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
“愛卿真不考慮一下?” “不用考慮!”高巍一拱手,“陛下,臣去了!” 看著高巍的背影,建文帝半天沒出聲。 難道高愛卿沒發現,他最后那句話有多不吉利? 燕王對高巍的到來也感到驚奇,敢這個時候來北平,膽子夠大! 果然,高巍很快向燕王證明了他有多么的耿直,多么的剛直不阿,多么的大膽,多么的……想找死。 “太祖升遐,皇上嗣位,不意大王與朝廷有隙……昔周公聞流言,即避位居東。若大王能割首計者送京師,解去護衛,質所愛子孫,釋骨rou猜忌之疑,塞殘賊離間之口,不與周公比隆哉!” 不等高巍說完,燕王就怒了。 連連冷笑,你小子知道自己在誰的地盤上嗎?竟敢這么胡說八道? 讓他主動交出地盤財產,砍掉心腹的腦袋,把兒子送去南京當人質,再給那個黃口小兒負荊請罪? 當他沒長腦袋?! 高巍似乎沒看到燕王黑成鍋底的臉,仍在滔滔不絕,“……大興甲兵,襲疆宇,任事者得借口,以為殿下假誅左班文臣,實欲效漢吳王倡七國誅晁錯,大王獲罪先帝矣!” 如果把怒氣分個等級,朱棣的怒火絕對飆升到了刻度表的最高值。 起兵靖難,打的就是洪武帝訓詔的旗號,高巍給他扣上個獲罪先帝的帽子,無異于爬上旗桿,把桿上的旗扯下來,扔到地上踩兩腳,順便吐幾口唾沫。 這還能忍,他就不是朱棣! “夠了!” 燕王暴怒,拔刀就要砍人。 等在暖閣后的道衍和尚連忙奔出;好說歹說勸住了他。 高巍不能殺,至少現在不能! 朝廷遣使赴燕,全天下都看著,把高巍砍了,是痛快了,靖難的大旗也扯不住了。 皇帝免了“jian臣”的官位,親自派遣使者同燕王對話,燕王卻二話不說把人砍了,這不是造反還是什么? 燕王知道自己是造反,可靖難這塊遮羞布必須披著! 無奈,朱棣只得令人把高巍暫時押下去,自己跑回屋里釘建文帝的小人。 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 這黃口小兒夠陰險,打不過他,派姓高的來是要氣死他! 燕王的怒火不斷飆升,必須找人揍一頓才行,德州的李景隆再一次不幸撞到了槍口上。 見過杜平,順勢被帶到中軍帳前接受盤查的孟清和,即將把砍人的刀子送到燕王手里,成為李景隆悲劇的最大幫兇。 第六十七章 計成 如果用八個字來形容李景隆,沒有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更加合適。 李景隆的身材長相極似李文忠,國字臉,濃眉大眼,鼻子高挺,下巴方正,著緋紅麒麟服,腰束花色玉帶,不知底細的,初見其人,絕對會贊一聲“好”。 世襲公爵,太子太師,幾十萬大軍的主帥。 此時的李景隆,正面臨人生中最艱難也是最輝煌的一段日子。 打不過燕王,又沒法向皇帝交差,夾在這對叔侄之間,個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在德州期間,李景隆始終愁眉不展,往日圍繞在他身邊的一群人,此時也躲得遠遠的。 哪怕皇帝還沒收回他的官印,朝廷下達的幾道命令,也相當于狠狠扇了他的巴掌。只要有腦子,就能猜到曹國公現在的處境到底如何。 就是在這種情況,孟清和與杜平搭上了線,千方百計獲得杜平的好感與信任,以此獲得了面見李景隆的機會。 機會來之不易,若非用再立一功及與家人相見的誘餌釣住杜平,事情未必會如此順利。 孟清和走進大帳,只匆匆掃了一眼,便跪地行禮。 “卑下參見總戎!” 頭也不敢抬,面上誠惶誠恐,將一個底層小卒乍見主帥的激動與畏懼表現得淋漓盡致。心中卻在腹誹,單看外表,沒人會相信面前這位會有畏戰逃跑的名聲。更難以想象,這樣正氣凜然的外表之下竟然是一肚子草包。 這就是所謂的“樣子貨”? 李景隆手持公文,眼皮抬也不抬,像是懶得去看孟清和一眼。 隨同進帳的杜平拱手說道:“總戎,此人有重要情報?!?/br> “說?!?/br> 李景隆沒叫起,孟清和只能繼續跪著。 這算什么,發官威?對他一個小兵至于嗎? 咬咬牙,跪就跪吧,一切為了靖難! 日后早晚能找補回來! 孟十二郎刻意壓低了嗓子,縮起了肩膀,就差哆嗦幾下以示被李總戎的霸氣震懾。 多次觀摩歷史名人專場,演技必須大幅度飆升。 “回、回總戎,卑下逃跑時……” “恩?” 李景隆目光掃過,像是帶著刀子,孟十二郎立刻意識到用詞不對,馬上改口。 “卑下與同袍撤退途中,見到兩支燕逆的軍隊在大同方向廝殺?!?/br> 兩支燕逆的軍隊? 李景隆神色終于有了變化,“你可看清楚了?” “回總戎,卑下不敢說謊?!泵锨搴湍樕钒?,好像正在回憶當時的情形,“他們身上的袢襖和卑下的不一樣,口音也不同,都騎著戰馬,殺起來當真是嚇人。斷胳膊斷腿不稀奇,卑下還見到掉了腦袋繼續往前沖的,還有捂著肚子的……” “別說了!” 李景隆臉色也白了,孟清和的話讓他回憶起在北平城下的慘烈戰斗,表情相當的難看。 正如朱棣所言,沒有經歷過大的戰陣,整日捧著兵書,以為戰場就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讓這樣的人率領幾十萬大軍對抗、能征善戰的邊軍,根本就是個笑話! 身為大軍統帥,竟然被戰場上的廝殺場面嚇到,丟下軍隊連夜逃跑。 有這樣一個沒用的草包兒子,李文忠泉下有知,說不定會再氣死一回。 大帳中,孟清和低著頭,李景隆和杜平都白著臉,一時間誰也沒有說話。 短暫的沉默之后,李景隆突然問道:“你之前是誰的麾下?” 身為南軍,卻是北方口音? “回總戎,卑下祖籍河北,原是富峪衛守軍,后隨百戶調入山東。之前隨天軍討逆,在北平城外被逆賊所破,一路逃……撤退,才僥幸活得一命。得知總戎在德州練兵,卑下和活著的弟兄們千辛萬苦才逃了過來……” 說著說著,孟清和就哭了起來,嗓門奇大,帳外都聽得見。 “撤退的路上,卑下和弟兄們餓了啃樹皮,渴了飲雪水,幾場大雪下來,樹皮都啃不動,還崩掉了門牙!”孟清和一邊說一邊掉眼淚,“卑下也曾是個壯實漢子,八塊腹??!可現在,大腿都沒有原來的胳膊粗,怕是想娶媳婦都要被人嫌棄。卑下一路上都在發誓,與逆賊不共戴天!” 李景?。骸啊?/br> 杜平:“……” 若真是這樣,那還真夠凄慘。 “總戎,被抓住的弟兄們更慘!不給吃不給喝,一天照三頓抽鞭子!總戎,一定要為弟兄們報仇??!” 說著,孟清和趴伏在了地上,哭得直打嗝。 李景隆動容了,杜平也是淚流滿面。 帳外聽到的南軍紛紛紅了雙眼,真是太無情太殘忍了! 孟清和又斷斷續續的說了許多,真話假話摻雜,讓李景隆想分辨也難。 大同有戰事發生? 的確有,但不是燕軍出現了內訌,而是之前的薊州鎮撫曾浚與徐忠所部的遭遇戰,以曾浚被徐忠咔嚓告終。 河北有隊伍要投靠李景??? 也有。曾鎮撫的鐵桿,河北指揮張倫的確是一顆紅心向南京,只可惜被沈瑄帶兵給追上,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滿腔的報國熱情注定付諸東流。 孟清和故意將話說得顛三倒四,間或嚎上幾嗓子,讓李景隆自己在他的話中去探索,發現“真相”。 向燕王獻策時,孟清和已經表明,不一定要告訴李景隆燕王的哪塊根據地防守空虛,刻意而為反倒落了下乘。只需要讓李景隆動心,認為此時派兵進入燕王的地盤,有極大可能撈到好處占到便宜就足夠了。 北地酷寒,南軍肯定不習慣北方的天氣。進入十二月,連日大雪,常駐塞外的邊軍都有些扛不住。若能引李景隆派兵前來,根本用不著正面對戰,只需要堵住他們撤退的道路,或用疑兵誘使大軍迷路,領著他們在雪地中繞圈子,惡劣的天氣足以成為南軍的催命符,讓他們有來無回。 燕王再適時伸出援手,感念救命之恩的士兵必定不少。 若有在鄭村壩投靠燕王的陳都督現身說法,更可事半功倍。 比起讓他們來送死的主帥,燕王多仁義!必須投靠燕王一起靖難! 此計算得上是陽謀,落在智謀之士眼中很是粗陋,只配稱作兒戲,用于對付李景隆卻偏偏會很有效。 如果此時練兵德州的是徐輝祖,燕王絕對不會采納孟清和的計策,還會斥責他“胡鬧”。 換成是李景隆,朱棣直接拍板通過,還大力稱贊孟十二郎“人才??!” 可見,美人需要對比,天才和草包也是一樣。 孟清和哭得投入,最后是被攙扶著離開大帳。當然,也或許是因為跪了太久,血脈不通。 之后,李景隆又召見了孟清江和其他幾名燕軍,眾人的說辭各不相同,僅有少數幾點能對得上,反而更顯得可信。 眾口一詞才使人懷疑。 楊鐸沒有露面,一直留在帳篷里。紀綱縮在帳篷一角,小心翼翼的看著楊同知手中把玩的匕首,刀光閃過,不是一般的鋒利。 紀綱很緊張,偶爾會出現面部神經失調的狀況,任誰在生命飽受威脅時都會這樣。 楊鐸掃了他一眼,笑了,分外的英俊,“不用擔心,現在你很安全?!?/br> 現在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