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節
喝酒! 喝醉了,不美好也美好了。 幾壺酒下肚,燕王微醺,吳杰已經醉倒。 鄭和來報,張倫也松口了。 燕王擺擺手,“讓世子和郡王招待張指揮?!?/br> “是?!?/br> 看著被宦官和宮人攙扶下去的吳杰,燕王捏了捏額頭,大和尚的計策果真高明,放走一個沒什么用處的高巍,足以讓建文那黃口小兒再失人心,自毀江山。拿下山東,即使不能馬上攻下南京,劃南北而治,守住河北等地卻絕無問題。 “來人?!?/br> “奴婢在?!?/br> “請道衍大師到西暖閣?!?/br> “是?!?/br> 建文二年五月辛未,北平城外,燕軍完成集結。 十余萬大軍列隊,鎧甲和兵刃在陽光下閃著寒光,戰馬打著響鼻,略顯焦躁的跺著前蹄。 此次出兵,意義非同尋常,眾將不敢有一絲馬虎。 為了攻城,大軍攜帶了不少的火炮,由道衍和尚主持的地下兵工廠已搬到了地上,在匠戶們的共同努力之下,虎蹲炮被不斷改良,還造出了虎威,奪門將軍等新炮。 曾在白溝河之戰中使用的火箭也被裝備軍中。張玉請示燕王,火箭與火銃單獨成隊,歸入火器營中,由燕王親自指揮。 見識過一次火器營的cao演,孟清和不得不為古人的智慧和明初軍隊的彪悍折服。 如果不是現在的火器不夠給力,時常有炸膛的危險,很難保證朱棣不會弄出一支領先世界的“現代化部隊”。 饒是如此,明初的火器水平也是傲視全球,無出其左右者。 出征前,依照慣例,燕王發表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說。 眾將士舉刀高呼三聲,燕王大手一揮,城頭響起戰鼓號角之聲,大軍出發。 沈瑄仍為前鋒,孟清和不再押運糧草,而是負責哨騎,隨時把前方探路的情況向沈瑄報告。 哨騎多由皮袍皮帽的蒙古騎兵組成,燕山后衛的蒙古騎兵有一半來自內遷的草原部落。這些壯漢加入造反隊伍的目的同朵顏三衛一樣,為了牛羊,為了草場。 哪怕招攬蒙古部落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看到越來越多的蒙古壯漢,孟清和也不免苦思,打到改朝換代,燕王又要打出多少白條? 草場可以賴賬,牛羊怎么辦?難不成再到別人的地盤去搶?以永樂帝的行事風格來看,不是不可能。想想未來可能被搶劫的對象,孟清和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淚,遇上永樂這樣的皇帝,認倒霉吧。 燕軍浩浩蕩蕩向山東進發時,德州的李景隆很快得到了消息,立即升帳,下令召集軍隊。 在眾人以為他終于要英勇一回,率軍抵抗時,他卻抄起帥印,跨上戰馬,帶著集結完畢的軍隊出城向南奔去。 敵人從北來,主帥卻向南飛奔? 一頭霧水的南軍面面相覷,隨即恍然大悟,跑路! 主帥都跑了,他們留下等死嗎? 眾將士立刻撒丫子隨著李景隆一起飛奔,沒人顧得上城中的糧食軍械,此時此刻,跑路要緊。 應該感謝李景隆,至少這次他沒自己跑,而是帶著大家一起奔,算得上厚道。 燕軍前哨抵達時,德州已經不剩一兵一卒,徹底成為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第八十章 收攏人心 不設防的德州,像一個好客的主人,準備好美酒,張開熱情的懷抱,歡迎著客人的到來。 這比喻有點俗,但在孟清和看來,實在沒有更好的詞句能形容眼前的情形。 城門大開,城內守軍不見蹤影,城頭上只留下空蕩蕩的防守工事。城內百姓緊閉門戶,連乞丐都不見蹤影。 衙門里能跑的都跑了,只剩家在本地的胥吏,戰戰兢兢的守著空蕩蕩的班房。 燕軍前哨抵達時,城中巡檢司是唯一“人員齊備”的部門,其余如知州、同知、判官等全都卷起包袱,跟在李景隆身后一起跑沒影了。 德州不只沒了守軍,連政府部門都停擺了。 聽完哨騎回報,孟清和不禁挑高了眉毛。 白溝河一戰之后,撤到德州的南軍至少也有十幾萬人,一個不剩全都跑了? 李景隆棄城逃跑不奇怪,他手下的將領跟著跑也不稀奇,竟連德州的官員都無心守城?意思也總要意思一下吧,文人的風骨呢? “真的連個判官都沒有?” “回同知,的確沒有?!?/br> 前鋒哨騎也十分納悶,做了這么多年斥候,今日所見絕對是頭一回。十幾萬大軍連象征性的抵抗一下都沒有,這也配稱是漢子? “我知道了?!?/br> 孟清和示意哨騎繼續打探,即便可能性極低,也要防備城中設有陷阱。 “遵令!” 哨騎再次呼嘯而去,孟清和親自向沈瑄回報。 沈瑄難得露出了詫異的表情,想到德州的守將是李景隆,驚訝之色漸消。 一頭草原狼帶領羊群,照樣可以用犄角對付敵人。一頭羊率領的狼群,遇到敵人就只能撒丫子跑了。何況李景隆帶領根本就不是狼群。 未及,燕王率領的大軍陸續抵達,得知德州城內情況,眾將面面相覷。 以為有仗要打,不想城池已被雙手奉上? 孟清和派出的哨騎已入城探查,確定城內沒有任何埋伏的跡象,反倒是南軍留下的大營一片狼藉,帳篷都未收起,像是倉促之間離開。據一名主動為哨騎帶路的巡檢報告,城中府庫內留有大量的糧食,軍械,全都未被帶走。 這不是誘敵之計? 大多數人心中仍有疑問。 李景隆跑路不奇怪,但距離攻城軍隊抵達還有兩三天的時間,至于跑得這么急嗎?糧食軍械不帶,十幾萬大軍吃什么,用什么打仗?就地征糧?收夏糧的時間都未到,山東一地有多少糧食可以征收? “王爺,可要入城?” “李九江如此美意,孤卻之不恭?!?/br> 心情大好,燕王竟開起了玩笑。 出師大捷,不廢一兵一卒拿下德州,燕軍的自信頓時成倍的膨脹。入城時,部分將士已在討論何時打進南京,見識一下京城是何等的繁華。 燕軍入城后,朱棣當眾下令不得擾民,違者以軍令處罰。 前鋒部隊奉命前往城中府庫,查明巡檢所言是否屬實。 南軍留下的帳篷被重新利用,簡單收拾一下,燕軍士卒直接拎包入住。 李景隆的中軍大帳本該拆除,朱棣卻擺擺手,“不必?!?/br> 眾人還要勸說,不設親王大帳不合禮儀。燕王卻是主意已定,能省些力氣,何必拘泥于小節。 今日,他在李景隆的中軍大帳議事,他日,便將取代建文那黃口小兒,坐在南京奉天殿中。 這個天下,終將為他所有! 張玉朱能譚淵等大將多少能猜到燕王的心思,不再多言,開始就進攻濟南的路線和方針積極發言。 陳暉鄭亨等恭立帳中,新投燕王不久的安陸侯吳杰也在帳內聽宣。帶兵將領嗓門都不小,你一句我一句,傳到帳外,不知內情的怕會以為馬上就要打起來。 紀綱投靠燕軍之后,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視,被楊鐸調入歸附的南軍部隊,連個燕山衛都沒撈上。好在有孟清江三不五時的照顧,現如今升任為一名小旗。 照顧紀綱是孟清和特地關照的。孟清江不認為這個動不動就哭的矮子有哪里特別,可十二郎總有他的道理。反正不費什么事,照做便是。 繼孟清和之后,紀綱也記下了孟清江的人情,心中暗道,他日紀某人發達了,這個情一定要還。 此次隨大軍進入山東,紀綱隱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不在德州,就在濟南。 要想出人頭地,必須獲得燕王殿下的賞識。他不甘心只做個不入流的下層軍官,連個品級都沒有。否則何必放棄讀書的機會毅然從軍。 沒有錯,未來的錦衣衛都指揮使也曾是讀書人。前半段人生經歷與孟十二郎略有幾分相似。后半段的人生卻是截然不同,用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形容也不為過。 讓人驚訝的是,就是這樣兩條平行線,在歷史的某個拐點意外的碰撞了一下。 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連帶效應? 孟同知聳了聳肩膀,攤開手,天知道。 不過,能讓錦衣衛都指揮使欠下人情,終歸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紀綱帶領手下的十個步卒繼續巡營,孟清和已站在了府庫門前。 黑漆大門,銅將軍把守。土墻夯實,以外觀顏色來判斷,近期應重新修整過。 帶路的巡檢是個高大的漢子,說話甕聲甕氣,眼神卻透出幾分精明,“稟同知,這里就是府庫了。府庫的鑰匙一直是知州和同知看管,日前都跟著朝廷軍隊一起跑了?!?/br> “哦?!?/br> 孟清和不置可否,臉上沒太多表情,讓人猜不出他此刻的心思。跟在燕王身邊日久,光是磨練演技沒用,必須學會隱藏情緒,這是為官的基礎。 “來人?!?/br> “卑下在?!?/br> “砍了?!?/br> “遵令!” 孟清和手指的方向,是府庫的大門。不巧,帶路的巡檢恰恰站在門邊?!翱沉恕眱勺忠怀?,嚇了他一跳,差點坐到地上。見幾名燕軍的目標是庫門上那把銅鎖,才出了一口長氣。 好歹,別拿他的腦袋開玩笑。 他想過跟上官一起跑,畢竟燕軍殘暴的名聲著實不好聽。奈何妻兒老小都在德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不如留下投燕,若能立功,未必不是一條出路。 鐵斧砸在銅鎖之上,發出了刺耳的聲響。 一個燕軍砸了兩下沒砸開,高福推開他,唾了兩口唾沫,揮起鐵斧用力一砸,銅鎖登時墜地。 當啷一聲,濺起一片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