銘是誰?別說平安,連武定侯郭英都比不上,水平和燕王的手下敗將徐凱旗鼓相當。 燕王大喜,眾將也是面露喜色,紛紛出言,平安不上當,陶銘絕對不是問題!大可以誘敵出戰,真定必下! 孟清和也積極參與其中,實在是武將想出的計策太過簡單粗暴,要想成事,細節必須掌握。 “稟王爺,卑職認為,可令人佯做躲避兵禍的的百姓混入真定,再調守軍出城,例外接應趁機奪城?!?/br> 燕王點頭,“大善!” “為求逼真,人數必定不能少?!?/br> 燕王繼續點頭,“然!” “最好是大包小裹、拖家帶口,抱個孩子就更好了……” 話說到一半,大帳中變得格外安靜,或許該說,太安靜了。 孟十二郎定睛一看,包括燕王和沈瑄在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隱隱帶著綠光。腦子里頓時響起報警的訊號,這是什么情況? 燕王側頭同沈瑄低聲討論了兩句,沈瑄先是搖頭,隨后又點頭。 燕王大笑,拍了拍沈瑄的肩膀,“我兒甚好!” 隨即面向孟清和,“孟同知此計大善,依此計行事必能事成?!?/br> “卑職謝王爺!” 離開大帳之后,沈瑄告訴孟清和,燕王已將誘敵出城并伺機奪門的任務交給了自己,待到一切準備妥當,便可依計行事。 “指揮要親自去?” 沈瑄點頭,說道:“孟同知需要隨行?!?/br> “卑職領命?!蓖纯斓膽艘痪?,孟清和又有些遲疑,想了想,還是開口說道,“指揮,卑職換件衣服就成,可指揮……”想不被人認出,八成得換張臉。 臉藏住,這身煞氣也藏不住。 沈瑄的殺神之名太過兇殘,凡是同燕軍打過仗的南軍,沒親眼見過,也從同袍嘴里聽過這位的兇名。 “無礙?!鄙颥u除下鎧甲,松開袖口,“我自有計較?!?/br> 既然沈指揮胸有成竹,孟清和不再多問。有沈瑄同行,危險系數攀高,安全系數也是直線上升。兩相對比,孟清和更樂于和沈瑄一起行動。 當夜,孟清和睡了個好覺,還做了個不太純潔的美夢。 隔日醒來,沈瑄正在凈面。 水珠撲在如玉的面容上,隨著沈瑄起身的動作流淌,滑過下頜和頸項,領口染上一抹濕痕。 半晌,沈瑄轉過頭,目若朗星,視線掃過孟清和,挑起一邊的眉毛,似有些驚訝。 走到榻邊,修長的手指擦過孟清和的嘴角,眼中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如此悅我?” 低頭掃了一眼,孟清和羞愧捂臉。 這樣都能流口水,還能再沒出息一點嗎? 都是那個夢的錯! 帳外響起了親兵了聲音,沈瑄直起身,曖昧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 帳簾被掀起,親兵送來了幾套布衣。 拿起一件灰色的團齡外衫,孟清和有些懷念。自離家中之后,袢襖和武官服再未離身,極少有機會再穿此類布衣。 不想手里的外衫突然被沈瑄取走,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淺色的衫裙。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 無論怎么看,這都不是男子的長袍,而是一身裙子! 未及詢問,又有親兵送到帳前兩個娃娃。 看向含著手指頭的娃娃,再看淡定自若的沈指揮,孟十二郎瞬間石化。 誰來告訴他,是不是他又穿了?還是燕王等人被集體穿了? 又是裙子,又是娃娃,這餿主意誰想出來的?! 沈瑄默然的看著他,意思很明白。 孟清和抽了兩下嘴角,再次捂臉。 好吧,是他自己。 可是,就算要帶上“偽裝”,也用不著他一個男人穿裙子吧? 沈瑄沒說話,換上外衫之后,示意親兵先把兩個友情出演的孩子帶下去。等在帳外的,還有孩子的父母,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族中有親族從軍,燕王有令自然不敢不從。 孟清和依舊對著手里衣服運氣,忽然被沈瑄按坐在榻上。不解的抬頭,沈瑄抬手散開了他的發。 修長的手指緩緩在發間梳過,像是有羽毛輕輕掃過孟清和的心間。 兩人都沒有說話,靜謐中,情緒似乎要從胸口溢出,說不清,道不明。 孟十二郎捂著胸口,不就是穿裙子嗎?為了美人,他穿! 想當初草裙都穿過,這又算得了什么?! 心理建設做好,孟清和很是大義凜然。認真考慮要不要到燕王帳前喊幾聲口號,如此犧牲,總要讓大佬看見。至于丟臉什么的……一切為了王爺的大業,拋頭顱灑熱血! 結果,孟十二郎沒能如愿。 沈瑄為他梳好了發,另叫人送了一套男子的外衫。 換上外衫,孟清和懷疑,之前的裙子,果真不是沈指揮拿來逗他的? 走出帳篷,孟清和有些意外,竟在同行的隊伍中見到了楊鐸。 楊同知一身團領右衽短衫,頭發只用布帶束起,臉上抹了泥灰,仍不掩俊朗。 “卑職見過沈指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