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眾人一想,果然是一石二鳥的好計。不過不無擔心,便問:“要是皇上不準我們攜民而行呢?那我們該怎么辦?” 吳三桂笑著說:“刀柄在自己手中,豈會傷到自己?” 于是眾人對吳三桂的決策心領神會。 吳三桂向朝廷要求只棄城不棄人回京城救駕,皇上果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于是,吳三桂向自己的隊伍發布迅速準備開拔救駕的命令。 一六四四年農歷二月底,中國東北仍然酷寒難擋,吳三桂率領八萬大軍,六十萬民眾浩浩蕩蕩地蠕動在寧遠到山海關的路途之上。 隊伍如此龐大,又加之有些人家是舉家內遷,隊伍之中有不少老弱病殘之人,所以行進的速度十分緩慢。 民眾之所以愿意隨同吳三桂內遷,是因為怕吳三桂的軍隊走后,自己會受到清兵的sao擾甚至蹂躪。然而,一旦真正離開自己生活過多年的熱土,他們又有依依不舍之情,有些人甚至痛哭失聲。因此,吳三桂帶的這支隊伍嘈嘈雜雜,哀鴻遍野,哭聲震動天地,令人酸鼻。 一直到三月十七日,隊伍才到山海關。到達之后,吳三桂組織官員將內遷人口全部安置在灤州,親率騎兵八萬向京城開拔。 吳三桂率軍剛剛進入豐潤城,先鋒便向吳三桂報告:“李自成已經攻占北京,皇帝自縊!” 吳三桂一聽,呆住了,雖然這事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真正發生了,又讓人難以接受。尤其令他難以相信的是,李自成怎么會有這么快?雖然自己不是以最快速度向京城靠攏的,但自己畢竟不敢在路上過分磨蹭,怕眾人覺察出來,引起不滿。 然而,現在僅僅只到了豐潤城,賊軍卻已攻進了京城。豐潤城離京城還有數百里路程。 面對此種局面,吳三桂有些茫然失措了。因為自己的隊伍畢竟是大明朝的,軍餉是由明廷供俸,職責也是保衛大明朝的江山,保衛崇禎皇帝的安全?,F在明朝滅了,君主死了,自己的隊伍豈不成了無奶的孩子!效忠國君,保衛皇帝歷來是軍隊的天職,現在無人可保,自己的隊伍豈不成了孤魂。而眾將士便會失去自己心里的依托和支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隊伍便會變成無頭馬群,勢必引起sao亂!想到此處,吳三桂不寒而栗。 于是,吳三桂當機立斷地下令:“回師山海關,一切重新計議?!?/br> 二、李自成挾持吳襄作書信招降吳三桂 李自成雖然攻取了京城,但明朝總兵吳三桂擁兵數十萬之眾居守關外,對京城虎視眈眈,這對于自己來說,終究是個心腹大患!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因此,他采用了李巖招降吳三桂之計。然而,他也知要招降吳三桂并非易事!于是,問牛金星怎么辦?牛金星說只要挾持吳襄,令其書信招降吳三桂便可以成功。李自成一想有理。因為吳三桂即使不想投降自己,卻也不好違背父命。 李自成命吳襄給兒子寫信。吳襄自然知道李自成的用意,所以他不肯。他是個忠君思想較強的人,他不想讓自己背個大逆不道的罪名,更不想兒子背著這個罪名過完他一生,因為兒子的路還很長。恰在李自成與吳襄相持不下之際,吳三桂派人送來書信。吳襄展開書信一看,便不由老淚縱橫。信上寫道: 父親大人在上: 聽說大順已經攻入京城,我心里非常擔心。不知父親作何打算?也不知陳圓圓現在安好? 請告知! 兒三桂拜! 吳襄看畢,心想:如不勸降兒子,他們必不會讓我回信,倒不如假意勸之,一則可觀我兒之心,二則可安我兒之心。因此,他便當著李自成部下的面提筆寫道: 三桂吾兒: 大順軍攻進京城,深得民意,民眾夾道歡迎,京城中平安無事,為父也像眾臣一樣,歸順了大順,家中無事。陳圓圓也平安無事,兒可以準備投誠大順,不過,你得稍稍等待一段時間,看大順如何對待明朝的降官降將再說。 父字! 吳襄本還想將劉宗敏將陳圓圓掠去之事告訴他,但怕他憑血剛之勇意氣用事,尤其是他想到關于兒子那情坎一事,便不敢了。 吳三桂接到父親的信之后,心中不安。至于自己今后如何打算?他仍然請來了部下商量。吳三桂把自己心中所想說了出來。 可是,眾部下卻遲遲不肯開口。因為現在談這個問題,誰也不好開口。說歸順大順吧,吳三桂的本意絕非如此!況且還要他背個叛逆的罪名。說不歸順吧,吳三桂的父親又在李自成手中,萬一觸怒了李自成,李自成將其殺了,這個責任誰擔得起? 吳三桂略一琢磨,說,大家隨便議議,我絕不計較。胡守亮便說:“當今之際,唯有等待?!北娙艘宦?,齊聲叫好。 吳三桂見眾人一起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便遣散了部下,獨自思考起來,他在心里想道:按日下情形,自己的出路是:要么是自立為王。這條路肯定行不通!因為,從哪個角度來考慮,自己都不具備稱王的條件。那么另一條路便是做人的臣子。那么,做誰的臣子呢?做大清的臣子?肯定不行!自己與清朝積怨多年不說,還會背個漢jian的罪名。那么就做大順的臣子?表面上看來,可保父之命,妾之身,但畢竟也要背逆賊之名。即便要降,也只能假降。等待后來的局勢發展再說。這樣看來,確實只有等待為最上策。 于是,吳三桂仍然率軍往山海關奔。 李自成見吳襄的信去了多日,而吳三桂卻沒有絲毫回音。而且從探子報得吳三桂繼續撤軍回歸山海關這一戰略重地擁兵自重,到時候自己要奈何他也很難。李自成看出了吳三桂的險惡用心,便要部下給吳襄施加壓力。 部下拿吳襄這個不軟不硬的老頭子沒有辦法,便用了一些刑罰,這便使吳襄對李自成的積怨加深。他雖然答應給兒子繼續去信,但其口氣有所改變。吳襄在信上寫道: 三桂吾兒: 父親的事一切都很順利,你不要替我擔憂。你自己保重。陳圓圓已孤身一人騎馬來尋你。 父字! 吳三桂看完信之后,心中便有了許多疑惑。一是父親信中要求我自己保重,其意甚是晦澀。父親的用意是要自己放心呢?還是告訴自己他已身陷賊手,不需要再顧慮他,顧慮他也沒用,我只要自己保重自己便得了。其二是父親信中所說陳圓圓孤身一人奔遼東來尋自己不知是什么意思?難道父親家中之人全部失去自由,竟無法讓人陪她前來?還是陳圓圓已有不測? 想到陳圓圓可能遭到不測,吳三桂的頭腦便出現了陳圓圓那個楚楚可憐,悲痛欲絕的模樣。想起陳圓圓的柔情蜜意,吳三桂恨不得即刻回到她身邊。 雖然理智告訴他,陳圓圓已經兇多吉少,但他的情感無法接受這種情況。他的內心始終有一個強烈的念頭占著上風。那就是陳圓圓肯定沒事,李自成不會拿她怎么樣,也不敢拿她怎么樣!吳三桂雖然自我安慰了一陣,但卻無法令自己心里踏實,于是又提筆給父親寫信: 父親大人在上: 您歸順大順,是一種識大體順大勢的行為,兒子不僅不怪罪你,而且非常贊同。然而,父親說圓圓前來尋我,怎么不見她的蹤影?再問父親,為何讓圓圓孤身女子出來尋找我?我還沒有見到圓圓,心里實在放心不下,請父親再回信告知! 吳三桂給父親去了這封信以后,一直處在一種焦灼不安的狀態之中等待父親的回音。李自成見吳三桂的意圖越來越明確,便下命令讓部下趁吳三桂尚未回到山海關,其內空虛之機,奪取山海關,以占據要地,截斷吳三桂的退路。李自成的大兵壓到山海關時,守城的團練不攻自破,舉城投降。 就在呈三桂回撤到灤州時,吳三桂派去送信的人回來了,告訴吳三桂驚人的消息:父親吳襄被劉宗敏嚴刑拷打!吳家族人被軟禁!陳圓圓被劉宗敏搶走! 吳三桂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雖然部下告訴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他仍然有些不相信。就在這時,吳家的傭人保護著吳三桂的妻子張氏從京城逃回來了,看到妻子張氏那張凄楚的臉,他不得不相信了。 而此時,恰有從山海關里逃出來的兵士又告訴吳三桂另一個驚人的消息:山海關陷落于賊兵之手。 吳三桂一聽,驚呆了,這真是上天無梯,入地無門,身處絕境??!要降大順,已不可能!要回山海關,山海關已被賊兵所占,再加上吳家被毀,使吳三桂覺得自己在頃刻之間,什么也沒有了。在內外夾擊之下,吳三桂口吐鮮血,昏厥過去了。 三、面對蒼蒼茫茫的大地,吳三桂驚呼:我將棲身何處? 天空之下,暮色蒼茫。吳三桂佇立在原野之上,朝四周望去,原野空空曠曠,無垠無際,十分浩瀚而陰森。加上大地的遠處不時傳來幾聲狼嚎,吳三桂便覺得恐懼從周圍襲來,攝住他的心神。 正當他一片惶恐之時,他覺得地在塌方!于是,他拼命地往前跑??墒?,跑著跑著,他又發現前面也在塌方!于是,又只好扭轉身子跑??墒?,不久,他便發現,四周都在塌方,他便只好站著不動。 吳三桂所站立的那一片土地越來越小。吳三桂望了望塌方之處是深不可測的深淵,他便更加恐怖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