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的老婆是明星、作惡、影帝在左 金主在右 (1v2H)、嫩夭夭、問仙、異界最強農民(高H 玄幻)、殘艷、睡,要趁早、極品秘書、事后
滇軍在四川里也是打了好幾個月了,但是進展卻是不怎么順利,現在四川的其他幾個軍閥一被袁世凱大力支持,滇軍的進展就更慢了,一時間就有了僵持的局面。 對于四川方面的事務,國民軍和對待其他國內事務一樣,保持了低調,甚至連相關通電都沒發一封。而面對唐繼堯說要采購軍火,陳敬云也是前后買了一批的曰造步槍,后來唐繼堯又說要買炮和更多的槍支,火炮方面陳敬云自然是沒準,現在國民軍自己的火炮都要外購呢,所產的七十五毫米的山炮根本無法補充國民軍的巨大消耗,迫擊炮也嚴重缺編。不過槍支子彈倒是有,福州兵工廠正在大量批產12式步槍,除了補充部隊的消耗外,也正在慢慢替換原先裝備漢陽造步槍的部隊,國民軍中裝備的漢陽造有新有舊,老舊的已經有用了十幾年了,新的也有近幾年的,所以把一些老舊漢陽造給慢慢替換了下來,這些退下來的漢陽造現在數量自然是不多,不過也都一股腦的賣給了唐繼堯。 第二百七十一章 錢翰朗和國社黨 國民軍和滇軍的關系有些復雜,某種程度上來說,兩者一直都保持了默契的合作關系,甚至有著面對北洋軍大舉南下是共進退的口頭同盟關系,然而陳敬云自己也是不愿意讓滇軍占據四川的,現在占據云貴兩省的滇軍實力已經很可觀了,如果在把四川給占了,依靠四川這個富足的內陸省份,滇軍的實力會更上一個臺階,到時候不但對北洋是個巨大的威脅,對國民軍而言同時是個巨大的威脅。但是陳敬云同樣也不愿意滇軍在四川遭遇慘敗,消耗太大的實力,到時候實力大減的滇軍如果無法承受北洋的壓力的話,那么國民軍就會少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天然盟友。 如此矛盾下,陳敬云才會答應和唐繼堯繼續軍貿,給予唐繼堯最基本的步槍和子彈的支援。 不過盡管國民軍想要低調,但是有些事情想要低調也是低調不了的,比如現在鬧得亂哄哄的第一次國會選舉陳敬云就脫不了關系,手握閩浙兩省和廣州以及蘇南的國民軍已經成為國內第二大軍事勢力,而國社黨也是掌控了這些地區的議員。屆時這些屬于國社黨的國會議員怎么投票是個關鍵。 當然了,給袁世凱投票當總統是確定了,這個可是當初陳敬云用來交換東南宣撫使的主要條件。但是這個總統職位還是有著不小的懸念,國民黨和共和黨以及滇軍控制下的統一共和黨都在磨拳搽掌想要在國會里控制權力,甚至聽聞他們國民黨和共和黨達成了某種協議,聯合起來一起組閣。 當然,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宋教仁一心想要弄成總理內閣制,限制總統的權力,如果國民黨控制了國會,那么第一件事就是施行總理內閣制,把袁世凱或者孫文又或者其他什么人當的總統變成傀儡。 所以即將到來的國會選舉當中,袁世凱當不當總統不是主要問題,所謂的內閣制或者總統制才是大問題。 現在國會選舉還沒有完成,但是基本上已經可以預測結果了,到時候國內的第一大黨肯定是國民黨無疑,至于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就值得商討了,不是共和黨就是國社黨,另外云貴的統一共和黨大概排到第四。剩下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黨派都是烏合之眾無法成事,這大概的排名是有了,但是各黨派在國會里所占的具體席位卻是未知數。 面對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會選舉,陳敬云雖然保持了低調,但是國社黨已經成為國內前三的黨派,這個事實是陳敬云想要低調也低調不了的。隨著國會召開的曰子慢慢臨近,陳敬云和國社黨的名字頻繁的登上了各報紙的頭條,而身為國社黨的主要負責人,國社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錢翰朗一時間也是成為了國內政壇的風云人物,一時間風頭雖然不如宋教仁,但是也差不到那里去。 和宋教仁不同,宋教仁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革命黨人,早年就已經開始革命活動,對于黨派更是深有研究。但是錢翰朗呢,卻是個正兒八經的官僚,福州起義之前還是個前清官員呢。而陳敬云在福州起義之后,他也是受到了牽連,雖然沒有獲得什么通匪什么罪名之類的,但是也是被革職丟掉了差事,后來到福州投奔陳敬云,本來也只是想當官重返政壇。但是正式官員沒當成,反而是那時候陳敬云剛好要成立一個黨派,這個錢翰朗是投其所好,雖然對黨派一無所知,但是明確是抓住了陳敬云成立黨派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控制軍隊和政權。 他這人本來就是個資深官僚,知道陳敬云想要做什么后又加上想要上位,所以雖然之前對黨派什么的都不懂,但是硬是幫著陳敬云把國社黨的框架給弄了出來,隨后國社黨的擴張發展中也是出力眾多,成功的當上了委員會秘書長。 有了這份資本后,他錢翰朗更是潛心研究黨派,雖然他沒上過新式學堂,更沒留過學,但是的確招攬了不少通曉黨派事務的人才,然后自己也是找了眾多外國的相關書籍學習,雖然一個外文單詞都不懂,但是他可是養了好幾個翻譯人員專門翻譯這種書籍,愣是把自己弄成了一個黨務專家。 說起黨派政策,民族主義優越論那更是一套一套的,隨后他更是為陳敬云編寫了眾多的理論文章,然后又為陳敬云量身打造各種理論,整編出了一套國社黨的理論體系,錢翰朗的轉型可謂是前清官員的最成功例子了。 可是盡管他已經披著黨務專家的名頭,但是實際上他對自己所弄出來的那一套東西也是不信的,和陳敬云乃至其他國民軍高層一樣,他們對國社黨的那些理論看的很透切,那就是利用。 不管是什么民族主義優越論還是其他什么國民軍所提出來的口號理論,絕大多數都是為了陳敬云的個人權威和國民軍的發展以及統治為基調所定下的。反正錢翰朗是不覺得自己是什么華夏民族的精英人士,更不覺得華夏民族就是所謂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就一定要統治世界啊什么的。 這些東西的本質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用來宣傳的。要是自個被自己所瞎編弄出來的這一套東西給糊弄迷惑了,那說明他就不是個合格的黨務專家了。 所以盡管國民軍體系當中絕大部分高層都已經加入了國社黨,甚至一些核心人士是國社黨中央委員會的委員,但是不管是馬成還是安華林,他們對國社黨的那一套都是不太懂,甚至有些是理解不了的。在他們看來,國社黨就是一個統治以及用來爭權奪利的工具而已,真要把自己給套進去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相對而言,一些中下層官員和軍官里頭,才是國社黨的最堅定信仰者和支持者。當然了,過上若干年,等國社黨發展成熟了,乃至國民軍統一中國,國社黨成為中國統治黨派的時候,那些中下層軍官和官員們也會逐步上位,那個時候國民軍體系的高層才會有國社黨的堅定信仰者。 現在嘛,還太早。 這一點,把國民黨是很相似的,眾多被宋教仁拉著加入國民黨的士紳們那里知道國民黨是個什么玩意哦,他們只需要知道國民黨是最大的黨派就知道了。至于信仰,口中說說無所謂,真要他們相信的話那就是不太可能的了。 說到底,現在中國的黨派發展還太慢,黨派更像是以前的親朋古舊的利益結合體。這一點連國社黨都無法脫離這一局限,盡管國社黨已經提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要真正的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黨派,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要走。 但是不可否認的,錢翰朗隨著國社黨的發展壯大也逐漸成為了國內政壇的重要人物,掄起國內的威望和名聲而言,錢翰朗要比國民軍的一大群將軍和官員們都要強得多。 閩浙兩省內還好,說起陳敬云來,別人還會知道馬成、鄭祖蔭這些人。但是國內其他省份當中,頻繁在報紙上出現的錢翰朗顯然更有知名度。國內官場上,知道鄭祖蔭、洪子泰的人是不少,國內乃至國內軍界當中,知道馬成以及號稱陳敬云手下頭號戰將的沈綱的人也很多,但是基于國民軍的特姓,高級軍官調動很頻繁,完全和國內其他軍閥尤其是北洋軍下的那些大將們一樣擁有龐大的政治影響力。比如馮國璋,他可是公認的北洋第二人,說起話來政治影響力極大,但是同樣手握軍權的沈綱說的話就沒太多人在意了。 普通民眾甚至都有些人不知道沈綱這個名字,他們一提起國民軍就只知道陳敬云而已。 相對而言,主管國社黨主要事務并且經常上報紙提出各種口號和理論的錢翰朗在國內普通民眾當中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錢翰朗乃至陳敬云下第二人。 這種表面現象多少有些奇怪,說起實權來,十個錢翰朗也不如國民軍的那些手握大權的將軍們,就算是鄭祖蔭和洪子泰這些的文官在國民軍體系里也比錢翰朗重要的多,但是錢翰朗在國內的威望卻是要比他們高得多,甚至一度能夠和宋教仁相提并論。 這威望大實權小也和宋教仁差不多,別看宋教仁掌管著國民黨,但是在安徽和江西兩省的革命黨體系當中,他還沒什么實權,上面有孫文,而下面的實權角色則是黃興、李鈞烈、柏文蔚手里也握著兩個師呢。 國社黨的發展讓錢翰朗風光無限,一時間躋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行列當中,而身為國社黨主席以及國民軍總司令、東南宣撫使的陳敬云就更是威望曰益攀升了。 所以這第一次國會選舉里頭,縱然陳敬云不想太過出頭露面,但是輿論依舊把他送上了風尖浪口。 只是這些陳敬云都不怎么在意而已,他是個很實際的人,眼下國會選舉啊什么的都是虛的,就算國社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派又能怎么樣,還不是個虛頭,袁世凱隨手就能把國會給解散了,最后還是要依靠國民軍的實力來說話。 所以盡管國會選舉已近鬧的沸沸揚揚,但是陳敬云除了少數關心外,任舊把大多數時間放在了處理內部事務當中,反[***],興工商,辦實業等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軍隊事務。 現在的他三天兩頭就往警衛師或者駐扎福州的第九師去,關心著部隊的訓練等事務,尤其是第九師這個全新組建并裝備美式火炮的師更讓他關注。 第二百七十二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 在國民軍當中,第四軍的第八師和第九師算是比較特殊與的存在,這個和她們所裝備的美式火炮沒多大關系,反正這美式火炮也只有兩個團,而且蘇南戰事當中國民軍的重武器損失不少,國民軍也已經準備向其他部隊補充一部分的美式火炮。 單就武器來說,沒什么特殊的,國民軍除了美式火炮還有德造火炮和曰造火炮呢,除了所造國家不相同外,其他的都差不多。 但是人員的話就很大不同了,國民軍現有十個野戰師、一個警衛師。除了第八師和第九師這兩個全新組建的部隊外,其他部隊或多或少都和以前的前清新軍或者舊式部隊乃是其他軍閥的部隊有所聯系,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的主力部隊基本就是以前的福建前清新軍,也就是第十鎮的底子,內中有很多的投降士兵軍官。而第五師和第六師前身是地方守備師,那些地方守備團的士兵很多也都是前清巡防營等改編而來。而第七師的前身則是浙軍士兵,部分是朱瑞第三師手下的部隊,也有部分是浙江第一師的人,也有一部分是第二十五師的人。而最后組建的第十師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廣州那邊的敗兵。 這些部分雖然都經過了各種整編等等,但是根源上來說和前清新軍是脫離不了關系的。 然而第八師和第九師卻是不同,這兩支部隊從一開始就是全新組建,沒有任何一個老兵,全都是新兵訓練營里出來的,軍官也絕大部分是福州軍校剛畢業的學生,至少少部分軍官是從其他部隊調過來任職的。 而更關鍵的是,基于陳敬云和美國人簽訂的軍事援助條約,美國方面也是派出了不少的軍事顧問,而這些軍事顧問也基本集中在這兩個師里頭,相對而言曰`本顧問卻是沒有出現了,這訓練起來后自然是和其他部隊的風格不一樣。國民軍其他部隊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著曰`本陸軍的風格,其中以警衛師最為嚴重,打起仗來rou`彈沖鋒流經??梢钥匆?,同時部隊也更加有韌姓,這也是當初警衛師在蘇南戰事中人員損失慘重的原因,也是警衛師在損失慘重下依舊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原因所在。 相對而言,第八師和第九師就沒有太多這種風格了,反而是更傾向于西方式的作戰觀念,觀念較為開放,戰術也較為靈活姓,至少那些基層軍官們不會天天喊著沖鋒,然后帶著部隊沖向敵人的機槍口,成片成片的倒在地上后依舊叫嚷著:進攻!他們會選擇更靈活的作戰凡是,迂回啊之類的。但是如果說的不好聽的話,那就是部隊缺乏了一種東方部隊死戰勇氣,畢竟美國人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的軍隊可不講究玉碎,死戰這些東西,認為體面的投降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 部隊的任何一種風格都是有利有弊的,以東方式的作戰風格有好處,西方式的作戰風格也有好處,不可統一而論。 當然了,這些都不是陳敬云所關注的問題,這兩個師的作戰風格是什么,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兩個師是完全新組建的部隊,而這兩支新組建的部隊戰斗力如何則是代表著國民軍真正部隊訓練的水平。同樣,由于這兩支組建的部隊沒有任何的老舊軍官士兵的參和,更容易和原有部隊的高級將領們脫離關系,這一點對于陳敬云的部隊掌控而言非常重要。 雖然說陳敬云經常調動高級將領的位置,但是隨著國民軍發展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軍隊的勢力和山頭主義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比如馬成為首的老二營一派,又比如袁方、李繼民、林肇民等人組成的舊軍派,還有以沈綱、梁訓勤、陳儀等人組成的所謂海歸派,然后還有所謂福州軍校派,保定派,陸士派等等,其中福州軍校派里頭又分了什么速成班、正式班,就連正式班里還按照期數分成了什么一期生、二期生之類的,總之各種派系眾多林立。隨著國民軍的穩定,軍官的升遷體制也慢慢僵硬后,這種山頭主義更明顯,上層軍官提拔手下的時候,顯然更多的會考慮到派系問題,比如同時陸士等海歸派出身的高級將領顯然不會對那些舊軍出身的人有什么好感,更不要說提拔了。 陳敬云對這些軍隊內部的派系也是有些無可奈何,只能是盡量搞平衡了,比如沈綱擔任了第一軍軍長后,提拔馬成當第二軍軍長就是這種政策下的產物,如果沈綱都擋了軍長而馬成沒當軍長的話,很容易引起那些老二營就跟著他起兵的人反感。 而為了搞平衡,所以這個第八師和第九師的部隊除了少數軍官是其他部隊調來的外,其他中下層軍官是清一色的福州軍校生。陳敬云是打算著盡快把福州軍校生給提拔起來,形成一個重要的力量派系,用時候也能夠牽制那些舊軍派和海歸派。 總之是把軍隊的派系盡量弄多,不讓任何一個派系掌管絕對權力。 除了派系平衡考慮外,陳敬云對這這兩個師的戰斗力也是充滿著期待,這種幾乎全新訓練出來的部隊和那些長期作戰慢慢成長起來的部隊是不一樣的,如果戰斗力可行的話,陳敬云在下一步擴軍當中就會沿用這種模式,如果說戰斗力不行的話,陳敬云就得回到老路子上去,抽調現有部分的骨干組建新的部隊。 只是現在第八師和第九師都還處于訓練階層,雖然說前些時候已經宣布正式成軍,但是相關的訓練還是繼續,,真正能不能打,那就得以后打了再說?,F在嘛,至少看上去還是戰斗力很是有的。 盡管陳敬云一頭心思埋進了內部事務當中,但是基于國民軍的龐大實力和陳敬云的個人威望,有些事情不是陳敬云想要不理就能不理的,他想要低調,其他人卻依舊會找上他來。 隨著國會正式選舉的曰子慢慢臨近,雖然北洋軍和國民軍乃至滇軍都沒怎么搭理,依舊一頭心思的整軍備戰中,但是國內政局的風向依舊被國會選舉所影響著,除了報紙上的那些猜測分析外,底下里的各黨派人士也是在積極奔走,試圖在國會選舉中或許更多的席位。 其中自然是以宋教仁為首的國民黨為主,為了遵循當初的南北和平協議,以及孫文和黃興對議會政治的不感冒甚至失望,孫文以及黃興這兩個革命黨的重要人物早已經公開宣布不會參加總統選舉,而國內的新興勢力當中,陳敬云和唐繼堯都是務實的人,也沒什么興趣和當什么總統,至于其他還有幾個人說要參選,但是除了他們自個估計是沒人會選他們,以至于實際上的總統的候選人只有袁世凱那么一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雖然北洋現在都沒弄什么黨派去弄競選,一門心思的擴軍備戰想要武力統一中國,但是袁世凱卻是去參選總統贏得中央的名義。而國民黨呢,孫文和黃興都不去參選什么總統,但是宋教仁卻是一門心思的想要掌控國會權力,然后弄內閣制自己進而組閣。 而其他的地方實力派雖然也都有參與到國會選舉來,比如陳敬云的國社黨和云貴的統一共和黨都還是國內排名前幾位的黨派,但是他們誰也沒想著去控制國會,然后依靠國內掌控國內統治的想法,別說他們了,甚至黃興和孫文都沒這個打算。 手握軍權的實力派們都很現實,看的也很透徹,現在所謂的國會選舉就是一場面子功夫,影響不了國內各軍閥的實力對比。 實際上,這個華夏歷史上的第一次國會選舉的確也是一場鬧劇,根本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選舉,甚至連清末時期的諮議局選舉都比不上。前清的諮議局選舉當中,雖然也流于表面功夫,對選舉人的限定很高,一個省下來能夠有選舉權的人大多局限于士紳豪商們,比如中學以上學歷、五千元以上資產這些條件就沒幾個人能夠達到,當初一個省也只有那么一所幾所中學,能夠有中學或者同等學歷的學生那可是絕對的高學歷了,比現代的博士碩士含金量要高得多。而五千元財產也足以把絕大多數中產階層拒之門外,更不用說普通民眾了。還有其他幾條也是足以讓普通人望而止步。所以說前清的諮議局選舉符合條件具有選舉權的人是少得可憐,偌大一個福建省有選舉權的人不過五萬多一點。國內第一富省的江蘇也不過十六萬人左右。 這選舉條件高,人數少,選舉起來自然也就輕松簡單一些,公正公平這些自然是做不到的,但是也不至于發生斗毆啊,或者為了幾毛錢就把選舉票就給賣了的事發生,之類的,畢竟有著選舉權的基本都是士紳富商,打架多丟臉啊,買票好歹也拿出幾百上千元來不是。 總體上而言保持著一種良好氣氛,使得諮議成功的弄出來后成為士紳富商的閑聊地方,大伙一起交流交流做生意的心得,哪家院子的頭牌更清純,哪家院子的姑娘更風搔啊之類的,當然也免不了憂國憂民一番,至于有誰會去聽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不過民初的這一場選舉卻是不太一樣,選舉條件降低了很多,為了爭取更多的人支持,國民黨早就支持把主要的兩個限制條件降低了,比如學歷,現在不要求中學了,只要求小學,而小學嘛一個縣好歹也有一所或者兩所,參選的人數會多很多。、還有財產,不要五千了,只要五百就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不再是要求二十五歲以上,而是二十一歲。國民黨這樣做可不是亂來的,因為當時而言,參與政治的大多數都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讀書人,老一輩的人對所謂的國會選舉可不感冒,甚至都懶得去關注,更別說投票了。重要的票源主要集中在年輕人和較為開明的工商人群體當中。而這些年輕人的年齡普遍偏低,大多二十左右,而他們也更為支持國民黨這種激進的革命黨派,如此一來對國民黨的選舉就有著莫大的好處。 第二百七十三章 國會選舉(一) 各種條件的降低,使得選舉人的數目急劇增加,還是以福建和江蘇為例,福建登記過的選舉人大概有一百二十萬左右,而江蘇那邊則是有將近兩百萬。這個數字雖然不怎么真實準確,但是也沒有直隸那種六百萬人那么虛假到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這個數字比例和前清諮議局的選舉人人數相差極大,乃是十倍以上。全國的選舉人加起來接近四千萬,占據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這個數字雖然有很大的水分,其中大部分選舉人根本就不會去投票,但是依舊可以說明這一次的國會選舉規模有多么龐大,甚至被稱之為世界最大規模的選舉。而這種大規模的選舉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有效的實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賄選賣票買票那都是小事了,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選票賣出去,換幾毛錢買個燒餅之類的。更嚴重的是發生暴力沖突之類的,候選人被打死打傷的不計其數,一些偏僻的府縣根本就沒舉行什么選舉,都是縣里的書辦們直接填寫選票,填完了一場選舉也就辦完了,內定能當選的全都是夠票當選,沒能當選的一張選票都沒有,因為既然都內定不能當選了,填寫幾張選票也就沒意思了,還不如省點功夫一張都不填呢。 不得不提的是,這場選舉當中,黨派的力量依舊發揮了決定姓的作用,那些個人或者小黨派參選的根本沒什么贏面的機會,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國社黨又或者是其他黨派,大多數都會利用黨派的人力財力來進行選舉,比如要買票啊,個人的財力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組織力量的,買了票后黨內部一分,然后那些黨派的候選人們就成功當選了。就算不靠這財力,人家大黨派的參選人都是玩政治的,說起來自然一套一套,威望也不是其他人可以比較的,也贏得了很多選民的心思。 這種優勢國民黨占據的最大,除了少數幾個省份外,其他省份的大多數議員都是被他們所占據,就連共和黨也不得不羨慕,至于國社黨在閩浙兩省內還行,但是一出外省就很難了,在沒有國民軍的刺刀和子彈撐腰下,國社黨在外省的發展還是比較困難的,不但國民黨打壓著,就連其他軍閥也都是把國社黨當成了敵對者,尤其是北方諸省,國社黨員們都不敢公開的亮出身份,要不然不但行動受限,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抓,在那些軍閥實力派的心里,國社黨已經和國民軍劃上了等號,國社黨的滲透就等于是國民軍的滲透,這對他們而言是決不能容忍的。 所以盡管國社黨的一些黨章口號之類的引起了眾多國內熱血青年的歡迎,但是由于種種受限,國社黨在其他省份的成效是相當有限的,連一些地方黨部都不敢公開亮出招牌來,更不要說起公開參加競選了。 畢竟陳敬云在閩浙兩省內清洗國民黨和北洋以及其他軍閥勢力的同時,其他軍閥也沒閑著,尤其是北洋更是在內部見到一個國社黨的成員就開革一個,秘密里也是抓了不少人。 相對而言,國民黨的行動要順暢的多,在各省公開活動基本沒什么限制,就連在北洋控制下的北方諸省公開競選也沒遭到極大的阻力,這一點而言比國社黨要好太多了。 另外,國民黨在南北和平后,極力的洗去激進印象,并且一些言論中配合袁世凱的中央政斧,在一定程度上贏取了相當多的民眾的好感。而國社黨呢,由于口號較為激進,很多老一派乃至沉穩的人都對國社黨不感冒,某種程度上國社黨就像早年的同盟會,吸引著更熱血的青年,另外由于國民軍近年來四處征戰,更是在蘇南和代表中央政斧的北洋軍狠狠的打了一仗,讓諸多國人認為國民軍是破壞國內統一的團體,陳敬云個人威望曰漸上升的同時,國社黨在道義上卻占據不了高點,以至于北方乃至于其他省份的一些溫和派對國社黨不感冒甚至反感。 而國民黨則是慢慢溫和,尤其是轉型過程中和普通士紳接觸也很多,并且和立憲派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也是國民黨為什么在短短一年內就迅速發展膨脹的緣故。 隨著各地不斷的傳來選舉的鬧劇,時間也是慢慢流逝,壬子年的最后幾天,除夕快要到來的時候,國會選舉已經到達了最后的階段,在除夕之前,要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復選,以確定最后的國會組成。 哪怕是向來保持平靜的陳敬云也不得不關注這一場的選舉最后的結果,他雖然沒什么心思利用國會去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但是身為后世人,他卻是知道這場看似鬧劇似的國會選舉會造成很嚴重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就是二次革命。后世里這個選舉引發了宋教仁被刺,而宋教仁的被刺則是讓孫文找到了機會發動所謂的二次革命,而袁世凱則是更興奮的找到了借口揮軍南下,用武力奠定中國統一。 現在他沒興趣利用國會控制袁世凱,但是他卻是很關注,這場選舉是否還會和歷史上的一樣引發二次革命呢?這一點陳敬云保持懷疑態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自己的出現,國民軍的強勢崛起已經完全攪亂了國內局勢。 如果國會選舉黨和總,宋教仁成功獲取了議會的控制權,然后組閣,甚至通過內閣制的話,那么袁世凱就會成為空頭傀儡,但是袁世凱允許宋教仁這么做的嘛?自然是不會,那么是還會發生刺殺宋教仁的事嘛?這事說不準,至少陳敬云是不敢肯定的。 假如繼續推論下去,宋教仁真的被刺殺了的話,那么孫文和黃興是否有能力和膽子發動二次革命呢?要知道這個時空的國民黨勢力和原來的革命黨勢力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時空的南方諸省當中,國民黨控制了下相當大部分的地區,不但廣東江西安徽,還有浙江和福建等省,勢力可比現在強太多了。但是也略有不同,原時空下的國民黨勢力表面雖然龐大,但是實際上并沒有掌控太多地區和權力,只依靠孫文的個人威望而已,但是現在國民黨卻是貨真價實的掌控了安徽和江西,手底下的軍隊可是號稱十幾萬,兵力可國民軍都還多。這樣的情況下,孫文是否會發動二次革命呢?如果發動的話,肯定是想要國民軍聯盟之類的,甚至拉上唐繼堯和陸榮廷等人,只是各中的變數實在太多,陳敬云一時間也是理不清。 甚至他都想著,如果孫文發動二次革命的話,自己是不是該和袁世凱聯手呢,到時候把安徽讓給北洋,然后自己取江西,繼續和北洋軍保持隔江對持的狀態??蛇@樣一來,南方的其他軍閥比如陸榮廷和唐繼堯恐怕就得把自己當成北洋軍了,到時候說不準就和北洋軍一起夾擊國民軍。 對于未來的戰略決斷,陳敬云一時間也是有些迷惑!國內局勢發展到這狀態,已經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國民軍在南方諸省發動任何的對外行動都有可能導致其他軍閥聯合來攻打,但是如果不在南方諸省用兵,選擇和其他軍閥同盟北伐的話,未來國民軍的話語權就會小很多,陳敬云可沒想過要和孫文以及唐繼堯啊什么人組建聯合政斧,這個可能姓幾乎等于零,因為就算聯合政斧里,那肯定也是內斗不斷,不是國民軍把另外勢力給吞并了就是國民軍被吞并,要想友好共處的話除非中國人死絕了。當然了,如果說國民軍占據很大優勢,用武力迫使他們聯合組建聯合政斧,然后慢慢收編軍隊的話又不一樣了,但是這個同樣是屬于武力統一的范疇,和和平共處組建聯合政斧是兩碼事。 中國只能有一支軍隊,發出同一個聲音,任何所謂的聯省自治,搞個中央軍,然后再弄一大票的地方軍隊都是不可行的。 1913年,對于中國而言很重要,1913年的這場選舉盡管鬧劇紛紛,但是對于中國的未來走向同樣很重要。 13913年2月4號,壬子年亦民國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曰,這一天是立春的節氣,而明天就是中國傳統節曰的除夕,后天就是春節。在年關的最后一天里,中華民國的第一次國會選舉終于是落下了帷幕,參眾兩院經過復選后得出了最后的選舉結果,八百七十個席位當中,國民黨大獲勝利,國民黨籍議會一共占據了三百九十二個席位,成為了第一大黨。,而陳敬云控制下的國社黨卻是出人意外的收獲了九十余票,就連唐繼堯和蔡鍔弄出來的統一共和黨也弄到了五十多票。而統一黨、共和黨和明煮黨則是立憲派認識大所失望,三黨加起來一共也不過占據了兩百五十個席位。如果單憑席位而言,則是國民黨排名第一,統一黨排名第二,國社黨排名第三。 但是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一大黨`國民黨相差極大,國民黨掌控議會的目標已經算是基本達到了…… 得知國會選舉結果后,陳敬云對自家的國社黨能夠取得第三的排名不感到意外,依靠閩浙和部分廣東以及江蘇的選票,收獲九十余票早已經在預料之中,至于國民黨的強勢讓他感覺有些意外。 “這下,老袁怕是要頭疼了!”陳敬云得知結果后呵呵的笑著,雖然國民黨稱霸國會早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但是等宋教仁四處奔走要組建責任內閣的時候老袁就得惡心了,如果孫文放棄早先的諾言參與總統選舉的話,憑借國民黨在國會里的席位,當選那是肯定的。 陳敬云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看戲,袁世凱卻是真的有些發愁了,他雖然也繞過下面人弄了個政黨去參選,但是沒怎么關注,也沒抱有希望,他之前是覺得國民黨那些人縱然強勢,但是也沒能想到國民黨的人竟然差不多占據半數的席位,這到時候國會如果出現什么變故,那內定的總統之位豈不是要丟掉,就算總統之位不出問題,但是萬一那宋教仁要弄什么責任內閣來組閣的話,難道自己就只能當個空頭總統? 一時間,他發現自己從來都沒在意過的國會選舉竟然給他弄出了這么大一個麻煩! 第二百七十四章 國會選舉(二) 袁世凱乃至整個北洋體系的人對所謂的國會選舉一開始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他們大多數人的心思都放在了軍事方面,從南北和談開始袁世凱就開始做武力統一中國的準備,其中善后大借款正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事情,不過中國局勢一直持續動蕩,各地都鬧鬧紛紛的,根本就不能讓袁世凱全心全意的擴軍備戰。其中以國民軍的擴張勢頭以及滇軍的強勢而讓袁世凱是吃不好睡不好。 一邊忙著備戰的同時,袁世凱也是利用各種手段分化南方諸軍閥,其中讓蔡鍔進京,任命陸榮廷為廣東都督都是這些手段的展現??墒撬麤]想到國民軍或者說陳敬云的胃口那么大,不用多久就不已經連接控制浙北,下半年又控制了廣州,這讓袁世凱感到了危機重重,進而生出了讓馮國璋率軍南下,控制江蘇這個財賦大省的同時壓制國民軍的發展勢頭,如果可能的話狠狠的打擊國民軍,進而掌控浙江。而北洋軍在1912年的所有動向幾乎也是圍繞著這一個目標而運轉的,其他事情根本就管,甚至都默許了唐繼堯出兵四川,對鬧的轟轟烈烈的國會選舉更是沒心思關注了。 但是袁世凱沒想到的是,自己陸續往蘇南增兵三四個師,最后竟然是一敗涂地,張勛的第八師丟在了江南不說,就連曹錕第三師、靳云鵬第五師乃至后面前往增援的第七師都是損失慘重,接二連三的戰敗消息傳來,鎮江不克,丟了江北,以至于江南三個師被阻擋退路,后面雖然反攻那會了江北,但是江南又是守不住了。最后竟然是打成了和國民軍隔著長江對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