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節
夏軍表現的強大實力讓飽受荷蘭人殖民之苦的爪哇土著領主們看到了希望,紛紛派人前來聯絡。夏軍便順勢與萬丹、馬打藍這兩個爪哇最主要的蘇丹王國簽訂宗藩條約,以允諾放棄原本荷蘭殖民者強行設定的稅權改以數目較少的朝貢、保護兩國領土完整、不干涉兩國內政等相對溫和的條款,繼承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部分遺產并攫取了巴達維亞、三寶壟、泗水、芝拉扎等爪哇港口和整個東努沙登加拉群島的主權。 此外根據華夏的建議,馬打藍蘇丹國與萬丹蘇丹國達成了邊境劃分的協定。兩國隨后將以梭羅河為界,以西的爪哇地區屬于萬丹蘇丹國、以東屬于馬打藍蘇丹國;另外,馬都拉島、巴厘島、龍目島、松巴哇島等西努沙登加拉群島也歸屬馬打藍蘇丹國所領; 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段內,蘇祿水師方面也大部拔除了荷軍在德拉地、安汶、班達群島等處的據點,并與德拉地蘇丹國簽訂了宗藩條約,約定了彼此的國境,正式取代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掌握整個香料群島及荷屬伊里安查亞地區。 五月十二日,在夏軍的幫助下,戈阿蘇丹國收復了望加錫。 戈阿蘇丹艾德·阿貢旋即與華夏特使李龍正式簽訂宗藩條約,正式割讓米納哈薩半島及托米尼灣內全部島嶼予華夏;并約定在馬魯古海一側,戈阿蘇丹國領有曼涯群島、華夏領有蘇拉群島,兩國于兩處群島之間的中線劃分疆域;在東南班達海方向,除土干比西群島以外的所有島嶼屬于華夏;在佛羅勒斯海方向,塞拉亞島以南均為華夏領地;在西部望加錫海峽,兩國以海峽中線為界,以東島嶼屬于戈阿,以西屬于華夏在婆羅洲的都護府。 隨后,李龍又代表馬打藍蘇丹國與戈阿蘇丹國簽訂條約,規定甘妮安群島、廷加群島、薩巴拉納群島以南海域屬于馬打藍蘇丹國,以北為戈阿蘇丹國領海,當然以上海域都對華夏開放,華夏船只無論軍用戰艦還是民間商船都有無條件的自由通行權。 得知夏軍已經推進到松巴海峽附近后,貌似中立的葡萄牙人認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全面失敗已經成為定局。因此,為了不讓華夏獲得撕毀《凌牙門條約》的借口,不再騎墻的帝汶管領便以中立為名,將正在古邦港休整的荷軍艦隊驅逐出港。 古邦原本是荷蘭人的地盤,當初是作為拉攏對方的砝碼轉讓給葡萄牙人的。如今卻被往日的盟友所驅逐,這讓荷蘭人不禁怒火萬丈。然而此時若是與葡萄牙人翻臉的話,或多或少會給爪哇艦隊帶來一些損失,這是大敵在側的荷蘭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蘭德生中將還一眾荷蘭船長們還是忍住了報復的欲望,率艦隊離港而去。 離開古邦港之后,爪哇艦隊高層發生了一次爭執。部分船長和指揮官認為不能繼續東躲西藏下去了,只有舉行海上會戰才能改變眼下不利的局面;而另外一部分指揮官認為,夏軍的力量龐大,單憑以武裝商船為主的爪哇艦隊是不可能獲得勝利的,因此為了保全實力,應該立刻退往斯里蘭卡和印度。 說起來,后者的建議才是正確的,但這個時代并沒有所謂“存人失地、人地兩存”的戰術論述,因此遭到了相當多的荷蘭船長的批駁,而蘭德生中將也表示反對,認為一旦放棄東印度群島,聯合東印度公司會為之破產不算,丟下巴達維亞不管也不符合騎士守則。 蘭德生中將的意見壓倒了撤退派的言論,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打了,可該怎么打呢?是殺回爪哇還是進攻香料群島的夏軍水師?還沒有做出決定,飄在薩武海上的荷軍便與護送陸師進攻阿洛島的夏軍分遣隊撞倒了一處…… 第633章 夏荷戰爭(六) 由于要封鎖巽他海峽保護通往爪哇本島的海上交通線,因此東天竺水師實際上是處于分兵狀態,前往薩武海護航的分遣隊只有六個巡洋艦分隊、四個巡航船分隊總計二十八條戰艦和二十四艘信報船,可謂力量有限。 幸好荷軍爪哇艦隊的實力也不強,算上接收蘇拉威西海海戰幸存的兩艘四十門炮戰艦及三艘武裝商船在內,荷軍主力戰艦也不過與夏軍一樣只有二十八艘,只是武裝商船的數量多達三十四艘,比夏軍信報船多出十艘,略占優勢,但關鍵的戰列線炮船的數目卻不足夏軍巡洋艦的三分之二,因此雙方實際上是勢均力敵。 既然是勢均力敵,戰斗就相當的激勵。荷軍固然是沒有退路,夏軍也不想讓同僚專美于前,雙方都打出了自己現階段最佳的水平,到處都是沖天的水柱和濃烈的硝煙,整個大海仿佛印度神話中被天神和阿修羅攪翻的乳海一樣,充滿了致命的威脅。 從蘇拉威西海海戰幸存者口中得知夏軍戰術的蘭德生中將很快將整個艦隊分成戰艦隊和輔助艦隊兩部,分別迎戰夏軍,希望能在己方主力牽制夏軍主力的同時,先利用優勢的輔助艦隊獲得勝利。然而蘭德生中將顯然沒有想到,盡管荷軍武裝商船一度以數量壓制了夏軍信報船,但夏軍依舊憑著遠較荷軍武裝商船堅固的船體及較快的船速與荷軍周旋。因此,荷軍武裝商船一時無法占到真正的上風。 戰到當日未時三刻,荷軍三十四艘武裝商船中沉沒了七艘、焚毀了六艘,另有四艘重創,船上水手傷亡更是超過千人;夏軍方面也有十四艘信報船損毀沉沒、近九百余名水手傷亡;可以說,雙方都是血流成河。 雙方輕型船只不分高低還在繼續纏斗,主力戰船隊的交手卻有了結果。 截止到當天酉時初刻,夏軍主力艦隊共損失四等巡洋艦一艘、巡航船六艘,另有一艘三等巡洋艦和四艘巡航船重創,二千一百余名官兵傷亡;荷軍方面則損失二艘戰列線炮船和四艘小型戰艦,另有一艘戰列線炮船和七艘小型戰艦重創,傷亡水手二千四百余名。 就交換比來看,雙方也只能說不分勝負,然而荷軍戰列線炮船數目有限,損失三艘等于損失了三分之一強的戰力,而夏軍損失兩艘巡洋艦后依舊還有十艘可戰,因此于大局無損;而且在巴達維亞、泗水等重要港口或失陷或被封鎖后,荷軍受創船只無法大修,損失幾乎無法彌補;因此,從戰略上來看,荷軍已經徹底失敗。 好在此時太陽已經落于海平面以下,雙方無法繼續交戰,蘭德生中將這才借著夜色,得以脫身。至于損失同樣嚴重的夏軍一時也無力繼續追擊,只是派出一艘狀況尚且可以的巡航船向巽他海峽一線的水師主力報告狀況,其余能就地修理的就地修理,不能就地修理的,只好蹣跚的帶著傷員直接開往葡屬帝汶島休整。想來,墻頭草的葡萄牙人絕不敢向拒絕荷蘭人一樣,拒絕夏軍水師的進駐。 說實在的,仗打到這個份上,聯合東印度公司距離徹底失敗已經只有一步之遙了。只是荷蘭人不敢服輸,因為一旦服輸,整個聯合東印度公司就必然遭到破產的滅頂之災,所以只能咬牙堅持下去,尋求一絲可能翻盤的機會。 可惜,翻盤的機會沒有出現,致命一擊卻接踵而來——得知薩武海海戰結果的常天遠在惱羞成怒之余果斷率領西線護航艦隊越過巽他海峽直撲芝拉扎,一舉將剛剛進港的荷蘭爪哇艦隊堵在港內。雖然蘭德生海軍中將幾次冒險組織艦隊突圍,但始終被夏軍堵在港內,反而因此損失了兩艘戰列線炮船和六艘武裝商船。 無法突圍的荷軍艦隊只好借助有限的岸防炮火來擋住夏軍,希圖藉此保住港內船只,如果,出于保存軍艦的考慮,常天遠并沒有直接炮擊港口。但荷蘭人拖延的戰術很快隨著夏軍火箭船的到來變成了泡影——夏軍火箭雖然很難對付純石質建筑,但對付木頭船卻是極大的殺傷力——在一場暢快淋漓的焰火表演后,荷軍剩余艦船全部爆炸起火,連帶芝拉扎港的碼頭及港口設施一起化為了灰燼。 盡管夏軍沒有進一步派遣水兵登陸,但在盛大的煙火秀之后,蘭德生將軍及荷軍上下的抵抗意志悉數瓦解。在夏軍勸降使節同意保證不對投降者進行殺戮的條件下,蘭德生將軍以下殘余的九百余名荷軍水手和八百多荷軍港塞守備部隊毫不猶豫的向常天遠投降。隨后被俘的蘭德生中將被運回巴達維亞,代表華夏再次向城內評議會、總督勸降。 香料群島艦隊和爪哇艦隊相繼滅亡的消息如晴天霹靂一樣震驚了整個巴達維亞,這可是整整一百二十條船呢,整個聯合東印度公司不過兩百艘而已,如今百分之六十化為烏有了,即便能保住東印度群島,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也就在眼前了,更何況,丟了艦隊以后,外援中斷,各地要塞已經不可能堅持下去了。 有了這樣的明悟,在如喪考妣的同時,上層人物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將來了。破產當然是可怕的,但那是公司的財產,也就是十七人委員會的財產,并非是自己的,丟了自然不可惜。而且破產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破產后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那就是徹底沉淪了。既然有了這樣的想法,眾人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以便日后能卷土重來。 保全性命自然只能投降了,于是華夏武成十六年(西歷1714年)六月初七,巴達維亞總督和評議會以保全個人財產為由,向華夏提出投降的先決條件。對此,已經從凌牙門趕到巴達維亞的大都護林耕斷然拒絕,只允許每個荷蘭人保留三百荷蘭盾的財產,其余一律作為華夏軍費的賠償,同時要求巴達維亞評議會答應將細蘭全島和東印度普利卡特、薩德拉斯的商業據點以及荷屬澳大利亞全部交出。 巴達維亞評議會認為丟了東印度群島之后,斯里蘭卡和普利卡特、薩德拉斯以及荷屬澳大利亞一樣保不住,可以將上述四地交給華夏作為賠償的一部分,但是華夏不能在隨后徹底中斷了夏荷貿易,同時還希望提高每人保留財產的份額。 對于朝廷希望在奪取領土后繼續保持貿易的心理,林耕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爽快的答應了荷蘭人的討價還價,只是對于荷蘭人希圖保留更多個人財產的要求做了堅定的抵制。此時,攻克各地荷軍堡塞的夏軍逐步返回巴達維亞,勝券在握的林耕便向荷蘭人下達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六月十五日中午前開城,逾期將視作拒絕投降。 在林耕的逼迫下,巴達維亞方面最終無奈的接受了通牒。 六月十五日上午,巴達維亞守軍開出城外,正式向劉文來投降。雙方隨后簽訂《椰城條約》,正式將荷屬東印度及荷屬斯里蘭卡、荷屬澳大利亞、荷屬印度商站全部割讓給華夏。而華夏方面則予以保證,一旦接收了細蘭等地之后,將派船運送東印度群島各地的荷蘭人(不含德意志雇傭兵)前往細蘭,隨后由細蘭等地的荷蘭船只運輸其歸國,并允許荷蘭方面今后繼續在科倫坡、馬塔拉等通商港口與華夏貿易。 此后,在華夏武成十六年六月至八月間,荷蘭在東印度群島各地尚在堅持的要塞在得到巴達維亞的命令后相繼投降;八月初,普利卡特和薩德拉斯兩地商棧迫于洋面上出現的夏軍艦船的威懾,宣布接受巴達維亞的命令將除商船以外的全部資產交予華夏。 九月初,夏軍大舉登陸細蘭,賈夫納方面最終也不得不同意將整個細蘭交予華夏,至此夏荷戰爭宣告結束,華夏不但將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驅逐出東印度群島和東部印度,更打開了前往南方方丈大陸的門戶。 夏荷戰爭的結局大大震驚了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使得他們對露出獠牙的華夏帝國充滿了忌憚,然而華夏的開拓重點很快轉向方丈大陸及太平洋上諸多島嶼,并沒有進一步壟斷印度貿易,這使得葡萄牙、法國、丹麥、瑞典等與華夏相對友好的歐洲國家松了一口氣。 不過英國人就沒那么輕松了,生怕華夏徹底中斷中英貿易并對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等地發動進攻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急忙撤換了丹佛等人,并從孟買管區派遣資深董事前往華夏道歉。為了不讓法國在中歐貿易中一枝獨秀獲取超額利益,華夏朝廷最終接受了英國人的認錯,并開出一張四萬英鎊的巨額罰單。 在東方實力有限的英國人不得不忍氣吞聲的接受了罰單,并暗中誓言復仇,只是迫于如日中天的華夏國勢只能暫且隱忍,但中英之戰就此埋伏了伏筆…… 第634章 東北的變化 夏荷之戰還在進行當中,關外也因天氣回暖而重新燃起了戰火。 不過與夏荷戰爭中交戰雙方陣營分明不同,東北地區的戰爭其實是華夏、滿清、俄羅斯三國之間的亂戰,三方互相征伐,戰事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華夏武成十六年四月初,夏軍松漠都護府所屬蒙古義從軍首先在松嫩平原上與扎賚特旗、杜爾伯特旗交手起來——扎賚特人、杜爾伯特人固然是為了保全家園而奮戰,而附夏的蒙古義從軍也因為之前部分立下戰功的無地王公和普通牧民真的從科爾沁故地中分到了大小不同的草場而戰意鼎沸——同源的雙方互不相讓的殺戮著,戰事甚至綿延到齊齊哈爾、布特哈等地,讓好不容易立足的遼東移民再度陷入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苦境。 為了防止郭爾羅斯旗和科爾沁左翼前旗越過松花江援助扎賚特旗和杜爾伯特旗,四月中,安東都護府麾下的神策軍開始向寧古塔方向邊筑堡邊前進。面對如釘子一樣釘入己方心臟的神策軍,兩旗蒙古人很快組織軍隊試圖阻止神策軍的行動,然而神策軍依托建成及尚在建設的堡壘給予對手極大的殺傷。 面對夏軍堡壘無可奈何的兩旗蒙古人只能向寧古塔方向求援,統率寧古塔周邊清軍的允禵雖然尚在新雅克薩城,但根據他留下來的命令,兩萬清軍很快南下助戰,一時倒也連續拔除了若干堡壘,并將北進的神策軍迫回吉林烏拉周邊。 只是清蒙聯軍還沒有松一口氣,四萬多夏軍排山倒海一般從長春涌了出來,在呼蘭河大破清蒙聯軍,丟盔卸甲的清蒙聯軍旋即丟棄寧古塔及兩旗牧地,退回新京周邊。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夏軍黑龍江水師趁著江水化凍之際,溯江而上,其所屬龍驤軍第八師一路上擊破清軍微不足道的阻擊,順利奪取了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的要點重鎮伯力屯,兵鋒直指同江。 一旦夏軍奪取同江,那么南北夏軍就有可能沿著松花江對新京實現南北夾擊。 危險的局面讓同治帝以下的滿清文武坐若針氈,正在這個時候,呼倫湖傳來好消息,博果鐸、衍潢的諸王聯軍與科爾沁人一起越過額爾古納河,殺入俄羅斯控制區,在當地受到俄人壓迫的布里亞特、茂明安兩部蒙古人的協助下,所向披靡,順利奪取了數十個哥薩克村落,并迫使俄國人退守尼布楚(涅爾琴斯克)等主要城堡,錯非允禵之前放回了千余俄軍,只怕空虛之極的尼布楚等地也落入了清廷之手。 東線危急,西線卻高奏凱歌,這就讓清廷產生了再次遷都的念頭。 然而此時遷都有幾大難題:第一,必須擋住夏軍的兩路攻勢,否則一旦被夏軍銜尾追殺,只怕沒有多少人能活著逃入安全區;第二,如今的清廷已經沒有力量再度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了,想來已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關外百姓也不愿意跟著清廷再度轉移,如此一來,只怕跟隨的人越來越少,今后一應糧秣物資也無從保障;第三,都城或者說王帳遷到哪里合適呢,黑龍江已經不足持了,齊齊哈爾、墨爾根、布特哈也面臨夏軍兵鋒,難不成真的一下子遷到尼布楚周邊,但俄國人接下來會有什么反應呢?