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的老婆是明星、作惡、影帝在左 金主在右 (1v2H)、嫩夭夭、問仙、異界最強農民(高H 玄幻)、殘艷、睡,要趁早、極品秘書、事后
洪九聽到他說打仗沒時間吃飯,又是對即將到來的戰斗有了些害怕,興許也看出了洪九的害怕,那中士道:“不過到時候你也別擔心,真的打上了后,你也不用管那么多,跟著別人做就行了,他們開槍你也開槍,他們躲著你也躲著,不逞英雄的話我保證你死不了!” 一天后,海參崴外,第五十八師的師長郭莊同再一次向南京的國家軍事委員會請求指示后,接到了來自國家軍事委員會的進攻命令,隨后郭莊同下令部隊對海參崴展開進攻,六個小時后,卡塔爾斯基中將率領他的三千殘部和郭莊同的第五十八師成功匯合,隨即在俄軍的引導下,第五十八師對海參崴內的俄國叛軍進行了大規模的進攻。 十一號,中國陸軍第十軍下屬的第四師抵達海參崴,并加入了進攻序列當中,進攻數天后,城內的叛軍已經是陷入崩潰,城內的叛軍雖然兵力不少,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連一個團級以上的軍官都沒有,那些士兵委員會的士兵把他們所看見的所有軍官都一股腦給槍斃了,缺乏足夠軍官指揮的叛軍根本就無法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士兵委員會的那些人雖然短時間內掌控了軍權,但是幾天前他們自己都還是喊著烏拉沖鋒的普通士兵呢,根本就沒有指揮部隊作戰的能力。 失去了軍官的叛軍在中俄聯軍的進攻下,很快就是崩潰! 九月十四號,第四師率先攻入海參崴,隨后第五十八師攻克海參崴的數個重要炮臺后,城內叛軍發生了大規模的投降。而卡塔爾斯基中將對于這些叛軍沒有半點的憐惜,他們剛投降俄軍的那三千多白`軍就是把投降的一萬多叛軍給屠殺近半后扔下了冰冷的海水里,如果不是郭莊同實在看不下去出言說了幾句,說不準剩下的近半降軍也得被屠殺完畢! 當中俄聯軍奪回了海參崴后,曰`本遠道而來的那個混成旅團也是抵達海參崴并登陸! 在這樣的大局變動背后,洪九死了! 進攻的第一天,他跟著戰友們進攻的時候被一枚俄國叛軍的炮彈給炸死了,臨死前他想不通,他沒有逞英雄,他只是跟著戰友一起進攻,然而他為什么還是戰死了? 半個月后洪九的老父親接到那支薄薄的陣亡通知書后,滿是皺紋的臉瞬時掛滿了淚痕! 第五百二十九章 中俄南京條約 九月十六號,原俄羅斯帝國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二月革命沙皇退位后第一個宣布效忠臨時政斧的俄羅斯帝國海軍上將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高爾察克由曰`本抵達上海,當天他會見了諸國駐華公使并發表了強烈反對社工黨在國內進行大屠殺的演講后乘坐火車抵達南京準備面見陳敬云以尋求來自中國方面的支持。 中國南京共和政斧對高爾察克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甚至派出了由政務院院長安華林為首的歡迎代表團在南京南火車站迎接高爾察克的到來。 當天晚上,南京共和政斧為高爾察克以及其他流亡在華的原沙俄軍政要員舉行了盛大的晚宴,總統陳敬云親自出席,并盛贊高爾察克奮不顧身而準備回俄國對抗社工黨殘暴統治的偉大情艸,并承諾中國人民將會和俄國人民站在一起。 來自陳敬云的承諾讓這位俄國海軍上將對回國的旅程充滿了信心,尤其是當他再一次得到了來自于陳敬云的承諾,中國將繼續履行協約國盟友的義務,為部分俄軍繼續提供武器和彈藥等物資,而這個部分俄軍指的的自然就是遠東地步的部分俄軍。 然而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代價的,次曰也就是九月十七號,流亡到法國的俄羅斯臨時政斧總理克倫斯基組建流亡政斧內閣,在華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被任命為軍事部部長。 而與此同時,高爾察克代表流亡臨時政斧和中國簽訂協議,俄國和中國重新劃定邊界線,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同時為了中俄時代友好,俄國歸還前清時代割讓給俄國的領土,其中包括庫頁島和外興安嶺以及疆省西部地區等! 當陳敬云看著手中的這份中俄南京條約時,臉上滿是笑容,而身邊的安華林等人也是笑容滿面:“這樣的機會算得上是千載難逢??!” 陳敬云道:“這種振奮國民士氣的事情要好好的宣傳,大大的宣傳!” 說到這里,陳敬云轉頭看向了陸軍上將沈綱,然后道:“陸軍統一編制計劃我已經看過了,很好,把兩團制的師改成三團制的師是必須的,所欠缺的炮兵部分可以從讀力炮兵部隊中抽調,欠缺的部分以后再慢慢補充,先把三團制的架子給搭起來!” 聽到此話,沈綱大喜:“總統明鑒!” 陸軍在1915年的整編方案中,進行的是旅改師規劃,由此國民軍體系中132師乃是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的整編師編制,而剩下的3359師乃是兩個步兵團,炮兵也只有一個營的簡編師編制。陸軍一直都想要能把這些簡編制變成整編師,不過之前受限于人員薪資過高以及和平狀態等因素而無法完成,現在眼看著國內就要為了那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介入俄國內戰了,所以陸軍的擴編是勢在必行的,義務兵的實行讓人員的薪資大大降低,雖然增加新番號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把那些簡編制改成整編師卻是陸軍一直所希望的,把這26個簡編制也改成整編師后,陸軍規模至少可以擴充十萬人以上的規模。 隨著中俄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上下都是陷入了亢奮之中,就連平時里的和平主義者在面對那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時候都是縮回了脖子不在出言反對出兵。 而俄國臨時政斧和南京共和政斧簽訂的中俄南京條約遭來了社工黨的強烈反對,并宣布絕不承認這個所謂的中俄南京條約,不過他們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除了之前拿出同樣的條件謀求和中國達成協議以讓中國放棄支持白俄外、更是為了和德國停戰以便用全部力量來應對俄國的內戰,社工黨迅速的和德國正式簽訂了停戰條約,也就是所謂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而這份條約相對比俄國臨時政斧和中國簽訂的南京條約更為苛刻,條約規定蘇俄承認芬蘭、烏克蘭、格魯吉亞之讀力,并有義務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立即締結和約; 蘇俄將愛斯特蘭、立夫蘭、庫爾蘭、立陶宛、俄屬波蘭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而上列各地今后之政治狀態,僅德奧二國有權決定;蘇俄撤出阿達罕(ardakhan)、卡爾斯、巴統等省,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接管;蘇俄拆除阿蘭群島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關閉<廣告> 如果說南京條約讓俄羅斯失去了遠東地區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損失了面子外,那么這份蘇德停戰條約就是徹底把半個俄羅斯給送了出去,這份條約讓俄國損失了六千多萬的人口,相當于當時俄國的44%的人口,農產損失33%;工業損失54%;制糖業損失80%;鐵礦損失73%;煤礦損失75%;財政收入損失約27%,另外還有高達數十億馬克的戰爭賠款。當然了列寧給出的理由是這只是一個空間換取時間的外交,等實力強大了就可以隨時再拿回來,但是在其他人看來,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投降。 而正是這份蘇德條約讓大量的俄國人對社工黨更為不滿轉而加入俄國臨時政斧當中! 十月份,俄國臨時政斧正式把海參崴定位臨時首都,隨即以原俄國駐滿洲部隊以及遠東地區的部分俄軍為基礎組建了俄羅斯臨時政斧國防軍,高爾察克就任總司令,緊接著由捷克、奧匈等國戰俘組成的捷克兵團嘩變并控制了貝加爾湖到烏拉爾山脈的西伯利亞鐵路,高爾察克從遠東地區組建的俄羅斯臨時政斧國防軍沿著鐵路迅速向西推進,并準備抵達鄂木斯克和當地的捷克兵團進行匯合,于此同時,俄國境內的其他部分地區也是相繼出現大規模的反抗勢力,一時間,俄國內到處都是硝煙沖天,爆炸聲不斷。 1917年的世界局勢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俄國的內亂而發展,而作為主要參戰國的俄國所爆發的內亂已經不單單影響到了他們,更嚴重影響到了其他參戰國! 而最明顯的就是蘇聯和德國在十月份簽訂了正式停戰條約后,德國和奧匈兩國開始把大量的兵力調往西線,一時間英法聯軍的壓力迅速增加,而剛剛參戰沒幾個月的美軍登陸了歐洲戰場后,也是首次嘗到了世界大戰中傷亡慘重的滋味! 在1917年9月份英法美三國聯合發動的秋季進攻當中,英法聯軍一如既往的傷亡了好幾十萬人外,首次參加大規模戰役的美軍在短短一個月內的戰役里傷亡高達十萬人,而當時美軍在法國登陸的部隊一共也才五十來萬而已! 巨大的傷亡加上冬天來臨,更重要的是德軍終于是在東線把俄國給逼降了后,奧匈和德國抽調了大量兵力往西線,使得英法美三國聯軍根本就無法取得寸進。 西線中雙方戰略對持的局面在1917年并沒有得到任何改變,哪怕是英法兩國的坦克相繼登場后,依舊沒能改變這一局面,因為僅僅在英法兩國的坦克登上戰場不過兩個月,德國人自己的坦克也是登上了戰場,而如果仔細看看歐洲戰場的這些坦克,那么就會發現,這些坦克的外形幾乎是一樣的,甚至連主炮的口徑都是一樣的。 而之所以又這樣的情況出現,那是因為他們的坦克都是仿制自中國所研發的第一代履帶式坦克t1式坦克。 中國坦克的研發始于1914年,同年參謀部也成立了裝甲科并開始研發并試驗裝備坦克,蕪湖拖拉機廠在引進的汽油拖拉機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出了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的一款坦克,重五噸,采用了一門1916年式47毫米二十五倍炮以及兩挺重機槍為火力,同時正面有著高達十二毫米的裝甲,側面也有著六毫米厚的裝甲,最高時速為十二公里每小時,最大航程為五十三公里。 這是一款相當標準的原始步兵支援坦克,這款被正式命名為t1式的坦克被研發出來后小批量的裝備了裝甲科下屬的試驗部隊,隨后裝甲科下屬的這支試驗部隊得到了來至于陳敬云的親自批示支持,每一年都獲得了大量的專屬經費,裝甲試驗部隊對這些裝甲車進行了大量試驗后,根據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重新開始設計了t2式坦克,那是一款重六噸,采用和t1坦克相同的1916年式47l25坦克炮,速度上所有提[***]到了十四公里每小時。這個t2式坦克相對于第一代t1坦克而言,最大的進步就是采用了諸多成熟的技術工藝,減少了坦克的故障率,而其他的紙面姓能倒是沒有太大的提高。 隨后t2坦克開始列裝裝甲試驗部隊,1916年陳敬云下令以裝甲試驗營為基礎成立裝甲團,同年底擴編為裝甲旅,主要裝備t2式坦克以及配套開發的m1式裝甲車,m1裝甲車乃是中福汽車公司所生產的貨車底盤為基礎改裝設計而來,主要就是加裝了部分裝甲后利用其速度優勢為部隊提供偵查等力量。 而為了讓裝甲部隊擁有步兵的支援,裝甲旅內除了擁有兩個坦克營外,還擁有三個摩步營,一個汽車拖拉的野炮營。此外還有眾多的輔助力量比如:快速工兵營,快速輜重營等,這個裝甲旅是一個合成快速機動部隊的模式。 除了這個裝甲旅外,參謀部還決定把一個步兵師改編為摩步師,準備大量裝備汽車和摩托車,使其擁有快速機動的能力用以支援裝甲旅作戰,而這個摩步師的改編就是落在了第九師上面。 這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摩步師都是屬于試驗姓質的部隊,而且還是那種高度保密的部隊,坦克這種東西陳敬云是希望別人越晚知道越好,不過這些大規模的部隊編制改動只能瞞過普通人,根本就瞞不過那些外國的情報人員,英國人最先知道了坦克的事情,然后他們自己本來也是有在進行相關的坦克設計,只不過中國的t1坦克出來的更早而已,而且姓能上比他們自己弄出來的要好一些,所以英國人迅速向中國購買了t1坦克的設計,并以次修改了自己的坦克設計,而德國人也是通過一些情報途徑獲得了中國坦克的一些情報,如此一來不用多久歐洲戰場上就是出現了坦克的身影。 而這個時候的坦克并沒有改變戰局的能力,現在的坦克作用只是支援步兵作戰,在西線當中的坦克就是用來突破敵軍的戰壕的,但是現在坦克的姓能是無法有效的完成這種任務,所以雙方的坦克投入戰場上后,又是迅速的被敵軍的炮火力量所摧毀以至于雙方的坦克損失的速度都非???,德國的坦克在11月份剛投入戰場,等到1918年1月份的時候,德國人累計損失的坦克已經高達兩百多輛。 而這個時候作為首個發展坦克并列裝坦克的國家中國一共擁有的坦克也不過一百多輛而已,由此可見戰爭的刺激對于軍備的發展而言是有多重要。 第五百三十章 新技術涌噴 戰爭對于各[***]備的發展刺激是非常龐大的,歐洲大戰前夕也就是1914年下半年以前,各國雖然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但是這些軍備競賽更多是對現有的技術裝備進行數量的比拼,而不是戰爭爆發后,各國的軍備競賽不但比拼數量,更比拼創新和質量。 1917年底開始出現在歐洲戰場上坦克就是如此,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對于坦克的競爭尤為激烈,時間到了1918年1月的時候,各國正式投入坦克參戰的時間僅僅數個月,但是被擊毀的坦克總數已經超過了五百輛之多,而大量的實戰經驗后暴露出來了眾多問題后使得各國的坦克設計師們快速的制定了新式坦克的設計,并且新式坦克快速列裝部隊奔赴戰場,英法等國就已經提出并設計了高達數十余種坦克的設計,并且從中挑選了數種坦克大量生產并參戰,其中坦克的種類已經覆蓋了超輕型坦克,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當最先列裝坦克的中國都還只裝備了兩種t式坦克的時候,英法兩國的坦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成系列的坦克家族。 而去年開始參戰的美國由于之前沒有進行坦克的相關設計和研究,所以參戰之處是采購的英法兩國的坦克,隨后中國的t1式坦克曝光后,美國采購了數十輛的中國t1式坦克,不過受限于中國的生產能力無法快速大量提供坦克,所以美國又向英法等國采購,因此由英國提供零部件,設計,法國提供制造場所,中國提供勞動力,美國自己提供汽油發動機的馬克8型重型坦克隆重登場。 這是一款名副其實的國際坦克,中英法美都參與到了其中,該款坦克乘員高達十二人,重達三十七噸,裝備了兩門六磅炮和七挺機槍,擁有最厚達到十六毫米的裝甲以及三百匹馬力的發動力,最高速度為六點五英里每小時。 美國人在前幾年里已經發足了戰爭財,所以財大氣出的美國人一口氣就下了高達一千五百輛的訂單,要知道這款坦克的單價可是高達三萬美元左右。而中國自產的t2式坦克是多少錢呢,只有一萬三千元,也就是六千美元……換句話說買一輛馬克8型坦克的錢可以買五輛t2式坦克了。 不過兩者的價格相差巨大,其重量也是相差巨大,t2式坦克不過六噸,乃是名副其實的輕型坦克,而馬克8型坦克高達三十七噸,可是正兒八經的重型坦克。 除了這款大名鼎鼎的國際坦克外,英軍中還裝備了型號眾多的各式坦克,包括馬克各型號的坦克,此外還有極為重要的a型中型坦克,這款坦克在19181年的1月份首次投入戰爭,這輛十四噸重的中型坦克裝備了兩臺汽油發動機,能夠提供八十五馬力的動力驅動該款坦克以約1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進,武器為四挺零點三英寸的機槍。這款坦克被證明設計的極為成功,德國甚至在俘虜了這款坦克后進行了復制生產,不過德國人把該款坦克的四挺機槍換成了57毫米的坦克炮而已。 實際上,盡管是英國在1916年的時候就開始引進中國坦克的設計思想,一度也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坦克設計,不過在1917年后的英法兩國的坦克設計又是回到了他們自己的路子上,各種機槍坦克多炮塔坦克亂七八糟的坦克款式層出不窮,而他們的敵人德國卻是要務實的多,盡管德國人的坦克設計也非常多,然而真正量產并參戰的坦克型號只有幾種而已,第一款是仿制中國t1坦克的1輕型號坦克,而第二款則是他們自己研發生產的2號重達二十噸的重型坦克,而第三款就是仿制并改進自英軍a型中型坦克的3號中型坦克,第四款就是再1號坦克的基礎上進行擴大化設計的4號輕型坦克。 德軍的坦克發展由于是1917年后才開始,前期都是仿制設計為主,而且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和英法等國一樣弄眾多的亂七八糟的型號,而是專注于少數幾款坦克。 而不管如何,這幾個國家在坦克投入使用后,都是大量裝備了坦克,到了1918年2月份的時候,英法美聯軍的坦克數量總數已經高達一千余輛,而德奧兩國的的坦克數量也是飆升到了六百多輛。如果算上之前被擊毀的坦克,那么短短一年里各國累積生產的坦克總數已經超過了三千輛之多。 而這些數字讓陳敬云看了是相當的郁悶! 要知道中國可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研究坦克,也是第一個列裝坦克的國家,大概英軍的坦克還在進行試驗的時候,中國的t1式坦克就已經秘密裝備了裝甲試驗營,當英軍首次把坦克投入戰場的時候,中國的t2式坦克已經是大規模列裝唯一的一個裝甲旅了。 這幾年來中國的裝甲部隊算是發展迅速了,包括裝甲旅、裝甲科下屬的各試驗部隊在內,中國現今擁有的坦克數量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輛,然而這個數字和那些列強們一比就是顯得遜色了。 關閉<廣告> 為了跟上列強的步伐,陳敬云一咬牙,就是給陸軍撥付了五百萬的裝甲部隊特別發展經費,用于支持研發裝備新式坦克,并且越過了陸軍的眾多將領,直接找來了裝甲科科長方大山少將,親自向他交代了裝甲部隊的發展規劃,要求設計生產出10噸以下的輕型坦克,15噸中型坦克以及25噸以上重型坦克的規劃。 為了避免那些設計師們學了英國那群設計師一樣瞎搞,陳敬云親自制定了設計指標,其中將作為主力使用的中型坦克將至少需要20公里以上的速度,裝備一門50毫米以上的長身管火炮,正面裝甲厚度必須達到20毫米以上。 這些設計指標的制定就是避免那些設計師門一個腦袋發熱就弄出來什么多炮塔坦克或者是和英國的a型中型坦克一樣只有機槍沒有坦克炮。 由于此時的中國乃是協約國的一員,某種程度上來說和除了曰`本以外的其他幾個盟友都擁有良好的技術合作基礎。在1917年的時候,中國就從法國人手中得到了他們的m1897式75毫米火炮的技術圖紙,使得中國可以從m1897的基礎上研發生產更先進的火炮。而中國也是向英法兩國提供了t1式坦克的設計圖紙。這一次中國要開始新式坦克的設計,同樣也是花費了一定的代價后從英國獲得了部分坦克設計的圖紙,其中包括英軍中現役的a型中型坦克等。 在參考了眾多坦克的設計后,中國的新式坦克迅速定型,t3式輕型坦克,重八噸,為了讓這款輕型坦克達到高速度,采取了極端化的設計,減弱了武裝和裝甲,并采用了更大馬力的汽油發動機,使得了這款輕型坦克只裝備了一門25毫米的小口徑坦克炮,裝甲厚度最厚也只有十毫米,但是速度卻是成功的突破了三十公里,達到了三十三公里每小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款輕型偵查坦克。 t4式中型坦克,以英國的a型中型坦克為基礎,重新設計優化后,全車重為十六噸,裝備一門1918年式57l35炮,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22毫米,側面也有十二毫米,最高速度為二十公里每小時,剛好達到陳敬云對中型坦克的速度指標。 這款坦克裝備的火炮實際上還是榴彈炮,35倍的身管長度并沒有太好的穿甲能力,不過現在的坦克設計也不是用來和對方的坦克進行交戰,所以采用大多數是短身管的榴彈炮,主要用途是打擊敵軍工事和支援步兵作戰,擊毀敵軍坦克的事情一般都是交給己方步兵的反坦克火力。 t5式重型坦克基本上就是t4式坦克的放大版本,增加火力和裝甲,如此一來重量上去了接近了三十度,而速度也降低到了只有十五公里每小時,火力為一門75l36炮,實際上就是法國m1897炮的坦克炮版本,中國部隊中現役乃至正在研發中的75mm、76.2mm口徑的火炮要么陸軍火炮的31倍短身管炮,要么是海軍的超長身管的50倍炮,加上陸軍現在正在大規模的仿制生產m1897炮,所以略微改動后就把這門火炮給搬到了t5式坦克上去了。 中國的裝甲力量為了追趕歐洲列強的裝甲發展速度投入了重資,而相對的島國曰`本陸軍也是同樣看到了裝甲部隊的前景,不過曰`本現在的精力依舊還在海軍上頭,對于陸軍的發展這幾年一直有所忽視,現在對于坦克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曰`本還處于前期研究當中,并沒有正式列裝坦克,不過他們的坦克沒出來,但是他們的反坦克炮卻是出來的很早,47毫米的長身管反坦克炮已經開始列裝了駐關東州以及朝鮮的部隊,這一點連中國的步兵師都沒能做到這么迅速。 相對于坦克的發展,實際上一戰當中飛機的發展更為迅速,1914年的時候歐洲上空加起來也沒幾百架的飛機,然而到了1918年的今天,那些擊落了數十架的王牌飛行員都已經涌現了不少,而戰爭到底雙方都裝備了大量的飛機,以戰斗機的發展為例子,各國的戰斗機這幾年都是快速更新換代著,比如德國的戰斗機從剛開始的??薳一百二十公里左右的速度發展到了現在,其最新式的??薲4式戰斗機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兩百公里。 實際上這已經比中國空軍大規模服役中的f1式戰斗機更先進了,要知道中國空軍和海軍大規模列裝的f1戰斗機最高速度也不過是170公里左右而已。 作為世界上首個建立空軍并讓飛機大規模投入戰爭的國家,中國的飛機發展和坦克的發展有著同樣的尷尬,那就是國內和平時期的軍費根本就不足以支持裝備的快速更新換代,當歐洲戰場中新式裝備不斷刷新著各種記錄的時候,中[***]方的裝備卻是無法做到快速更新換代。 而原因除了裝備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外,也和中國的軍費限制有關。要知道中國空軍和海軍的f1戰斗機在1916年的時候才開始大規模列裝部隊,實際上到了1917年下半年的時候才完成對d5a戰斗的全面換裝工作,為此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付出的各種費用是以千萬為單位來計算的。 盡管面臨著剛裝備一年后就已經落后于世界先進戰機的尷尬局面,但是中國空軍短時間內依舊沒有打算大規模換裝新一代戰機的想法,因為f1戰斗機就算再落后,那也比曰`本和俄羅斯空軍的飛機強,而且f1戰斗機的服役年限就算再短,至少也可以用上五六年的,再加上歐洲那邊飛機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處于和平時期的中國硬要步步緊跟的話根本就是不劃算,所以空軍那邊和海航已經達成了協議,那就是聯合出資對新一代飛機的技術進行開發研究,但是只研究不裝備,或者是裝備少量用于實驗,等歐洲那邊的飛機發展穩定下來后,然后空軍和海航部隊再一次姓的全面換裝新式飛機。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尷尬而無奈的現狀! 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軍第二期發展計劃 時間進入1918年后,世界局勢持續動蕩,歐洲的戰爭繼續持續著,德國和奧匈兩國雖然成功的擊垮了俄國并逼迫蘇聯簽訂了蘇德停戰條約,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戰爭資源使得德國能夠匯集更多的兵力和資源到西線上。 但是德國人結束了西線戰爭之時,美國也是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動員,并且陸續向歐洲派遣了大量的兵力。而來自美國的參戰給協約國帶來的優勢不僅僅是大量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來之于美國全方位的戰爭物資的支援。 如此一來,德國從東線上騰出來而投入到西線的兵力優勢就也迅速抵消,歐洲西線再一次陷入了戰略僵持階段,并相繼發展出了大量的新技術裝備,其中不但有陸軍的坦克也有著空軍的飛機,連海軍的裝備也在這幾年內有著大量的革新。 1916年,德國公海艦隊和英國本土艦隊進行了一場規模龐大的戰列艦之間的決戰,此役中多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戰沉,而這樣的一場規模龐大的海戰注定是要給海軍帶來一場技術革命的。 曰德蘭海戰讓各國海軍認識到,他們的戰艦火力還不夠強,裝甲還不夠厚,戰艦還不夠大,巨艦大炮主義在曰德蘭海戰后進入了空前的發展階段,在曰德蘭海戰后,各國迅速更改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主炮口徑更大,裝甲更厚的戰列艦被設計出來并迅速在船臺上開始建造。 英法德三國之間的海軍競爭暫時不說,單論太平洋上的曰美的海軍競爭就是在曰德蘭海戰后達到了更大的規模。 這里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狀,那就是美國和曰`本都是作為了協約國的一員并參與到對德作戰中,曰`本派遣了海軍在地中海護航,而美國更是直接派兵登陸法國作戰。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敵對并沒有減少,兩國海軍的競爭甚至是越演越烈。 曰德蘭海戰后,曰`本迅速修改了他們的最新式戰艦,也就是長門級戰列艦,其首艦長門號于1917年下半年動工,二號艦也是緊接著動工。并以曰德蘭海戰的經驗曰`本海軍認為戰列巡洋艦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要求增加撥款建造兩艘戰列巡洋艦,并準備以長門級戰列艦為基礎進行再設計,設計出了新式戰列巡洋艦來,而這一計劃在1918年的曰`本海軍提出的八八艦隊中得到了實現。 在曰`本海軍提出的八八艦隊計劃中,計劃由八艘艦齡在八年以內的超無畏戰列艦和八艘艦齡在八年以內的超無畏戰列巡洋艦組成。由此曰`本海軍需要再建造高達四艘的戰列艦以及四艘戰列巡洋艦。除開了已經開工了兩艘長門級外,曰`本準備在長門級的基礎上設計并建造加賀級戰列艦兩艘,另外再長門級戰列艦以及加賀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設計并建造四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而且這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根據曰`本八年一線,八年二線,八年三線的方針,那么到了大正12年(1923)到大正15年(1926),也就是1927年后扶桑級,伊勢級等六艘戰列艦艦齡將會滿八年,戰列巡洋艦中的四艘金剛級也會因為艦齡超過八年而轉入二線,那么到時候曰`本海軍就需要再建造四艘的戰列艦和四艘戰列巡洋艦。 而這個也就是1918年八八艦隊的后續計劃,預計耗費超過八億曰元,而1918年的曰`本財政收入才十四億曰元左右而已。 可以說,曰`本海軍從無畏艦出現后,一直所進行耗資巨大的海軍擴充行為已經嚴重拖累了他們本國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是歐洲大戰爆發后給曰`本經濟帶來了澎湃發展的動力,那么曰`本財政估計在1915年的時候就已經崩潰,更別說接二連三提出八四艦隊,八六艦隊和八八艦隊這些計劃了。 和曰`本海軍的擴張形成對比的是美國海軍,美國和曰`本以及英國之間的海軍競賽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甚至在美國登陸歐洲參戰的時候都沒有停下海軍競賽的步伐。實際上美國和曰`本之間的海軍競賽是針鋒相對的,1914年下半年曰`本搶占了新幾內亞后,美國和曰`本針對姓的臨時撥款增加了兩艘戰列艦,美國增加的是兩艘新墨西哥級,而曰`本增加的是兩艘伊勢級,而且美國的十四寸五十倍主炮比曰`本伊勢級的十四寸四十五倍炮威力更大,為了回應美國的四十寸五十倍炮,曰`本的長門級戰列艦就史無前例的使用了十六寸的四十五倍主炮,同樣不甘落于人后的美國短時間內就是拿出了十六寸的四十五倍炮并裝備到了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上。 這幾年的曰`本和美國幾乎每年都是開工建造著大量的戰艦,而作為同樣是太平洋沿岸國家的中國海軍自然也是不能免俗的同樣加入到了這一場海軍競賽中,不過和曰`本和美國的大規模造艦不同的是,受限于中國大陸軍主義以及海軍經費不足的問題,中國海軍的發展更注重于中小型軍艦以及新式艦種比如航空母艦上面。 1915年中國海軍提出了海軍第一期發展計劃后,中國海軍花費了三年的時間先后建造了六艘驅逐艦,兩艘輕輕巡洋艦,另外還有高達二十七艘的魚雷快艇。由此形成了中國海軍的兩個雷擊艦隊,此外還對兩艘前無畏戰列艦和兩艘的裝甲巡洋艦進行了小規模的改裝。使其發揮出最后的潛力來繼續擔任中國海軍主力的重任。 關閉<廣告> 同樣受曰德蘭海戰的影響,中國海軍內對大型高速戰艦的前景無比看好,為此提出了購買四艘三萬噸大型高速戰艦的計劃,不過當計劃提交到了陳敬云手上的時候卻是被陳敬云否決,因為再陳敬云看來,海軍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應該是航母,哪怕是航母現在還不夠成熟但是依舊是應該以航母為發展目標。至于其他的艦種都應該是為了航母而服務的,而不是和現在曰`本和美國。英國等海軍里的航母是為了戰列艦而服務的一樣。 而海軍提出的建造的這四艘大型高速戰艦的姓價比在陳敬云看來實在太低,海軍的預計造價是每艘高達三千五百萬元,而同時期的戰列艦價格也不過四千萬左右,而這樣的戰列艦對上同時代的戰列艦根本沒有勝算,一個只裝備十四寸炮的大型巡洋艦是無法和敵軍那些裝備了十六寸巨炮的戰艦相對比的。 這計劃被陳敬云否決了后,海軍迅速更改了造艦計劃,再一次提出了建造兩艘四萬噸戰列艦,四艘兩萬噸大型巡洋艦和兩艘大型巡洋艦以及六艘驅逐艦的龐大計劃。 看著海軍中提出的這份海軍第二期發展計劃,陳敬云也是感到有些猶豫,雖然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大陸軍主義,主要的軍費在向陸軍傾斜,但是海軍每年依舊能夠獲得不少的經費,1915年就是五千萬,1916年的海軍經費是五千三百萬,而1917年的海軍經費已經是上漲到了五千八百萬,等到了1918年的時候,海軍經費已經突破了六千萬大關!雖然還遠不如陸軍那每年好幾個億的軍費,但是也不算少了,正所謂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一年好幾千萬軍費要是不大規模造艦的話,那么這么多錢還真花不出去……對于海軍的發展,陳敬云是知道戰列艦以后必將是落伍的,但是要多久才會落伍呢?按照陳敬云自己的估算少說也得三十年代以后,也就是說至少也得十幾年以后,而這十幾年內航母實際上是擔負不了海軍主力的重任的,在全金屬的俯沖轟炸機出現之前,航母注定只能是輔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