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節
汪士榮笑道:“方參將所論實在有些玄乎。請問方參將,如何才能判別大勢之表與大勢之里呢?” 方獻廷說:“大勢之表與大勢之里之間有個度,在度之內便是表,在度之外便是里!” 汪士榮說:“愿聞其詳!” 方獻廷說:“像用杯子裝水,水剛好滿是表與里的度,若不再加水,是大勢之表,若加水便是大勢之里;像眾人推墻,墻倒所需之力便是表與里的度,眾人所用力少于它,是大勢之表,眾人所用力大于它,是大勢之里?!?/br> 汪士榮說:“依先生所言,現在民眾對反清復明趨之若鶩,大清江山半陷倒不成大勢了?” 方獻廷說:“只及大勢之表,未及大勢之里!” 汪士榮說:“此大勢之度又是什么?” 方獻廷說:“即是天塹長江!” 汪士榮說:“何以知之?” 方獻廷說:“現在我們與清廷各占長江之南北,清廷可依長江而守,我勢雖大,倘若不越過長江,便難成大事,所以方某認為,此時我們雖有大勢,卻只及大勢之表。只有越過長江才能及大勢之里!” 汪士榮說:“依參將之言,大元帥不能稱王了么?” 方獻廷說:“并非不能,而是時機未到。此時稱王,必冷民眾之心,必懈眾將之志,雖有大勢,只怕也會得而復失!若打過長江后稱王,便能因勢利導成就大事?!?/br> 汪士榮笑道:“參將之言,汪某已明白。但汪某心里有疑慮想請教參將?!?/br> 方獻廷說:“先生說吧!” 汪士榮說:“一是參將能否肯定大元帥不稱王便能使民眾之心不冷,眾將之志不懈么?” 方獻廷搖搖頭說:“方某沒此能耐,戰場之上,形勢變幻莫測,方某豈能未卜先知?” 汪士榮又笑道:“二是參將能否保證打過長江之后,其他人不心懷異志?” 方獻廷說:“一個人連自己也很難把握,又怎能把握別人呢?方某也沒有這能耐!” 汪士榮便大笑起來:“參將既不能透析現在,又不能預知未來,若因參將之言而延誤戰機,失去大勢怎么辦?” 方獻廷不禁默然。 吳三桂見之,立即打圓場說:“據本帥看來,二位均有道理。方兄力求穩重,先生主張激進,只是觀點不同罷了,沒有優劣之分?!?/br> 夏國相對吳三桂之言便大為不滿。剛才所見,明明是汪士榮占盡上風,到你大帥嘴里為何成了平分秋色?但吳三桂既是元帥,又是岳父,他不敢輕易冒犯,只是說:“依末將之意,無須征求二位之見,讓大家民主民主如何?” 吳三桂問:“何為民主?難道還讓數十萬將士一起來表態不成?” 夏國相說:“非也!末將之意是征求一下在座眾將之意!” 吳三桂驚異地問:“這就是你所說的民主么?” 夏國相說:“正是!” 吳三桂斷然否定說:“不行!” 夏國相說:“為何不行?” 吳三桂說:“本帥是否稱王,主要看民心如何,怎么憑自己的心腹大將而定呢?” 夏國相:“元帥難道真的要征數十萬兵士的意見么?末將估計數十萬兵的意見肯定不會一致,到時候還得讓我們來確定。與其轉彎這樣,不如直接這樣!” 吳三桂說:“這樣一來,豈不是在褻瀆民主么?” 夏國相說:“那是元帥對民主的理解有誤。所謂民主,是民之意在前,主之意在后,起于民,落于主,輕在民,重在主。也就是說,民眾之意見,僅供參考,主人之意見,才是決策。元帥怎么能本末倒置呢?再說,就依元帥之意,征求了數十萬兵士之意見,也未必就是民主??!誰知江南八省之眾的意見如何?退一步講,即使征求了江南八省之眾的意見,也未必就是民主??!誰知江北之民眾的意見如何?如此看來,元帥須到一統天下之時才能稱王!” 眾將領被夏國相一通歪理說得又情緒激昂起來,紛紛表示擁護夏國相。 吳三桂一想,也是!說一千,道一萬,最后還是要落到自己身上來,別人還是做不了這個主的!于是,他對眾將領說:“依本帥之意,無須分析大勢與小勢,分析來分析去,都難有個結果,倒不如來個快刀斬亂麻之法!” 眾將領問:“什么辦法?” 吳三桂說:“就讓大家表個態!” 眾將領轟然叫好。 汪士榮黯然神傷,他沒想到自己費了那么多口舌,竟然沒有受到重視,反而讓一些武夫們來表態,而方獻廷更是覺得悲從中來。因為他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貪那個權與位,為了權與位,能夠給人做牛做馬,為了權與位,可以舍生忘死。而如今,僅僅是讓他們表個態就能夠晉王封將,你說誰不愿干??!不用等結論,這個結論早出來了。 吳三桂說:“為了盡量公正些,先讓不同意稱王的表個態。請不同意本帥稱王的舉手?!?/br> 吳三桂巡視一周,見無人舉手,心里便奇怪了。剛才方獻廷還與汪士榮咋咋呼呼地爭著,現在讓他表態,他卻為何不舉手了呢? 吳三桂帶著疑惑問:“現在請同意本帥稱王的舉手?!?/br> 大家齊刷刷地把手舉起,唯有方獻廷一人沒有舉手。 吳三桂心里走過一絲不悅,隨即便消失了。之后,吳三桂宣布稱王。建國號大周,自稱為周王,口號改為“逐韃虜,復漢室?!?/br> 隨后,吳三桂便封馬寶、王屏藩、李本深、王輔臣為四大將;封夏國相、胡國柱、衛樸、郭壯圖為四上將;封耿精忠為江南王,尚之信為嶺南王、孫延齡為臨江王;封汪士榮為上卿軍師。 方獻廷黯然地退出了周王府,從此結束了稱王爭霸之角逐。 第十五章 康熙招降 一、康熙帝殺吳應熊以彰己志 北京城里,鮮艷的窗花之色澤尚未褪盡,形態各異的燈籠仍然放出朦朧的光澤,人們還沒有完全從過年的感覺里走出來。 而宮中的康熙帝卻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起來,他萬萬沒有想到形勢會如此急轉直下,大清的花花江山竟然在數月之內便從自己手中到了吳三桂手中。他原以為,曾經在大草原上如雄鷹一般馳騁的滿洲鐵騎,曾經令大漢之兵聞風喪膽的八旗之兵,不說能立即將吳三桂打敗至少能夠與他拼個魚死網破,最后讓自己憑國君之身份勝之。誰知個個如猛虎一般的八旗兵竟然會變成如老鼠一般,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