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節
本來在一六四四年四月,就已經頒布剃發令,布文如下: 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難軍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處城堡苔遣人持檄招撫。 檄文到日,剃發歸順者,地方官各升一級,軍民免其遷徙。其為首文武官員即將錢糧冊籍兵馬數目親赍來京朝見,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著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發兵征剿。 由于漢人非??粗卮耸?,認為士可殺而不可辱,故一直沒效果,洪承疇根據此情,請求多爾袞變通其辦法。多爾袞問為何要變通?洪承疇告訴多爾袞,說對于漢人必須用特殊的辦法,因為漢人非??粗孛孀?。比如說,你暗地里屈服于他,而表面上卻打他一記耳光,他會覺得你侮辱了他,他死也不會接受;如果你暗地里致他于死命,而表面上卻屈服于他,他會認為你尊重他敬畏他而接受你。 多爾袞想不清其中是何道理,但還是接受了洪承疇的建議,變通了其辦法,意思如下: 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遞。今聞甚拂民意,反非予以父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兵到之處,民必不堪;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 但洪承疇所提出的變通之法遭到了豫親王多鐸等滿人貴族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樣一來,滿人過分示弱于漢人,不利于將來的統治。因此,多爾袞又在京城內外頒布了極嚴厲的剃發令,內容如下: 向來剃發之制,不即令畫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絕不輕貸。該地方文武各官皆當嚴行察驗。若有復為此事瀆進章奏,欲將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民制,不朝本朝制度者殺無赦。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該部即行傳諭京城內外,并直隸各省府州縣衛所城堡等處,俾文武衙吏師生一應軍民人等一體遵行。 此剃發令一頒布,漢人惶恐不已,私下里大罵吳三桂引賊入關。 六、吳三桂拒絕剃發,張氏一語釋懷 吳三桂在班師回京途中,心里非??鞓?。因為阿濟格這次不僅沒有阻止他,反而極力支持他回京,所以他有一種突出重圍之感。雖然他知道阿濟格同意他回京,并非是出自善意,但畢竟給了他一個機會。 他的心里在作種種美好的設想:他覺得自己進城之后便要邀集明朝故臣恢復明廷大業,然后扶助東宮即位,再然后自己便成為了與開天辟地有建國之功無異的大臣。他的內心是越想越激動,越想越恨不得早點回京。 然而,就在他到達京城西郊時,一件事將他從夢中擊醒,心里的美夢也隨之被擊碎。那日他騎著高頭大馬夾在隊伍之中行進,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些sao亂,便駐馬詢問。部下便跑過來告訴他說有一小孩在前面搗蛋。吳三桂問那小孩為何搗蛋?部下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名堂。 吳三桂氣極,卻不得不滿腹狐疑地下了馬向隊伍前走去。吳三桂的部下見他走來,都紛紛退到一邊讓出一條路來,吳三桂走近小孩,看見他身邊放著被踏扁的草人,便饒有興趣地問:“孩子,這草人是誰?” 小孩毫不畏懼地說:“吳三桂?!?/br> 吳三桂臉色稍異,繼續問:“是你扎的么?” 小孩臉上稍有一絲自得地說:“是的?!?/br> 吳三桂問:“你為何要扎這么個人?” 小孩氣憤地說:“是為了唾他打他折騰他!” 吳三桂從小孩稚氣的語氣中感覺到一種銘心刻骨的怨恨,他不由自主地戰栗了一下。吳三桂的身邊響起一片唏噓之聲。吳三桂在想:這小孩為何會對自己有這般刻骨仇恨呢?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他并不看別人,而是繼續問小孩:“你恨吳三桂么?” 小孩咬牙切齒地說:“我恨他!” 吳三桂問:“你不怕他么?” 小孩一臉凜然地說:“我恨不得殺了他?!?/br> 吳三桂說:“聽說他今天要從這里經過,你不怕遇到他而被他殺了你么?” 小孩說:“我就是專程在此等他的?!?/br> 吳三桂聽到此處,心里更加迷惑,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查清此事,不然,自己受了冤枉還不知道。因此,他輕言細語地試探地問:“你為什么這么恨他?” 小孩看了看他,問他:“你是不是吳三桂部下?” 吳三桂說:“你怎么問這回事?你怕了么?” 小孩說:“不是。如果你是他的部下,我正想讓你告訴他呢!” 吳三桂想了想說:“我確實是他的部下?!?/br> 于是那小孩便一邊流著淚一邊敘述著告訴吳三桂自己為何要恨他。吳三桂從小孩斷斷續續的敘說之中明白了個大概。 原來小孩的父親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秀才,靠教書為生,因為他從不喜歡過問政治,所以他一直過著安寧的日子。即使是李自成造反最兇之時,他也沒有遭受什么戰亂之苦。然而,自從多爾袞頒布命令明朝百姓剃發以來,地方官吏強迫普遍剃發,并將這看成是否愿意歸降大清的標志。小孩子的父親一直抵制著這件事,但胳膊如何扭得過大腿?后來,終究讓官吏壓制著剃了頭。小孩父親認為士可殺而不可辱,回家之后便上吊了。小孩母親見丈夫去了,自己再無生趣,也跟著尋了短見。于是,便留下了他一個孤兒。 小孩成了孤兒之后,便一心要報仇??墒?,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仇人。他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如果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那多爾袞就無法進京,無法對明朝百姓發號施令,那你父親就不會被剃頭,你也不會成為孤兒,所以你真正的仇人是吳三桂。 因此他特意在這路上等待著向吳三桂報仇。 吳三桂聽后,心里恨極了多爾袞!雖說他一直對多爾袞阻止自己進京存在懷疑,但他萬沒有想到他的手段會如此快捷。四月份時,多爾袞曾經頒布過一個剃發令,他聽后,有些不相信。因為后來并無漢人為之剃發?,F在看來這事是千真萬確的了。由此可以猜測到多爾袞的心思,吳三桂恨不得立即飛到京城。 吳三桂不再與小孩糾纏,馬不停蹄地回到了京城。然后便直奔多爾袞住處。他是想向多爾袞討個說法。他想到自己借兵之初,就與多爾袞講明了,要多爾袞幫助他消滅李賊,恢復明廷,然后割地相謝?,F在多爾袞君臨天下,吳三桂說什么也咽不下這口氣。再說,多爾袞這不是置自己于無仁無義不忠不孝之死地么?自己縱有千張嘴也難分辯??! 雖說這個結果早已在吳三桂的預料之中,但他仍然不肯相信這就是事實。他倒并不是怕接受這事實的本身,而是怕接受此事所帶來的受人欺騙被人玩弄的感覺。 當吳三桂到了多爾袞的寢宮時,多爾袞卻稱病拒絕會他。吳三桂不肯就此罷休,一連幾天都來求見多爾袞,多爾袞依然托病拒絕。吳三桂就像個鼓足氣的氣球,沖撞了幾回,氣xiele,球也癟了。 最后,多爾袞在宮里接見了吳三桂。 多爾袞一見吳三桂便劈頭蓋臉地先問吳三桂為何不剃發? 吳三桂先是一愣,他實沒想到多爾袞會先發制人。之后,他反問多爾袞為何讓自己剃發? 多爾袞說,凡是愿意歸順我大清朝的漢人都要剃發,不剃發便是不愿意歸順。當然,不愿意歸順就會被殺頭的話,多爾袞是不會當著吳三桂的面說出來的。 吳三桂說,我本是大明子民,為何要歸降你大清? 多爾袞還沒有開口說話,吳三桂的身邊已經是一片冷哼之聲。吳三桂從這片冷哼之聲感覺到了不信任甚至是鄙視。 多爾袞說,這話別人有資格問我,你卻無資格問我。 吳三桂氣極,反問:大王背信棄約不算,怎么反而說出這等話來? 多爾袞說,我并沒有背信棄約,全是按照先前約好的辦事,難道你忘了么? 吳三桂見自己一時難以與多爾袞爭辯,便對多爾袞說,只怕大王即便如此,明廷故官未必肯如此。 多爾袞笑了笑說,這個倒不用吳將軍憂慮,你只要看看你身邊的文武百官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